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社區健康營造之成效評價研究:「以建構社區組織結盟」成效為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4-07-31) 劉潔心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內社區健康 營造中心營造狀況之相關影響因素及 成效評價。 本研究計畫為期一年,分為兩階 段進行。研究對象的選取以北部地區 41 家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成員為母群 體,在第一階段,運用深度訪談、再 以系統分層隨機抽樣法,最後取 20 家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成員為樣本,進行 結構式問卷調查,共發出 565 份問卷, 回收 358 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 率為 63.4%;第二階段,則從第一階 段的樣本社區中,篩選出一個社區組 織結盟有效的社區及另一個社區組織 結盟效果不彰的社區作為對照,運用 個 別 訪 談 、 焦 點 團 體 訪 談 等 研 究 方 法,比較兩社區在社區健康營造策略 上的差異,並對其中重要因素作深入 分析,以建構有效社區健康營造運作 模式,供未來各社區在進行健康營造 工作上,得以繼續發展之重要參考依 據。 本研究有幾點重要發現:(1)目前台 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成員背景以女性 為主,年齡分佈以 41-50 歲年齡層居 多 ; 成 員 參 與 數 目 有 持 續 增 加 的 趨 勢。另外,年齡愈大、教育程度越低、沒有正式工作及有在營造中心擔任職 務(如:志工隊隊長)的成員,具有 較佳的成員態度與能力;(2)「運作過程」 與「計畫執行有效性」之相關探討發 現:領導型態、溝通型態、社區參與 助 力 與 計 畫 執 行 有 效 性 達 顯 著 正 相 關;(3)「組織結構」與「計畫執行有效 性」之相關探討發現:組織行政運作、 組織氣氛與計畫執行有效性達顯著正 相關;(4)「成員態度與能力」與「計畫 執行有效性」之相關探討發現:成員 滿意度、成員知識與技能與計畫執行 有效性達顯著正相關;(5)「組織連結 與組織結盟」與「計畫有效性」並無 達到顯著相關;(6)以「運作過程」 、 「組 織結構」、「成員態度與能力」、「組織 連結與組織結盟」預測「計畫有效性」 的逐步迴歸發現,成員滿意度、溝通 型態、社區參與阻力能有效預測計畫 有效性,三者共同解釋力為 28.7%, 以成員滿意度解釋力最高,佔 18.3%。 因此未來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內部 經 營 時 , 提 升 成 員 滿 意 度 及 溝 通 型 態、並降低社區成員參與阻力應是首 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組織連 結與結盟」此項因素上,值得未來國 內相關研究持續投入關注,以深入瞭 解 此 變 項 在 台 灣 社 區 健 康 營 造 過 程 中,與國外相關研究成果所扮演之重 要角色是否真正有所不同,亦或只是 現階段台灣社區營造時的短暫現象。 本研究提供以下幾項建議:(1)營造良好 組織氣氛、增加成員與自身相關的健 康知能成長機會,以提升社區營造中 心成員滿意度;(2)改善社區營造中心的 領 導 型 態 , 為 成 員 建 立 有 效 溝 通 管 道; (3)增加助力促使成員更願意參與社 區健康營造事務;(4)強化社區組織行政 運作功能,使其組織間功能更趨正式 化,以便有效促進社區資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