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投擲沙包活動訓練對中風患者動作與認知表現效益
    (2022) 陳漪柔; Chen, Yi-Rou
    中風是全球發生率高的疾病,常伴隨動作與認知失能,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表現。隨著醫療進步,發展出多元保守治療手法來提升病患的能力,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功能性影響。為了有效將病患習得能力類化至日常生活,中風患者在臨床治療手法上強調任務導向功能性訓練。多項研究證實,任務導向模式訓練有助於提升病患的動作表現。其中投擲沙包活動訓練是臨床上常使用的任務導向訓練活動,屬於全身性動態活動,藉由任務的引導,誘發病患全身性感覺、動作協調;而有研究顯示動作訓練過程中,腦部的血流量會跟隨著運動的強度增加,有助於改善、維持及提升認知功能。然而相關效益研究較少,其臨床效益假設需要實證研究的證實。本研究採取短期效果追蹤前-後測實驗設計(Pretest-posttest short-term follow-up study),於臺北地區醫院、復健科診所徵求符合研究條件,且自願參與的中風患者共計21位,分別為實驗組11位;對照組10位。納入條件包括(1)腦中風診斷、病程超過6個月(含6個月)(2)布朗斯壯動作恢復層級(Brunnstrom Stage of Motor Recovery,BSMR)上、下肢動作層級達3以上、(3)改良式艾許沃斯氏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層級上下肢爲2以下、(4)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達24分以上、(5)可獨立行走(6)年齡為30~80歲及。符合條件且同意參與研究者會記錄個人基本資料、醫療相關紀錄,並以動作及認知方面能力做為結果參數。 動作能力使用的工具包含傅格梅爾動作評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與下肢動作分數)、積木與盒子測驗(Box and Block Test,BBT)(一分鐘內健側與患側手移動的積木數量)、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總分56分)、計時起身-行走測驗(Timed-up and Go Test,TUG)(由座椅起立往前走三公尺轉身回到座椅坐下所需秒數)、功能性伸臂測驗(Functional Reach Test,FRT)(健側手臂最大前伸距離公分)、靜態站姿下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晃動量;認知能力使用工具為褚氏注意力測驗(Chu’s Attention Test,CAT)(10分鐘完成的題數及錯誤數)、刪除測驗(Cancellation Test,CT)(包含形狀刪除測驗CST與數字刪除測驗CNT完成的時間及錯誤數)及彩色路徑描繪測驗(Color Trails Test,CTT)版本1和2(測驗所需時間與干擾值)。 所有的參與者前測完成,讓研究抽籤分為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接受投擲沙包活動訓練30分鐘、患側下肢訓練10分鐘及患側上肢訓練20分鐘;對照組接受站立桌訓練30分鐘、患側下肢訓練10分鐘及患側上肢訓練20分鐘,兩組在患側上下肢訓練皆以肌肉張力正常化、動作協調性與神經肌肉功能整合為主。每位接受每週2次、每次介入60分鐘並持續12週的治療訓練。於研究開始前1週、研究介入第6週及第12週進行成效評量與追蹤。資料分析以 SPSS 23.0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兩組個案之特性。以卡方(Chi-square)檢定兩組之性別、教育程度、修正版艾許沃斯氏量表、布朗斯壯動作恢復上下肢層級在兩組是否配對;以t-test檢定兩組之平均年齡、身高、體重、中風時間與簡易智能量表是否配對。兩組訓練之成效差異,以雙因子變異數分析(Two way ANOVA)進行檢定,組間因子是組別、組內因子是測驗時間,同時計算效果值。結果顯示,兩組在人口學特性方面兩組相當,在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p值結果皆> 0.05無顯著差異。在訓練成效上,兩組與時間交互檢驗結果得知,兩組在TUG(p = 0.022)、FRT(p = 0.01)及Berg(p = 0.034)達顯著差異(p < 0.05),而在其他變項皆無顯著差異。 