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108學年度起合併至音樂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041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淵遠流長,迄今已培育許多國內外知名的音樂家,除了傳統藝術音樂底蘊所建立的基礎,尚需與時俱進補足流行音樂產業缺乏之專業訓練課程,故本校於104年增設全臺第一個「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
本班開設宗旨為提升國內流行音樂之創作與執行企劃素質,為國內流行音樂產業未來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並活化臺灣流行音樂文化市場、建立人才庫與學術化機制,進行華語音樂全球化佈局。
Browse
5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品牌一致性、情感性品牌依附與品牌忠誠度間關係之探討 - 以流行音樂獨立歌手品牌個性為例(2023) 蔡若芸; Tsai, Juo-Yu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檢驗六個新開發的流行音樂品牌的品牌一致性 (BC)、情感性 品牌依附 (EBA) 和品牌忠誠度 (BL) 之間的關係。基於行銷文獻中很少討論品牌一致性 與這兩個變量之間的聯繫。本研究採用自上而下(作為品牌設計師)和自下而上(消費者 感知)的視角來設計品牌,並通過測量品牌個性量表評估消費者的反應。該量表已被多種 品牌與產業廣泛使用數十年,然而關於流行音樂藝人品牌的應用仍然不常見。本研究使用 SmartPLS 和 SPSS 評估品牌一致性、情感性品牌依附和品牌忠誠度之 間的關係,並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品牌一致性在對情感性品牌依附、品牌忠 誠度兩變量產生積極影響方面顯示出統計顯著性,並且與這兩個變量均呈正相關。此外, 本研究新確定了關於流行音樂藝人品牌的典型 BP 維度。最後,本研究為音樂製作人、行 銷人員和從業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科學方法來建立、分析和監控他們的品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費者認知和市場反應。Item 兒童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探討 — 以《削削叫》及《共樣、無共樣》專輯為例(2023) 黃宇燦; Huang, Yu-Tsan時代與時俱進,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網路讓我們變得互相之間沒有國界,而一個國家的發展與競爭力來源於對本土文化的認同,無論是中央或是地方單位,都積極而持續扶持在地文化,在地文化中最重要的其中一項就是語言的傳承,母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標的物。而人類聽覺發育甚早,原生家庭母語是兒童最早接觸的語言,透過兒童母語音樂教育,可以達到加速深耕母語教育的目標,搶在第一時間置入新生兒的第一印象,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作為。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這個成功的行銷標語深植人心,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小孩早早接受音樂的薰陶,所以從流行音樂的角度推廣母語文化,很容易讓家長接受,也使家長互相之間廣為宣傳。