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終身學習之研究─以UNESCO學習四大支柱探討(2005) 張淑燕摘 要 近年來,社會脫序現象嚴重,社會問題叢生,使得台灣社會對於社會工作專業產生極大的需求,為保障案主的權益,有關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知識、技術、價值等更形重要;然而,社工人員身處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面對案主的殷切需求以及社會變遷等壓力,如何維持源源不斷的動力?如何突破本身的問題、盲點與困境呢? 本研究係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96年所提出一份影響全球終身學習深遠的報告書,名為「學習:內在的寶藏(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強調人類要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必須進行終身學習,並從該報告書提出之終身學習的四大支柱,探究社工人員的學習內涵與發展脈絡,包括:學習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習如何做事(learning to do)、學習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及學習發展(learning to be)等四面向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深入訪談三位社會工作人員,瞭解她們終身學習的內涵,主要不在呈現她們是何等優秀的社會工作者,旨在探索她們在終身學習路途上的精華與轉折處。並從宏觀的觀點探究社工人員的學習觀,其學習管道除了在學校體制內的學習,以及在職機構提供的訓練、督導專業制度外,社工人員還可以透過何種途徑充實其專業呢?特別是社工人員如何從經驗中學習,從做中學,以及與案主、同仁及督導等互動過程中學習,將別人行動中的意義內化,並成為開展自己以及案主生命的泉源,期透過本研究能提供社會工作實務中有關人員終身學習之參考。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所得,分別提出建議: 一、 社工人員個人方面:在終身學習時代裡,為因應日趨多元而複雜的社會環境,社工人員不論是基於自我成長或增進服務效能之考量,應轉化自己的學習慣性,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積極從生活世界中學習,重視生活週遭的人、事、物所提供多元而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反思性學習為核心,將學習落實在行動上,使自己成為具自信之真正傑出的專業人士。 二、 工作場域方面:建議強化將工作場域轉化為學習場域,發展成團隊學習模式或學習型組織,建立社工人員終身學習的支持系統,並重視社工人員的主體性,提供反思性學習的空間,以增進其專業認同與知能,此對於社工人員自身的專業發展,以及案主權益保障具有正面意義。 三、 學校培育機構方面:學校正規教育一向較為重視學習知識,而社會工作是助人的工作,社工人員個人特質與專業自我對案主影響甚大,建議在社工人才培育課程中,宜加強運用實習機會等操作性課程,提供社工學生學習如何做事、如何學習的核心價值、以及個人發展的課程,以早期培育優秀之社工人員。Item 地方文化政策評估之研究─以臺北縣土城市「文化立市」為例(2005) 郭正雄Item 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明湖國民中學為例(2005) 陳淑慧本研究旨在藉由「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實施,瞭解實施之過程、可能遭遇的困難、透過教師訪談及學生「學習成效」問卷填答意見,進一步評估「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的可行性並在實施後加以檢討。研究主要採用質性方法進行,由研究者與臺北市明湖國中七年級教師10位及其任教之班級學生299位共同參與,研究結果可供「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教學團隊需要協同教學領導者與自願參與教師的投入,注重溝通、協調及分工合作,以統整性的教學活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施之困難包括:共同時段課表的編排不易、場地易受干擾、教學設備資源不足、教師知能研習缺乏、時間壓力及額外的負擔,且應在行政領導下提供相關配套措施並克服學生學習不夠專注、課程內容編排等問題。 三、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有助於教師專業成長、創新教學,學生可獲得較多指導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的學習課程、學習氣氛,有助於增進自我學習的能力、提昇學習成效。Item 服務學習方案規劃之研究—以輔仁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推動為例(2005) 林銘雄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服務學習方案規劃相關理論,瞭解輔仁大學服務學習方案規劃模式之基礎、行政、學習等系統要素,以及方案推動中遭遇之困難及成功策略,提出有效的服務學習方案規劃模式之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文件分析、半結構訪談等方式進行。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 信念:1.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2.是與社會脈絡連結的實務演練3.是透過服務經驗的反省得到學習4.是一種心靈的陶冶、情意的培養5.重點在學習有別於實習6.大學教育多元化7.促進社會正義8.增進教師彼此間的合作與成長9.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二、 目的與任務:1.