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皮德思(R. S. Peters)教育思想中的教師圖像
    (2011) 廖湘怡
    本研究旨在探討英國當代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 S. Peters)教育思想中的教師圖像,透過概念分析與詮釋學的研究方法,先瞭解其生平和思想背景,析論其對於教育哲學之影響,再闡釋其教育思想。從皮德思對於師生關係、知識傳遞、道德涵育和民主態度的觀點中詮釋其教育思想中的教師圖像。 皮德思認為師生關係是教育之基礎,教師除了必須尊重學生為「人」之外,還要展現教師作為「人」的一面,最後期望教師能夠用「友愛」的情感與學生結合在一起,共同追求有價值之事物。在知識傳遞的部分,教師除了教導學生成為理性之人,更重要的是傳遞有價值的事物,帶領學生追求知識中的神聖領域,教師從初期引導的角色逐漸轉變為同道中的「道友」。而在道德教育的部分,皮德思認為教師應啟發孩童的感受性以理解道德原則;帶領他們運用理性共同討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議題;並以習慣的培養作為道德實踐的基礎。最後,欲培養學生成為民主社會的公民,則必須培養學生對於權威有合理的態度,因此教師權威的運用就成為學生發展民主態度的重要關鍵所在。 據此,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皮德思以「概念分析」為方法分析教育問題,強調教育哲學於師 資培育中的地位,扶植教育哲學逐漸成為獨立之學門。 二、皮德思以「博雅教育」為其教育思想理想,其道德理論則重視程 序性原則和理性之運用,並於後期作品提出具民主價值之教育目 的,補充博雅教育僅重視內在目的之不足。 三、皮德思教育思想中的教師圖像如下: (一)愛與信任的榜樣。 (二)神聖領域的共同開拓者。 (三)理情兼備的自律領航者。 (四)不帶威權氣息的權威。
  • Item
    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及展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2005-10-01) 方永泉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說明當代西方批判教育哲學的發展。本文首先說明了批判取向的教育理論在當代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其次再分析了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形成過程,認為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深受到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的影響。而為了更完整解釋批判教育哲學的發展,本文分別從德國的批判教育科學及美國的批判教育學分別進行闡述,並比較了兩者在發展及重要觀點上的不同。其次,本文又針對批判取向的教育哲學中一些較具爭議性的問題進行省思與討論。最後,本文又根據當代社會的發展及特色,說明了新時代批判取向教育哲學所應該有的展望。
  • Item
    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01) 方永泉
    「遊戲」在教育活動中有其重要地位,而且教育史中也不乏學者的論述,但在教育哲學中卻少有學者對於「遊戲」的概念進行探究,而且多限於教育分析哲學的傳統。本文作者認為,遊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其在教育哲學中的分析不應僅限制在分析哲學中,而應重視遊戲的科際性研究。而在進行科際性研究前,吾人又有必要先對於遊戲的「說法」或意義轉變的過程有所了解。本文的主要目的在透過「遊戲」意義轉變的分析,來闡釋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在分析了相關文獻後,本文提出了遊戲在現代以降所發生的三次轉變,其中第一次轉變是將遊戲帶入理性駕御下的「人玩遊戲」,第二次則是人接受遊戲擺佈的「遊戲玩人」,第三次則是當代文化中遊戲對於真實生活取代的「遊戲即人生」。本文最後根據「遊戲即人生」的角度分析了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並提出了一些引發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 Item
    教育哲學的省思與重建
    ( 現代教育雜誌社, 1993-01-01) Harris,John講 ; 林逢祺摘要 ;  洪仁進摘要
  • Item
    創新教學的哲學省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簡成熙
    20世紀最後十年,教育學圈也受到後現代學術氛圍的影響,而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各種創新的改革,不斷被提出;在另一方面,它也顛覆了許多傳統的教育價值。本文的目的即在於初步檢討創新教學所涉及的哲學爭議。文分五部分。除緒論外,第二節將針對代表英語系世界現代主義的觀念分析對教學的解析作一巡禮,並引出四個擺盪於後現代教育論述的正反論題。第三節則從此四項議題:反理性對重構理性;技術控制對反技術控制;價值的解構對建構;本土化對全球化的對壘,說明後現代的立場對教學革新正反論辯的各自蘊義。論文第四部分,則審視後現代影響下我國近年教育改革所衍生的問題及回應之道:包括理性的絕對性與後現代相對性的和解;教學科技的功過;另類價值的教育意義;以及本土教學理念的重構。哲學的思考將能豐富創新教學的理論和實踐。
