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9

本校社會教育學系創立於民國44年,因應社會發展需要而設「圖書館組」、

「新聞組」及「社會事業組」等三組。為使教育內涵符合社會變遷趨勢之需求,於民國61年將「社會事業組」更名為「社會工作組」,於民國86年分組招生。隨著時代變遷及因應專精化需求,原隸屬於社教系的「新聞組」與「圖書館組」,陸續獨立成立研究所。繼兩所之後,考量專業發展必要性,於民國94年本所與社會教育學系分離,成立獨立研究所(碩士班)。

為因應二十一世紀高齡化、少子化、多元家庭發展趨勢,及全球化形成跨國人口流動與資訊科技工業發展,對生活經驗與價值觀的衝擊,導致許多社會議題如:兒童保護、婚姻暴力、移民與移工、酒藥癮、新貧階級、失業、長期照護、及災難不斷衍生。加上我國政治民主化及公民社會建構,使得社會大眾對人權與社會福利權高度關注,更隨著各項社會福利法案立法通過與福利服務方案推動,導致對社會工作專業人力需求激增。為因應台灣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之需求,培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目標,並與國際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接軌,本所於民國94年8月1日正式成立。

成立之初,仍隸屬於「教育學院」。由於本所教育目標並非以師資培育為主,且專業屬性與教育學院不同;隨著校務發展規劃,於民國98年改隸屬於新成立之「社會科學學院」(簡稱「社科院」)。由於「社科院」僅三所,規模小不利競爭。為強化校際競爭力,經校務會議通過,本院於民國103年與「國際與僑教學院」整併,更名為「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本所成立僅十三年。自成立以來,規劃之教育目標與發展進程,經多次微幅調整,但未有大變動。近程發展目標,主要是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建構完整之教育訓練課程,並結合多元實務工作領域,強化社會工作專業知能之訓練,培育「家庭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目標。中長程發展目標,強調透過跨國學習與學術交流,培育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素養與能力,向下扎根,尋求發展社會工作學系的可能。

本所中長期發展目標有四:

一、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

二、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提升專業社會工作素養。

三、加強學術與實務的交流與互動,充實專業社會工作研發。

四、強化國際學術與研究機構的交流,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社會工作者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關係之研究
    (2024) 陳亭安; Chen, Ting-An
    本研究旨在檢驗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之間的關聯性。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親職化量表」、「共依附量表」與「工作同盟量表」,分層抽樣全臺灣公私部門的社會福利服務組織的現職社會工作者,實際回收有效問卷共286份,並以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和共依附特質表現均略低於中等程度,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中等程度。 二、社會工作者年齡在46歲以上工作同盟表現高於25歲以下者;婚姻狀況為離異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未婚與已婚者;在老人領域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兒少婦家領域者;服務年資滿9年以上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年資未滿3年者。 三、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程度越高,共依附特質程度越高。 四、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中「不公平性」程度越高,工作同盟整體表現、「目標共識」和「任務共識」表現程度均會越低。 五、社會工作者共依附特質程度越高,整體工作同盟程度越低。「以他人為焦點」和「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程度越高,工作同盟各分量表程度越低。 六、共依附特質中「以他人為焦點」對於工作同盟整體表現和所有分量表表現應具有預測力;「以他人為焦點」會負面影響工作同盟整體和分層面表現。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實務層面及未來研究的建議,期使社會工作者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受到重視,強化其自我覺察與照顧,進而降低負面影響。
  • Item
    社會工作者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以提供少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為例
    (2011) 蘇嘉鈴; Chia-Ling SU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提供少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的網際網路實際運用狀 況、影響網路行為之因素和運用網際網路於社會工作時所遭遇之困難。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採普查的方式,以全台灣共191 位提供少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問卷採用自編式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四個部份。第一部 份是調查機構的網路環境與使用狀況。第二部份是用來調查社會工作者在目前機 構網路使用狀況的程度。第三部份是用來調查社會工作者對於使用網際網路的真 實想法或感受及使用網路的動機。第四部份則是詢問社會工作者的基本資料。所 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pearman's rho 等級相關、Pearson 相關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社工員的上網時數偏高,社工員於非上班時間平均每日上網時數 以兩小時以上未滿三小時為最多,而上班時間則是以五小時以上為最多。但進一 步測量各項網際網路功能的使用程度時,發現使用程度偏低,在各個功能之中, 以資訊傳遞及查詢功能的使用程度為最高,其次為社交性功能,互動性功能再次 之,而娛樂性功能為最低。至於社工員在各項工作中的網路使用程度,亦偏低, 在各項工作中,以進行搜尋資訊與倡導的工作時,使用網路的程度最高,其次為 個案工作,而團體工作為最低。至於影響社會工作者網際網路使用狀況之因素如 下: 1.影響社會工作者網際網路功能使用程度之因素 (1) 在各項影響資訊傳遞及查詢功能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工具性動機最具影 響力。 (2) 在各項影響社交性功能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網路使用之限制程度和娛樂 性動機最具影響力。 (3) 在各項影響娛樂性功能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娛樂性動機最具影響力。 (4) 在各項影響互動性功能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網路態度的自主學習層面最 具影響力。 2. 影響社會工作者運用網路於各項工作項目中之網路使用程度 (1) 在各項影響網際網路於個案工作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工作內容數量最具 影響力。 (2) 在各項影響網際網路於團體工作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網路態度的績效認 知最具影響力。 (3) 在各項影響網際網路於搜尋資訊與倡導 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僅有網路態度的自主學習具影響力。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實務界以及教育界提出各項建議,以協助提供 少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能順利運用網際網路於社會工作之中,進一步促進提供少 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網路之使用。
  • Item
    跨越社會工作的楚河漢界:從專業倫理到理論知識的建構
    (2001-01-01) 潘淑滿; 林雅容
    從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的建構過程而言,社會工作理論本身是具有相當的反身性特質,這種反身性特質理論與實務工作兩者之間,其實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關係;本文企圖透過質性研究,深入瞭解社會工作助人專業實踐過程,對移植自外來的專業倫理內涵之認知與實際經驗,做為未來建構本土社會工作助人專業倫理之知識內涵與理論架構。從文本資料中豐富的呈現出,現階段台灣社會工作的經驗,可以說是正處於由半專業轉型到專業的過渡時期。由於受到本土文化與社會價值理念的影響,社會工作的實踐可以說是充滿著情境因素主導專業發展的現象,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相對性的專業倫理」。相對性的專業倫理是情境因素左右專業實踐、權威主導專業發展、及遵循傳統重於改革的事實。過渡時期的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實踐,讓我們看到社會工作在台灣是「缺乏自信與專業自主」的圖像;然而,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不是專業發展最後的圖像。因此,期待在邁向專業化的里程之際,應逐漸改善實務界與學術界的平等對話機制,加強雙邊合作的關係,發展「充權式」的專業倫理取代「情境式」的倫理,以「對話」取代「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