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美國進步教育流派分法與Dewey的流派歸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9-??) 單文經; Wen-Jing Shan
    本文以適切的研究文獻為據,解答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美國進步教育流派分法與Dewey流派歸屬的有關問題。先確認Cremin雖未刻意將其分流別派,卻確實為之;次蠡測學者們刻意將進步教育分流別派的緣由與作法;再經層層論述試提行政、教學、自由至上、社會重建、生活適應五分之議;隨後以翱翔在天空中的飛龍詮解Dewey不屬於任一流派之論。文末反思指出,學者們所做進步教育流派分法的討論似未慮及Dewey晚年重視的理智與品格發展,因而須予商榷;又,傳統與進步教育並非截然的二元對立,以兼而有之的觀點截長取短,或較妥當。
  • Item
    解析Beane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單文經
    本文的主旨,在針對美國課程與教學學界主張課程統整最力的學者之一James A. Beane的重要主張作一番解析,希望能從中獲得對一些啟示。全文共分為六節。除前言與結論之外,另外四節,依序討論Beane對於課程統整意義的探究、課程統整的四個面向、課程統整的配套作法,以及課程統整面臨的挑戰。Beane對於課程統整的意義,係採取狹義的觀點,認為應該利用真實世界的議題作為中心,而完全不考慮學科既有的界線。因而,他固然反對分立的學科本位組織,也不贊成平行學科、互補學科單元、統整日等作法,連多學科和科際整合二種課程組織,因為它們只是把現有的學科加以重編而已,也為Beane所反對。Beane把課程統整當作一種理論,指出其具有四個面向。中中,經驗的統整、社會的統整和知識的統整三者是就課程統整的內容分析,其用意在提醒我們:課統整的內容應該兼顧經驗、社會和知識三者,而不能只注意知識的面向。至於把統整當作課程設計,則是就課程統整的形式來分析,其用意在提醒我們:若欲徹底實施課程統整,必須從課程設計開始,即作根本的改變。Beane認為課程統整不僅是行事方法的不同而已,而是做一些非常不同的事。他不認為課程統整只是環繞著某些主題,把若干個科目的內容,作重新的安排。他認為課程統整,有著完整的配套作法。這些作法可歸納為(1)協同合作的設計;(2)卓越的教學方法;(3)整合的學習統體等三方面。Beane提醒我們,課程統整充滿了心智與體力的挑戰。這些挑戰,有些是來自課程統整本身所具有的革新特性,有些則來自教育學術界和實務界許多難以轉變的文化,當然,還有各界對課程統整的誤解。這些挑戰可歸納為(1)班級內;(2)同事間;(3)其他各界人士等三方面。本文最後一節指出,我國目前所推動的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核心的課程改革之中的課程統整,乃是在既有的學科基礎之上,進行的多學科式或是科際整合式的課程統整,而非Beane嚴格定義下的完全課程統整。作者以為,即使是較寬鬆的多學科式或是科際整合式的課程統整,對於國內大多數的國民中小學教師而言,也是從未有的經驗。這裡牽涉到的不只是與教師專業知能有關的技術層面的因素,還牽涉到整個教師專業文化的轉型。因此,作者認為應採比較寬鬆的角度來看這次課程改革,不能嚴格零和的觀點來評論其成功或失敗,而要以點滴進步累積經驗的觀點來看,如果因為提供了機會與支持給中小學教師,而讓他們在目前的教學現場,能向前移動一小步,就算很不錯了。不過,任何改革的開始,總得有個可資「取法乎上」的參考點,Beane對於課程統整的理論與實際的主張,應該具有這樣的指標作用。否則,連「取法乎上」的依據都沒有,那麼「得乎其中」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終於「向下沈淪」而難以自拔。
  • Item
    國民教育階段推展鄉土教育的檢討與規劃
    (1997-01-01) 單文經; 張建成; 楊思偉; 陳惠邦; 湯仁燕; 彭煥勝
  • Item
    教育革新大型研究計劃--國民小學學校學環境之研究
    (1998-01-01) 單文經; 廖遠光; 湯仁燕; 羅淑貞
  • Item
    國民小學班級學習環境之研究
    (1997-10-01) 湯仁燕; 單文經; 廖遠光; 羅淑貞
  • Item
    社會領域課程實施之研究與省思
    (2002-12-15) 陳黎珍; 王秀玲; 單文經
  • Item
    Two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2-06-??) 單文經
    本文旨在就美國近年來,兩個師範教育上的重要論題,以文獻概覽的方式加以整理,以尋繹其對我國師範教育的啟示。本文所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有關教師專業執酬系統的窘境和改進的策略。美國教師專業報酬系統有五項窘境:(1)待遇差;(2)地位低;(3)昇遷機會少;(4)缺乏自主權;及(5)工作環境差。改進的策略,有:(1)提高待遇;(2)「依功績給付待遇」;(3)分工設事與生涯階層體制;(4)工作環境的改善;(5)增加招募教師的誘因。本文所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是師資培育學程應否延長問題。本文從(1)時間的久暫;(2)教師專業的形象和地位;(3)經濟和成本效益等三方面,歸納美國學界對這個問題贊成和反對的意見。本文的最徵一個部分,則分成兩節探討上述的分析,對我國師範教育的啟示。關於教師專業報酬系統的改善,本文提出的建議有:(1)提高師範校院學生公費待遇;(2)謹慎運用教師誘因策略;(3)改善教學工作環境等三項。必須從學程的結構、目標、教學內容及方法等方面作謹慎的調整。
