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運用社群媒體於消防隊員之健康飲食行為介入成效研究
    (2023) 張斯蘭; Chang, Ssu-Lan
    消防員工作除三班制外,亦隨時需要出勤,因此,藉由社群媒體進行營養教育是可以克服消防員輪班以及隨時出勤的限制。本研究旨在運用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 作為本研究之基礎,利用社群媒體進行介入,藉以探討其對於新北市某二分隊消防隊員的健康飲食知識、自覺健康狀態、慢性疾病自覺罹患性、慢性疾病自覺嚴重性、健康飲食自覺障礙、健康飲食自覺利益、行動線索、自我效能以及健康飲食行為。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立意選取新北市某二個消防分隊共80位消防員參與研究,其中一分隊隊員40位參加者為實驗組(社群媒體組),另一分隊40位參加者為對照組(傳統手冊組);實驗組加入社群媒體進行12周介入,介入策略包括:電子書、簡易料理食譜、線上教練、餐點照片上傳、集點活動。對照組則是給予健康飲食手冊一本。研究結果顯示,社群媒體介入後,研究對象在「健康飲食知識」、「自覺健康狀態」、「自我效能」、「健康飲食行為」等變項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另外,社群媒體組利用多元的課程策略,在滿意度優於傳統的手冊介入。根據本研究結果,未來在推廣利用社群媒體進行營養教育時,可以依照研究對象設計符合個人化的介入策略,實能提升營養教育介入成效,符合現今的精準營養教育模式。
  • Item
    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對國小學童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效果
    (2020) 蘇奕安; Su, Yi-An
    本研究旨在瞭解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效果。以準實驗研究設計,選取108學年度新北市兩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為受測學童,共計完成301份有效問卷,實驗組152人、對照組學童149人。結合「食物王國大冒險」桌遊設計素養導向的營養教育課程,實驗組接受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介入,在2個月期間入班教學共4堂(每堂40分鐘);對照組僅實施前後測問卷測量。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評價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介入之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童健康飲食知識(如均衡飲食的組成、每日蔬果及乳品建議攝取量)、態度(如對蔬果的喜好)、自我效能(如會選擇食用蔬果及乳品)、生活技能(如做健康飲食的決定),在飲食行為方面,實驗組學童的含糖飲料攝取行為、油炸物攝取行為、零食及甜食攝取行為皆有顯著下降。受測學童表示在遊戲中學習健康飲食知識是有趣的。 本研究建議學校推行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來提升健康飲食的行為實踐。並融入校本課程,透過跨領域的遊戲式教學,將學校營養教育擴大至校園社區,親師生一起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 Item
    運用Line的營養教育介入對國小家長之成效
    (2020) 吳佳瑜; Wu, Chia-Yu
    本研究旨在瞭解運用Line的營養教育介入對國小家長健康飲食知識、健康飲食教養態度、教養自我效能、教養行為之影響。以準實驗研究方法,選取新北市108學年度兩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共計完成246份有效問卷,實驗組106人,對照組140人。實驗組介入時間約7週,透過Line APP每週給予兩則營養教育訊息,共計13則訊息,訊息內容包含蔬果與乳品攝取、拒絕油炸物和含糖飲料等知識,及家長在教養兒童健康飲食的技巧與方法。對照組僅實施前後測問卷測量。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評價運用Line的營養教育介入之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運用Line的營養教育介入後,可顯著提升家長健康飲食知識(如:蔬果攝取份量、充足飲水量等)、增進健康飲食教養態度(如:教導、準備健康飲食)、提升健康飲食教養自我效能(如:鼓勵、準備、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的健康飲食行為,及水果與乳品的攝取亦顯著提升。 本研究建議學校可運用新媒體增進家長的參與及增能家長營養教養的知能,政府可提供健康飲食與教養資訊,並獎勵學校應用新媒體增進家長參與學校健康促進推動。
  • 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北市士林區某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行為介入之
