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探索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與職涯歷程之研究─以雙北地區私立中小學為例
    (2023) 諶劭宇; Chen, Shao-Yu
    目前臺灣有許多學校透過探索教育的理念及戶外冒險的元素,設計探索教育相關課程,並將其發展為學校特色課程。然而,探索教育課程納入公立學校體制內實施時,學校可能考量財力、物力及學科教師課務繁忙等因素,致實施方式多以委外聘請專業探索活動師資模式,協同校內教師教學,或以戶外教育形式辦理;但私立學校因擁有較多的資源、課程發展自主性也較高以及將探索教育定位為校本特色課程等因素,故部分私校會成立專責的探索教育相關單位,讓探索教育課程持續在學校深耕發展。研究者目前是雙北地區私立學校探索教育教學中心的教師,以下簡稱「探索教育教師」。目前,雙北地區成立探索教育相關單位、將其列為該校的校定必修課程並實施常態性教學的有三間學校,渠等學校透過招聘方式,將不同專業的探索教育師資引進學校體制內,聘任之師資,有些具有正式教師資格、有些具有戶外指導員執照或其本身已有從事戶外教育經驗等,此多元而專業化的師資,其共通性係對探索教育的憧憬與大自然的熱愛具有高度的熱忱。然而,探索教育教師願意進入私校任職的原因?進入學校前所具備之專業能力為何?以及在學校任職時,其專業能力及職涯發展是否有提升或符合個人期待?這些都是研究者想探究的動機。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法,研究對象為111學年度任職於雙北地區私立學校探索教育相關單位之探索教育教師,服務時間至少3年以上。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設計訪談綱要,並於資料蒐集後,進行整合與分析,配合研究目的進行探究、歸納,最後作成結論,提出建議及後續研究的方向作為研究結果。本研究目的為探究「探索教育教師職涯與專業發展歷程」得出具體有建議性的研究結果,可提供目前任職在學校之探索教育教師與有志於擔任探索教育教師之參考,並可作為探索教育教師發展方向之一;本研究依照訪談資料歸納整理後,列出下列結果,「探索教育教師職涯與專業發展歷程」整合如下列三個面相六層面來做延伸。探索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一、探索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歸納為(一)硬性技能、(二)軟性技能、(三)概念型技能。二、探索教育教師個人特質:(一)能夠接受在戶外環境下工作、(二)喜歡與人互動、(三)具備良好溝通能力、(四)工作上充滿熱忱與熱情、(五)具備良好觀察力、(六)具備正向、自律之道德修養。三、探索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困境:(一)博而不精的窘境、(二)缺乏時間的困境、(三)經費不足的難處、(四)需求認知的落差。四、探索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進程:可歸納為(一)奠基期、(二)適應期、(三)精熟期、(四)統整期。探索教育教師職涯發展:五、探索教育教師轉任學校途徑:歸納為經他人引薦。六、探索教育教師持續任教動機:(一)看見成長與蛻變、(二)設計與創新課程、(三)穩定薪資制度、(四)固定的作息時間、(五)身為教師而榮。七、探索教育教師職涯困境:(一)體能隨年齡漸長而式微、(二)對探索教育教師認同感較低、(三)單位組織升遷不易、(四)已婚女性探索教育教師之家庭照護。八、探索教育教師職涯發展進程:(一)早期職業生涯、(二)中期職業生涯、(三)中長期職業生涯。專業發展與職涯綜合討論:整體探索教育教師歷程可歸納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階段任務(一)轉任學校前階段(探索、接觸)、(二)初任教師導入階段(適應、學習)、(三)勝任教師精進階段(帶領、創新、統整)。關鍵字:探索教育教師,職涯發展,專業發展
  • Item
    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星平臺」為例
    (2020) 高子云; Kao, Tzu-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立、運作、支持性、策略及效益,並以跨校性的星平臺為個案進行研究。 本研究採取個別訪談及文件分析法蒐集資料,邀請「星平臺」總召及「星平臺」社群的領域召集人,共計5位教師進行訪談。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星平臺成立目的為促進跨校教師分享共學,以更有效地協助學生學習。 二、星平臺的運作藉由辦理教師研習與工作坊、善用實體與線上社群、連結 各地教師及培訓新講師等,以促進教師自主學習及成長。 三、政府機關與教師夥伴為支持星平臺運作的主要來源。 四、星平臺的主要經營策略包括設定年度可達成的目標連結具專業素養的教 師,以回應社群成員的專業學習需求。 五、星平臺的效益展現在促進多元社群發展、鼓勵教師課堂實踐,進而增進 學生學習投入與表現。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有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相關建議,提供對教育機關、學校、社群領導者、教師作為後續的研究參考。
  • Item
    具備心理師證照之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認同內涵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刑志彬; 許哲修; 田秀蘭; 許育光; Chih-Pin Hsing, Che-Hsiu Hsu, Hsiu-Lan Shelley Tien, Yu-Kuang Kevin Hsu
