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數理資優生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在生物表現之關聯探討(2024) 陳鴻任; Chen, Hong-Ren自然學科的才能發展需要學生長期的澆灌與培養,因此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被認為是為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數理學術性向一年級資優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間的現況與相互關係。主要目的為發展「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國民中學數理學術性向資優生生物表現才能發展量表中各分量表之現況,然後分別檢測「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的測驗工具品質;最後,建立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中介模型。本研究為量表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量表,正式研究對象則是全國共分成北中南東地區,共369人,調查結果將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與結構模型進行驗證,最後發現如下:一、「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具有高信效度。二、相較於一般生,資優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表現良好。三、資優生身分別、對生物有興趣、小學曾是資優生和得過科學相關競賽獎項之學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中具有顯著差異。四、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中介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度、可信度與解釋力。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學校與家長了解資優學生獨特的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為資優生創造生物學習全面性的才能發展。關鍵詞:資優學生、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生物表現、結構方程模型Item 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安親班學生完成回家作業之行動研究(2022) 余承澔; Yu, Cheng-hao本研究源於研究者對於自身教學場域之觀察,以及對當今自主學習趨勢的響應。研究者發現,自身所服務之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下文以安親班代稱之)的學生,相當缺乏自主學習之能力,因此設計並實施本研究。目的在應用自我調整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理論以發展一套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完成回家作業的歷程中習得SRL策略;並檢視學生在接受本方案後,在SRL策略運用與態度上的變化;最後探討研究者在此一歷程中的反思與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場域為臺北市一所安親班的五、六年級混齡班,共13位學生。本研究共分為兩期:行動期與修正期,實施時長皆為六週。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文件分析、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就所蒐集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適用於安親班之自我調整學習教學方案的內容主要有二:首先,是透過差異化的計畫表,引導學生進行事前的目標設定、自我激勵與環境建構;在執行時自我記錄、時間管理與尋求幫助;並在事後自我反思。其次,是藉由故事討論與工作站學習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練習SRL的三階段循環。 二、發展教學方案的歷程中,主要遭遇學生難以看見自己的進步、學生缺乏學科學習策略、教師過度焦慮等困難。解決方式則是結構化的教學介入、搭建學習策略鷹架、教師自身善用自我激勵與反思策略等。 三、接受本方案後,學生的SRL策略運用與態度都有所進步,並展現出正向調節的行為。 四、進行本研究後,研究者的教師信念與自我效能感有所改善。 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對自我調整學習教學及研究之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或研究者參考。Item 「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教學之行動研究(2022) 孫于雯; Sun, Yu-Wen本研究旨在以「自律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理論應用於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之「自律負責」,設計融入國文科七年級教學的課程模組,探討對國民中學學生施行品德教育之「自律負責」課程後,能否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增進「自主行動」的核心素養,並呈現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七年級導師班43人為研究對象,進行三階段螺旋式循環課程,並以《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自律負責」一核心價值為課程設計總目標,設計融入七年級國文「文字演變與書法欣賞」、「謝天」與「音樂家與職籃巨星」等三課程中,以期培養學生在真實生活中的思辨力與行動力,成為一位面對學習能自律負責的中學生,並有效展現在國文學習上。研究過程中,將透過教師省思紀錄、研究參與者訪談紀錄、學習動機量表、自律學習策略量表與學生自律學習檢核表等資料,歸納並加以分析以觀察學生學習表現,並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探討「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課程的實施成效。教學實踐分析結果如下:一、「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的融入課程,有助於教師在國中國文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二、該融入有助於提升國文學習動機。