本研究以臺南市文化局發行之台語童謠專輯《削削叫》及臺北市客委會發行之客語童謠專輯《共樣、無共樣》為例,透過深度訪談參與專輯製作人員,收集相關文獻將其分類製作兒歌特質量表評比兩張專輯之內容,可以了解到雖然童謠只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即能滿足客戶端對於出版品的要求,但藉由兒歌特質量表還是能評比出分數的高低,在音樂的內容物上透過量表也能找出產品的優缺點,進而改善後續產品的製作方向。並以行銷策略角度分析比較兩張專輯之異同,使用行銷策略工具、SWOT、 行銷7Ps等行銷策略理論分析該二個案,從地方出發,放眼國際。母語童謠的行銷策略經由STP品牌定位的方式,可以協助主管機關達到推廣母語文化的使命。藉由SWOT分析,選擇與調整不同的行銷策略,以面對未來多變的各種因素。而透過行銷7Ps的分析比較,可以為各種語言的童謠專輯提供更多行銷上的分類與方向。雖然對比於《Baby Shark》這樣成功的國際範例在複製上有很高的難度,但是如何創造獨特的明星產品是有志於投入童謠市場的個人或團體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透過本研究所整理之內容可以為提供母語兒童流行音樂在出版品的改善,以及建議對於兒童流行音樂推廣之單位所需要的行銷工具與策略規劃的方向。Item 李其燊專輯 「傲少年」之創作詮釋、編曲風格與製作分析(2023) 謝立航; HSIEH, Li-Hang在本詮釋報告中,筆者作為全專輯製作統籌角色,從音樂製作人、編曲、詞曲作者、甚至職業演唱會吉他手的觀點等許許多多不同的面向,來闡釋十首代表搖滾歌手李其燊,在人生各個不同階段的作品。歌曲部分,詞曲創作由歌手李其燊一手包辦,整體編曲為流行搖滾和傳統Band Sound樂團編制,主要樂器為電、木吉他,電、木貝斯,爵士鼓以及鍵盤類樂器為基底音色架構。從歌手青年時期的重搖滾曲風,進入成年時期融入Pop流行元素,到遭逢人生巨變後的鐵漢柔情自我對話,以及最終走入家庭後,融合靈魂樂,沉穩內斂的抒情搖滾。這些改變都將會漸進式的反映在歌詞詮釋和編曲風格上。同時,本詮釋報告也在專輯製作流程上,大至創作發想,整體方向,小至段落分配、音色選擇,記錄了一張專輯從無到有的旅程裡,許許多多的各種「做決定」的瞬間,盼能讓社會大眾除了一窺流行音樂產業製程之樣貌,也能更加了解特定曲風在音樂上的演繹手法。Item 音樂劇歌曲與劇本間關係之探討及實踐 - 以《HOME RUNning》上半場讀劇音樂會為例(2023) 盛涵; Sheng, Han本書面報告以演出實踐為主導,筆者以製作人的身份說明原創音樂劇製作的團隊組織及發展規劃,也以作曲人的角度探討音樂劇歌曲的功能性,並且以筆者自身的創作——《HOME RUNning》上半場讀劇音樂會為例來實踐之。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創作音樂劇的初衷及期望,以及此報告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之論述為文獻探討,此章將會搜集並探索相關文獻,探討音樂劇的表現形式及歸納整理音樂劇的歌曲功能,並以著名經典音樂劇作品來作為參考及範例。第三章列出健全的音樂劇製作團隊組織,以及說明理想的原創音樂劇發展期程與規劃。第四章將以筆者所製作的原創音樂劇作品《HOME RUNning》上半場讀劇音樂會為例,了解此劇的創作理念、故事背景及文本大綱。第五章則以歌曲創作的分析為主,首先介紹此劇的歌曲架構,再來針對《HOME RUNning》上半場讀劇音樂會的歌詞、歌曲及編曲進行解析,並且將第二章第二節的音樂劇歌曲功能實踐於本劇當中。最後,第六章為本報告的結論,筆者將回頭檢視自身的作品,並列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此外,也將談論《HOME RUNning》下一個階段的目標,以及未來的展望與規劃。Item 流行音樂與實境科技整合創新策略之研究-以空間音訊為例(2023) 許恒瑞; Hsu, Herng-Ruey空間音訊已經開啟了流行音樂產業的一場革命。關於歷久彌新的立體聲是否會面臨變革,以及此類新音訊型態如何影響流行音樂製作的討論,已引發了流行音樂市場的波瀾。本研究探討空間音訊與流行音樂整合之策略,作為實境科技與藝術結合的一種實踐。