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頂尖大學學生心理資本、自我實現與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2023) 孫菁蔓; Sun, Ching-Man迎接斜槓世代來臨,企業的競爭力除了有賴於具備高抗壓性的員工外,在營運上也需要有因應時代變動不斷創新的能力,高等教育既作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如何培育出能展現創新行為的人才以符應市場,以及如何將創新培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是所有發達國家需要關注的關鍵問題。而能夠實踐創新點子的人通常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性,並且具備較高心理資本以適應環境變遷,就算遇到挫折時,也能保有希望及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挑戰。然則,除了強健心理素質外,個體也必須願意追求個人成長與自我實現方才能真正促成創新行為的產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頂尖大學學生心理資本、自我實現與創新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五所頂尖大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回收465份有效問卷,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獲致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臺灣頂尖大學學生心理資本之整體現況屬中高程度,其中以「希望」層面表現程度最高,以「樂觀」層面表現程度最低。 二、臺灣頂尖大學學生自我實現之整體現況屬中高程度,其中以「開放經驗」層面的表現程度最高,以「自主」層面表現程度最低。 三、臺灣頂尖大學學生創新行為之整體現況屬中高程度,其中以「創新構想執行」層面的表現程度最高,以「創新構想推廣」層面表現程度最低。 四、頂尖大學女性學生之心理資本、自我實現與創新行為明顯低於男性學生。 五、頂尖大學第一類組學生之心理資本、自我實現與創新行為明顯低於第二、三類組學生。 六、頂尖大學大一學生之自我實現明顯低於大四學生。 七、頂尖大學學生心理資本、自我實現與創新行為彼此之間呈正向顯著關係,而心理資本會透過自我實現影響其創新行為,自我實現在心理資本與創新行為之關係中扮演部分中介角色。Item 北部某校大學生對於反毒機器人教材之使用及衝擊成效評價(2023) 姚正容; Yao, Cheng-Jung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無藥物濫用經驗之大學生為對象,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運用反毒機器人教材探討大學生在藥物濫用的介入提升學生對於藥物濫用基本識能及拒絕技能成效與大學生對科技產品反毒機器人的使用評價。本研究共招募大學一至四年級14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114位學生,實驗組學生接受反毒機器人教材介入,介入時間為5節課,共計250分鐘,對照組學生接受傳統講座式的教學課程,介入時間為1節課,共計50分鐘,二組學生在介入課程前進行前測問卷,於課程教材介入後給予後測問卷。統計方法使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23.0 進行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配對 t 檢定、廣義估計方程式及一般多元迴歸分析檢定介入前後之變化成效。研究顯示以反毒機器人教材介入藥物濫用教學之學生在基本識能有顯著進步,並且大學生對於使用反毒機器人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使用評價皆顯著。大學生對於反毒機器人的使用經驗及涉入程度均獲得較高的回饋,尤其是對於已曾經使用過教育機器人的大學生來說,反毒機器人的使用評價前後測也有顯著。結果顯示本研究工具反毒機器人教材可應用於實際情形,未來可將此工具擴及不僅是大學生的使用,建議可融入校園藥物濫用教學提升學生相關知識與技能。Item 大學生抗生素用藥素養及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2023) 戴怡安; Tai, Yi-An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大學生的抗生素用藥素養及正確使用行為之現況及其關係。研究對象為在學的大學生,在2023年透過網路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計482份,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生的抗生素用藥素養(功能性、互動性、批判性)整體表現中等偏高,但部分知識尚待加強;抗生素的使用行為表現偏良好。二、在功能性素養方面,就讀科系屬「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領域的大學生素養高於科系非屬「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領域者。三、在互動性素養方面,大學生在過去一年曾有醫師、藥師主動說明或提供處方藥物資訊經驗者互動性素養高於無經驗大學生;四年級大學生的素養高於一年級大學生。四、大學生接觸抗生素訊息的管道愈多元,其抗生素用藥素養(功能性、互動性、批判性)能力愈佳。五、以多元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抗生素用藥素養(功能性、互動性、批判性)可預測正確使用抗生素行為。建議於相關教育活動中針對抗生素藥品特性、抗生素相關知識及細菌抗藥性的風險觀念作加強,以提升大學生的抗生素用藥素養及正確使用行為。