三、該融入對自律學習策略未能有明顯幫助。綜上所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運用形成性評量回饋策略提升國中生閱讀能力及自我調整學習能力之準實驗研究(2021) 李貞誼; Lee, Chen-Yi本研究主要目標在探討「形成性評量回饋」教學策略對提升國中學生閱讀能 力及自我調整學習能力是否有顯著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法中的「不相等控制組 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 60 位國中八年級兩班學生,將兩班級隨機分為實驗 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採用形成性評量回饋策略,對照組則採用一般教學模式。本 實驗設計 7 個單元課程,共計 40 堂課的評量回饋教學。實驗前、後所有學生皆 接受「自編閱讀能力測驗」及「國中學生國文科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測驗 分數、評量回饋學習單、教學回饋問卷、訪談紀錄與教學影音紀錄皆為本實驗的 重要分析資料,以了解教學實驗之過程及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形成性評量回饋教 學策略能有效提升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但是在「閱讀能力」的研究 結果未達顯著效果,然而從學生的教學問卷及訪談紀錄中,可知學生在閱讀自信 心上有明顯提升。此外,從學生的教學回饋問卷中發現,學生對於評量回饋教學 持正面的看法。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在論文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教 育實務工作者與教育研究學者未來作為評量回饋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之行動研究(2022) 宋佳靜; Sung, Chia-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運用班級經營的規劃與實施,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研究方法採質性取向的行動研究,以課堂觀察、半結構訪談、學生問卷、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透過二階段的教學行動循環歷程,引導協助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研究結論如下: 一、實施會考自主學習方案,引導學生訂定讀書計畫、設定個人學習目標,有 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二、建立課前自學預習、課堂小組學習、課後複習與家庭作業等的班級自主學 習常規,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三、營造「學習投入的班級氣氛」與「互賴支持的人際關係」的班級自主學習 環境,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最後,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建議,提供國中教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班級 經營、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自主學習、班級經營、國中生Item 科技輔助與自律學習策略融入國小英語單字教學之行動研究(2021) 翟嘉莉; Chai, Chia-Li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資訊科技協助國小中年級學生習得單字自律學習的策略,觀察學生於學習動機、學習習慣與自我效能三方面的改變。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私立小學中年級學生46名,課程依據兩個單元的單字內容進行設計,每單元以自行研擬的「自律學習三階段」實施教學,包括計劃階段、表現階段與自我反思階段,在兩個循環課程中以科技輔助習得自律學習策略,包括以科技工具達到立即回饋與分析資料、線上學習、線上教學平台互動與多元評量等。實施過程中以課堂觀察、線上學習歷程、非正式訪談、教師教學省思、家長和學生回饋進行質性探討,透過單字學習前、後問卷和課堂學習回饋問卷進行量化分析,以了解課程設計對於學生在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三方面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運用科技輔助單字自律學習,對於大部分學生在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都有所助益,能協助達到教學目標,並且家長與學生在課程實施後的回饋也多給予正向肯定。本研究依據討論結果於教學實務方面提出四點建議,單字目標設定時,提供學生上下限;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需培養學生科技先備能力;教學者應依據學生的表現逐漸減少介入的程度;教學者需謹言慎行,並敏覺學生行為背後之原因。在未來研究方面,研究時程僅能觀察到短期的成效,自律學習課程設計應進行持續性與階段性的實施,並擴展至其他學習面向,問卷題目的設計可依據研究對象增加適齡的互動題目,除此之外,未來學者可針對各向度升降顯著的題目深入探究,並加入對照組使研究更佳詳實。Item 國中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個案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2020)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以新北市一所實施自主學習課程的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場域,探析該校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改革脈絡下進行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展化學習歷程。十二年國教揭櫫之自主學習為培育終身學習者之基礎,為個案學校課程發展重要目標。該校導入十二年國教自主學習的政策倡議,於複雜且多面向的活動系統衍生新的需求,引發系統內部節點的張力與矛盾,涉及主體、客體、工具、規則、社群與分工之演變與再生,並驅動學校課程轉化之系統革新。 為深究個案學校的系統革新歷程與成果,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主要以觀察、訪談和文件蒐集等方式取得資料,並以Engeström(1998)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架構分析資料。