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個案研究法探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生的復原歷程(2024) 古屏蓉; KU, PING-JUNG本研究主要探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國中生成功不再發生自傷行為的復原歷程,同時也關注家庭、學校系統、處遇系統分別與自傷國中生的互動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邀請曾經在國中時期出現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青少女以及共同陪伴成功復原的兩位家長、四位學校老師以及一位處遇系統的駐校社工師等,共八位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配合研究目的,本研究結果如下:國中生出現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行為,其成長歷程中與重要他人,諸如:父母、手足、老師、朋友、同儕等負向互動是關鍵因素。在陪伴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生復原歷程中,對個案的同理是輔導功能可以功能最大化的原因。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的復經歷曲折多變,周遭系統人員團隊合作可以有效抵抗在陪伴中產生的耗能。Item 書目療法融入國小體育班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2024) 陳姿庭; Chen, Tz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書目療法融入國小體育班閱讀教學之實踐歷程,分析學生學習成效,以及教學者在行動歷程中的挑戰及解決方式。研究目的為:(一)瞭解國小體育班學生的壓力和情緖困擾;(二)分析實施書目療法融入閱讀課之後,學生獲得的情緒療癒效用;(三)探討書目療法融入國小體育班閱讀教學的實踐歷程。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運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臺北市某公立小學19位體育班學生,針對訪談結果進行文本的選用,進一步採用CARE模式設計書目療法閱讀課程,並進行三個行動方案。研究資料包括課堂錄音、學習單、教學札記與訪談紀錄,以分析國小體育班學生在認同、淨化及領悟之成效,並輔以「特質運動心理堅韌性量表」(TMTIS)進行前後測,以探討運動心理韌性的相關成效。研究結果顯示:(一)國小體育班學生存在多面向的情緒困擾,其中以競賽成績、自我要求為主要壓力來源,而感到煩躁、生氣、鬱悶、擔心、心煩意亂及茫然;(二)以運動類療癒素材施行書目療法,對國小體育班學生能產生認同、淨化及領悟的成效;(三)以書目療法融入國小體育班閱讀課,能顯著提升具有高度壓力及情緒困擾的學生其積極奮鬥的運動心理韌性能力;(四)CARE模式教學兼顧閱讀理解的層次和書目療法的精神,但對於友善對話、臨場反應和時間掌控皆為挑戰;(五)教學歷程的口頭發表、文字書寫交替運用,兼顧整體與個別的差異,能協助不同特質的學生與素材互動;(六)以繪本做為國小體育班學生的情緒療癒素材教師需加以引導。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如下:(一)國小體育班學生存在多面向的壓力和情緒困擾,可採用書目療法融入閱讀教學,以培養心理韌性;(二)選用運動情境的療癒文本,可產生大量的共鳴感,經歷認同、淨化和領悟,以增強國小體育班內部的正向支持關係;(三)採取書目療法融入閱讀的CARE教學設計,提升國小體育班整體語文、情緒表達能力,並能穩定班級學習狀況;(四)國小體育班老師與圖書館合作,徵集運動情境療癒閱讀素材,有助於國小體育班推動書目療法閱讀課。Item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職場疲勞與復原力之研究(2024) 呂湘薏; LU, Hsiang-Yi本研究旨在探討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職場疲勞與復原力之研究,採取橫斷式調查,以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使用中文版職場疲勞量表及中文版Connor-Davidson復原力量表,並於2023年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調查,共取得有效樣本569份。本研究結果與結論歸納如下:一、職場疲勞總表平均分數49.68分,各分量表以工作過度投入得分較高,依序為個人疲勞、工作疲勞。復原力平均分數為65.34分,七項構面中,接受挑戰能力較高,依序為因應能力、個人目的性、適應能力、自我效能、情緒與認知調節能力,最後為樂觀度。二、行業類別及工作區域對職場疲勞感受度無顯著差異性;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運動習慣、吸菸習慣、飲酒習慣、工作年資、職稱、工作待遇(年薪)及工作內容對職場疲勞感受度上具有顯著差異性。三、復原力整體表現上,年齡、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運動習慣、工作年資、職稱及工作待遇(年薪)在復原力具有顯著差異。在七項構面表中,皆會受到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運動習慣、工作年資及職稱的影響。四、職場疲勞與復原力之間呈現顯著負相關,其中,職場疲勞的「工作過度投入」與「復原力」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工作過度投入與復原力之挑戰能力、因應能力、個人目的性三個分量表亦呈現顯著正相關。Item 我好在乎爸媽的話:親子言語互動對子女自我概念之影響(2024) 蔡曼琳; Tsai, Man-Lin本研究旨在探討親子言語互動的經驗,以子女的角度詮釋父母言語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並以復原力的觀點呈現子女如何轉化負面的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敘說研究法為研究策略,深度訪談四位成年子女,期望了解父母言語對子女較長遠的影響性。 