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BIG6教學法對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學習成效之研究(2023) 呂得成; Lu, Te-Cheng本研究運用BIG6教學法,以國中資訊科技課程「媒體識讀」、「資訊倫理」單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以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BIG6教學法對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學習成效所產生之影響。依準實驗研究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電腦教室中進行為期7周的教學活動。實驗組以BIG6教學法設計教案進行教學;控制組以電子教科書進行講授式教學(時下較多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資料蒐集以量化數據為主質性資料為輔,進行分析與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1.國中生使用網路頻率高但學習效能低,超過8成國中生上網的動機為娛樂,包含看小說動漫和聊天; 6成國中生都是在無人陪伴指導的情形下獨自使用網路。培養學生全面性的資訊素養,實為數位時代教育界最為迫切的議題。2.在媒體識讀方面:實驗組在「認識媒體」和「訊息解析」構面的學習成效皆明顯高於控制組學生,在「媒體近用」構面的學習成效則無明顯差異。推測與長久以來學校政策及社會文化有關,學生在「媒體近用」層面的改變,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與更多元的主題設計。整體而言,BIG6教學法對提升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確有顯著成效。3.在資訊倫理方面:實驗組學生的資訊倫理後側分數雖未明顯高於控制組學生;但實驗組學生的後測分數明顯高於前測,而控制組學生的前後測則無明顯差異。且作為質性證據的專題報告顯示,實驗組在資訊的搜尋取用等資訊素養的實踐、資訊統合能力的表現上,明顯優於控制組。故整體而言,BIG6教學法對提升學生資訊倫理的學習成效是有助益的。從教學活動的質性分析得知:實驗組不僅學會BIG6技能、增進展示作品與發表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BIG6系統化思維模式,並在BIG6技能的引導下,展現出自我導向學習態度。其與控制組最顯著的差異為:1.能聚焦資訊並定義問題;2.具備批判思考能力和態度;3.能統合並實踐資訊素養。本研究實驗證明,BIG6教學法有助於提升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的學習成效;BIG6融入國中資訊科技課程能使學生培養全方位的資訊素養,較之講授式教學更能提升學習態度、學習成效與資訊統合能力,有助於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Item 彈性分組應用於國中彈性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2021) 陳潔亭; Chen, Jie-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彈性分組應用於國中彈性學習課程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採用行動研究法,除研究者之外,研究對象為32位七年級導師班的學生,實施期程為期三個月,實施約15堂課的時間。 本研究透過結合差異化教學的彈性分組方式進行彈性學習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並透過學生的學習單、心得省思、札記、教學錄影、問卷、研究者的教學省思與訪談紀錄等文件,進行三級編碼的歸納與統整,分析所蒐集到的資料,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壹、教師在設計與實施彈性分組教學課程時,應於擬定學習目標前評估學生的學習經驗、考慮學生的特質挑選學習材料、安排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營造正向支持的學習環境,及實施多元化學習評量,並依循彈性分組及差異化教學的原則。 貳、實施彈性分組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機與態度。藉由不斷變換的分組方式,可以讓學生學習和不同的組員溝通合作,並促進想法的交流,從中也能培養其媒體識讀能力,和同理他人、溝通、人際互動與合作的能力。 參、實施彈性分組教學的困境與因應之道,可以從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加以檢視,尤其是事先評估學生的學習背景與經驗,審慎規畫課程方案,更可以透過共備增進課程的完整性。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Item 六頂思考帽創造思考技法與媒體識讀融入寫作教學對國中生批判性思考及寫作表現之提升成效(2021) 許綉玉; Hsu, Shiu-Yu本研究旨在發展六頂思考帽創造思考技法與媒體識讀融入國中國文領域之寫作教學課程,並分析對於國中生批判性思考以及寫作表現的提升效果。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控制之準實驗研究設計,研究參與者共分2組,均接受7週每週1堂課的寫作課程。其中實驗組接受「六頂思考帽創造思考技法與媒體識讀融入寫作教學」課程,對照組則接受「一般寫作教學」課程。研究工具使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引導式閱讀心得評鑑批判寫作評分規準」及「自編寫作評分規準」進行實驗教學效果測量。本研究經過量化分析後,得到研究結果為:於實驗教學前,經過獨立樣本t檢定測得研究參與者在創造力方面並沒有顯著差異;而經過實驗教學課程後,實驗組在批判性思考的總分、辨認假設、演繹、評鑑等四項分數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優於對照組;實驗組在一般寫作表現及引導式批判寫作之批判表現方面,均優於對照組;但是在引導式批判寫作之評論表現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表現則未能達到顯著差異。我們期望透過本研究,對未來國中生批判性思考之培育及論說文寫作教學能有所幫助,最後對國中寫作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家庭中的媒體素養教育---親子共視經驗之研究(2014) 陳穗婷; Chen,Sui-Ting本研究目的在於從媒體素養教育觀點探究家庭中親子共視的經驗。從瞭解親不同背景親代媒體素養表現,到親代媒體素養表現與其親子共視經驗的特色,以及分析親代所採取的共視策略差異,並依研究結果對相關單位提出建議。採質性研究方法,對八位不同背景親代的親子共視經驗進行探究,以「深度訪談」為主要收集資料方式,輔以「問卷」填寫,收集受訪者相關背景資料、與子女共視情形以及媒體素養表現,發現與建議如下: 一、 研究發現 (一)教育程度較高及職業為專業人員之親代,媒體素養整體表現較高。 (二)在媒體素養的七大層面,表現高與表現中等的親代,凸顯下列特性: (1) 媒體素養表現高的親代較具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較能夠穿透媒體迷障,具備「釋放」(liberating)和「賦權」(empowerment)的能力。 (2) 媒體素養表現中等的親代較易受電視內容影響與接受主流文化價值觀,對於媒體再現、潛藏的意識形態意義以及商業因素等知覺較低。 (三)不論親代媒體素養表現高低,親子共視有三個共同看法,包含陪伴、與孩子互動與分享、培養共同話題。 (四)媒體素養整體表現高之親代,共視類型屬於討論型;媒體素養整體表現中等之親代則屬於限制型。 (五)在媒體素養七大層面的共視策略上,媒體素養表現高與中等的親代,凸顯下列特性:(1)媒體素養表現高之親代,在共視策略使用上會採多元觀點與價值澄清的策略。 (2)媒體素養表現中等之親代,在共視策略的使用上較無具體策略。 (六)媒體素養表現高之親代在運用共視策略時,會善用「鷹架」構築的概念,以及價值澄清之方式,讓兒童反思與抉擇。媒體素養表現中等之親代,則較不會考量到兒童的認知發展,並傾向以灌輸主流價值之方式來形塑兒童之行為。 二、參照研究發現對相關教育單位、電視機構、家庭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從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以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為例(2010) 黃雅玲; Ya-Ling Huang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透過線上遊戲廣告設計識讀教學課程,探詢由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的可行性。本研究於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進行,並以兩個九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以行動研究的方法,設計出六節的識讀教學課程,實際地將課程於班級中實施,不斷修正與改良所設計的課程,且與協同合作教師共同探究發展合宜的教學策略,研究者亦從研究的過程中獲得反思與成長。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課程所包含的人權法治議題有:平等、尊重、消除歧視、避免偏見、生命權、人格權、勞動尊嚴、身體自主權等觀念。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媒體識讀與人權法治教育的結合是可行的。 二、透過線上遊戲廣告可設計出識讀教學課程。 三、識讀課程實施遭遇的問題與因應對策。 四、學生對識讀教學課程的回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日後實施課程或從事相關研究的參考建議。Item 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2010) 王又禾本研究探析「三民版」、「南一版」、「翰林版」、「康熹版」、「龍騰版」等五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媒體識讀課文內容;再輔以深度訪談法了解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媒體素養教育與媒體識讀課文內容之看法,目的在於透過研究結論,期能作為永續發展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參考。 研究結論涵蓋教科書及受訪教師兩方面。 在教科書部分,分別就「媒體、資訊與閱聽人」、「媒體資訊的生產」、「媒體監督與近用權」等三大議題進行內容分析與詮釋。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版本教科書之「章節」及「標題」依照課綱編寫,但各版本教科書之課文內容差異則不小;且文本內容對高一學生可能過為艱深。 在受訪教師部分,本研究選擇五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進行訪談。受訪教師一致認為實際授課後,才能更進一步討論教科書內容是否需要調整;未來若有進修課程,受訪教師則希望加強「媒體近用」、「公民行動及媒體監督」等相關知能。Item 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2013) 許心怡; HSU,HSIN-YI本研究旨在探討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現況。首先,透過文獻討論媒體識讀的意義和發展歷程、國中學生應具備的媒體識讀能力,以及檢視過往對學生媒體識讀之相關研究。藉由問卷施測了解國中學生媒體使用情形、媒體識讀能力現況、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媒體使用習慣是否會在媒體識讀能力上產生顯著差異,以及相關情形如何等問題。針對雙北地區國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資料,以SPSS 20.0軟體進行統計,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較常使用的媒體是網路,其次是電視,且假日使用時數比平日多。 二、使用媒體以休閒娛樂為主要目的,半數學生使用媒體時偶爾有父母親陪伴。 三、整體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屬於中高程度,在媒體識讀能力中的訊息解析方面表現最佳。 四、就讀於臺北市的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優於新北市國中學生。 五、九年級國中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優於七、八年級國中學生。 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媒體識讀能力的表現上優於中或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且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媒體識讀能力表現愈佳。 七、平日使用媒體時數1.5小時以內,媒體識讀能力優於使用時數超過1.5小時的學生,然而假日完全不使用媒體,媒體識讀能力低於有使用媒體學生。 八、接觸媒體時偶爾有父母親的陪伴,媒體識讀能力較高。 九、使用媒體時數愈多,媒體識讀能力表現不一定愈佳。 十、在認識媒體方面表現愈佳,訊息解析方面愈好。 十一、認識媒體、訊息解析及媒體近用任一方面表現愈佳,媒體識讀能力愈好。Item 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 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2013) 陳俐伶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九年級「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媒體識讀教學方案之發展歷程與實施成效。