從回顧現代空間音訊技術之文獻探討,根據錄音藝術和科學方面之音訊科技規格發展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其與人類心理聲學之關係,輔以與資深專業音樂人的深度訪談所獲取之市場資訊和實作經驗,焦點團體之訪談和評估,探討結合空間音訊與流行音樂之實作實驗與案例研究等,歸納出流行音樂製作結合實境科技之創新策略,在順暢的學習曲線與相關成本效益中,運用空間音訊發揮創造力。本研究認為,空間音訊正在從聆聽體驗之聲音品質,與音樂創意之藝術層面這兩個方向改變流行音樂市場,創意產業可受益於將空間音訊與流行音樂相結合,通過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在不同的音樂類別中,保持先進的競爭優勢與未來科技藝術之發展性。Item 詩化語言在流行音樂創作之實務應用研究-以《房間裏的雨季》專輯製作為例(2023) 王品渝; Wang, Ping-Yu文學和音樂兩者⾃古以來便相互襯映,⽽觀察現今詩樂結合的發展,將格律破除之後,詩和⾳樂結合的形式更加多元、留下更空間提供創作者闡發。詩能夠⾃成⼀格,也能開始結合話劇、歌詞、說唱藝術等,產⽣不同藝術形式交融後的特殊樣態。 本次專輯製作欲探討「詩」「樂」結合,了解其發展脈絡、進⾏作品分析,也穿插與前輩訪 談紀錄及經驗分享,最後透過專輯製作實踐。第⼀章〈緒論〉,說明創作背景及動機,並界定以「詩」入「樂」之形式及相關名詞。 第⼆章〈⽂獻探討〉,探討詩與樂結合的文化脈絡,如近年興起的「文學轉譯風潮」,以及獨立音樂的興起等等,最後以「詩化歌詞的創作」、「以詩入歌的創作」、「朗誦形式的創作」形式分類的作品探討⾳樂與新詩結合。 第三章〈創作⽅法〉,從⽂獻探討中的⾳樂作品歸納出創作作品具有「語⾔的陌⽣化」帶來的美感、「詞彙風格及修辭使⽤」及「唱調與唸調的諧和」造成的⾳樂性、「歌曲結構及⾳韻」的⾃由度等特性進⾏分析、訪談相關創作者的經驗分享,發展「詩」與「樂」 結合的作品。 第四章〈創作計劃〉中,以前述三種詩樂結合形式嘗試不同創作模式:第一節以母語詩與音樂的共振計劃:與客語詩人邱一帆老師的共同書寫曲目一 <天時> 、曲目二<路,總愛行下去> 為例。第⼆節為「以詩入歌—房間裡共同書寫計劃」,邀請詩⼈尚玉婷及雙⽊吉他樂團夕暮⽔並共同完成兩首作品。第三節為「詩化語⾔創作歌曲——房間裡的⾃我書寫計畫」以筆者創作的兩首詩化語⾔曲作品進⾏深度自我剖析。 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次專輯製作的成果,並提出詩樂結合創作進⾏中遇到發現,及落實於音樂製作上的挑戰限制及⾃我修正,以及未來執⾏可持續發展之⽅向。Item 以肢體劇場《風暴》為例探究劇場配樂(2023) 傅晨娟; Fu, Chen-Chuan本研究為肢體劇場《風暴》的音樂製作解析,並探究如何以音樂服務舞蹈與戲劇。肢體劇場《風暴》裡有五段音樂,其中三首曲目使用合成電子樂製造出音效類的配樂,兩首使用現場樂團來演奏,編制為四重奏:雙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六重奏: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鋼琴。以五首配樂作品搭配充滿戲劇性的舞蹈,分五個段落敘述人們心中對權力、自我意志的堅持與賦予,貪婪、悲憫或殘暴的性質在個人與群體之中緩緩醞釀,隨而爆發。藉由分析音樂、舞蹈、戲劇在作品裡的角色扮演及製作方式的先後順序與媒介,探討將三者完好融合的方法,接著解析肢體劇場《風暴》的音樂創作過程,以及回顧整個劇場作品的製作過程,論述音樂與戲劇實際結合之經驗與反思。希望能透過此次創作與實務的展演提供讀者們關於肢體劇場、沈浸式劇場新的製作方式與素材,給音樂創作者能更有效地將音樂與其他元素結合,在製作劇場配樂上有更多的想法。Item 臺灣第一個帶狀音樂祭~以《淡水漁人舞台原創音樂基地》為例(2023) 武曉蓉; Wu, Hsiao-Jung什麼是帶狀音樂祭(stripe programming music festival)?世界各地都有舉辦為期一個月以上、甚至半年的室內古典音樂節,然而,針對以原創搖滾為音樂類別的音樂祭辦理,並以戶外場地為舉辦場所者,其大多會在週末假日或連續假期舉辦,且活動時間通常為三至五天。