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學科教師雙語課程共同備課歷程之個案研究
    (2022) 蕭慧鈞; Hsiao, Hui-Chun
    隨著雙語教育的全面開展,學科教師如何跟上教育改革浪潮,為學生開創更有意義之學習,成為教學現場重要挑戰。在過往研究中發現,共同備課歷程能幫助教師進行課程專業對話,帶動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面對雙語教育,共同備課是否依然能夠成為教師們的得力工具,成為本研究重要待答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釐清學科教師面對雙語課程共備歷程之理解與態度,探究在歷程中學科教師所面臨之挑戰與因應策略,並探討此歷程對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以三名不同學科之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每位教師各兩次之雙語課程共備歷程。質性研究工具包括非正式訪談、半結構訪談、共備紀錄表及觀課紀錄表,以三角檢驗及主題分析法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科教師對雙語共備歷程持正向理解與態度,認為雙語共備歷程能促發課程設計知能成長,並帶來英語專業支持,並因其能回應與滿足課程需求而有意義。學科教師在此歷程中易遭遇雙語課程不易設計、英語語言融入門檻高及共備合作默契不易建立之挑戰,因應之道為回歸學科本質,設計具情境脈絡之雙語課程以增進學習者理解,藉此找出英語使用與學科學習內容之最佳平衡,此為雙語課程共備關鍵;同時,藉由共同備課幫助學科教師克服英語使用門檻,並建立具良好溝通的共備機制以增進合作默契。本研究亦發現雙語共備歷程能為學科教師帶來的專業成長包括增進課程設計知能、增進語言使用精準性及體認雙語課程價值與意義,認為雙語課程價值與意義在於回歸學科本質,找出英語促發學習理解的關鍵功能。研究者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學科教師、學校主管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公立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2021) 劉晏蓉; Liu, Yen-J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教師專業成長之需求與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在專業成長需求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教師專業成長現況問卷」及「教師專業成長需求量表」結合而成的「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為施測的對象,回收有效問卷共391份,有效回收率為75%,再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所述:1.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目前參加專業成長活動的主要方式為「運用網路平台進行學習」;主要途徑為「縣市政府單位/教育局」;主要時間為「學期中的週末」;主要內容為「幼教專業知能」;目前參加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所面臨的主要困境為「參加名額有限」。2.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整體對於教師專業成長課程的需求屬於中上程度,平均分數為4.02分(採用李克特氏五點量表),以「教育專業知能」層面為最高。3.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需求排名前三項之相關課程依序為學習環境規劃、幼兒行為輔導、學前幼兒特殊教育。4.不同背景變項之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在專業成長需求上有顯著差異,如年齡為「30歲以下」者、婚姻狀況為「未婚」者、服務年資為「2年以下」者、擔任職務為「行政」者,其在專業成長上的需求較高。5.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幼兒園教師、幼兒園、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從自我導向學習觀探討初任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為例
    (2006) 洪莉欣; Hong,Li-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初任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運用自我導向學習的觀點加以探究,在研究法上,本研究以訪談為主,以短期的觀察、文件分析、反思札記為輔,對兩位桃園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作探究,最後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初任教師在專業成長的動機包括:(一)在教學現場與同事的討論中激發學習的火花(二)教學現場中能力的增長(三)校務行政的派遣,深覺學習的重要。 其次,專業成長是透過計畫的擬定而進行,主要選擇途徑有:(一)同事討論為激發學習的動力(二)透過課程的選修,進行完整的學習(三)行動研究是一種學習的歷程(四)參與研習,滿足實際需求。在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專業成長遇到的助力主要有來自同事間的激勵;而阻力主要有學校行政制度、時間與教師體力的不足等三大面向。在進行專業成長後,對其教職的省思有:以教師為專業的心態看到自身工作。而初任教師於專業成長過後,對其教學的影響有:對教學進行反思與留意時事、教育趨勢的了解。 最後,在訪談過程中,理解到教師在進行專業成長時,不論經歷多少困境與阻礙,在過程中,不斷抱持著改進教學的理想,在完成後,產生自我實現的觀感。
  • Item
    多媒體教學策略實施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以臺北縣正德國中賢孝校區為例
