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聽覺障礙者使用同步聽打服務經驗之探究(2021) 陳妤甄; Chen, Yu-Chen隨著我國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落實,同步聽打服務自2017年正式施行,成為促進與實踐資訊平權的重要管道。服務推行至今,國內卻少有針對同步聽打服務的文獻,更鮮少以服務使用者──聽覺障礙者之觀點探討同步聽打服務的研究,然使用者的想法應是協助服務體系漸臻完善的最大力量,因此本研究以聽覺障礙者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同步聽打服務之整體歷程經驗、主觀感受與期待。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透過立意取樣和滾雪球取樣,邀請六位聽覺障礙者接受訪談,分別進行一至二小時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接著將訪談錄音檔轉錄為逐字稿,進行資料管理、編碼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行政程序中,聽覺障礙者對多元推廣管道、便捷的申請流程、依個別化需求派遣服務、受理單位耐心回應、窗口妥善處理問題與協調資源、提供聽打檔案等面向感到滿意,而負向經驗包含受理單位不友善、服務回饋表流於形式、單位間申請資訊有落差、因戶籍和時數限制無法順利申請、需求項目未納入服務範疇等;(二)服務使用過程中,聽覺障礙者對聽打員忠實完整的訊息轉譯、認真的服務態度、具備臨機應變能力等方面給予肯定,而負向經驗在於聽打員消極回應問題、使用設備產生干擾、轉譯訊息有缺漏、服務品質不符合自身需求等;(三)接觸其他服務型態方面,聽覺障礙者曾使用非政府的服務、私人教會活動中的遠距聽打服務,以及直播活動中所搭配的同步聽打服務。 根據結果發現,同步聽打服務體系中有不同角色和因素相互牽動、影響服務歷程與經驗,故本研究以系統理論為基石,針對聽打服務運作進行綜合討論。最後,彙整研究目的、結果與發現,作出研究結論,接著針對未來研究、聽打服務實務體系提出相關建議。Item 從E. Fromm的觀點思考當代個體化與愛的藝術——以男性基督徒為例(2019) 沈宜臻; Shen, Yi-Zhen本研究旨在以E. Fromm的理論為觀點,檢視男性基督徒的情侶關係的重要因素之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了解八位研究參與者的親子關係互動,對其個體化程度及情侶關係的影響;並探討男性基督徒的教會生活,如何影響其愛情歷程:擇偶階段、兩性交往階段以及分手後的恢復過程。 本研究歸納出研究者參與者如何體驗父母親展現愛的能力:給予、照顧、責任、尊重與暸解等行為。在成長過程中,透過與父母的互動,實踐愛的能力,進而影響其人格特質的塑造。 研究參與者若在親子關係中有父性或母性依戀,便會尋找「共生結合」的親密對象,研究結果與E. Fromm的觀點相符。而個體化發展較成熟者,在親密關係中較能以客觀與理性的角度,去覺察自己與對方是否有「共生結合」的互動關係。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成人愛情與婚姻教育相關工作或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再現偏遠地區特教行政現場的聲音--以天涯國中為例(2009) 何再慶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偏遠地區國中的特教相關行政工作場域作為研究田野。田野所在是位於台北縣偏遠地區依山面海縣市交界處的天涯國中。 研究將試圖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聚焦於偏遠地區特殊教育現場的行政問題。訪談採用半結構式,外加完全參與觀察。希望藉由多面向的聲音,再現研究場域中的實象。 本研究參與者共有九人,乃透過立意取樣方式確立。包括家長、特教行政人員、特教相關人員,他們均實際接觸過特教課程、學生或為特教合格教師。 本研究試圖重現偏遠地區國中特教行政工作的困境,以及可行的解決途徑,希望提供特教界一個足供參考的範例。提問諸如: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當下的現況?受訪者對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的期待?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的理想圖像?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相關人員的期許與認知?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經驗的經營與延續等問題,試圖透過偏遠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教育行政人員、特殊生家長等對於偏遠地區特教現場經驗的論述,挖掘、再現偏遠地區特殊教育現場在當今台灣教育脈絡下的圖像。 本研究觀察到偏遠地區國中特殊教育行政工作有校長視野不夠遼闊、輔導處是弱勢處室、一般教師支援特教產生問題、特教老師所面臨的困境、特教生受忽視的情況等問題;而受訪者對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的期待則有,正視特教生的存在、重視輔導處的功能、特教師資更專業、特教親、師、生溝通要密切等。 