Item 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關係研究-以輔仁大學社團學生為例(2020) 黃紹喻; Huang, Shao-Y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參與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社團滿意度量表、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等三個部分,其中個人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參與屬性、社團擔任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社團滿意度包含社員關係、學校行政、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生活適應則是包括目標適應、學習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等四個因素。 研究對象為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參加社團與學生自治組織之學生共371人。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05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社團滿意度中,社員關係平均分數最高,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則最低。 二、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學習適應平均分數最高,情緒適應則最低。 三、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社團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屬性、社團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五、社團滿意度各項因素與生活適應各項因素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因素對於社團滿意度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3.5%至16.3%。 七、大學生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對於生活適應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4.1%至28.8%。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針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的建議為(一)促進社團滿意度提升大學生的生活適應,(二)結合學校行政與各系所資源輔導社團,加強學生生活適應。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就業力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北部私立大學為例(2019) 蕭宇芳; Hsiao, Yu-F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就業力發展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就業力發展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校園投入經驗量表及就業力發展量表等三部分,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就讀年級、就讀學院領域、住宿情形、社團參與情形及工讀經驗;校園投入經驗包括學術投入及非學術投入(人際投入、課外活動參與經驗);就業力則是包括工作責任紀律、持續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抗壓性、職涯規劃能力及領導能力等九大因素。 研究對象為北部八所私立大學高年級生,共572人,其中男性225人,女性347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校園投入經驗中,人際投入平均分數最高,課外活動參與經驗則最低。 二、就業力發展中,工作責任紀律平均分數最高,職涯規劃能力平均分數最低。 三、不同性別、就讀年級、就讀學院領域、住宿情形、社團參與情形及工讀經驗對於校園投入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社團參與情形及工讀經驗對於就業力發展有顯著差異。 五、校園投入經驗各項因素與就業力發展各項因素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中,「學術投入」、「人際投入」對所有就業力都有顯著的正向關係,而「課外活動參與經驗」除工作責任紀律外,對於其他就業力均有顯著正向關係。所有因素對於就業力發展解釋力為19.4%至32.8%。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相關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對學校相關單位建議為(一)發展多元課外活動方案,以提高校園投入經驗,(二)幫助大學生瞭解社會趨勢,以面對未來就業發展及(三)結合學生事務處各單位及系所資源,加強學生就業力發展;對大學生方面建議為(一)積極參與校園活動,累積校園投入經驗,(二)加強師生互動,增進學術投入及(三)加強與社會連結,瞭解社會趨勢。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澳門僑生到臺灣升大學之研究(1951至2010年)(2012) 鄭家雪; Cheang, Ka Sut\ 近年愈來愈多澳門高中畢業生到臺灣升學,根據教育部公佈的資料顯示,從40學年開始,港澳僑生到臺灣升學人數不斷上揚,雖然其中86學年至95學年,香港僑生到臺灣的就學人數逐年下滑,可是,澳門僑生到臺灣就學的人數不減反增,且上升約2.5倍,說明到臺灣升學對澳門僑生來說,具一定的吸引力。有鑑及此,本研究運用文獻及訪問,探討民國40至99年(1951年-2010年)間,臺灣政府及教育部對澳門僑生到臺灣升學的政策與規定的演變及落實情況,以及澳門高中畢業生到臺灣升學的學習經驗與生活適應等問題。為澳門僑生到臺灣升學的歷史留下足跡,以期為將來有關研究作參考之用。