    臺灣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在投入許多專業人力後,逐漸落實三級輔導分工;然而現況中有許多輔導教師同時擁有心理師的證照,此類型雙專業認可之輔導人員對於自身位置與專業認同等議題,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目的在理解具雙專業輔導人員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的處境、認同、以及困境與因應,邀請8 位具雙專業的輔導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並且透過內容分析法,進一步探討生涯轉換的徑路與專業認同狀態。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輔導教師的認同是薪資待遇獲得穩定保障、周圍親友的社會期待,而對心理師則較認同工作模式,有心理師業務單純性高、心理師的專業光環有助於生態系統合作。而在兩者工作角色上面,存在有工作模式與系統角色的差異,其中受訪者自覺兩種角色差異在於業務複雜度、維持界線程度、理解個案角度,而系統他人覺得兩種角色差異在於專業能力、貼近學校生態系統能力,而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決定讓某一種角色發揮的比重情形則是會考量情境及時機;因此,具雙專業輔導人員的專業認同狀態可以分為四種型態交替,包含:「入境隨俗:輔導教師認同為主,壓縮心理師的認同」、「名實相異:外在雖然是輔導教師,但內在以心理師認同為主」、「因時制宜:依時空調整兩種認同的比例與出現方式」、「兼容並蓄:整合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兩種角色的認同,產生全新的認同」,在兩種專業角色之間協調、折衝、分工與合而為一,形成多元的專業認同狀態。而其中也存在心理師與輔導教師競爭又須合作的關係,此亦成為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整合並找尋安在位置的重要課題。研究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 Item
    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
    (2011) 鄭文喬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現況以及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師之專業需求程度,並比較不同背景之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教師在專業需求程度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任教綜合職能科餐飲科目一年以上之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自編之「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現況與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共得有效問卷194份。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現況中,餐飲教學上能獲得硬體方面之 行政支持;課程能依據課綱與彈性原則進行安排與設計;教師依據 學生能力現況訂定教學目標;利用觀察與實作進行評量並將評量結果告知學生。 二、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在整體、特教專業知能、餐飲專門知能、餐飲教學能力、專業知能提升向度上專業發展需求程度高。 三、高中職綜合職能科餐飲教學教師在專業發展需求程度上會因畢業科系、教育程度、教師資格、持有證照、任教科目、學校性質之不同對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某些向度造成顯著差異。
  • Item
    教練訓練模式於幼兒園融合情境實施之行動研究
    (2018) 張家瑞; Chang, Chia-Jui
    本研究旨在幼兒園融合情境中實施教練訓練模式,協助學前普通教師增加其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以面對融合情境中的挑戰及增進特殊需求幼兒的參與和學習。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臺中市某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三位學前普通教師、一位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一位特殊需求幼兒及其家長等人為研究參與者。在行動研究修正的循環下,研究者與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三位學前普通教師共同經歷了為期一學期的教練訓練。特殊需求幼兒家長則是以第三者的觀點,提供本研究重要的相關訊息及回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教練訓練模式有效促進學前普通教師的特教專業知能發展。關係建立階段,為未來合作關係奠基,工作坊則協助教師強化並獲得靜態的專業知能。透過初始計畫階段,讓團隊成員能系統化地規劃行動計畫。正式行動階段,透過教練訓練中五個要素的循環,教師們動態地獲得專業知能。評鑑成效階段,確認了教師們達成專業知能發展的目標。 二、學前普通教師在專業知能發展的歷程中,在各面向有不等的正向改變。教師們從缺乏教學策略及課程調整者,轉變為具備特教專業知能者,融合信念上也有所改變。教師們亦跳脫被動地接收策略,成為自信、主動、預防性的問題解決者。不同個性、背景的教師,呈現出不同的專業發展樣貌。相互間討論的增加,讓經驗堆疊出集體效能。最終解決了融合上的困境,提升了融合班級經營的能力。 三、在學前普通教師專業知能成長後,特殊需求幼兒在各方面的參與和學習亦有相當大的改變和進步。除了能高度地參與團體活動、順利地於活動間轉銜外,幼兒亦能獨立自主地完成日常例行工作。幼兒能將目標行為類化至其他的情境和對象,亦帶動了非目標行為能力的提升。 四、在實施教練訓練後,研究者本身亦從研究中有所獲益及成長。研究者透過反思解決了所遭遇的考驗,但亦有困境未能完全有效解決。平等的夥伴關係有助於教練訓練之實施,但主要取決於研究者的經營。研究者在教練訓練的實施過程,獲得了寶貴的實務經驗,亦提升了自身在執行行動研究上的能力。 五、本研究依據現場問題與文獻的指引,歷經前導研究與正式研究的執行,在行動過程中,逐步修正並發展出適切的教練訓練模式運作流程。 最後,本研究就未盡完善之處說明研究限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練訓練實施上的相關建議,以及後續研究之方向。
  • Item
    大臺北地區中小學校長在職專業發展之研究