服務學習符合天主教大學辦學使命2.讓學習多元化並提升學習成效3.提升公民責任感4.增進師生團體意識5.提升學校社會形象。 三、 組織分析:1.任何課程皆可以結合服務學習2.課程內容要和服務連結3.教會脈絡有利學校與機構合作4.服務資源不宜干擾就業市場。 四、 教師專業及意願:1.教師支持系統有待建立.2服務學習課程與傳統課程設計不同3.教師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動機4.教師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誘因。 五、 倫理責任:1.參與推動的教師是否給予報酬的兩難2.推動服務學習是積極的道德義務3.服務若犧牲學習是不道德的3.信守對服務對象的承諾4.被強迫的服務容易傷害服務對象5.服務是平等關係,談道德太沈重6.倡導教學、研究、服務並重。 六、 權利關係:1.法管使命特色發展室為主導單位,副校長影響力最大2.執行長為決策重心,按計畫授權執行3.計畫核心人員領導風格傾向成員導向 七、 利益協商:1.服務學習宜由校級單位推動2.依計畫架構妥適配置相關人力3.依計畫架構召開各層級溝通會議。 八、 行政支援:專人協助機構聯繫舉辦核心教師共融活動、提供核心老師觀摩學習機會、安排教師親身服務體驗、加強種子師資培育、劃成立資源中心、行政人員主動與教師溝通。 九、 機構合作:1.服務類型分為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2.留意機構參訪服務的人數,確保學習品質3.機構督導與教師引導4.舉辦非營利組織(NPO)幹部訓練有利機構彼此學習4.學校與機構(社區)攜手合作創造雙贏 十、 行銷宣傳:1.善用多元的宣傳媒體和管道2.透過識別標誌與理念行動的連結強化服務學習的認同感.3持續不斷的宣傳活動。 十一、 財務計畫:1.以教育部專案經費為主,校內外補助為輔2.經費堪稱足夠,並無長期財務計畫3.初期經費投入較多而後遞減。 十二、 方案評鑑:計畫書訂有方案評鑑指標(檢核點)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 十三、 界定並認識學習者:全校學生。 十四、 學習需求評估及供給:1.未進行需求評估2.課程設計包含服務弱勢及反思,即可獲得同意納入服務學習課程3.經費補助審查嚴謹4.服務學習增加課程內涵而非替代原課程內容。 十五、 學習者的支持系統:1.使命特色發展室2.種子志工3.支持系統尚需發展。 十六、 課程評量:並非每位教師都做學習評量,考慮對於學生、機構、教師設計評量工具。 根據結論分析,分別對於「輔仁大學推動服務學習」、「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推動服務學習之建議說明如下: 一、對於輔仁大學推動服務學習的建議 (一) 持續建立服務學習課程相關配套措施與制度: 1. 成立校級「服務學習推展委員會」組織後,應進一步建立校內學術單位與行政單位橫向合作模式。 2. 建議邀請產官學代表參與研擬未來服務學習課程推動方案。 3. 建議學校與機構(社區)規劃簽訂互惠協定或合作契約,以利彼此合作及釐清雙方之權利與義務。 (二) 強化服務學習網站功能,鼓勵師生參與,並增加網站互動功能,建立網路學習社群。 (三) 強化質化評鑑指標 。 二、對於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 立法並獎勵各級學校發展服務學習教學法 (二) 設置服務學習推動之專責單位 (三) 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與國內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廣服務學習理念 三、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本研究範圍建議擴大至教會與非教會學校、公立或私立學校等進行服務學習方案推動之比較研究。 (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半結構訪談法,訪談對象以方案推動核心成員為主,若能擴及訪談對象至學生與機構人員,並兼採量化問卷之實施,更能完整呈現推動之現況與成效。Item 『非營利組織推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2005) 趙海燕摘 要 文建會自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迄今10年的時間,其理念與計畫,係以凝聚社區居民的共同意識,自主性的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在這社造的過程中,非營利組織由於本身的使命及關注的議題,在政府能力不及處,發揮了莫大的力量。 本研究的個案為財團法人北投文化基金會,因著領導者的理念及對家鄉的熱愛,組織一群有著熱情的在地人士,結合產、官、學界,由文化產業的關懷出發,再結合生態、藝術,埋首十年發展「北投憲章」,推動「文化生態學院」,不斷的以社區議題帶動居民社區學習,成功的承辦「北投社區大學」;該會則由「參與者」順利的轉化為「促成者」,使其著力的北投社區成為社區營造、社區學習的範例。 本研究由訪談及文件分析,發現其四個成功的推動社區學習的策略為: 一、 永續經營與組織策略:以社區文史為切入點,凝聚志同道合的熱心人士成立社區組織,建立永續經營的機制。 二、 理念傳播與願景建構的策略:其中領導者的理念及支持對社區學習的倡導,讓社區居民清楚知道共同願景的描繪,為未來宜居宜遊的美好家園而努力。 三、 社區學習與議題結合的策略:激發居民參與及學習的動機,並持續不斷的有學習的動力,以學習需求與社區議題在配合文化產業的營造。 四、 資訊與資源整合的策略:從志工的招募培訓及運用、到學習網絡及平台的建立,最後終至結合產官學的資源成立社區大學。 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社區學習的發展,除了成功的策略規劃,尚須著重社區中學習環境的塑造、人力資源的發展與運用、學習機構的整合、學習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終至成立學習中心,才能帶動永續經營的社區學習,促使地方的居民成為具有公民素養、終身學習的現代化公民。