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五點結論: 壹、 因政府積極招收僑生政策,近60年來澳門高中畢業生到臺灣升大學的人數有增加趨勢 貳、 澳門學生到臺灣升大學的主要是由於家庭經濟不佳 參、 長期以來入學考試及相關手續的不便,1994年以後始有改善 肆、 澳門學生在學期間政府及學校都會提供學業及生活輔導與協助,對其有所幫助,但也遭遇到一些不平的待遇 伍、 受訪僑生對臺灣僑教政策及當年到臺讀書的決定均持肯定態度 最後對於招生澳門學生來台升學上,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招生時,嚴格把關,以期質量相稱。對大學院校則建議,在學期間,加強僑生學業要求與輔導。另對未來相關研究在研究主題、研究文獻及研究方法上提出建議。Item 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關係研究--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為例(2009) 王淑嬿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我國大學生之工讀狀況、受聘能力情形;並比較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我國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差異情形;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接著進一步探討不同工讀狀況之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最後探究我國大學生人口統計變項、工讀狀況對受聘能力之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工讀狀況、受聘能力、個人基本資料三部份。研究樣本是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日間部學生為對象,問卷共發出1,000份,回收957份,有效問卷939份。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工讀狀況:大學期間曾有過校內外工讀經驗的比例高,且大多數從事與本身大學主修領域無關之工讀;不論是學期間或寒暑假都是以校外打工者占多數;以賺取學費生活費、增加社會歷練為主要的工讀動機。 二、大學生自認為本身具備整體的受聘能力,是介於「普通」與「充足」之間的程度;如就受聘能力各面向,依大學生自認為具備之平均得分高低來排序,依次為「軟技能」、「硬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 三、不同性別、學校類型、就讀領域、年級、社團參與程度、家庭社經地位之大學生的工讀狀況有差異。 四、不同學校類型、年級、社團參與程度之大學生在受聘能力「硬技能」、「軟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三面向上都有差異。 五、有無工讀經驗、是否與所學相關、不同工讀動機—學習職業技能、不同工讀年資之大學生在受聘能力「硬技能」、「軟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三面向上都有差異。 六、以「工讀年資」最能預測整體受聘能力及「硬技能」面向;以「社團參與程度」最能預測受聘能力「軟技能」面向;以「與所學相關」最能預測受聘能力「職涯規劃與信心」面向。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對學生、學校、政府相關單位,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大學生參與工讀及提升受聘能力之參考。Item 台灣大學生的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2011) 楊季華; Yang, Chi-Hua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大學生之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分析比較台灣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墮胎知識、態度與照護服務需求之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大學生的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的相關情形;最後探究大學生之人口統計變項、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對健康照護服務需求之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對象為全國25所大學955名學生,研究工具為「大學生的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問卷。問卷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墮胎態度」,包含:胎兒權、女性生殖自由、母胎關係、良知、胎兒道德地位階段、硬理由和軟理由等七面向;第二部分為「墮胎知識」,包含:受孕、墮胎方法、安全墮胎;和墮胎法律等四面向;第三部分為「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包含墮胎前考慮階段、墮胎後復原階段二面向;第四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t-test)、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對墮胎知識瞭解程度由高至低依序分別為:「墮胎法律」、「墮胎方法」、「安全墮胎」和「受孕」知識。 二、大學生對墮胎態度贊同情形由高至低依序分別為:「硬理由」、「良知」、「女性生殖自由」、「軟理由」、「母胎關係」、「胎兒權」和「胎兒道德地位階段」。 三、大學生對「墮胎前考慮階段」和「墮胎後復原階段」兩個階段的健康照護服務之需求,幾乎同等重要。 四、大學生的墮胎知識因性別、年級、學群背景、不同修習課程或聽過相關演講、家庭社經地位、男女朋友交往經驗、性經驗、聽聞大學同儕墮胎經驗之不同而有差異,但在學校所在地、學校宗教屬性、宗教信仰虔誠度、墮胎經驗等方面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大學生的墮胎態度因性別、年級、學群背景、不同修習課程或聽過相關演講、學校所在地、學校宗教屬性、家庭社經地位、宗教信仰虔誠度、男女朋友交往經驗、性經驗、聽聞大學同儕墮胎經驗之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墮胎經驗而有顯著差異。 