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
  • Item
    大學生網路言論的界線:以美國校園言論自由案例分析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6-??) 謝紫菱; Hsieh, Tzu-Ling
    由於大學生使用網路發表言論的比例日益增加,而大學基於教育目的需要對學生言論有所規範,但可能因此產生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自由權衝突的情形。本文綜合分析美國法界對於校園言論自由的保護與判斷標準,以及台灣憲法與大法官釋字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發現雖然台灣法界對於校園言論保障上並無相關判例,但對於言論自由維護的精神與美國仍有一致性,也就是台灣的法律規範中,亦含有美國校園言論保障所提出的雙階理論(The Two Level Theory)、廷克測試(Tinker test)與公共論壇(Public forum)的精神,且學校對於大學生的言論理應給予相對於高、國中生言論較大的容忍;惟若要將這些要點運用到網路言論上,會遇到網路言論的跨界性而增加了校園管轄權判斷的複雜度,本文建議各大學應重新檢視學校對於學生網路言論的規範,並且要建立處理網路不當言論的原則與標準程序,兼顧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權的平衡。
  • Item
    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及其對高等教育課程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戴曉霞
    本文旨在探討由「福特主義」轉進「後福特主義」對於生產模式、企業組織與人力需求的影響,及對高等教育,特別是課程方面的衝擊。雖然福特汽車公司在1910年代就率先發展出突破性的生產模式,但是由於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所導致的消費不足,福特主義要道了1950到1970年代之間才蓬勃發展。1970年代之後,由於資訊科技、全球化、消費文化的快速發展,各工業國家先後進入後工業時代,生產模式也由福特主義的大量生產轉進以彈性生產為主要模式的後福特主義。由福特主義轉向後福特主義不只是生產模式的改變,更是一種政治和社會的改變,是大學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及其所在的社會之間權力的重構。本文先探究福特主義和後福特主義的特質,並分析生產模式轉變的社經背景,最後再探討這種轉變對高等教育在課程方面的影響。
  • Item
    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陳舜芬
    在1994年大學法修正後,臺灣地區各大學獲得了課程自主權。過去數十年由教育部訂定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已經廢止,通識教育課程改由大學自主規劃。大學法修正迄今已有七年,有必要對各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進行檢視,以發掘其中問題所在,期能有所澄清與改善。本文在闡述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與意義,並回顧占戰後迄今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後,提出對現行通識教育之檢討,認為許多大學校院對通識教育與大學課程的基本認知偏差或不足,因而在實行上產生混亂的現象,再加上大學專業導向過強等整體環境的問題,在在影響通識教育實施的成效。文末提出四項改進之建議,包括訂立通識教育課程的指標、全校每一專業學系皆應參與通識教育、設置專責通識教育之行政單位(但非教學研究單位)、大學延緩分流或限制主修科系學分占畢業總學分之比率。
  • Item
    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莫家豪; 羅浩俊
    80年代伊始,大學管理及發展不斷受到「市場化」浪潮的衝擊。各國政府在面對財政緊絀,而社會需求又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採取了不同對應策略,比如推行「下放權力」政策,藉此動員地方政府及至非國家團體參與教育事業發展。此外,各地政府更推出不同「節源增效」措施,甚至運用流行於市場營運的信念、原則和做法來管理及營運公共事業和公營部門,目標是要令公共服務變得更能適應市場需要。其實,以上談及的「市場化」作法,不單流行於歐美,也遍及澳洲、東亞及至中國大陸。為了不斷加強自身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下的競爭性,不同國家∕政府都在高等教育領域推出各種各樣的改革,甚至引用市場原則和手法來管理及營運高等教育。本文試圖比較香港及臺灣兩地近年高等教育的發展,並對兩地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背景,具體發展概況、理治模式的轉變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 Item
    大學商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6-??) 蓋浙生
    臺灣高等教育在近15年來快速擴展下,高等教育經費受到稀釋,影響大學品質的提升。目前,無論是公私立大學,在府補助款無法增加,學雜費又難以調漲下,能否讓財務結構走向多元化,對大學未來經營至關重要。基此,本文論述者有四:其一、探討近年來英美大學財政改革的現況。其二、臺灣公立大學自1995年試辦校務基金至全面實施以來,對政府及大學的成效為何。其三、公私立大學可否藉由拓展大學商機,獲得更多的財源,以挹注經費的不足,改善大學品質。其四、大學創造商機,是否損及學術的價值,或締造雙贏,在理念與現實間二者如何調和。