    (2009) 陳浩然; Chen Haw-ran
    本研究經由訪談與文件資料分析後,歸納整理獲致以下的結論 : 壹、具體成效層面 一、多媒體教學策略選擇ASSURE教學系統,有效促進教師建立完善教學系統。 二、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快速效提昇教師資訊與教材選編能力。 三、多媒體教學實施促進教師在知識連結與教學流程層次的提昇。 四、多媒體教學策略實施能激勵教師意願與態度。 五、多媒體教學有效提昇偏遠地區學生學習成效。 貳、尚待改進層面 一、多媒體教學實施更需要行政主管和教師多元參與來激勵士氣。 二、多媒體教學策略實施須建構成為一循環的機制。 三、多媒體教學必須有充足資源支援,設備必須隨著時代不斷更新。 四、多媒體教學應有其適當使用時機,宜避免不當使用造成迷失現象。 本研究依前述結論,分別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實施學校及後續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 壹、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ㄧ、制定提昇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意願的策略,給予實質合適的獎勵。 二、建立協助學校解決發展多媒體教學困境機制,提供發展技術與策略 。 三、擴大辦理多媒體教學領域之相關知能研習,發展更多合作學習的可能性。 貳、對實施學校的建議 一、不斷更新學校資訊設備,建立完善的多媒體教學的軟硬體環境。 二、擴大教師教學合作層面,協助瓶頸突破。 三、鼓勵教師發展專業教材資源,建置多媒體教學資源網站。
  • Item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
    (2006) 劉漢癸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現況,並瞭解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教師,在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各層面的差異情形,以及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的關係及預測力。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兩種研究方法,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探討知識管理及專業成長的基本意涵及相關研究;其次,以文獻探討所得的結果,編製「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現況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經由調查研究瞭解現階段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現況,以及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的關係及預測力。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之現任教師,包括主任、組長(含61班以上之副組長)、導師及專任教師,經由分層隨機抽樣,共計發出1205份問卷,收回991份,回收率82%,有效問卷97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8%,並以SPSS for Windows 10.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資料之統計分析。 問卷回收後,即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並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與問卷調查的發現,進行訪談大綱的擬定,選定現任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之教師進行訪談,期能對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有更深入的瞭解。 根據問卷調查與訪談的結果,得到以下的結論: 壹、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現況傾向「佳」的程度。 貳、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有助於專業成長的提升。 參、男性、主任之教師其所知覺知識管理的情況較佳。 肆、男性、主任、研究所(含四十學分班)以上畢業之教師其所知覺專業成長的情況較佳。 伍、知識創新對教師專業成長最具有預測力。 陸、網路已成為國民中學教師取得知識的最主要來源。 柒、國民中學教師的知識分享有待加強。 捌、國民中學的資訊相關設備應繼續充實。 玖、偏遠地區之小型(12班以下)國民中學的教師教學知能有待提升。 依據結論,本研究針對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的應用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
  • Item
    蘇格拉底對話法應用於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國際教育目標認知與意願之研究:以一所學校為例