《淡水漁人舞台~原創音樂基地》從創始之初,即將其目標設定為長時間週期性的音樂展演活動,每週末都會舉辦。該活動自2016年首次舉辦起,長達五個月,共計42場86組樂團演出,後來考量到天氣及環境因素,逐年進行調整,但仍維持每月至少八場以上的演出。此種「常態性」展演活動的策略,在新聞傳播學上,稱為帶狀策略(stripe programming),常見的例子包括針對電視節目的帶狀節目。而應用在本活動上,則稱之為「帶狀音樂祭」。此種長期週期性展演活動可提供獨立創作樂團一個發聲的平台,並有助於突顯地方文化特色,同時也能帶動周邊觀光效益與產能。《淡水漁人舞台~原創音樂基地》自開始落實以來已六年,從一個致力於打造“台灣最大戶外Live House”的構想,以及一個逐漸式微的自然景區出發,逐步演變成為一個原創音樂展演的地標,一個盛夏旺季吸引民眾遠道而來的觀光勝地。本研究從產業、政府、學術、技術、行銷以及困境等面向,進行深度探討與訪談,以《淡水漁人舞台~原創音樂基地》的籌辦和執行為例,研究分析音樂活動如何與地方產業結合,吸引民間企業的投入,並最終提出整體環境、產業環境和企業關注等三面向的結論,以說明活動成功的關鍵因素,實現市場口碑和產值效益兼具的模式,及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本文旨在探討音樂產業活動策展的整體規劃與實務執行歷程,提供相關專案研究者及音樂產業活動策展人參考建議。透過策展人的規劃與執行,音樂產業活動不僅提供獨立創作樂團發聲的平台,同時幫助地方文化特色定位的展現,並帶動整體周邊觀光效益與產能的發展。Item 臺灣共創音樂的起源與實踐–以《Whoch! Whoch!》為例(2023) 曾筠芯; Zeng, Yun-Shin近五年臺灣紛紛舉辦音樂創作營,當中的共創方式各有大大不同,因此本文想藉由對音樂創作營的研究,了解創作營為何興起,當中的優劣,以及是否成為目前流行音樂創作的趨勢。本篇論文探究到共創的優點在於 可以集思廣益,並於短時間能夠產生極高的創意思考,也能在共創的過程中直接討論想像中的風格及文字內容,且創作時人員機動性高,進入障礙較低,成品能接近工業水準的完整度;而共創的缺點則為溝通需要花許多 時間,版權比例分配少。傳統工業的製作方面,接收寫歌資訊較為直接, 可直接與製作人溝通;版權分配的比例較高,缺點則為進入障礙較高。綜上所述,本篇論文探討台灣共創音樂的起源與實踐,期許可以對創作者在共創過程中有所幫助。Item 亞太流行音樂學院競爭策略之研究(2023) 薛忠銘; Hsueh, Chung-Min流行音樂進入教育體制內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環,在教育目標、課程宗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設計等各方面,均有別於傳統的音樂教育,本研究試圖以美、中、臺等亞太地區的個案進行比較分析,以探究流行音樂學院的發展與未來趨勢,特別著重在設立獨立流行音樂學院的國家進行分析,以理解其學院教育的制度設計與發展,教育界與實務產業間的互動,以及未來可能的競爭策略。本研究先透過文獻分析,探究主要國家的大學教育中,有關流行音樂教育的實際運作狀況與制度設計,輔以深度訪談具有代表性的資深流行音樂工作者,其中亦有曾在外國流行音樂學院就讀並返國實際參與產業的流行音樂工作者,再加上研究者本身親身在高等教育所設立的流行音樂系任職的實務經驗,透過教育實務工作與流行音樂產業實務經驗彼此互動的研究視角,進一步分析不同國家流行音樂教育的差異,以及所遭遇到衝突與困境。本研究發現,臺灣具有流行音樂發展的優勢,透過高等教育的轉型,顧及流行音樂產業所需的實用性,臺灣有成立「流行音樂學院」的必要性,特別是面對未來傳播科技的快速演進,流行音樂教育必須結合理論、實務知識與應用技術,設計出具有創新、專業的獨特課程分類,再加上線上教育的輔助,將可創造真正具有專業特色且獨立的流行音樂學院,如此,才能持續保有臺灣在國際流行音樂界的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