    (2008) 兵逸儂; Yi-Nung P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知識、每日五蔬果社會心理變項、每日五蔬果攝取行為階段及一週達到每日五蔬果之天數、外食頻率、父母在家中備食頻率、自覺健康狀況的現況,分析影響研究對象每日五蔬果知識、每日五蔬果社會心理變項、每日五蔬果攝取行為之因素。並探討「以跨理論模式為依據之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活動」之成效以及過程評價。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陽明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實驗組、明倫高中為對照組。實驗組運用行為改變過程設計符合各行為改變階段的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措施,包含每日五蔬果專題演講、創意蔬果烹調比賽、每日五蔬果手冊等,而對照組則不採用任何介入措施。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之每日五蔬果知識尚可,但較缺乏對於蔬果營養素相關知識的了解,每日五蔬果的利益性偏正向意見,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及每日五蔬果自我效能為中等程度,每日五蔬果行為階段處於前沉思期最多,一週有做到每日五蔬果的天數則為3.11天。研究對象之外食頻率以午餐為最高;父母一週備餐頻率則以午餐為最少,自覺飲食健康及自覺身體健康以普通佔最多。「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的每日五蔬果教育策略」對於研究對象的「每日五蔬果知識」、「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每日五蔬果自我效能」、「每日五蔬果行為階段」等方面達顯著效果,但對於增進「每日五蔬果自覺利益」的效果不顯著。過程評價方面,學生大多較喜愛創意蔬果烹調比賽,所有行為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氣氛良好」、「教學活動喜歡程度」這兩項的評價都給予最高分,而「依照教導內容去做之程度」、「教學活動幫助程度」面向,大部分行為階段的人則以每日五蔬果手冊評價最高。 整體而言,透過「以跨理論模式為依據之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活動」,可以 有效提升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的相關知能,建議未來能探討不同生活型態及地區之高中職學生,並將此策略進一步推廣至其他學校中。
  • Item
    具環境生態觀營義教育課程實施成效及影響教師課程實施之因素探討
    (2005) 謝依芬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暸解實施「具環境生態觀的營養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相關飲食的認知、態度、責任感,行為意圖和實際行為的影響;及暸解國中健康教育教師在實施「具環境生態觀的營養教育」時的教學信念,並進一步瞭解影響教師對教學信念詮釋與解釋的教學情境、相關的教學經驗及生命經驗,最後,分析歸納出影響教師實施教學可能的原因及所需求之相關配套措施。研究者以立意取樣台北市國中學生317位(教學組=179;未教學組=138)及國中教師28位為問卷調查研究對象,並從教師問卷中立意取樣2位教師進行深入訪談。經問卷調查及深入訪談歸納重要結果為: 1、教學組學生接受「具環境生態觀營養教育」課程後,對相關的認知程度、飲食行為的責任感及行為意圖方面有顯著的改善;而在飲食的態度及實際行為方面,無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2、教師的教學信念:(1)教學目標:a學習健康教育的知識,是形成健康行為的第一步;b厚植社會關懷與責任的態度;c破除人云亦云的迷思;d.開拓地球村、世界觀的眼界。(2)課程內容:a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產生連結;b教師是課程內容的主導者。(3)教學策略:a同樣的教學策略不一定適合每個教師;b時間是影響教師教學策略選擇的重要因素;c不同的教學目標利用不同的教學策略;d適當的教學策略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e以學生為教學策略的中心,隨時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4)教學評量:a評量的時機無所不在;b根據教學單元的特性選擇不同的評量方式;c教學評量應該多樣化;d重視個別化的評量。(5)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及需求:a學生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元;b學習環境的大改變。 3、影響教師教學信念的教學情境包括:(1)學校硬體設備;(2)社區硬體設備;(3)教學進度;(4)與校內其他專業互動;(5)在學校兼任行政職務;(6)家長因素;(7)學校行政長官因素;(8)教師對課程的瞭解及認同程度。 4、影響教師教學信念的生命經驗包括:(1)強調背誦的國高中階段健康教育課;(2)營養教育與實務現場間存在落差的師資培育時期;(3)重新學習;(4)反思生活的點滴經驗;(5)參加相關活動。 5、影響教師教學信念的教學經驗包括:(1)單一版本,輕鬆教學;(2)教育改革衝撞舊教學;(3)新思維,新教學。 6、教師認知的實施教學困難面為:(1)學校電腦設備的限制;(2)社區硬體設備限制;(3)學生的飲食行為、態度難評量;(4)授課後學生產生無力感;(5)教師不熟悉課程。 7、教師自覺授課過程中所需要的配套措施為:(1)提供完整的教案及相關教學媒體;(2)提供家長的教材;(3)資訊的獲取與更新;(4)提供評量學生的工具。 本研究證實教師實施「具環境生態觀營養教育」課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且對學生相關飲食的認知、態度、責任感,行為意圖和實際行為有正向的影響。並瞭解教師在課程中的教學信念及影響教學信念的教學情境、生命經驗與教學經驗為何,進一步瞭解教師知覺實施教學的困難面及需求。研究最後對教育面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鈣質攝取之教育介入成效探討
    (2009) 杭極敏; Hang, Chi-Ming
