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傳播形式之健康資訊假消息與迴力鏢效應影響研究(2022) 楊寶棠; YANG, PAO-TANG糾正假消息有許多方式,像是有研究利用大量假消息進行機器深度學習訓練出模型來識別假消息;也有試著先提供含有錯誤內容的假消息供人閱讀後,再提供正確消息讓同一人再閱讀,試圖以此舉來糾正並釐清閱聽人先前已閱讀到的錯誤訊息。但後者的策略並非總是能發揮作用,有時反而會因為閱聽人本身的信念、態度、對原先消息的信任程度等因素影響。當接收到糾正、釐清的資訊時,反而引起閱聽人反彈,強化對原先錯誤消息的信任度,此現象稱為「迴力鏢效應」。在眾多假消息的主題中,本研究針對健康類假消息,因為此種假消息會影響個人身體健康、且大眾不一定能有專業能力辨別真偽。同時相關研究也發現不同傳播型式的內容其傳播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將結合不同傳播型式之健康類假消息與迴力鏢效應進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組間實驗法進行,實驗組之受測者閱讀文字、圖片、影片其中一種假消息以及文字、圖片、影片其中一種真消息;控制組未閱讀真消息。所有受測者在閱讀完假消息、正確消息後都會填寫說服性、態度、可信度、情緒、嚴重性、認知、行動量表,以了解受測者閱讀假消息、真消息後對於資訊之說服性、態度、可信度、情緒、嚴重性、認知、行動面向的改變,藉此判別迴力鏢效應的程度。本研究經分析發現受測者在閱讀圖片假消息時在說服性、態度、可信度面向較易產生迴力鏢效應;在閱讀圖片真消息時在行動、行動_採納面向較易產生迴力鏢效應;在閱讀影片真消息在可信度、態度面向較易產生迴力鏢效應。Item 社區精神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身心健康與照顧需求之調查研究(2008) 陳敏瑜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精神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人口變項、病患人口變項與 照顧負荷、身心健康與照顧需求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台灣省北中南東各區之康復之友協會、精神科門診、日間留院與社區復健中心中之精神病患的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共計310名。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主要照顧者基本資料」、「病患基本資料」、「照顧負荷量表」、「身心健康量表」與「照顧需求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卡方檢定、點二系列相關、積差相關與逐步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主要照顧者以女性為主,平均年齡為57歲,與患者的關係以父母為主,教 育程度以高中職較多,多為無職業者,平均照顧病患年數為15年,每日平均相處時數為12小時,平均使用2個社會資源。 2. 精神病患的性別,男女各半,平均年紀為38歲,初次發病年齡是22歲,四 分之三為無偶者,平均生病年數為15年,平均住院次數為3次,教育程度以 高中職居多,疾病的診斷以精神分裂症佔多數,半數以上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與 重大傷病卡。 3. 父母的照顧者有較重的烙印感,且教育程度愈高,愧疚與照顧負荷亦愈重;經濟狀況愈不足、與病患每日相處時數愈長以及自覺身體狀況愈差的照顧者,其家庭干擾程度與照顧負荷愈重。 4. 病患的住院次數愈多與復健情況愈少的照顧者,其感到家庭干擾的程度愈 重,年齡愈小與無偶的病患之照顧者,感到烙印程度愈重;病患年齡愈長,照 顧者感到較多的依賴。 5. 照顧負荷與身心不健康呈顯著正相關,而身心不健康與照顧需求呈顯著正相關,照顧負荷與照顧需求呈顯著正相關;之後以逐步迴歸分析求出最佳預測照顧需求方程式,得到6個獨變項,分別為「照顧曾使用的社會資源數」、「照顧負荷」、「住院次數」、「生病年數」、「照顧者教育程度」、「同住年數」,可以解釋照顧需求變異的27.5%。 最後,研究者針對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相關領域工作者在心理衛生服務與相關法令和政策擬訂時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2007) 石芳萌; Shih Fang-Meng本研究旨在發展中文版之親職化量表以及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自我分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叢集抽樣將臺灣分為台北市、高雄市、北區、中區、南區、東區抽樣高一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423名。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自我分化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沒有不同。不同出生序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 二、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三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近似親職化表現的越多,則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個體情感性照顧多,而較少不公平感受時,則其焦慮、睡眠問題及社會行為功能問題稍多,但較少憂鬱;個體功能性照顧較多時,則其身體症狀、睡眠狀況與焦慮較多,但較少社會功能障礙與憂鬱。 三、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與自我分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情緒照顧多,而較少不公平感受時,則其越因為父母改變自己、和父母關係較親密,但較不涉入三角關係;個體情感性照顧與不公平感受越多時,則其與父母之間越混淆、越涉入三角關係,但和同儕關係越好。 