瞭解學生在教學方案實施後,在認知、情意、行動方面的改變情形,並記錄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的反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區的一所公立國中九年級班級中3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活動。研究者以媒體再現相關概念設計課程,依據媒體框架、意識形態、刻板印象三面向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解讀並加以省思新聞中的媒體再現。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媒體使用情況與認知調查表、課堂觀察記錄、同儕教師訪談記錄、文件資料、教學省思札記等方法,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檢核。 根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行動研究採動態的教學設計歷程與實施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後,已發展出適宜之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 二、透過實施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的歷程,達成啟發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與增加學習動機。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同儕對話與實施活化教學,使研究者增進自我專業知能。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於教師教學實務與相關素養,以及後續研究等,也提出若干具體的建議。Item 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2011) 郭宜婷我們正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已經成為溝通行為的重要中介。國中學生是一群十二~十五歲的青少年,亦是未來社會的中堅份子,媒體識讀能力是個人判斷社會環境的重要生活能力之一,更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固。然而,目前國內發展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施測問卷不足,內容也多良莠不齊, 因此引發研究者建構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施測問卷。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整理出媒體識讀能力之三大構面,並採用德懷術,共邀請國內十一名不同專長之媒體識讀相關領域人士組成的德懷術專家群(完成三次問卷專家效度調查的專家群共有十一名),並在為期四個月完成來回三次德懷術的匿名討論,形成「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內涵項目。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共有三大基本構面:包括「認識媒體」、「訊息解析」、「媒體近用」等三大基本構面。 二、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內涵項目共四十三題:第一部份,個人基本資料,共七題;第二部份,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共三十六題(其中第一個構面「認識媒體」十二題、第二個構面「訊息解析」十二題、第三個構面「媒體近用」十二題)。 根據本研究過程與結論,研究者針對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的實務面及日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以盡早測量出國中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有助培育出具媒體素養的國民,亦可提供未來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以及政府推動媒體識讀相關政策與課程教材編制的依據。Item 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研究(2012) 許可茵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情形,以瞭解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社經地位)與媒體使用行為變項(使用媒體時數、使用媒體動機、最常接觸的媒體內容、家人陪同閱聽情形、和他人討論媒體內容情形)等因素,對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的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計回收有效問卷916份。所得資料經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整體判讀能力良好。 二、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歧視」層面之判讀能力甚佳;對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層面之判讀能力有待加強。 三、女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較男生佳。 四、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較一年級學生高。 五、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較低社經地位學生高。 六、學生使用媒體時數愈長,其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愈差。 七、使用媒體動機為「滿足個人好奇心」、「獲取新資訊」及「瞭解別人對事情的看法」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部分層面之判讀能力較佳。 八、常接觸媒體內容不同之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判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九、家人陪同閱聽情形不同的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十、和他人一同討論媒體內容有助於國中學生在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的判讀。 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研究者對教育相關機構及人員、家庭教育及未來研究等分別提出建議,以供各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