    本研究的目的乃在發展適用於台灣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提升鈣質攝取量教育介入計畫並評估其成效。以社會生態模式的架構,綜合健康信念模式和社會認知理論中飲食行為形成重要影響因子,發展教學策略及設計課程設計,計四單元,每單元40分鐘。在台灣地區北、中、南三區中每區之都市及鄉村中選取1所國民小學,每所學校以五年級一個班級為實驗組、一個班級為控制組,共計實驗組6班(N=178)、控制組6班(N=174),於實驗教學前、教學後一星期及教學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進行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評量,以了解教育介入之成效。成效評量項目包括以鈣質攝取頻率表評估之鈣質攝取量,及鈣質攝取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1)實驗組學生於教育介入後,鈣質食物攝取量、鈣質相關之知識、對鈣質食物的喜好、知覺利益、「口味不合時會吃」的自我效能顯著提升,知覺障礙顯著降低,且除鈣質食物攝取量及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知覺利益外,在其他項目也有短期延宕效果。(2)介入成效不因學生性別而有差異,對不同地區學生教學成效亦多無顯著差異,只有在知識方面,雖然都有提升,但是對鄉村地區學生的成效更優於城市地區的學生,而「家人都不吃時會吃」的自我效能的提升則只有對鄉村地區的學生有顯著成效。雖然介入後學童鈣質食物攝取量較控制組為高,但改變幅度不大,且並未達到學童的建議攝取量。探究原因,除因教學時間短較難在行為上產生大幅改變外,環境中食物供應-包括學校午餐和家庭供應,仍是無法掌握的因素。故欲提升學童鈣質攝取量至建議量,除加強學童之營養教育外,可能尚須有教育、農業或衛生政策上的配合,例如降價供應學校午餐乳製品等積極性改善學童飲食環境的措施。
  • Item
    國中生乳製品營養教育課程成效評估
    (2007) 鄭惠文; Cheng Hui-wen
    鈣攝取不足和骨質疏鬆症、高血壓、肥胖和胰島素抗性及乳癌等疾病的發生有關,而我國連續三次國民營養狀況調查都發現國人的鈣質攝取明顯低於衛生署建議的參考攝取量。乳製品是鈣質最豐富的來源,但各年齡層男女對乳品類的每日平均攝取量卻不到一份。青少年時期是增加骨質密度高峰的關鍵時期,同時成人期的飲食習慣多延續自青少年期。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評估以生態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計畫行為理論及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發展之營養教育課程,對國中生乳製品攝取成效的影響。以四所公立國中之八年級各兩班學生(N=232)為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分兩組,實驗組為實施每週一單元(45分鐘),共五個單元的國中生乳製品攝取營養教育課堂教學,以及兩份家長簡訊;控制組則無任何相關的營養教育活動。在介入前、後一週及後五週,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評量。研究結果發現:介入後一週(後測),實驗組學生乳製品攝取之相關因素(包括營養知識、主觀規範及自我效能)和乳製品攝取行為(包括一般攝取行為、行為改變階段、總乳鈣攝取量)有顯著進步(p<.01);其中乳製品攝取之營養知識、主觀規範及行為改變階段有為期至少五週的短期延宕成效(p<.001);但乳製品攝取之態度則無顯著立即成效(p>.05),短期延宕效果亦不明確。分析此介入方案於不同背景(性別、區域、體型、居住狀況、家庭社經地位、家長參與程度)學生的成效,除態度外,對不同背景學生均能顯著提升其乳製品攝取之相關因素和乳製品攝取行為(p<.05)。
  • Item
    營養教育介入對運動減重學童身體組成及營養代謝指標之影響
    (2006) 林容殿; Rang-Dian Lin
    兒童期體重過重,是導致成年後肥胖重要因素。本研究之目的,乃探討運動減重學童,經營養教育介入後,對身體組成、飲食攝取、健康體適能及血、尿液營養代謝指標之改變是否有加乘之效果。經徵得學童家長與學校同意後,受試者為自願參與運動減重之四、五年級體重過重之男、女學童(男童37位,身體質量指數≧20.3公斤/公尺2,年齡10.1±0.7歲;女童27位,身體質量指數≧20.1公斤/公尺2,年齡10.1±0.6歲)。依體脂肪百分比與性別對稱平衡分為四組: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17位、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13位;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20位、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14位。另招募控制組男童18位(身體質量指數≧20.3公斤/公尺2,年齡10.1±0.8歲)、控制組女童14位(身體質量指數≧20.1公斤/公尺2,年齡9.9±0.7歲),不進行運動減重、營養教育、採血、取尿等之涉入,僅於研究前、後均測量身體組成、「飲食行為與運動習慣問卷」調查、健康體適能(坐姿體前彎、1分鐘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公尺跑走)測量。參與12週「運動減重課程」之國小學童(共64人),每人每週均施行三次,每次各40分鐘之運動訓練課程。運動減重組中僅34人(四年級14人,五年級20人)進行「營養教育介入課程」,每人每週均施行二次,每次各40分鐘,為期12週。營養教育及運動訓練介入前、後均進行身體組成測量、「飲食行為與運動習慣問卷」調查、健康體適能測量,空腹血脂肪、空腹血糖與血漿胺基酸濃度,以及尿液羥基脯胺酸、三甲基組胺酸、肌酸酐濃度、尿液酸鹼值測量。 