Item 音樂教師對台灣傳統音樂資料庫之使用需求研究─以臺北縣公私立高中職及國民中學為例(2004) 鍾雲英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音樂教師進行臺灣傳統音樂之自我學習及編選教材時,希望由臺灣傳統音樂資料庫中獲得的資料內容、型態及資訊服務為何;本論文首先訪談傳統音樂相關的學者專家,並以問卷,調查台北縣公私立高中職及國民中學音樂教師之意見。 依據實際訪談及調查,獲致下列結論: 一、主題內容方面之需求:臺灣漢民族的傳統音樂,需求高低依序為:福佬民歌、國語民歌、客家民歌、歌仔戲、布袋戲。臺灣原住民的傳統音樂,需求高低依序為:阿美族、布農族、泰雅族、鄒族、排灣族。 二、資料內容與型態方面之需求依序為:提供該樂器的基本資料;提供該樂曲的基本資料;提供該類別音樂傳說故事的來源出處。 三、資訊服務方面之需求依序為:提供簡單查詢功能;提供相關網站的連結;提供該資料庫的主題目錄瀏覽功能。 四、綜合結論:一般音樂教師較習慣使用文字書面資料,不常使用音樂資料庫。但研究發現:政府機構、坊間私人機構及傳統音樂領域的專家們,均已積極建製傳統音樂資料庫,雖未臻完善,但並非想像中之缺乏。不常使用音樂資料庫之原因甚多,此文作者根據調查所得,提出之建議為:積極建置臺灣傳統音樂資料庫,使資料豐富性足夠;音樂資料細項的分割要更細緻,以方便資料庫連結;加強音樂教師的電腦教育訓練;提升音樂教師資訊素養活動,培訓其選擇、運用、及轉化資訊之能力等等解決方略。Item 台中市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之研究(2004) 林秋萍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台中市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的可行性。研究的面向包括國內公共圖書館與書店的發展現況,國外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的經驗,國內公、私部門合作的適法性,圖書館與書店讀者的看法以及圖書館經營者的意見。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並建議可行模式,提供國內公共圖書館更多元的經營策略參考。 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法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方面,以台中市10所公立公共圖書館讀者與10家連鎖書店讀者為調查樣本,各發出10份問卷,計獲得有效問卷200份。深度訪談方面,以台中市10所公立圖書館經營者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方式,來探討分析其對未來台中市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的看法及意願。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國內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依法可行。二、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具有許多優點。三、讀者與圖書館經營者對國外個案經驗的看法,頗為一致且認同。四、台中市讀者對未來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的態度大多很期待。五、台中市公共圖書館經營者對未來設置書店的態度大多很有意願。六、台中市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仍有諸多困難。七、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雖是可行的行銷策略,但圖書館仍應致力於本身的核心業務。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一、未來國內公共圖書館設置書店可行的經營模式;二、台中市各區圖書館能早日建置自己專屬的網頁;三、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學習書店經營的內涵及尋求與書店業者的合作;四、公共圖書館可組織「圖書館之友」及成立非營利財團法人基金會;五、捐書管道能公開化、制度化,以鼓勵民眾捐書。Item 高職圖書館利用教育施行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2004) 蔡宗富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圖書館利用教育施行現況和成效,以及高職生參與圖書館利用教育動機、使用圖書館情形,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圖書館主任在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目標的看法之差異情形與不同背景變項高職生對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態度上之差異情形。再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提出結論,俾供改進高職圖書館實施利用教育的參考。 本研究以台北市高職學校圖書館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職圖書館主任及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並利用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所應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次數分配、百分比、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 根據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獲致下列之結論: 一、高職圖書館利用教育施行的現況。 