四、高中職學生的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則其身心健康狀況越佳;個體越涉入三角關係,和同儕越親密,則其身體症狀、焦慮與睡眠問題、與有社會功能障礙皆越多。 五、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的親職化表現越低、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則其身心健康狀況越好;個體的情緒性照顧越高,和父母與同儕越親密時,則其生理、焦慮、睡眠問題、及社會功能障礙越多,但憂鬱較少。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影響模式之建構與驗證(2012) 李淑玲; Shu-Lin Lee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市民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的情形及其相關,並探討臺北市市民之背景變項、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之預測功能以及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之直接和間接影響效果及影響路徑。 首先經由文獻分析有關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相關概念,再探討其內涵與因素,然後綜合相關研究,以瞭解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影響因素。其次,以自編「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依據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採分層比率抽樣,問卷共發出1000份,有效問卷計338份,有效問卷率33.8%。所得資料採用次數分配、因素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歸納出以下的結論:一、臺北市市民之社會資本趨向中等程度且對規範評估最高;二、臺北市市民之休閒動機趨向中上程度且頗為一致,並以社會性動機最高;三、臺北市市民之休閒參與以日常閒逸型態參與程度較高;四、臺北市市民之休閒阻礙趨向中下程度且以結構性阻礙最高;五、臺北市市民之休閒滿意度趨向中上程度且以放鬆面向最滿意;六、臺北市市民自覺健康之評估趨向中上程度且對社會健康評估最高;七、社會資本愈高,休閒動機愈高,休閒參與程度愈高,休閒阻礙愈低,休閒滿意度愈高;八、社會資本愈高,自覺心理健康、社會健康、整體健康愈好;九、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有相關;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有相關;十、休閒行為與健康有相關;十一、臺北市市民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社會網絡、規範、社會參與、信任、社會性動機、藝能活動參與型態、日常閒逸參與型態、個人內在阻礙、心理面向滿意度能有效預測健康;十二、社會資本能夠直接正向的影響健康;十三、休閒行為之休閒阻礙能夠直接負向的影響健康,而休閒滿意度能夠直接正向的影響健康;十四、休閒滿意度在社會資本影響健康之路徑,具備中介變項之作用。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以及所歸納的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政府機關、休閒實務者、臺北市市民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幸福感及其對健康的可能影響-以廣建理論層面而言(2013) 江慧珣; Hui-Hsun Chinag目的: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老人心理健康促進值得關注。此篇論文主要在探討幸福感的構念並檢驗幸福感在健康上的影響。 方法:此論文主要包括三個相關的研究,含括質性、量性研究方法。第一個研究主要檢驗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第二個研究在探討幸福感與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關係及其關係。第三個研究在評估促進幸福感在健康方面的影響。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了解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的構念,典型相關來探索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與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的關係。利用路徑分析來檢驗幸福感與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關係,並利用內容分析來詮釋質性訪談結果 結果: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包括三大構面:正向情感、生活滿意度及人際關係。幸福感與自覺健康、生命統整性與家庭關係高度相關。從路徑分析圖中顯示,幸福感直接影響健康層面,並藉由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的增長而提升。家庭關係直接影響幸福感且透過生命統整性間接影響幸福感。質性分析顯示透過正向社會連結有助於正向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的建立。 結論:正向社會連結與正向經驗分享有益於家庭關係與生命統整性,並進一步提昇退休中老年人的幸福感及健康。