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澎湖縣國民中小學專任輔導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跨專業合作經驗探討
    (2022) 雷孟珊; Lei, Meng-S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澎湖縣國民中小學專任輔導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跨專業合作之現況與具體做法,以了解輔導領域與特殊教育領域雙師合作的正向經驗與負向經驗。研究結論如下:一、澎湖縣國民中小學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跨專業合作現況(一)、澎湖縣特教發展現況與限制可以從學校面、文化面與政策面分析,各面向相互影響。(二)、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工作內容依學校規模有所差異,全體專輔教師皆須進行發展性與介入性輔導工作,部分小校專輔教師需兼授綜合活動領域輔導課與兼任校內行政;特教教師為進行鑑定、教學、親師生輔導與推動校內外特教業務等工作。(三)、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合作起因共同點來自討論個案狀況,其餘因行政業務與課程教學需求之緣故而有交集。二、澎湖縣國民中小學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跨專業合作之正向經驗(一)、促成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跨專業合作之正向經驗條件與個人特質、地理位置與互動頻率有關。(二)、達成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跨專業合作正向經驗具體做法包含「建立平時的初級預防」與「以個案為中心的互動」。(三)、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從跨專業合作裡得到的收穫為解決個案困境、能提供身心支持與給予自省和專業成長的機會。三、澎湖縣國民中小學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跨專業合作之負向經驗(一)、影響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跨專業合作之負向經驗三要素為「個人理念」、「角色期待」與「專業知能」落差。(二)、專輔教師與特教教師跨專業合作之負向經驗因應為調整溝通方式、年資經歷的淬鍊,以及平時自我專業增能,使雙方的價值觀達到平衡點,成為相互信任與支持的夥伴關係。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專任輔導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學校單位、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改變的起點─國小專輔教師突破雙師合作困境經驗之研究
    (2016) 黃昕寧; Huang, Sin-ning
    本研究探討國小專輔教師與導師在學生輔導工作上所遭遇之合作困境與突破之成功經驗。本研究以專輔教師視角為主、導師視角為輔,探討雙師在學生輔導工作的合作中,對合作困境之認定、突破困境的與方法,以及改變的契機。 為瞭解專輔教師與導師雙方的合作經驗,本研究對曾知覺有過雙師合作困境之專輔教師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另外訪談與之合作的導師,瞭解其合作經驗,做核對雙方之合作困境。本研究蒐集到五組配對之專輔教師與導師作為受訪者,分享他們曾經驗之合作困境,以及他們如何幫助自己或對方因應與調適,讓雙方在學生輔導工作上的合作得以推進,讓改變發生。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採質性研究方法,根據紮根理論之開放式編碼與主軸編碼原則,對資料進行分析與歸納。 從專輔教師之主觀經驗為出發,研究結果發現專輔教師對雙師合作困境知認定包含四個次範疇:(1)來自專輔自己的合作困境;(2)來自導師的合作困境;以及(3)來自第三人介入產生的合作困境。而五位與輔導教師合作的導師,皆反應其與專輔教師合作的經驗都是順利的。另外,專輔教師突破雙師合作困境之方法,包含五個次範疇:(1)自我調適;(2)推動學生本位之輔導工作,(3)創造雙師良好合作模式;(4)引入與運用資源;以及(5)其他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發現(1)雙師對合作經驗知覺之不一致;(2)自我調適的重要性;(3)合作不僅能夠賦能合作的參與者,且能夠為系統帶來持續的改變;以及(4)擔任過導師的經驗有助於突破雙師合作困境。最後本研究將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角色認同與角色實踐之研究