本研究建議:特教生家長應該勇於負責以降低損害的程度;勇於發聲為孩子爭取最大的權益;積極和特教行政團隊合作為小孩建立最長遠的利益。建議學校組織上要打造夢幻特教隊形,師資上要力求穩定,溝通上增強互動,期使偏遠地區的特教力臻完美。至於對整體教育制度則建議延長特教生義務學習的時間,積極加強融合教育,讓特殊生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及未來負責。 關鍵字:偏遠地區 特教行政 深度訪談 參與觀察Item 牽手一生:女性的婚姻承諾在婚姻中的變化(2007) 陳富萍本研究旨在探討已婚女性的婚姻承諾概念,及其承諾在婚姻中的變化歷程。本研究使用質化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訪問四位婚齡15年以上,年齡介於39-54歲之間,且育有子女之初婚女性。 研究發現30-50年代女性所覺知的婚姻承諾概念分為二個面向:一是受傳統文化及婚姻觀影響之具道德義務感的「角色責任與義務承諾」,其內涵包含養兒育女、照顧先生、孝敬公婆及經營家庭的承諾,其中又以對子女的角色責任與義務為女性堅守婚姻承諾最主要的牽繫力量;二是基於個人情感需求的承諾,包含夫妻間的愛與親密情感、及夫妻一體、患難與共的承諾。由本研究顯示,女性在傳統婚姻觀的洗禮下,雖以婚姻中之角色責任與義務的承諾是其認知的婚姻承諾主要之意涵,但夫妻間的愛與親密情感,亦是女性所期盼的婚姻承諾重要意涵。 已婚女性的婚姻承諾會受到夫妻關係、子女因素、代間關係(婆家及娘家)之外在事件的衝擊而產生變化,其中會加強女性維持婚姻承諾之行為的事件包括:先生的體貼;夫妻間的支持;夫妻間的溝通分享;夫妻同心照顧子女;娘家的制約等。而會削弱女性維持婚姻承諾意願的事件包括:夫妻無法接納彼此個性上的差異;先生缺乏責任心;夫妻缺乏溝通、婆媳互動的壓力等。在女性婚姻承諾的變化歷程中,其內在勇於承擔婚姻責任的決心是婚姻能長期持續經營,不因外在事件之衝擊而改變的重要關鍵,而夫妻間愛與親密情感的培養與品質,亦是女性願意信守婚姻承諾的一個關鍵力量。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研究者提出一些建議供已婚者、婚姻教育課程及後續研究參考之用。 關鍵字:婚姻承諾、婚姻穩定、婚姻維繫、深度訪談Item 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20年以上的女性為例(2003) 吳心芝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婚姻中預期性與非預期性事件,夫妻壓力調適的歷程以及探究影響婚姻穩定的因素。研究方法採用深入訪談法,透過訪談大綱的輔助蒐集資料。研究樣本為婚齡介於24-35年之間、年齡介於45-55歲之間、初婚、未曾分居、育有三子的女性。 研究發現夫妻調適婚姻中事件的歷程中,積極的調適策略(如尋求資源、溝通協調)對婚姻的維繫可能較有助益,消極的調適策略(如抱怨、忽略)對婚姻的維繫則可能較不具助力。其中尋求資源是夫妻從事件中脫困的主要策略。女性所擁有的人際網絡資源,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婚姻事件的調適有很大的影響。有些女性在壓力調適不良的情況下,仍能繼續維持婚姻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受到「珍惜情感」、「重視責任」、「與配偶有共同努力的目標」等婚姻信念的影響。 影響婚姻穩定的因素,受訪資料顯示出原生家庭成長經驗、正向思考能力、夫妻間互動、文化規範等,對出生於30-40年代女性婚姻之穩定有所影響。在原生家庭成長經驗方面,包括家人分工盡本分、個體與家人的互動經驗中責任感的形成、守本分的義務等因素,使女性認知在婚姻中的角色與責任;而正向思考能力可能會影響婚姻穩定,具有正向思考能力的女性,較會用正向積極的態度看待婚姻中的問題,抗壓性亦較強;夫妻間的互動亦可能影響婚姻穩定,當女性感受到夫妻互動中包含越多情意的表達、相互的依賴及適度的讓步,皆有助婚姻的穩定;而「父系家族的角色規範」、「宿命觀」則是牽制出生於30-40年代的女性留在婚姻中的一股無形力量。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父親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01) 毛萬儀; 黃迺毓研究指出,早期的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將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 本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爲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 本研究發現: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醞釀」、「父職概念模糊」、「衝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緩衝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箏六個階段歷程。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