Item 高中職餐飲觀光科專業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及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2005) 蘇梅春本研究以高中職餐管觀光科專業教師為對象,旨在瞭解高中職餐飲觀光科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及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量表包括「工作壓力源量表」、「因應方式量表」、「身心健康量表」及「個人背景資料」。本研究採普查方式,共發出618份問卷,回收479份問卷(回收率77.5%),有效問卷451份(有效率94.2%)。調查結果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來描述樣本狀況;利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檢定人口統計變項與工作壓力源、因應方式及身心健康之差異;利用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變項間關係,利用線性結構關係模式(Linear Structure Relations, LISREL)檢定工作壓力源、因應方式及身心健康之間的相關關係。 茲將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整體工作壓力源之平均數為3.95,壓力感受為中等程度,最感壓力因素為行政工作。整體因應方式之平均數為3.82,最常採用解決問題之因應方式。.整體身心健康之平均數為2.93,身心健康狀況尚稱良好。 二、不同年齡、學歷、教學年資、擔任職務、學校規模、任教科別、教師資格及學校類別的高中職餐飲觀光科教師與其工作壓力源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教學年資、學校地區、教師資格的高中職餐飲觀光科教師與其因應方式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擔任職務、學校規模、任教科別、教師資格及學校類別的高中職餐飲觀光科教師與其身心健康有顯著差異。 五、教師背景變項中,年齡、教學年資、學校規模、任教科別及學校類別與工作壓力源呈顯著負相關。 六、教師背景變項中,年齡、學校地區及教學資格與因應方式呈顯著負相關。 七、教師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學年資、任教科別及學校類別與身心健康呈顯著負相關;學歷與身心健康呈顯著正相關。 八、工作壓力源與身心健康呈顯著正相關。 九、高中職餐飲觀光科專業教師的工作壓力源對其身心健康有直接影 響。Item 媒體暴露與網路使用對青少年健康影響之追蹤研究及介入評價(2010/8/1-2012/7/31) 張鳳琴; 李景美; 邱瓊慧; 苗迺芳; 陳炳宏本計畫旨在探討青少年媒體暴露與網路使用對青少年健康之影響,並發展健康媒體 素養與網路安全教育等課程,進行教育介入與成效之評價,期增進青少年之媒體批判 性思考、網路使用安全行為與健康生活型態。本研究為期二年,分述如下: 第一年計畫,著重「文獻分析」、「需求評估」與「教材研發」,包括:(1)文獻分 析:收集美國、英國等國家媒體素養與網路安全之相關課程教材。(2)需求評估:抽 樣調查台北縣市2000 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瞭解學生的媒體暴露、網路使用、媒體/ 網路素養與身心健康情形,並進行學生、教師、家長焦點團體各一場,以瞭解所需教 育資源。(3)教材研發:依文獻分析及需求評估的結果,研發高中階段青少年健康媒 體/網路素養教育教材及教師/家長資源手冊等。 第二年計畫,著重「追蹤調查」、「課程執行」與「成效評價」,包括:(1)追蹤調 查:追蹤2000 名高中職學生,瞭解其媒體暴露、網路使用、媒體網路素養與身心健康 改變情形。(2)課程執行:以準實驗設計,選擇高中職中學生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00 名,進行實驗組高中職學生健康議題媒體素養與網路安全教育介入。(3)成效評價: 評價媒體/網路素養教育介入對青少年媒體/網路素養與健康行為之影響。Item 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9-??) 陳慧珊; 吳麗娟; Hui-Shan Chen; Li-Chuan W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1)不同性別、出生序之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差異;(2)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指標的關係;(3)親職化現象與個體化程度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抽樣從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中,抽出287 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個體化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上,且男性高於女性。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上,且老大高於老么。(2)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呈現出大學生若表現出較少的「功能性照顧」、較多的「情感性照顧」以及較多的「不公平性」,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3)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個體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第一組的關係組型呈現出大學生有高度不公平感受時,雖外表獨立堅強、其內心仍感衝突矛盾與不平,亦即大學生有高度不公平感時,雖其外的行為在功能、態度和情緒上表現獨立自主,但心理與父母情感分離的衝突仍是大的。第二組關係組型主要呈現出當大學生擔任較多照顧家人的情緒責任時,則其個體化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