    (2017) 陳美伶; Chen, M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國際教育社群教師,如何實施蘇格拉底對話以提升教師對國際教育目標的認知與意願。期盼蘇格拉底對話法能成為學校推行國際教育,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以提高教師專業成長之效能。也提供教師未來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於社群發展或各科教學之參考。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以臺北市全球國中(匿名)之6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4周、5次共10小時的蘇格拉底對話的社群活動,完成對「何謂國際教育?」「何謂全球責任感?」「何謂全球競合力?」「何謂國際素養?」以及「何謂國家認同?」之探討,研究發現如下: 壹、蘇格拉底對話法的一般性應用 一、實施蘇格拉底對話的歷程,能讓參與者歷經發散-收斂-再發散的思考訓練 二、蘇格拉底對話法具有凝聚教師情感的延伸效益 貮、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法的重要原則 一、參與者必須平等看待所有參與對話者的身分並建立自信融入對話,體察問題的解答或概念的澄清 二、促進者的主持掌控能力及輔助設備會影響蘇格拉底對話流程的執行流暢度 參、蘇格拉底對話法確能提高教師對於國際教育目標的認知 一、以蘇格拉底對話法探討國際教育及其目標比參與講授式研習更為有效 二、蘇格拉底對話法能使教師對國際教育及其目標有較深入的認知 肆、以蘇格拉底對話法探討國際教育及其目標,能提高教師實施國際教育的意願
  • Item
    「教師即課程評鑑者」之實踐探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陳美如
    臺灣在此次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熱潮中,教師成為課程發展者,即需要自我反省,如何經由反省回顧,以踏實向前,是目前投身於教改中教師群的心聲。而「教師即課程評鑑者」以教師作為課程評鑑主體的理念與作法,將有助於長期進行課程改革,也唯有當課程評鑑成為教師教學生活中的一環時,透過評鑑促發改進的動力才能源源不絕,課程改革之路方能長久。本研究實地進入一所學校,與教師合作從事課程評鑑,了解教師從事作為課程評鑑者在合作評鑑過程中(指標詮釋、評鑑工具擬訂、實地評鑑)的想法。研究結果有以下結論:「教師即課程評鑑者」理念可行,但須專家支持;專家適時協助輔導有利課程評鑑的進行,但在教師學會評鑑後要逐漸退出;合作評鑑過程的指標詮釋與評鑑工具的擬訂、有助於教師了解課程評鑑內涵;教師參與課程評鑑,其關心的層面擴展;教師從課程評鑑中真誠的反省與討論,可促進自我的理解,亦能提升教師的專業。
  • Item
    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林育瑋
    國內幼教領域少有以「學校為本位」規劃教師成長活動之實徵研究。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職之幼稚園為場域,深入了解以幼稚園教學發展方向與園內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需求後,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之歷程;並探討影響教師成長活動的因素,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其他幼稚園進行其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規劃之參考。本研究進行2年,幼稚園18位老師皆參與研究。資料收集包括觀察、訪談、教學紀錄、省思日誌、會議紀錄、研究日誌等資料。研究發現,以幼稚園為本位規劃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不僅兼顧組織的發展方向,也符應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需求。多樣化的成長進修活動皆由園長及教師互動溝通過程中發展出來。影響「幼稚園為本位」之教師成長活動規劃之因素有園長角色、同事關係、教師內在動機及時間考量等。
  • Item
    「教師即課程評鑑者」之實踐探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陳美如
    臺灣在此次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熱潮中,教師成為課程發展者,即需要自我反省,如何經由反省回顧,以踏實向前,是目前投身於教改中教師群的心聲。而「教師即課程評鑑者」以教師作為課程評鑑主體的理念與作法,將有助於長期進行課程改革,也唯有當課程評鑑成為教師教學生活中的一環時,透過評鑑促發改進的動力才能源源不絕,課程改革之路方能長久。本研究實地進入一所學校,與教師合作從事課程評鑑,了解教師從事作為課程評鑑者在合作評鑑過程中(指標詮釋、評鑑工具擬訂、實地評鑑)的想法。研究結果有以下結論:「教師即課程評鑑者」理念可行,但須專家支持;專家適時協助輔導有利課程評鑑的進行,但在教師學會評鑑後要逐漸退出;合作評鑑過程的指標詮釋與評鑑工具的擬訂、有助於教師了解課程評鑑內涵;教師參與課程評鑑,其關心的層面擴展;教師從課程評鑑中真誠的反省與討論,可促進自我的理解,亦能提升教師的專業。
  • Item
    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林育瑋
    國內幼教領域少有以「學校為本位」規劃教師成長活動之實徵研究。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職之幼稚園為場域,深入了解以幼稚園教學發展方向與園內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需求後,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之歷程;並探討影響教師成長活動的因素,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其他幼稚園進行其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規劃之參考。本研究進行2年,幼稚園18位老師皆參與研究。資料收集包括觀察、訪談、教學紀錄、省思日誌、會議紀錄、研究日誌等資料。研究發現,以幼稚園為本位規劃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不僅兼顧組織的發展方向,也符應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需求。多樣化的成長進修活動皆由園長及教師互動溝通過程中發展出來。影響「幼稚園為本位」之教師成長活動規劃之因素有園長角色、同事關係、教師內在動機及時間考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