六、大學生的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有顯著正相關。 七、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墮胎經驗」和「家庭社經地位」對「整體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有預測力。 八、墮胎態度中之「硬理由」、「胎兒權」、「母胎關係」、「良知」、「胎兒道德地位階段」、「女性生殖自由」對「整體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有預測力。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大學生、學校、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之建議。Item 大學商管學院學生實習經驗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為例(2013) 高麗華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我國大學商管學院大學生之實習經驗、就業力情形;並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實習經驗之差異情形;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接著進一步探討不同實習經驗之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最後探究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實習經驗對就業力之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實習經驗、就業力、個人基本資料及開放式問題四部份。研究樣本是以台北地區六所公私立大學商管學院日間部學生為對象,問卷共發出1 ,060份,回收948份,有效問卷945份。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實習狀況:大學期間曾有過校內外實習經驗的比例偏低,僅佔16.9%;大多數從事與本身大學主修領域相關之實習;實習的類型以參加企業實習佔多數;累積的實習時間以2個月(含)以上未滿6個月居多數;實習期間機構有給付薪酬者佔約7成;另有八成的實習機構會安排專人督導;對於實習機構所提供的工作內容、領導管理、實習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及實習所獲得的技能的滿意程度約有六成左右大學生感到滿意及非常滿意;實習工作時間的安排及實習經驗對個人職涯發展的幫助,則有近七成的大學生感到滿意及非常滿意;滿意程度最高者則是與實習機構同事的相處情況。 二、大學生自認為本身具備整體的就業力,是介於「普通」與「充足」之間的程度;在就業力各面向,依大學生自認為具備之平均得分高低來排序,依次為「態度責任」、「組織適應」、「開創發展」、「情緒穩定」、「人際領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不同實習動機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的實習滿意度有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不同實習動機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就業力「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各面向上都有差異。 五、有無實習經驗、是否與主修領域相關、累積實習時間、實習機構是否給付薪酬、工作時間安排及對個人職涯發展幫助在就業力不同面向上有差異。 六、實習單位滿意度對於整體就業力及就業力「情緒穩定」面向有解釋力;與主修相關、實習單位滿意度平均數對就業力「態度責任」面向有解釋力;性別、實習動機為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對就業力「開創發展」面向有解釋力;累積的實習時間對就業力「人際領導」面向有解釋力。 七、依據開放式問題之填答內容,大學生肯定學校或業界重視大學生的實習理由以「學生可累積經驗、瞭解工作性質、適應職場、有助未來就業」及「學校積極促成」合佔持肯定理由的近七成為最高;另大學生肯定大學期間實習能增進就業所需能力以「累積工作經驗、培養就業能力、為未來作準備」及「了解就業環境、減少調適期」佔肯定理由的76.89%為最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對學生、學校職涯輔導單位、政府相關單位及企業機構,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大學生參與實習及提升就業力之參考。Item 我國大學學費政策與就學貸款制度之研究-以北部某私立大學為例(2007) 陳宏美; Hon-mei,Chen針對我國大學學費政策與就學貸款制度之研究──以北部某私立大學為例,現行學生就學貸款制度是否可以真正達到幫助弱勢家庭子女順利完成高等教育,是否落實制度於真正需要者,避免造成社會流動的阻礙,影響教育機會均等及社會公平正義理想。 本研究主要目的: 一、檢驗現行我國就學貸款之理論是否符合國際潮流與水準。 二、針對現行就學貸款制度各種問題,以及執行面與制度面之檢討等相關議題進行研究。 三、歸納個案研究結果,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我國大學學費政策與就學貸款制度之未來改進參考,以達到社會公平之正義。 研究方法採用文獻理論分析法及貝瑞德(G.Z.F. Bereday)的比較研究法與個案分析,同時著重質的研究。所得之結論: 1.現行就學貸款歷經30多年的施行後,除造成國家、社會與家庭經濟負擔增高外,對補助學生就學的實際層面不夠落實。 2.我國公私立大學學費的差距雖然稍有縮小,以本研究分析結果,其差距依然存在,造成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未能達到均等。 3.政府的助學制度之決策與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但未能充分達到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