高職圖書館均相當重視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施行,各校均有實施,對象以高一學生為主,大多利用新生訓練之時,目前都沒有正式開設圖書館利用教育選修課程。時間不易安排,是推行圖書館利用教育最困難的關鍵,因此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施教時間及學生學習意願。 圖書館利用教育實施成效仍需加強,各校均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以利用網路資源及圖書館參觀活動等施行方式具有較高成效。 二、高職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目標的看法。 圖書館主任認為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目標的重要性依次為:增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善用資訊媒體、輔助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利用圖書館與資訊能力:提供休閒娛樂,陶冶品德: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啟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讀書風氣:改變學生學習方法及態度。 三、高職生對圖書館利用教育的看法。 高職生參與的動機一般以上課需要、學校安排居多數。認為參與對學生在使用圖書館上有所幫助。不願參加的原因:以沒有時間,沒有興趣,有問題詢問老師或同學為多。多數表示願意學習更多有關圖書館使用的知識與技巧。平時使用圖書館的目的以自修、借還書居多。 四、不同背景變項高職生在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態度上有所差異。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學校及教育行政機關提出建議。Item 不同世代成人的消費文化之比較研究(2004) 范耘芬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世代成人的消費文化,並作世代間的比較。研究樣本包含601個在台北的成人,年齡分別是23到35歲(早成年期)、36到45歲(中年轉換期)及46到57歲(中年期)。 本研究分為量的研究取向和質的研究取向兩種。量化部分,使用問卷來蒐集資料,資料則以百分比、算數平均數、次數分配比例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來分析;而主要用卡方的同質性檢定及兩樣本二項式比例測驗來檢定早成年期、中年轉換期、中年期等三個世代的消費者,其世代間的消費文化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為了進一步分析,研究者在問卷施測之後,選擇三個世代各兩人來進行深度訪談,以事先擬好的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化的談話探索受訪者的消費經驗;訪談資料採逐字稿的方式,將各個受訪的逐字稿資料作兩次的轉軸,將受訪者的話語或經驗依照研究的目的概念化,並與問卷的統計分析結果相配合,呈現出與研究主題相扣連的分析,並且依照問卷的架構,結合問卷統計結果、相關文獻及深度訪談的分析進行討論,然後回答研究問題。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在購買前,三個世代有閱讀商品標示的習慣。但早成年期對出門購物前的準備工作像列購物清單、準備購物袋或擬預算等較隨性。 二、文獻探討指出八個影響購物的主要因素——品質或包裝、價格或預算、流行風潮、商店氣氛、時間成本、他人意見、通路,以及品牌廣告或行銷,都會影響到各世代成人消費行為。本研究結果支持文獻探討,發現這些因素對成人的消費行為有影響,且在各世代之間的影響力有所不同。 三、三個世代的受訪者對消費者保護法認識不深,但以早成年期的受訪者認識較多。 四、三個世代的問卷受試者對消費者教育內容的期望相近,依序是「消費糾紛的處理方式及申訴管道」、「認識法規」、「綠色消費」、「消費流行資訊與趨勢」與「信用卡辦理權益」。 其他由深度訪談所得的發現與研究發現配合,研究者另外作全面性的綜合分析與討論。研究者也對成人教育工作者及政策制訂者在實施消費者教育上提出以下建議: 一、 消費者課程內容生活化。 二、 提升消費資訊的可接近性。 三、 考慮以「研習」方式進行。 四、 深入瞭解成人的消費文化。Item 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2004) 黃正治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活動之現況及實施成效,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編製「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調查問卷」,實施調查問卷,蒐集相關資料。 本研究對象僅以九十二學年度全台北縣65所公立國民小學附設補校為範圍,並以實際擔任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承辦主任、幹事及實際任課教師為全面普查研究對象。共發出481份,回收437 份,回收率90.8 ﹪,其中有效問卷423份,無效問卷14份,可用率佔總樣本87.94﹪。再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次數分配、t考驗、寇克蘭Q考驗、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前的準備工作情形大致良好。 二、國民小學雖重視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情形,卻較忽略教學策略。 三、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成效以學員個人成長較佳,教師成長,學校成長次之,家人支持程度稍顯不足。 四、不同的學歷、補校服務年資在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準備情形均呈現顯著差異。 