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教育學者張彭春的思想演進及其對《世界人權宣言》之鍛造(1923-194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09-??) 劉蔚之; Wei-Chih Liou
    直接主導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制定的張彭春在教育學界頗受忽視。本文運用張彭春所有著作與聯合國官方會議紀錄等一手史料與檔案,探討他橫跨中西文化的知識背景與能力提升轉化之過程,以理解為何早期表現平平、急於複製西方經驗使中國現代化的他,竟能在人類歷史關鍵舞台上,本於人文化成的大同世界理想,發揮重大貢獻。結果發現,留美期間,張彭春開始透過比較教育學,潛心窮究西方現代化歷史,展開中西比較的第一步。這不僅成為日後在中西文化間穿梭比較與折衝的基礎,更奠定其於《宣言》制定過程中得到共鳴與贊同的獨特優勢。本文最後建議:一、杜威影響僅為張彭春思想來源之一,不宜片面強調;二、評價張彭春的起點應由他的西方知識而非儒家素養開始;三、張彭春的比較方法與素養是對《宣言》產生影響力的關鍵因素;四、張彭春之貢獻在使《宣言》具普世性,多於使之儒家化。
  • Item
    以教育實現人格自由:教育學者瞿世英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意義(1917-194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6-??) 劉蔚之; Wei-Chih Liou
    瞿世英(菊農)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唯一取得哈佛教育學博士的中國學者。出國前參加五四運動的他並未主張放棄傳統文化,反而選擇就讀當時教育學發展相對落後的哈佛大學深研觀念論教育哲學,以掌握中國當時教育哲學發展過於偏重實用主義的關鍵問題。瞿世英返國後先參與中國哲學界之學術研究體制創設工作,稍後從事鄉村平民教育工作,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工作最久的幹部,也是二戰後協助聯合國在各國推行基本教育計畫的靈魂人物。觀其一生,瞿世英從未偏離觀念論教育哲學均衡和諧的宇宙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以教育啟蒙鄉村農民,實現每一個人的人格自由,正是他人生與教育理想的實踐。本研究以瞿世英哈佛時期就讀檔案、著作文本等一手史料文獻,評估其歷史地位。目的在重建瞿氏歷史圖像,彰顯前輩教育學者歷史意義,找出今日進行知識學習與轉移的啟示,以益學界傳承與創發。
  • Item
    以教育實現人格自由:教育學者瞿世英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意義(1917-194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6-??) 劉蔚之; Wei-Chih Liou
    瞿世英(菊農)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唯一取得哈佛教育學博士的中國學者。出國前參加五四運動的他並未主張放棄傳統文化,反而選擇就讀當時教育學發展相對落後的哈佛大學深研觀念論教育哲學,以掌握中國當時教育哲學發展過於偏重實用主義的關鍵問題。瞿世英返國後先參與中國哲學界之學術研究體制創設工作,稍後從事鄉村平民教育工作,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工作最久的幹部,也是二戰後協助聯合國在各國推行基本教育計畫的靈魂人物。觀其一生,瞿世英從未偏離觀念論教育哲學均衡和諧的宇宙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以教育啟蒙鄉村農民,實現每一個人的人格自由,正是他人生與教育理想的實踐。本研究以瞿世英哈佛時期就讀檔案、著作文本等一手史料文獻,評估其歷史地位。目的在重建瞿氏歷史圖像,彰顯前輩教育學者歷史意義,找出今日進行知識學習與轉移的啟示,以益學界傳承與創發。
  • Item
    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6-??) 劉蔚之; Wei-Chih Liou
    本研究分析50 年來〈教育研究集刊》中的「教育哲史類」論文,並將之做為臺灣教育學發展的重要史料文獻,進行歷史探究。首先,本研究說明該類論文數量與主題分布;其次,就當中對於臺灣教育學發展過程中具關鍵性影響的六項問題,分析文章內容:一、當代臺灣教育學與近代中國大陸教育學間有無歷史性的承續累積?二、教育哲史類論文有無現實關懷?三、傳統的中國教育文化如何發揚與轉型?四、引進西方學術有無審慎轉化態度?五、方法論上對教育學研究進行哪些自省?六、接受西方學術過程中有無遭遇適應困難?最後,再從「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角度,探究這些論文中所呈現我國近代教育學之發展特性與問題,進而舉例逼近本研究所預想之融合中西文化的「臺灣教育學理想學術造型J '冀能形成學界未來相關對話的討論基礎。
  • Item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 1914-1929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劉蔚之; Wei-Chih Liou
    本研究由中國近代教育學發展史角度,以影響中國教育學最深遠的美國哥大師院的篇中國學生博士論文與檔案為史料,進行歷史探究。結果發現:一、教育哲史穎出現時間早、數量偏少,均以中國為主題,且對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探討有限;教育心理學主頁數量最多,均以Thorndike學派研究典範為依歸,主要成果在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層面;教育行政類多運用調查與統計法,重視移植與採借。二、指導教授多為各領域發展史的關鍵人物,以Strayer指導三篇論文居冠,但師承淵源、研究主題、方法與典範均以Thorndike學派影響最大。三、教育文化發展視野上,各領域論文共同呈現樂觀天真的「學習一移植」時代色彩。本研究透過關鍵史料分析,所得研究成果與目前多數研究背後「凡由哥大師院學成返國者,均深受杜威影響」基本假定有根本差異,實修正及補充中國近代教育學發展史另一重要面向。
  • Item
    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6-??) 劉蔚之; Wei-Chih Liou
    本研究分析50 年來〈教育研究集刊》中的「教育哲史類」論文,並將之做為臺灣教育學發展的重要史料文獻,進行歷史探究。首先,本研究說明該類論文數量與主題分布;其次,就當中對於臺灣教育學發展過程中具關鍵性影響的六項問題,分析文章內容:一、當代臺灣教育學與近代中國大陸教育學間有無歷史性的承續累積?二、教育哲史類論文有無現實關懷?三、傳統的中國教育文化如何發揚與轉型?四、引進西方學術有無審慎轉化態度?五、方法論上對教育學研究進行哪些自省?六、接受西方學術過程中有無遭遇適應困難?最後,再從「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角度,探究這些論文中所呈現我國近代教育學之發展特性與問題,進而舉例逼近本研究所預想之融合中西文化的「臺灣教育學理想學術造型J '冀能形成學界未來相關對話的討論基礎。
  • Item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 1914-1929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劉蔚之; Wei-Chih Liou
    本研究由中國近代教育學發展史角度,以影響中國教育學最深遠的美國哥大師院的篇中國學生博士論文與檔案為史料,進行歷史探究。結果發現:一、教育哲史穎出現時間早、數量偏少,均以中國為主題,且對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探討有限;教育心理學主頁數量最多,均以Thorndike學派研究典範為依歸,主要成果在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層面;教育行政類多運用調查與統計法,重視移植與採借。二、指導教授多為各領域發展史的關鍵人物,以Strayer指導三篇論文居冠,但師承淵源、研究主題、方法與典範均以Thorndike學派影響最大。三、教育文化發展視野上,各領域論文共同呈現樂觀天真的「學習一移植」時代色彩。本研究透過關鍵史料分析,所得研究成果與目前多數研究背後「凡由哥大師院學成返國者,均深受杜威影響」基本假定有根本差異,實修正及補充中國近代教育學發展史另一重要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