研究結果發現,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身體質量指數、三頭肌皮脂厚度、體脂重、體脂重百分比顯著下降 (p< 0.05),身高、除脂體重百分比、肌肉重百分比顯著增加 (p < 0.05);就介入前、後之改變量而言,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較控制男童其三頭肌皮脂厚度、體脂重、體脂重百分比之減少量顯著為多,體重之增加量顯著為少 (p < 0.05),而除脂體重百分比、肌肉重百分比之增加量則較控制男童顯著為多 (p < 0.05)。研究介入前、後,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其身高、體重、除脂體重、骨重、身體總水重、肌肉重顯著增加 (p < 0.001)。就介入前、後之改變量而言,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其身高增加量較控制女童顯著為少 (p < 0.05),而腰臀比之增加量則較控制女童顯著為多 (p < 0.05),其餘身體組成各項改變量,同性別之各組間則無顯著差異。 運動減重12週後,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每日攝取代換數與蛋白質密度攝取量顯著下降 (p < 0.05),但同性別之各組間其飲食攝取各項改變量則均無顯著差異。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每週零食之攝取頻率顯著下降 (p < 0.05),控制女童其每週含糖飲料之攝取頻率顯著增加 (p < 0.05),但同性別之各組間其每週零食、宵夜、含糖飲料、低油食品、高油食品之攝取頻率,以及每週零食、宵夜與含糖飲料攝取之總頻率其前、後測之改變量均未達顯著差異。 研究介入前、後,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每次運動時間顯著下降 (p< 0.05),而控制女童其每週運動時間顯著下降 (p < 0.05)。同性別之各組間其每週運動頻率、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運動時間改變量均未達顯著差異。除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外,其餘各組其立定跳遠距離均顯著增加 (p < 0.05)。然而,每組之坐姿體前彎長度、1分鐘仰臥起坐次數、800公尺跑走秒數則無顯著改變。同性別之各組間其健康體適能各項改變量均未達顯著差異。 研究前、後,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空腹三酸甘油酯濃度顯著下降 (p < 0.05),空腹血糖濃度顯著上升 (p < 0.05);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女童其空腹總膽固醇濃度顯著上升 (p < 0.05);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較無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空腹三酸甘油酯濃度之降低量顯著為多 (p < 0.05),而二組運動減重女童其空腹血脂肪及空腹血糖濃度各項改變量則未達顯著差異。運動減重各組其空腹血漿胺基酸總濃度無顯著差異;同性別之運動減重各組間其空腹血漿胺基酸濃度各項改變量皆未達顯著差異。研究前、後,有營養教育介入之運動減重男童其尿液三甲基組胺酸濃度顯著上升 (p < 0.0001),其餘運動減重各組各項尿液分析均未達顯著改變;同性別之運動減重各組間其尿液羥基脯胺酸與三甲基組胺酸濃度、尿液酸鹼值改變量均未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之減重設計並未影響發育中學童身體之恆定狀態。根據前述,本研究認為營養教育配合運動訓練對男童身體組成與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確有顯著改善效果,但對飲食攝取與健康體適能之改善則不明顯。而營養教育配合運動訓練對女童其身體組成與血脂濃度則未有改善效果,原因可能是與女童正值青春期發育有關,或許是受到女性荷爾蒙之影響,而干擾其效應。
  • Item
    北市士林區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06-??) 兵逸儂; 鄭惠美
    本研究皆在探討以跨理論模式為依據之「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成效以及過程評價。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陽明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實驗組、明倫高中為對照組。實驗組運用行為改變過程設計符合各行為改變階段的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措施,包括每日五蔬果專題演講、創意蔬果烹調比賽、每日五蔬果手冊等,對照組則不採用任何介入措施。研究結果發現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的「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對於研究對象的「每日五蔬果知識」、「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每日五蔬果自我效能」等方面達顯著效果,但對於「每日五蔬果自覺利益」、「一週達到每日五蔬果夫數」的效果不顯著。整體而言,透過以跨理論模式為依據之「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的相關知能,建議未來能探討不同生活型態及地區之高中職學生,並將此策略進一步推廣至其他學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