五、不同的學歷、補校服務年資、專業研習進修在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教學活動情形均呈現顯著差異。 六、不同的學歷、補校服務年資、專業研習進修在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實施成效均呈現顯著差異。七、教師鐘點費過低、學員中輟嚴重、教材編輯困難是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活動之困境。 八、提高授課鐘點費、解決學員輟學因素、開放民間參與以因應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活動之困境。 九、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三個主要部分:實施前之準備情形、識字教育教學活動、實施之成效三者間有密切關聯。 壹、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統合各單位以建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明確發展機制,訂定完整長期發展計畫。 二、 成立指定專人專責機構、負責外籍配偶識字教育輔導研究與發展中心。 三、 從長計議,建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完整配套措施。 四、 研究建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發展模式,以為國內落實與推展的重要歷程。 五、 善意的立法,強制「外籍配偶強制入學」的可行性。 六、 舉辦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師資的專業訓練,提升教師教學知能。 七、 訂定有效的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福利獎勵措施,吸引教師、學員參與的意願。 八、 吸納民間資源,推動策略聯盟,開創多元的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管道。 九、 寬籌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經費,開闢多元的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學習管道與機會。 十、積極運用退休教師參加志工之訓練,加入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教學工作行列。 貳、對國民小學行政的建議 一、 訂定長程的外籍配偶識字教育需求與成效評估程序,作為規劃與執行之基礎。 二、 建立學校成為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社區學習資源中心之特色。 三、 積極有效的行銷策略,擴大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的招生效果。 四、主動解決外籍配偶上學各項困擾因素、彈性運用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上課方式。 五、加強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原生母國的語言與文化內涵,回饋與豐富台灣本地的多元價值。 六、建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多元、有效的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援系統。 參、對國民小學教師之建議 一、發展合宜的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學員本位課程設計。 二、強調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教材編選除遵守功能性識字教育外、應尊重原生國之文化特色。 三、採取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活潑多元的教學方式,提升學員學以致用之能力。 四、 、建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師生適當的關係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一)建立平等、互愛、尊重的地位,降低學員心理壓力。 (二)培養善意、接納的氣氛,使學員產生歸屬感。 (三)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讓師生間均能「教學相長」獲得雙贏。 五、建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師生課程評鑑發展之機制,提升教學品質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就研究方法而言:未來從事相同主題的相關研究,若能徵得學校同意,實際進入學校現場,瞭解國小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將自己融入學校補校教學現場的情境脈絡中,進行外籍配偶識字教育行動或民族誌研究,長期觀察台北縣國小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情形。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來研究相關主題,應可將研究範圍擴及全台灣地區,增加研究的樣本數,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效度。即擴大研究範圍,增加研究對象及樣本,以相互印證或比較。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今後的研究或許應增加研究變項,如增加學校背景變項:學校補校班級數,補校成立時間等等。此外依變項的部分或許可增加學員個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