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高中國文科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實踐「仁」的意涵為例
    (2004) 蔡韶珊
    本研究以一位現任之高中國文科教師陳老師為研究對象,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旨在探討個案教師之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並分析、討論個案教師如何對「仁」的意涵產生的自覺,並實踐於教學專業知識中。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個案教師之教學專業知識內涵包括:國文學科教學知識、課程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學習者知識等四面向。 二、就國文學科教學知識而言:教學乃是價值觀念的傳遞,並且以文化傳承為國文教學的首要目的,教師應培養「善待他人」的信念,才能達成「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 三、就課程知識而言:「仁」雖然是道德實踐的範疇,但是仍可透過認知的方式,達成觀念上的理解,而其中最具體且能隨手援引的方式,便是透過國文教材的運用。高中國文教材內容對於「仁」的意涵多所著墨,其中尤以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最為直接,教師可以利用教材的內容,傳遞中華文化的精髓,使國文教學不光只是語文訓練及文學欣賞的技能學習,更包含文化精神的培養與陶冶。 四、就一般教學知識而言:教師的「仁者」風範,可透過合宜的言教、身教與境教,讓學習者有楷模可依循。 五、就學習者知識而言:「仁」的意涵對學習者知識而言,乃在培養學生正確的處世態度,使其具有良善的品德、合宜的待人方式,懂得與人溝通、與同儕相處,以促進學生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 透過本研究,吾人確信,高中國文教學乃有其價值意義,教師的角色實為「任重而道遠」,國文教師不應自我菲薄,亦不可妄自尊大,應時時力行、以身作則,達成真實生命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