    (2013) 董柏伶; TUNG,PO-L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臺北地區中小學校長在職專業發展之情形。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根據文獻編製「中小學校長在職專業發展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含臺北市、新北市)之公立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475份正式問卷,回收計365份,經初步篩選有效問卷36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7%。所得資料進一步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肯德爾和諧係數(w)進行分析處理,獲得結論如下: 壹、 中小學校長認同專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並且盡力實行。 貳、 女性中小學校長對於專業發展之落實程度較高。 參、 學歷為研究所以上之校長,在專業發展之落實程度上較高。 肆、 國小校長認為進行專業發展之重要程度,較高於國中校長。 伍、 行政制度規劃上缺少完善專業發展計畫及校長回饋系統,成為校長進行專業發展困境的首要因素。 陸、 專業發展課程實用程度不高,造成校長進行專業發展之困境。 柒、 校務繁忙時間不足,成為校長進行專業發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捌、 行政機關應提供充足且適當之支持資源及建立校長專業學習網絡社群,以降低校長進行專業發展之阻礙。 玖、 課程安排應首重增加實務經驗交流之特性,並且加強課程內容與學校之事物相關性。 壹拾、 中小學校長可抱持熱情並藉由經驗交流,來面對專業發展困境。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及校長個人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蘇格拉底對話法在臺北市高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應用
    (2016) 徐孟君; Hsu, Meng-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今臺北市高職特殊教育教師如何以社群活動實施蘇格拉底對話,解決所面臨之專業認同困境與教師專業評鑑政策之意見,期盼透過對話,增進對政策的理解並接納現有困境,並透過對話形塑新觀點,並培養教師之理性運用及群性發展,提供教師未來實施蘇格拉底對話之參考。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紅瓦學校(匿名)之6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4周、2次共6小時的社群活動,完成針對「何謂特教教師專業?」以及「何謂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探討,結果如下: 壹、蘇格拉底對話法運用於高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可促使教師運用理性思維對談,避免流於空談、閒聊或懸而未決的討論 貳、蘇格拉底對話法運用於高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可促進教師群性、培養傾聽美德,形成校園對話文化 參、促進者和參與教師進行蘇格拉底對話時,教師表達的自主性極高,呈現的對話模式具多元特色。 肆、促進者應具備良好的歸納統整能力,並且能精要重述對方語意,在意見上維持中立。 伍、蘇格拉底對話之社群組成份子,若要進行問題探究,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相關背景經驗,在共識的形成上會更容易,此為其限制之一。 陸、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於高中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討論,高職特教教師的專業角色為:「能重視每個生命個體,並能依其學習需求給予合適的教育與服務。」 柒、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於高中職特教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討論,高職特教教師認為,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能夠在充分尊重專業的前提下,給予長期、定期的評量,透過可測得的方式,例如:觀察、會談、資料等,進行全方位的評鑑作為。」
  • Item
    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影響之敘說研究
    (2007) 曾信熹; Hsin-Hsi Tse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之影響,研究者以三位目前持續從事諮商工作的諮商心理師為訪談對象,藉由他們對其專業發展歷程的故事敘說,採取Lieblich, Tuval-Mashiach 和Zilber(1998)所提出的「整體─內容」分析方式,輔以「類別─內容」的分析觀點,探究偶發事件對其專業發展的影響。並進一步了解專業發展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內涵與影響層次,以及研究參與者個人內在資源與偶發事件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發現,三位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歷程都存在偶發事件的影響, 專業發展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內涵呈現如下:一、偶發事件的本質在於其「意外」與「非預期」;二、偶發事件的結構上,可分為四個向度:(一)涵蓋正、負向事件:對生涯或專業發展產生效應的事件,未必都是正向的,但在這些正、負向的偶發事件中,可能由於個人自身的運用,創造了原本沒有的機會或促成對後續生涯發展的助力;(二)適當時機他人提供訊息:計畫之外的訊息往往帶來了出乎意料的生涯機會,但由另一種角度觀之,可以發現這與個人本身能留心到自己所需或渴望的訊息亦有所關聯;(三)呼應過去的所學或興趣:在專業發展歷程中發揮影響的偶發事件,許多呼應了個人過去的所學或興趣。