本研究發現:子女印象深刻的父母正向言語互動有肯定、稱讚、愛與支持;負向言語互動有批評、比較、威脅、暴力言語和行為,以及要求子女絕對服從父母、用父母的期望為標準來要求子女或拒絕回應孩子的需求等等。 本研究發現父母的正負向言語互動會對子女的自我概念有多方面的影響,但子女多能運用復原力及身邊資源,來轉化負面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一、心理自我概念:父母的正負向言語會使子女的「自尊心、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健康,但子女能透過復原力及信仰的幫助轉化提升之;父母的負面言語會影響子女「自我存在價值感」低落,但本研究參與者皆正在轉化中;父母的負面言語會使子女的「情緒健康度」不穩定或對自己「高標準」要求;父母的正負向言語會讓子女富有或缺乏「安全感」。二、生理自我概念:父母的負向言語會使子女對「外在的自信心」低落,但因為父母改說正向言語以及信仰的幫助下,對外在的自信皆轉化為健康。三、社會自我概念:父母的負面言語影響子女有「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但子女能運用復原力轉化負面影響,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父母的負向言語造成「親子關係」不佳,但後來因為父母或子女的正向言語互動,親子關係正逐漸提升當中;父母的正負面言語影響子女對「伴侶」的條件設定,或對伴侶行為與角色的期望;子女與下一代的「親子相處模式」受到代間傳遞的影響,但透過信仰及復原力的轉化,子女與「下一代親子關係」皆轉好。四、能力自我概念:父母的負面言語使子女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即使子女的「工作能力」不錯,但因父母的負向言語已形成子女的低自我價值感,故自信心依然不足。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育及助人工作者、政府、未來研究者及關心本議題的夥伴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以自我調節執行功能理論分析並建構資優生之情緒困擾經歷與復原力模式(2023) 藍珮瑜; Lan, Pei-Yu本研究旨在探討資優生情緒困擾的復原歷程、影響因子、自我調節策略與復原力模式。研究方法以自我調節執行功能理論為基礎,採個案研究取向的混合研究方法,透過訪談來了解資優生情緒困擾復原歷程,接著運用量化方法分析復原力影響因子、自我調節策略對於復原力系統的影響,最後建構出資優生的情緒困擾復原力模式。研究結果第一部分呈現復原力網絡系統的描述變項,第二部分為個案的生命故事與復原力網絡系統,第三部分綜合前述結果建構出資優生的復原力模式,研究發現如下: 一、 資優生的情緒困擾復原歷程可分為探索、高速運轉、發病、恢復四個階段。 二、 資優生復原力影響因子的來源有自我、家庭、朋友、同學、老師、醫療、信仰、學校、工作、環境。這些因子對復原力的保護或威脅程度受到資優特質、因子交互作用以及情境的影響而改變。 三、 資優生復原歷程中有六種不同的調節策略:產生「行動或策略」以減少期望與現實的落差、產生「行動或策略」以達成自我實現的目的、轉變「觀點或詮釋」以減少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啟動「自我檢討」的調節策略、形成「情境認知」的調節策略、形成「自我覺察」的調節策略。網絡分析中社區發現演算法的歸納結果顯示資優生自我調節策略的組合能夠解釋各階段驅動復原的認知機制。 四、 資優生的復原力模式為透過自我調節減少認知落差重建平衡,其中復原力系統的四種狀態恰好對應非正向統整理論的情意發展階段。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之建議如下:1. 營造容許犯錯的學習環境,訂定有彈性的個人目標。2. 學習壓力調適與主動求助,強調心理衛生的重要性。3. 教師突破資優或身障標籤,強化校園三級輔導機制。4. 傾聽資優生的困擾與感受,給予支持、同理與陪伴。Item 臺北市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及其影響因子調查研究(2023) 許婷; Hsu, Ting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的復原力及其影響因子發展情形,透過分析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復原力差異,了解藝術才能優異學生的復原力特色,並進一步分析復原力及其影響因子之相關性及預測力。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為111學年度就讀臺北市之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包含國中藝術才能班136人、高中藝術才能資優班113人及國中藝術才能資優方案19人,問卷回收率為89.04%。研究工具含「Connor-Davidson 復原力量表 (CD-RISC)」(Connor& Davidson, 2003) 及研究者自編量表「復原力影響因子自評問卷」,該量表經預試並獲得良好的信效度分析 (Cronbach’s α = .918)。研究分析方法運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平均得分為61.97分,與臺灣25歲以下成人平均分數相仿。五項復原力影響因子平均得分介於2.34至2.76分之間,皆高於中位數,屬於復原力保護因子。 二、不同安置型態的國中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總分具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專長類別、教育階段及就讀藝術才能(資優)班經驗者則無顯著差異。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影響因子差異,舞蹈優異學生之同儕關係顯著高於音樂優異學生、高中藝術才能資優班學生之同儕關係顯著高於國中藝術才能班學生、國中藝術才能資優方案學生之學習自我效能、家庭關係顯著高於國中藝術才能班學生。 四、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影響因子與復原力皆呈現正相關,其中學習自我效能、社會資源呈現高度正相關,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呈現中度正相關。 