效果量顯示FMA-U(ηp2 = 0.066)、BBTNH(ηp2 = 0.09)、TUG(ηp2 = 0.182)、FRT(ηp2 = 0.252)、BBS(ηp2 = 0.206)、CNM(ηp2 = 0.128)、CSM(ηp2 = 0.088)、BFSC(ηp2 = 0.096)、BFTC(ηp2 = 0.109)、HTC(ηp2 = 0.069)、RC(ηp2 = 0.078)皆達到中度以上的效果量。從組內效應檢定結果得知,實驗組(EG)在FMA-L(p = 0.008)、BBTH(p = 0.009)、BBTNH(p = < 0.001)、TUG(p = .007)、FRT(p = < .001)、BBS(p = < .001)、BFTC(p = .04)、CAT(p = 0.007)及CTT1(p = 0.044)皆 < 0.05有顯著差異;對照組(CG)在FMA-L(p = 0.002)、BBTH(p = 0.17)、BBTNH(p = 0.001)、BBS(p = 0.004)及BFTO(p = 0.03)皆< 0.05有顯著差異。兩組於動作能力表現於6週與12週的訓練下,動作能力表現有進步;認知能力結果顯示,為期12週兩組訓練對於認知能力表現有提升的潛能。整體而言,兩組完成12週的訓練效果比參與6週有更多的進步幅度,而實驗組所參與的訓練相較於對照組在動作及認知能力上也有更顯著的提升。 結論為參與投擲沙包活動及站立推拉箱訓練,在為期12週的訓練下,對中風患者在動作與認知能力有所助益,投擲沙包訓練對改善中風患者行走與姿勢控制能力的改善效果優於站立推拉箱訓練。
  • Item
    多元介入計畫對急性期中風患者的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成效探討
    (2021) 簡廷瑋; Chien, Ting-Wei
    中風是一個會導致嚴重失能且需長期照護之疾病,而中風患者的非正式照顧者的相關議題卻常被忽略,本研究關注的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狀況包含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議題,透過美國心臟醫學會之照顧者指引的建議來設計多元介入計畫內容與方式,利用結構化的設計來給予急性期中風患者之非正式照顧者適切的衛教內容增進急性期中風患者來促進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也讓非正式照顧者有持續照顧的可能。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共招募46位非正式照顧者隨機分配到實驗組與對照組並介入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一個月並追蹤達三個月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其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向度是否對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經多元介入計畫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變項,可能受限收案人數過少而使統計檢力未達顯著差異程度,但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與規劃,使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議題能被重視與關注,並發展台灣版中風患者之非正式照顧者相關照顧指引。
  • Item
    漢字習字簿之呈現與書寫練習策略對漢字學習成效之影響
    (2017) 梁瑞蘭; Liang, Jui-Lan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漢字書寫習字簿中,不同的書寫練習策略與不同的輔助格線呈現方式對以中文為第二外語學習者漢字學習表現的影響。本研究為完全受試者內實驗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採用3(書寫練習策略)x2(輔助格線)的實驗設計,自變項為書寫練習策略與輔助線呈現格式,書寫練習策略分為無筆畫提示、漸增筆畫提示與單一筆畫提示3種,每一種書寫練習策略的輔助線呈現格式根據目標漢字的結構又可分為上下/左右或田字格,依變項為漢字識字與寫字測驗之得分。研究對象為以漢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之外籍人士共46位,分為漢語學習時間短組別與漢語學習時間長組別,分別進行漢字學習表現的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漢字材料是由漢字組字規則資料庫(陳學志等人,2011)中選定而成,設定筆畫數為9畫,選出30個目標字。結果發現:漢語學習經驗短組別學習者的漢字字義學習表現有顯著差異,漸增筆畫提示的表現優於單一筆畫提示的表現;然而,漢語學習經驗長組別學習者的漢字字義學習表現上是無筆畫提示效果顯著優於漸增筆畫提示效果。不同的輔助格線對不同程度學習者的漢字學習表現無顯著影響。最終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漢字習字簿的設計提出建議。