因此觸發個人採取某些行動回應事件所帶來的機會,也因而帶來了更多的生涯可能;(四)政策的改變:在本研究中,發現到受訪者受到教育政策的改變而影響生涯方向的現象。三、偶發事件的功能:(一)對自我的影響:主要呈現在「增進自我的了解」、「觸發對於生命的省思」、「拓展個人興趣」或「轉化自我概念」等部份。(二)由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中,可以發現偶發事件對於諮商心理師「專業取向的發展」與「職業型態的選擇」兩部分,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影響。 在偶發事件影響的層次上,發現到其對諮商專業發展歷程的影響主要可分為四個層次:一、偶發事件引發進入諮商領域/成為諮商師的動能:在本研究中發現,三位受訪者生涯發展與轉折的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影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偶發事件之所以產生意義與促成成為諮商師的動能,仍需回到背景脈絡、個人特質與當時的生命情況中思考。二、眾多偶發事件蘊蓄生涯轉換的推力:生涯的改變並非在剎那間產生,偶發事件造成的可能是生命中的「漸變」,但這些「漸變」逐漸匯集之後,蘊蓄豐沛的能量在一段時間後帶來整個生涯方向的改變。三、偶發事件關乎過去、現在,也影響未來:偶發事件在專業成長與生涯轉換的推動上,有「漸進疊合」的現象,個人對於偶發事件的理解以及詮釋,隨著時空的位移對於事件的解釋也將有所不同。四、偶發事件在專業發展中發揮安定的力量:在進入諮商領域之後,當後續發生的偶發事件在個人的覺知層面被視為帶來某些價值感、成就以及樂趣時,偶發事件所牽涉的層面也成為了在諮商領域中安身立命的安定力量。 在本研究中也發現,三位受訪者擁有某些內在資源,幫助其面對偶發事件時,能把握或創造對專業發展有益的機會。這些共同的內在資源植基於良好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省思」能力,以及「積極」、「努力」、「勇於冒險」、「有毅力」、「具備彈性」、「樂於學習」、「好奇」、「能夠承擔風險」、「能接受變化」等。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和結果,提出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從自我導向學習觀探討初任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為例
    (2006) 洪莉欣; Hong,Li-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初任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運用自我導向學習的觀點加以探究,在研究法上,本研究以訪談為主,以短期的觀察、文件分析、反思札記為輔,對兩位桃園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作探究,最後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初任教師在專業成長的動機包括:(一)在教學現場與同事的討論中激發學習的火花(二)教學現場中能力的增長(三)校務行政的派遣,深覺學習的重要。 其次,專業成長是透過計畫的擬定而進行,主要選擇途徑有:(一)同事討論為激發學習的動力(二)透過課程的選修,進行完整的學習(三)行動研究是一種學習的歷程(四)參與研習,滿足實際需求。在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專業成長遇到的助力主要有來自同事間的激勵;而阻力主要有學校行政制度、時間與教師體力的不足等三大面向。在進行專業成長後,對其教職的省思有:以教師為專業的心態看到自身工作。而初任教師於專業成長過後,對其教學的影響有:對教學進行反思與留意時事、教育趨勢的了解。 最後,在訪談過程中,理解到教師在進行專業成長時,不論經歷多少困境與阻礙,在過程中,不斷抱持著改進教學的理想,在完成後,產生自我實現的觀感。
  • Item
    國民小學校長基本能力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
    (2005) 茹金崑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四縣市,國小校長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與專業成長需求,並提出建議,以供國小校長培訓機構及縣市政府教育局課程規劃之參考。本研究採用自編之「國民小學校長基本能力與專業成長需求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並用平均數、百分比、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探討國小校長應具備基本能力與專業成長的需求,及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校長對具備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及專業成長的需求進行分析。經過統計及分析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校長應具備基本能力重要性內容,依據問卷所得資料,發現其重要性認同度落在「重要」以上。 二、國小校長認為應具備基本能力,就其分數高低依序為1、人際關係2、行政管理3、專業能力4、專業知識。 三、國小校長專業成長需求內容,依據問卷所得資料,發現其需求性認同度,落在「需要」以上。 四、國小校長認為專業成長的需求性,依分數高低依序為1、行政管理與變革領導2、專業責任與素養3、公共關係與資源整合4、教學領導與課程發展。 五、不同性別與不同教育背景國小校長,就校長基本能力重要性認同度有差異。 六、不同性別與不同教育背景國小校長,就校長專業成長需求性認同度有差異。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建議校長培訓機構,規畫校長基本能力及專業成長能力課程。 二、持續辦理校長基本能力培育與專業成長訓練。 三、成立校長培育推廣中心。 四、落實校長評鑑制度及證照制度實施。 五、強化校長終身學習理念,提昇校長基本能力。 六、調整校長心態加強自我評鑑,強化校長專業知能。 七、重視校長教學領導能力的培養,協助教師教學能力,達成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