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雲林縣輕度中風患者對中風復發知識、支持性環境、資訊充足度、中風復發態度及健康行爲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8-12-01) 胡益進; 戴友榆; 林柏煌; 劉珮吟
  • Item
    金融保險業主管與員工健康行為之初探
    (新北市汐止區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2009-09-01) 黃淑貞; 徐美玲; 洪文綺; 盧俊吉; 陳秋蓉; 游力竹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金融保險業從業人員,包括主管及員工健康行為的現況,研究工具係參酌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專家意見而編制成結構式問卷。本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以企業大小為分層抽取樣本共計抽出38家企業的主管38名,員工樣本1,326名,資料收集採郵寄問卷,有效回收率分別為89.5%主管)及52.8%(員工)。資料分析採敘述統計、變異數分析及以Scheff's test作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健康行為中,不論主管或員工,均以「運動行為」的執行狀況最差,其次是「操作電腦」及「定期作健康檢查」。在差異分析及Scheff's test事後比較方面,(1)男性主管的電腦操作健康行為較女性佳。(2)年長主管運動習慣、操作電腦健康行為較年輕者佳。(3)男性員工在運動行為、操作電腦及定期作健康檢查健康行為上較女性員工為佳。(4)年長員工運動習慣、操作電腦健康、定期做健康檢查行為較年輕員工佳。(5)年輕員工人際關係較年長員工佳。最後本研究嘗試提出實務工作上的建議。
  • Item
    臺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現況及其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3-06-01) 黃淑貞; 姜逸群; 賴香如; 洪文綺; 陳曉玟; 邱雅莉; 袁寶珠
    本研究的主旨在於瞭解目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健康行為,包括:飲食、運動、口腔衛生、安全生活、視力保健、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規律作息、姿勢正確及衛生習慣十項健康行為現況,並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學童健康行為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九十學年度就讀於臺灣各公私立國小之全體學童為母群體。以分層隨機抽樣,抽取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共5,688名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回收之有效問卷為4,826份。研究結果發現:衛生習慣為整體表現較好的行為。個別行為上表現較好的是每天吃早餐、便後洗手,及每天洗澡。表現較差的是不吃太鹹的食物、不吃太油膩的食物、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線清潔牙齒和每半年給牙醫師檢查牙齒一次。性別方面,女生的健康行為表現較男生為佳,僅運動行為一項較男生為差。年級方面,一般皆呈現出五、六年級學生健康行為表現較三、四年級學生為佳的情形,即年齡愈大健康行為的表現也愈好,但在姿勢正確一項中,則是低年級學童表現較高年級學童佳。觮庭背景因素則是非原住民兒童、女生、與父母同住、家長教育程度愈高、職業等級愈高者,其健康行為表現愈好。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數項建議。
  • Item
    國民中學教師eHealth系統設計與實驗介入研究
    (2008-04-26) 廖梨伶; 劉潔心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運用eHealth系統之同儕支持社群、量身訂作教學、及專業促進與支持等介入方式,並以理性行動論、行為改變階段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社會支持、反溝通說服矩陣尊重要理論為依據而發展介入計畫,期能通過本介入計畫提升國民中學教師之在執行健康行為上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 為了解本介入計畫成效,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方式,選取95學年度教育部訂定健康促進學校之國民中學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主要介入縣市,共40名教師為實驗組對象,接受本介入計畫;而對照組對象則為48名,完全不予介入。實驗組、對照組皆於介入前即完成前測問卷,介入期間兩個月,於介入後同步進行後測,以了解介入之整體成效。 研究之重要結果發現:實驗組在執行健康行為之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顯著較對照組表現良好,代表eHealth介入計畫於提升執行健康行為之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具有相當之成效。而於提升執行健康行為之社會支持上效果則仍相當有限。此外,實驗組教師對整體介入計畫的喜歡程度約在八成左右。 由研究結果可知,本研究所發展之eHealth介入工具,不同於傳統面對面課程的作法,一克服過去時間與空間的障礙,且低成本高效率的介入方式,值得做為教師健康促進計畫中的重要參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