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舒伯特《即興曲》,作品九十分析與詮釋
    (2019) 林思佑; Lin, Szu-Yu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是浪漫樂派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喜愛文學,將音樂與詩詞結合,譜出曲曲動聽且迷人的藝術歌曲,藝術價值極高。而在他的鋼琴作品中,除了可見到藝術歌曲裡,舒伯特對於富歌唱性的旋律線條之掌握是如此匠心獨具外,亦可見到舒伯特對調性與和聲所呈現出的色彩層次,是如此的獨樹一幟。 這套《即興曲》,作品九十創作於舒伯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在風格上,集結了他豐富的創作技法於這套曲目當中,樂曲架構是清楚明瞭的、旋律線條是優美動人的、和聲色彩是變化多端的等等特質。這套作品共包含四首樂曲,如同「即興」這個字義上的意思,每首樂曲皆是由短小的動機或核心節奏型所組成,並由這些小元素貫穿全曲。而這些看似自然並如同即興演奏的設計,其實舒伯特在樂曲中構築精心的編排,使這些美麗的樂音成為永恆,歷久彌新。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分別為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生平及風格概述,包含舒伯特生平概述與鋼琴作品風格概述。探討作曲家的家庭背景、學習歷程與工作發展,並整理出舒伯特在鋼琴作品中常使用的創作技法。第三章是樂曲分析的部分,分析與探討四首樂曲的創作技法,以及這些技法所傳遞出的音樂意涵。第四章為演奏詮釋,針對四首樂曲中的速度、旋律、節奏、和聲與調性等元素進行詮釋上的探究。第五章為結語,針對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之章節,整理出各個音樂元素上綜合性的探討與比較,並總結出這四首即興曲的特色與研究本論文之心得。
  • Item
    舒伯特《即興曲作品九十》詮釋報告
    (2008) 楊喬雁; YANG, CHIAO-YEN
    法蘭茲‧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的鋼琴音樂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沒有絢爛華麗的技巧,但處處都能發現委婉動人的優雅旋律與流暢的調性轉移。《即興曲作品九十》是舒伯特晚年的鋼琴作品,儘管這個階段的他帶著身體的病痛,但卻仍振筆疾書努力創作著代表浪漫樂派先驅的性格小品,探討舒伯特的兩組即興曲在鋼琴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在鋼琴演奏及詮釋上表達《即興曲作品九十》的含意及情感正是本論文主要探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報告主要以舒伯特晚年所創作的鋼琴作品《即興曲作品九十》為研究主題,第一章緒論,述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導論,延伸探究舒伯特其人其事、舒伯特即興曲在鋼琴音樂史上之貢獻及樂曲之創作背景;第三章至第六章則是逐一分析舒伯特《即興曲作品九十》中四曲之曲式和聲與樂曲架構,以及筆者在練習過程中之彈奏與詮釋方法上之建議;第七章結論,歸納總結以上所探討之研究心得。
  • Item
    音樂人像素描 浦朗克《15首鋼琴即興曲》之作品研究與演奏詮釋
    (2017) 呂函倪; Lu, Han-Ni
    法蘭西斯‧浦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 為二十世紀法國最重要鋼琴家與作曲家之一,於法國六人組(Les six) 成員當中,與米堯、歐里克皆為較受到後人知曉的音樂家。浦朗克除了世人較為熟悉的鋼琴作品外,亦有室內樂、協奏曲、合唱曲、歌劇、芭蕾舞劇、宗教音樂…等創作,尤以聲樂作品為浦朗克最珍愛之創作樂種,此論文之研究,發現浦朗克將具有聲樂效果之優美旋律線條,於本組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優美、愉悅的旋律亦成為浦朗克的音樂特色之一。 浦朗克提倡讓音樂融入於生活當中之理念,其音樂創作靈感與素材,亦源自於生活與周遭人事物,尤以人的情感為主,促成他持續創作的動力,更造就其獨特的和聲色彩與動人旋律,對於近代法國音樂的貢獻甚鉅。 此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內容與方法;第二章就「即興」一詞的緣起,探討此創作手法在音樂史上的發展;第三章從浦朗克之生平,知曉其生活對於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的影響,進而從中認識浦朗克的鋼琴即興作品。第四章為此論文之核心,以浦朗克《15首鋼琴即興曲》依序進行詳盡的研究分析與演奏詮釋,除了成長環境外,浦朗克與當代藝術家們的結識,以及與好友之間的情誼,在彼此對於藝術理念的激發之下,深深地牽引著浦朗克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而此組作品之特色,在於浦朗克每首樂譜中皆有明確標示出題獻者,讓演奏者能夠透過對於樂曲創作背景、以及題獻者之充分了解,更加深刻地表現出浦朗克所要傳達之意境與感受。此外,藉由此次研究,得以認識到許多法國當時的音樂家、教育家、歌手、作家、演員…等藝術家,以及他們對於當今法國藝術界的影響,與音樂的發展息息相關。經由前述的分析與探討,進而得到第五章之結語,尤為教育學術之典範,筆者將以親身練習經驗給予回饋,期望在演奏時能更貼近作曲家預想之詮釋,以及對於法國音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 Item