  • Item
    大學生網路言論的界線:以美國校園言論自由案例分析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6-??) 謝紫菱; Hsieh, Tzu-Ling
    由於大學生使用網路發表言論的比例日益增加,而大學基於教育目的需要對學生言論有所規範,但可能因此產生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自由權衝突的情形。本文綜合分析美國法界對於校園言論自由的保護與判斷標準,以及台灣憲法與大法官釋字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發現雖然台灣法界對於校園言論保障上並無相關判例,但對於言論自由維護的精神與美國仍有一致性,也就是台灣的法律規範中,亦含有美國校園言論保障所提出的雙階理論(The Two Level Theory)、廷克測試(Tinker test)與公共論壇(Public forum)的精神,且學校對於大學生的言論理應給予相對於高、國中生言論較大的容忍;惟若要將這些要點運用到網路言論上,會遇到網路言論的跨界性而增加了校園管轄權判斷的複雜度,本文建議各大學應重新檢視學校對於學生網路言論的規範,並且要建立處理網路不當言論的原則與標準程序,兼顧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權的平衡。
  • Item
    日本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策略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12-??) 楊武勳
  • Item
    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戴曉霞
    本文旨在分析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政治和經濟脈絡。許多研究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和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縮減政府規模、尊重市場機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這些研究並未說明為何各國的高等教育在1980年代以降先後走上市場化之路。為了解答此一問題,本文由全球化和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兩個面向,分析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政治、經濟脈絡。本文指出在全球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衝擊之下,不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國家與市場之間的角色區隔也越來越曖昧不清。以往被認為應該由國家來守護的理念、由國家來提供的服務,似乎都可交由市場來作更有效率的生產與分配。全球化可說是推動各國高等教育聚合性發展的主要力量,單從Burton Clark所提出的國家、市場和高等教育的三角協調關係將難以說明此一現象。
  • Item
    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6-??) 戴曉霞
    自從196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的整併不只是歐洲及澳洲等地調整高等教育結構的主要政策,也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及追求學術卓越的重要策略。儘管整併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引起廣泛的注意和討論,但是此一議題的相關研究非常有限。為了釐清高等教育整併的相關概念,並進一步了解和借鏡國外的政策與作法及其結果和影響,本文首先探討高等教育整併的外部及內部動力,其次分析高等教育整併的類型與特徵及其和機構自主之間的關係,最後再以荷蘭、澳洲與挪威三國的高等教育整併及兩個加拿大案例,分別由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說明高等教育整併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必須要有明確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且其果及成敗需由多元角度來評估。
  • Item
    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06-??) 蓋浙生
    一向由各國政府規劃與主導的高等教育,在20世紀中期以後,面對兩股潮流的挑戰:其一,在全球化潮流下,高等教育是否應以市場化來因應。其二,對高等教育本質的反省,如何兼顧菁英教育及普及教育的功能。臺灣的高等教育也同樣受到這兩股力量的激盪,因此需要政策擬定者重新思考政府、大學與市場化的關係,三者的定位為何。本論文,首先對教育市場化概念的形成與產生背景作一概述,特別是1970年代以降,受到新右派思潮影響下,在高等教育政策上所引進的市場概念及競爭機制受到重視。其次,若市場導向為高等教育今後發展的趨勢,臺灣高等教育是否具備此一方面的條件,文中亦加以探討。第三,本文對高等教育市場導向是轉機亦或危機,就中外學者的不同論點,加以分析,並對學者的疑慮,提出個人的看法。本文認為高等教育在市場運作上,只能說是一種準市場的機制,對高等教育發展而言,是契機而非危機。設若臺灣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無法避免此一趨勢的來臨,政府應該主動提出若干配套措施,釋放若干誘因,鼓勵大學朝此一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