  • Item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y Skills for College Student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1-06-??) 單文經
    本文寫作的目的,在概覽有關美英學者對於讀書方法的研究及相關文獻,以歸納適用於大專學生的讀書方法,尋繹其理論基礎,並據以提出若干建議,俾供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改進大專學生讀書方法的參考。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一)自我管理、(二)上課與聽講、(三)完成閱讀作業、(四)寫作報告、及(五)參加考試等五節,分別探討經過實徵研究證實為有效的讀書方法與應行注意的事項。第二部分,則分為:(一)信息處理模式;(二)後設認知過程;(三)動機過程;及(四)統整的模式等四節,分析有效讀書方法的理論及模式。第三部分,則分別就研究、教學及行政配合方面,提出下列建議:(一)加強有關讀書方法的研究。本文作者並擬訂了一套長程的研究計劃大綱。(二)提升大專學生的讀書方法與技巧。本文作者建議:(1)製作適用於大專學生的讀書方法與技巧的套裝教材;(2)鼓勵大專教師協助大專學生改進讀書方法與技巧;(3)協助大專學生對於所須完成的功課有明確的認識;(4)增加對大專學生完成功課的教學輔導;作者並建議大專生宜(2)設法建立一套有效讀書方法的知識庫。文中並簡介本文作者請在我國大專學校服務的同仁,代為實施的有關我國大學生讀書方法現況調查的初歩研究之結果。該項研究指出,絕大部分的我國大專學生,在讀書方法上都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並且認為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或正式教學。
  • Item
    大學學生特性與班級教學活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4-06-??) 單文經
    如眾所週知,在「學術自由」的屏障下,我國大學班級內的教學活動一向較少像中小學班級般,受到注意。大學班級內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大多由教師決定,大學生學習結果的成敗,亦大多由教師負責。大學教師同事之間,固然互不干涉,大學的學術行政當局,也不便多予管制。多年以來,彼此適應,倒也相安無事。近年來,外則教學革新的壓力日增,內則學生爭取學習權的意識高漲,大學教師教學的改進,乃至大學生學習效果的提昇等問題,日漸受到重視。然而,我國教育學術界對於類此問題的研究固不多見,一般大眾的論列亦多屬有感而發,較少作有系統的分析。本文作者即是在此一背景之下,引起寫作本文的動機。本文寫作的目的,主要在分析大學班級內,與「教」與「學」有關的概念架構,以增進對大學教學活動的瞭解,俾便作為進一步探討大學教學實際作法的參考。一般而言,教學研究者常以(1)教學目標、(2)學習者特性分析、(3)教學活、(4)教學評量等四者,分析教學的過程。本文受篇幅、時間、資料所限,重點僅放在有關「學習者特性分析」及「教學活動」二個部分,以文獻概覽的方式,加以整理與分析。所整理的文字,以「大學生學習的心理特性分析」、與「大學班級內教學活動的分析」二節為名。
  • Item
    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影響因素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1-06-??) 單文經
    教育活動具有整體性,原本不能強加分立,但為求敘述或實施方便,遂有三育、四育或五育之分。然無論如何分法,道德教育始終為教育活動的核心。道德教育的實施,固須依循道德發展的原理原則,尤須配合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方能收事半而功倍之效。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其進行步驟,先是閱覽有關文獻,其次擬定研究計畫,編選測量工具,然後進行晤談與問卷調查,俟資料搜集後,加以統計與分析,綜成結論,最後撰寫研究報告。本文計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說明研究性質與背景,除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與步驟外,並探討有關文獻,以為研究之基礎;第二部分為研究設計與實施,說明研究工具之編選,樣本之選取,晤談與問卷調查工作之實施以及資料統計方法;第三部分為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第四部分歸納本研究之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