五、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影響因子中四個影響因子能預測復原力情形,解釋力由高至低分別為學習自我效能、社會資源、同儕關係及家庭關係。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建議。建議教學者、輔導者及教育工作者應強化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社會資源影響因子、營造互助合作的班級環境優化同儕關係,及提供學生多元安置選擇;並建議未來研究者能擴大研究對象,追蹤調查學生成就表現與復原力關係,及運用多元方式繼續研究提升學生復原力的策略。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2022) 陳波蓉; Chen, Po-Jung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青年待業者進入待業歷程其資源和復原力流動的變化,聚焦在當青年進入待業歷程時,青年本身所具備之資源在待業歷程中產生何種變化,以了解環境脈動下的條件如何影響青年從待業至求職的經歷,以及復原力如何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間被啟動,以協助青年產生動態適應之歷程。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搜集方法,5位受訪者為曾經待業年齡介於18至29歲之青年,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經過開放編碼後,一共找到78個屬性,進而歸類出23個次類別;最後經過主軸編碼再從23個次類別歸屬出7個類別與4個主類別,四個主類別分別為:「緩衝階段」、「維持控制階段」、「自我轉化階段」與「資源平衡階段」,各階段有其對應的屬性與類別。研究結果再透過「資源保存」和「復原力」觀點共同探究「青年待業者之待業歷程」的過程與變化。研究發現:1. 青年待業者能以彈性方式因應不同階段的自我與環境限制因素;2. 以資源流動觀點看待該歷程,可得知青年待業者追求個人期待與社會現實平衡、雇主認同與自我滿意之平衡,以及個人資源實為待業歷程中最重要之資源;3. 以復原力觀點看待待業歷程,可得知待業歷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復原力的歷程,且在待業歷程中,家庭層面的復原力為安全堡壘,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復原力則互相影響。本研究探究青年待業者於待業歷程中隨各階段「資源保存」與「復原力」之變化,最終青年可獲得平衡與調適進入就業。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Item 我懂你的痛與苦──非行少年的逆境經驗轉化為助人經驗之敘說研究(2022) 尤欣悅; Yow, Xin Yue本研究旨在探討助人者的童年逆境重生故事,以生命故事之方式,撰寫出研究對象的生命歷程,並透過回溯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事件,理解研究參與者如何背負著童年逆境之傷痛朝向療癒之路。為鉅觀呈現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研究者藉由深度訪談,另輔以研究參與者之出版書籍、受訪文章與影片,以及在社群網站文章等資料,交叉進行資料收集之工作,將所收集之資料依時間軸排序,以敘事分析之型態,深化並呈現研究參與者走出逆境的獨特力量與生命故事。這位研究參與者的故事始於一個從小遭受家暴、忽視、逃家等童年逆境經驗的小孩,透過非行之經驗平撫受損的自我概念與自卑。而後,在經歷被扣上手銬、愛情事業皆不如意、身體與經濟出現困境、以及爸爸重病進院等衝擊下所引發之羞愧感時,透過基督教信仰之支持力量與觀點,重新檢視、重整與反思過去童年逆境受苦經驗,放下自殺行為並重新啟動自身的心理韌性,創造生命的獨特意義,成為一名具備冒險教育體驗之負傷療癒者。最後,在面臨接近毀滅性的人生「暴擊」時,過去所累積之心理韌性、生命的獨特意義與宗教信仰亦成為引領其思考未來人生路之指南針,而重新界定未來的人生方向。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讀者、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一位創業家的生涯韌力與生命轉化歷程(2023) 黃乃儀; Huang, Nai-Yi當 AI 浪潮來襲,產業快速被翻轉的同時,任何行業都不再安穩,我們正處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而面對今日詭譎多變的職場生涯,我們是否應借鏡創業家的創新精神與生存思維來經營管理人生,並且具備創業家的耐力、毅力和決心,從他們的堅強之中,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他們的難處和不易中,學習到原來處理艱難有另外一種方式與格局?藉由探究創業家的生存之道,從而在他們身上學到另一種處世智慧和與時俱進的態度,用以提升個人的思維能力,塑造良好的職涯道路。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一位創業家在逆境下的生涯韌力發展與生命轉化歷程。研究者採用敘事分析法,透過「非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輔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的方式來收集資料,探討一個過巨大生涯困境的創業家,在遭遇重大創傷、飽受危機侵擾之際,是以何種態度來面對自身的處境、如何深刻的自我反思並轉換思維來看待生命的挫敗和壓力、及如何尋求更積極方式來突破與超越,並接納自己不完美,從而找回自我能量的蛻變轉化歷程。本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參與者在經歷逆境磨難發展出生涯韌力之歷程,主要有六個階段,分別為「逆經的衝擊」、「面對逆境的態度」、「發展出策略復原力」、「行動與實踐」、「創造新的能力與經驗」、「經驗的反思與擴展」。(二)研究參與者經歷生涯逆境後的生命轉化,可歸納為兩個向度:「接納與臣服:順應生命之流」、「超越限制:拿回自己的力量,為人生負責」。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讀者、教育及諮商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