    蕭邦《四首鋼琴即興曲》之分析與探討
    (2015) 吳明慧; Wu, Ming-Hui
      「即興曲」( Improptu )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準備而臨時創作的樂曲,也可能是突發時的靈感創作,因此一般篇幅都不大。到了浪漫時期,「即興曲」成為作曲家展現個人風格之樂曲,屬於當時代盛行的個性小品(Character picec), 它沒有固定的曲式,但通常以三段體(ABA)呈現;這種形式的曲種是經由作曲家接觸文學、美術、建築…等,其他領域藝術所得到的啟發。   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10- 1849 )是浪漫樂派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也被公認為「鋼琴詩人」。他在1835-1842年共寫了四首《即興曲》,其作品內容非常富有詩意,並將「即興曲」的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創作手法看來像是自由、獨特,但卻是結構性非常嚴密的形式。本論文將從蕭邦四首《即興曲》分別為《降A大調即興曲,作品29》、《升F大調即興曲,作品36》、《降G大調即興曲,作品51》、《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Impromptu in A flat major, Op. 29)﹑(Impromptu in F sharp major, Op. 36)﹑(Impromptu in G flat major, Op. 51)﹑ (Fantasie-Impromptu in c sharp minor, Op. 66)為主,研究範圍包括作曲家生平介紹、音樂家創作風格特色、樂曲結構之分析及演奏技巧詮釋。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敘述蕭邦生平、重要作品及音樂風格特色;第三章,介紹十七至十九世紀「即興曲」的發展與演變;第四至第七章,則針對蕭邦四首《即興曲》之樂曲架構及重要的音樂動機與素材作為分析,並對樂曲詮釋作探討,最後為結論。   藉由蒐集中外文書目、期刊、及搜尋一些網路資料、參考著名音樂辭典及閱讀他人撰寫之學術論文等,對於作曲家生平、風格,獲得一個較完整的概念。熟練樂曲、分析樂曲結構之組成、和聲進行、曲式及調性等;研究過程時常與指導教授討論演奏技巧、音樂語法。最後,綜合所有資料整理與歸納,再將所探究之結果分析總結。
  • Item
    浦朗克《十五首鋼琴即興曲》詮釋報告
    (2019) 葉靜雯; Yeh, Ching-Wen
    在巴黎土生土長的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出生於1899年,音樂的啟蒙老師為母親,早期受到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等作品的薰陶,之後追隨鋼琴家維涅斯(Ricardo Viñes, 1875-1943)學習,承襲其彈奏風格,發展獨特的鋼琴踏瓣技巧與多樣的音色變化。爾後認識了薩悌(Erik Satie, 1866-1925)、歐立克(George Auric, 1899-1983)等音樂家,開始創作具有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色彩的音樂,並成為著名「法國六人組」(Les Six)中的一員。 《十五首鋼琴即興曲》創作於1932-1959年間,為浦朗克投注了近三十年的心血,可見其對此作品的重視。作品中呈顯獨特巧思與迷人的和聲特色,被視為浦朗克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論文將分為五章十五節,以《十五首鋼琴即興曲》為研究主軸,依序探討法國音樂之發展、作曲家的創作特色與音樂風格發展,之後聚焦於《十五首鋼琴即興曲》,就樂曲作結構分析,並依照個人經驗,分別以「音色與觸鍵」、「速度與節奏」、「運音與踏瓣」、「指法與技巧」等四方向說明彈奏要領與詮釋。
  • Item
    舒伯特《三首鋼琴小品,D. 946》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17) 賴名茹; Lai, Ming-Ru
    被譽為「歌曲之王」的法蘭茲•彼得•舒伯特,短暫的一生中,創作出六百多首藝術歌曲,使得他在藝術歌曲領域中獲得極大的成就與地位。舒伯特創作特色是擅於藉由對大自然的熱愛來反映情感,讓田園、雲、流水、鳥兒走進他的音樂當中,《三首鋼琴小品》的旋律線條豐富,音樂語言單純並充滿情感的表現力,充分反映了舒伯特鋼琴音樂的天份,如同他在藝術歌曲中對於旋律天生自然的掌握。同時舒伯特將音樂中的色彩,展現於和聲當中,適切的調性轉折也使得樂曲中的對比性表現了音樂的深度。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舒伯特後期的《三首鋼琴小品》。首先確立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敘述作曲家的生平背景,第三章之後延伸探究鋼琴即興曲的發展與 《三首鋼琴小品》的創作背景、風格與特色。並從樂曲分析的角度,在第四章探討演奏技巧與樂曲詮釋部份,從中研究出符合《三首鋼琴小品》的音樂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