  • Item
    從「認識自己」到培育「英雄心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9-??) 吳靖國
    本文透過Giambattista Vico的九次演講內容及相關著作來掌握他的大學教育思想。本研究指出,Vico以「認識自己」做為學生的學習起點,而將培育「英雄心靈」的理想人格——知善惡、重榮譽、講誠信、愛人類、創新知,視為學生的學習標的。而在達成理想人格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理解自身與宇宙、國家、他人的關係,以及理解自身擁有的腐敗因子與神聖特質,透過學習各種博雅學科與科學研究,來掌握整體與融貫的學問,並經由理解上帝的智慧來促使自身不斷向善發展,才能運用這種崇高的心靈來關懷萬物、為人類謀福祉。Vico的大學教育思想具有傳統的博雅特質,融入了宗教色彩與集體主義思想,雖然不是一種系統性的論述,但提供出的神聖氣質與宏偉視域,可以說是教學、研究、服務的根基。
  • Item
    G. Vico「詩性智慧」的哲學構造與教育蘊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9-??) 吳靖國
    在《新科學》(New Science)中G. Vico賦予「詩性智慧」作為人類創造民政社會的根本動力,而要理解「詩性智慧」,必然地要放在「人的本性」和「天神意旨」之間的脈絡中來探討,故我們嘗試將「詩性」和「智慧」拆開來討論,讓「詩性」回歸人的自然本性,讓「智慧」扣緊天神意旨的脈絡,而發現這樣的構造不僅僅十分類似於「哲學」的構造(也就是「愛」與「智」兩者的結合),並且蘊含著「教育」的意義。本文之目的即欲藉由對Vico「詩性智慧」的說明,以重返「愛智」之路,並進而探討另一種「教育哲學」的可能性。
  • Item
    當代教育哲學的新課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黃錦山
    隨著老人人口的逐漸增加,老人參與教育的問題也逐漸浮現。但是,國內教育哲學的研究並沒有隨著社會變遷的進程,對當代最新的教育問題進行哲學性的研究與分析。有鑑於此,本文首先探討四種老人教育哲學理論之內涵,依次為功能主義取向、批判教育老年學學派、人文主義取向、和經驗,對話與超越學派。其次,分別就老人教育的目的、老人教育的教師角色與其教學型態、以及老人教育的課程規劃等三個方面,依據各個老人教育哲學派別的理論重點,逐一地引伸出其對老人教育實務工作上的意涵。最後,則依據老人教育的哲學理論及其在老人教育實務工作上的意涵,來對我國老人教育的實施情形進行哲學性的評論,以及具體指出其對我國老人教育的啟示。
  • Item
    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方永泉
    「遊戲」在教育活動中有其重要地位,而且教育史中也不乏學者的論述,但在教育哲學中卻少有學者對於「遊戲」的概念進行探究,而且多限於教育分析哲學的傳統。本文作者認為,遊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其在教育哲學中的分析不應僅限制在分析哲學中,而應重視遊戲的科際性研究。而在進行科際性研究前,吾人又有必要先對於遊戲的「說法」或意義轉變的過程有所了解。本文的主要目的在透過「遊戲」意義轉變的分析,來闡釋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在分析了相關文獻後,本文提出了遊戲在現代以降所發生的三次轉變,其中第一次轉變是將遊戲帶入理性駕御下的「人玩遊戲」,第二次則是人接受遊戲擺佈的「遊戲玩人」,第三次則是當代文化中遊戲對於真實生活取代的「遊戲即人生」。本文最後根據「遊戲即人生」的角度分析了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並提出了一些引發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 Item
    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6-??) 劉蔚之; Wei-Chih Liou
    本研究分析50 年來〈教育研究集刊》中的「教育哲史類」論文,並將之做為臺灣教育學發展的重要史料文獻,進行歷史探究。首先,本研究說明該類論文數量與主題分布;其次,就當中對於臺灣教育學發展過程中具關鍵性影響的六項問題,分析文章內容:一、當代臺灣教育學與近代中國大陸教育學間有無歷史性的承續累積?二、教育哲史類論文有無現實關懷?三、傳統的中國教育文化如何發揚與轉型?四、引進西方學術有無審慎轉化態度?五、方法論上對教育學研究進行哪些自省?六、接受西方學術過程中有無遭遇適應困難?最後,再從「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角度,探究這些論文中所呈現我國近代教育學之發展特性與問題,進而舉例逼近本研究所預想之融合中西文化的「臺灣教育學理想學術造型J '冀能形成學界未來相關對話的討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