  • Item
    應用輔助溝通系統於中風非流暢型失語症者之研究
    (2015) 余鴻文; Yu, Hung-Wen
    研究背景:越來越多的電腦化輔助溝通系統廣泛應用於臨床失語症者的復健,確實能有效地促進失語症者的整體溝通能力與效率。輔助溝通系統的使用,需要認知能力及長期訓練才能有效操作,而訓練目的在於有效地使用輔助溝通系統產生有效的溝通句子。對於中風非流暢型失語症者,藉由輔助溝通系統的使用訓練,隨著漸漸熟稔操作,最後是否能在不同溝通情境中獨立地使用輔助溝通系統做有效的溝通。 研究目的:為了支持輔助溝通系統對於中風非流暢型失語症者的臨床應用,本研究使用國內研發的輔助溝通系統「圖文蘋果派」 (Voice Symbol for iPad),探討中風非流暢型失語症者在溝通情境中溝通句子的正確完成率與訓練成效、以及不同溝通情境的類化成效。 研究方法:以單一受試跨受試者多探試設計 (Multiple Probe Across-Subjects Designs) ,實施三位中風非流暢型失語症者的「圖文蘋果派」使用成效研究,分基線期、處理期與維持期三個階段。資料蒐集包括:(1)每個階段測驗的溝通情境下,溝通句子的正確完成率;(2)維持期類化的溝通情境下,溝通句子的正確完成率。研究資料以視覺分析圖來呈現與分析,並以C統計考驗來輔助分析。並使用中文化的溝通效益測驗,由主要照顧者評量參與者溝通獨立性的表現,以及調查社會效度與使用滿意度。 結果:輔助溝通系統「圖文蘋果派」使用之後,所得結果如下:(1)三位參與者對於溝通情境溝通句子的正確完成率皆有顯著增加,並且維持顯著的使用訓練成效;(2)三位參與者皆有良好的類化成效,且認知功能較好者的類化成效比較好;(3) 參與者與主要照顧者皆滿意輔助溝通系統的使用;(4) 社會效度方面,治療人員比起主要照顧者更認同輔助溝通系統的使用效果;(5)主要照顧者對於參與者獨立溝通表現的感覺程度方面,除了一位參與者有些微減少之外,其他兩位皆有大幅增加。 討論:臨床治療環境下,輔助溝通系統「圖文蘋果派」可協助中風非流暢型失語症者的溝通句子表達。「圖文蘋果派」的使用訓練會受認知功能與個人特質影響,而不同溝通情境下的類化成效會受認知功能影響。
  • Item
    以「家庭為中心」介入方案於腦中風患者參與之成效
    (2019) 薛文媛; Hsueh, Wen-Yuan
    近年來,由於醫學知識與技術的提升,腦中風患者的致死率大幅下降,但仍有許多患者生活無法獨立。隨著國際健康功能與障礙分類系統(ICF)的提出,相關專業開始著重患者參與的議題。在提升腦中風患者參與的介入方式中,大多僅著重於患者本身,甚少將家庭成員納入介入策略中。本研究期待透過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提升腦中風患者社交與社區參與。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透過照顧者參與意願之有無將研究參與者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探討介入前後以及介入後一個月的追蹤成效。實驗組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控制組則以個案為中心介入。兩組介入時間皆為每周一至兩次90-120分鐘課程,課程總計八次。資料分析以描述性統計、Wilcoxin排序和檢定、Wilcoxin符號等級檢定研究參與者在社區、社交參與和憂鬱程度的改變。 本研究基於資源方便性,在臺北市某教學醫院收案,參與者分成實驗組九位與對照組八位。介入前兩組在年齡(p=0.007)與社區參與多樣性(p=0.037)上具有顯著差異。介入後兩組在各依變項皆無統計上顯著差異,然發現實驗組的憂鬱程度降低、社交參與多樣性提升、社交/社區參與中想改變的程度提升以及社區參與困難程度有下降的趨勢。兩組在追蹤時,所有依變項於統計皆未達顯著差異,但在社區參與多樣性與參與頻率有上升的趨勢。 本研究在統計上未能顯現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優於以個案為中心的介入,但在追蹤時的依變項變化情形有正向發展的趨勢,建議未來可以探究較多樣本、較長介入以及提早介入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