本研究發現有四: 一、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系統目標,可形成集體行動的課程轉化,涵括校長領導、行政組織分工、教師教學、家長參與外部協作資源之共力。 二、矛盾可引發教師主體與社群朝向自主學習課程客體目標發展之動力,工具策略的中介性可調節主體到客體行動之間的落差,開拓學生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路徑。 三、學生以專題探究為手段,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增進自主學習的信心。 四、學校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活動系統,創造課程與教學實踐的革新歷程。 最後,依研究發現,本文提出對課綱轉化、課程創新、教學實踐、學校組織、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建議,期能為國內課程改革、學校革新與學生學習帶來新的啟示。Item 公辦公營實驗學校建制自主學習及其課程實踐歷程之研究(2020) 張佳瑛; Zhang, Jia-Ying自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公立學校也可辦理實驗教育進行教育創新,近年來自主學習被視為是終身學習的先備條件,而且自主學習本身即帶有學生自覺、主動與積極學習,雙重優勢下連帶影響108新課綱也以自主學習為學生能力圖像的培養。所以,在實驗教育政策賦予公立學校創新的動能下,本研究以公辦公營實驗學校為研究主體,以一個班群為觀察對象,採質性研究法,結合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探究個案學校如何以自主學習為教育理念進行學校制度設計與透過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歷程。同時亦會針對個案學校推動自主學習挑戰與因應策略加以探討,進而呈現個案學校的自主學習圖像。 根據個案研究的分析與發現,歸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自主學習學校創立過程經歷籌備、建制與實踐調整三階段 (二)學校制度運作能夠符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 (三)以五機制的課堂實踐融入課程教學 (四)實驗學校的挑戰圍繞在理念共識之發展與時間成本之調整 (五)循環式教師備課、省思與成長是學校因應挑戰的重要機制 最後,針對這些上述歸納之研究結論,提出對於學校推動自主學習以及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Item 自我調整學習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四年級學童計算流暢性與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2018) 葉敏; Yeh, Min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調整學習之計算流暢性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四年級學童計算流暢性、數學態度及自我調整學習能力的影響,並進一步了解不同能力水準的學童在歸因、自我紀錄及自我滿意度的差異。單一組前測後測實驗設計,方便取樣苗栗縣頭份市及新竹市香山區各兩所小學的兩班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之高能力學童21人、低能力學童25人,共46人。另外,以參照組之高能力學童22人、低能力學童19人作為實驗組四年級計算測驗的參照對象。實驗組實施11週的自我調整學習之計算流暢性課程,每週兩節課,共770分鐘。實驗介入包括目標設定、計算錯誤題型講解、自我調整小組討論等,約每5至6堂課循環一次,共進行三次自我調整學習。參照組不進行任何實驗介入。最後,以數學態度問卷、基礎計算評量及四年級計算測驗檢視高、低能力學生的進步情形。以自我調整微觀分析檢視實驗組學童的歸因、自我紀錄、滿意度。資料處理方面,量化資料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質性資料以百分比、總數及描述性統計量比較兩組的差異。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實驗組在四年級計算流暢性表現顯著高於參照組,但高、低能力與實驗、參照組在四年級計算流暢性無交互作用。 二、 實驗組之低能力學童在基礎計算流暢性的進步分數顯著高於高能力學童。 三、 實驗組學童的數學自信及數學興趣皆有正向影響,高能力及低能力學童在數學自信及數學興趣的進步幅度皆無顯著差異。 四、 實驗組學童經實驗後,第二次歸因多將學業成敗歸因為內在不穩定因素,高能力及低能力學童在不同週計算流暢性練習的學習參與程度更好,且低成就學童自我紀錄的正向效果較好。 五、 實驗組學童的計算流暢性小考表現更好,但兩次的自我滿意度無顯著進步,高能力及低能力學童在計算流暢性小考進步幅度無顯著差異。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介入對實驗組學童的計算流暢性、數學態度有進步且學習參與程度越積極,在第三次的學業成敗歸因為內在不穩定因素。對低能力學生的自我紀錄及基礎計算流暢性的效果較好。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對自我調整學習之計算流暢性教學提出建議。Item 自律學習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專題報告教學之研究(2015) 陳嬿如; Chen, Yen-Ju自律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一個以學生本位為出發點、重視學習者本身主動調節內、外在因素,以達到學習目標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雖然自律學習如此重要,然而在教學的應用上,卻以小班或個別教學為主,很少在大班級進行教學,也鮮有與現存課程結合的例子。研究者認為以一般國小教師的教學需求而言,教學理論需以能落實在原有課程與班級型態為佳,因此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試著將自律學習融入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的日常教學當中,並選擇專題報告做為主要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參與教學的六年級學生共有28位,研究工具包括課堂錄影、問卷、非正式訪談,以及學生的專題報告內容。研究結果發現,自我監測對部分學生產生正面的效果,而另一部分的學生則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才能採取改善的行動;學生的事前評估和實際執行的情況有落差,需要經由教師帶領示範、討論之後才能縮小落差。研究者從統計結果發現,在學生的自律學習認知、動機/情感、行為三個面向的表現當中,只有「行為」對專題報告成績有顯著的相關和預測力。本研究期望能提供給現場教育人員一些啟示,以增進對學生自律學習的重視。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