    (2006) 吳姿瑩; WU TZU YEN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國中輔導教師角色認同、角色實踐及角色落差概況,並探討有無參與組織再造試辦方案、不同地區、規模、性別、教育程度、專業背景、工作職務、年資之學校輔導教師,在角色認同、角色實踐及角色落差的差異情形。研究採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隨機發放問卷給臺灣省北、中、南、東四區之公立國民中學輔導主任、輔導組長、資料組長、輔導教師,回收有效問卷600份。並以平均數差異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肯德爾和諧係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研究發現如下: 1.國中輔導教師整體角色認同程度高,依認同程度高低排序依序為:測驗診斷、諮詢服務、輔導行政、諮商服務與整合資源、教學工作及研究進修。 2.在學校規模、工作職務等變項之角色認同差異情形達顯著差異,其中,中型學校國中輔導教師之角色認同最高,輔導主任對輔導行政的認同較高、資料組長對測驗診斷的認同較高、輔導教師則是對教學工作的認同較高。 3.國中輔導教師之角色實踐程度中上,低於角色認同之程度。依實踐程度的高低排序依序為:諮詢服務、測驗診斷、輔導行政、整合資源、諮商服務、教學工作及研究進修。 4.在不同規模、性別、教育程度、職務等變項之角色實踐差異情形達到顯著差異,但在是否參與組織再造試辦方案、學校所在地區、專業背景、及年資四個變項中,國中輔導教師之角色實踐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5.國中輔導教師在角色認同與角色實踐之間具有顯著的落差,且角色認同顯著高於角色實踐。角色落差由大而小依序是:研究進修、諮商服務、教學工作、整合資源、測驗診斷、輔導行政、及諮詢服務。 6.試辦學校輔導教師、大學程度之輔導教師、輔導教師及擔任其他職務之輔導教師、及新手輔導教師之角色落差皆最高。 7.國中輔導教師之工作時間分配,存在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其中輔導行政佔用過多時間,使諮商服務實際投入的時間不如理想的多。 8.組織再造試辦學校之輔導工作主責單位、原有輔導室組織及人員異動情形,皆是以小型及東區之學校異動情形最大。出現學校輔導工作轉由訓導處或學生事務處執行、輔導室被裁撤合併、輔導教師比例偏低、輔導教師轉任其他職務比例偏高等情形。 透過本研究,提供目前獲得國中輔導教師共識的角色認同,及初始的角色檢核工具,期能幫助輔導教師在角色多重、工作負荷繁重的工作中,逐漸建立個人角色認同、提昇個人角色實踐。
  • Item
    專任輔導教師的綠野仙蹤:參與雙元情緒調節研究訓練方案之經驗探究
    (2017) 何佩儒; Ho, Pei-J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參與「雙元情緒調節(DER)小團體輔導方案」研究計畫之經驗,邀請四位參與研究計畫之專任輔導教師進行半結構訪談,並以「類別-內容」之敘事分析方法進行跨個案分析,來呈現研究參與者參與計畫後之轉變及因應策略之調整。 提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校系統中的困境與調整 國中小專輔共同面臨著「導師不理解」、國小專輔更須面對「行政不支持」的困境,且自覺缺乏團體實務與督導經驗。經歷DER培訓後,專輔教師透過學習轉化能夠調整自己在學校系統中遇到的系統矛盾,DER的轉化學習經驗能夠使專輔能夠接受漸進的成長,覺察周遭系統中人物的微小進步,並在遇到困境時能夠跳脫自責、堅定自己的方向,更勇於行動。 而持續的評估輔導效能與系統現狀更是生態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專輔透過評估得以邀請導師進入合作關係,在對話與評估的過程中與導師形成合作共識,完成合作。更在系統合作歷程中互相理解與欣賞,突破過去對彼此的迷思和視角。 二、知覺系統調整的DER團督學習要素 研究發現DER團督之學習要素包含六項主題:(一)在接納的環境中突破自己,(二)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練習和督導,提升團體輔導帶領技巧,(三)在重複且加深加廣DER架構之下,能累積並發展自己的團輔特色,(四)基本心理需求滿足以提升自我效能,(五)從督導和夥伴身上看到「示範」,(六)立即性的回饋提升團體凝聚力並形成跨校資源網絡。 三、DER團督對參與者的意義與價值 DER研究計畫之經歷使參與者能夠對於自己的專輔角色重新省思,於系統中重新調整定位,並將團督所學習之理論用於自己以改變周邊之生態系統之重要他人;而DER團督的存在更是專輔專業輔導工作當中能夠讓自己更穩健踏實的前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