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53
  • Item
    柔能克剛?中高年級學童傷害訊息分析暨其幽默風格、學校適應及幽默回應技巧關係之研究
    (2022) 林欣蓉; Lin, Shin-Rung
    過去研究發現傷害訊息的普遍性,並已初步探討大學生的傷害訊息類型及其回應方式,但國小學童如何覺察與應對傷害訊息仍不明確,有待進一步釐清。有鑑於前述問題,本研究將進行三項系列研究,茲以探討國小學童覺察及應對傷害訊息的議題。首先,研究一(N = 223)採取歸納研究取徑,經內容分析程序,從而歸納國小學童覺察到的七種傷害訊息類型:「批評」、「越界」、「逗弄」、「誤會」、「疏離」、「介入」及「非語言貶抑」。 其次,研究二(N = 236)發展國小學童適用的簡版幽默風格衡量工具,並針對簡版幽默風格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爾後再應用具有信、效度的簡版幽默風格量表,探究國小學童的幽默風格組型。結果發現,分量表Cronbach’s α係數為 .69至 .81,重測信度介於 .67至 .73,表示HSQ-TC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四個一階因素之組合信度與平均變異萃取量皆為良好,且研究模式具有理想的整體適配度,顯示HSQ-TC-S具有良好效度。於是,據以應用簡版幽默風格量表,並得知中、高年級學童之幽默風格組型:「幽默自謙者」、「粗暴逗弄者」及「幽默隱匿者」。 最後,研究三(N = 262)探究幽默風格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程度、幽默風格組型與學校適應之差異情形,以及檢視各組型對其回應策略之關聯情形。研究結果顯示,適應型幽默風格與學校適應呈正相關,攻擊型幽默與學校適應為負相關,而自我貶抑型幽默與同儕適應存有正相關;集群分析揭示幽默自謙者在學校適應四向度之表現,皆顯著優於幽默隱匿者,而幽默自謙者在學習動機、常規適應二向度,顯著優於粗暴逗弄者。此外,國小學童應對傷害訊息之回應策略雙向度模式,以「積極/消極」與「關心他人需求/關心自我需求」向度進行劃分,發現四大回應策略:「積極層面人我取向」、「積極層面他人取向」、「積極層面自我取向」及「消極層面人我取向」,及其九種次級類型:「兼容」、「順應」、「致意」、「詢問」、「約束」、「反擊」、「轉移」、「支援」及「逃避」;幽默自謙者,傾向使用「積極層面自我取向」之「詢問」與「約束」回應策略;粗暴逗弄者,則傾向使用「積極層面自我取向」之「反擊」回應策略;國小學童產出之幽默回應技巧類型:「雙關」、「譬喻」、「仿擬」、「誇飾」、「倒反」、「同異」、「轉化」、「析字」及「飛白」九種,而國小學童在幽默回應(28.6%)使用幽默回應技巧百分比,高於一般回應(6.7%)。綜觀而言,本研究釐清了中、高年級學童在校園脈絡中,覺察到的傷害訊息類型、傷害訊息回應類型,及集群組型與回應類型的關聯,有關研究結果之理論層面、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方向,亦於文末提出討論。
  • Item
    幼兒與青少年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歷程
    (2022) 黃詩媛; Huang, Shih-Yuan
    新住民子女具備雙重文化的身分及多元文化的成長背景,因而促成其在創造力的優勢。多元文化研究指出,雙文化背景的兒童在執行功能顯著優於單一文化背景的兒童,且執行功能與衍生情緒可能影響創造力表現;雙文化者的創造力優勢需考量其涵化取向,透過文化適應中涵化取向可能會激起正負向情感,而創造力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關聯性。故本研究將觸角擴展至學齡前幼兒階段及中學階段,瞭解新住民族群之發展特質。採取多元化評估方式,以操作式測驗及自陳式量表測量個體表現,檢證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內在機制,探究影響其創造力優勢之可能因素,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實徵研究,有待本研究進一步釐清。首先,研究一主要以學齡前幼兒發展層次出發,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中兩波次同一群的學齡前幼兒樣本,第一波次新住民幼兒169名,本地幼兒樣本1,886名,總計共2055名幼兒。第二波次新住民幼兒144名,本地幼兒樣本1,747名,總計共1891名幼兒。檢驗不同族群幼兒在認知發展與衍生情緒的差異表現,瞭解其表現特質,作為後續研究延伸探討之依據。結果顯示,本地幼兒在各項能力得分皆顯著高於新住民幼兒,新住民幼兒衍生情緒得分低於本地幼兒,低害羞、低恥感,可能為正向預測創造力優勢的潛在因子。執行功能效果未彰顯,可能跟自陳式量表與家長評量方式有關,有待後續研究二克服相關限制。研究二測量執行功能測驗以相對客觀性的操作式測驗作為指標,使個體實際操作執行功能的表現能力,精準測量、評估個體執行功能的抑制能力、轉換能力、更新能力等成分。研究二以不同族群的個人層次進行探討,以青少年新住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為研究對象,新住民子女240名,本地子女354名,總共594名中學生。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子女在創造性人格、創造思考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創造性傾向之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得分顯著高於本地子女。新住民子女在操作式執行功能之轉換能力、更新能力顯著高於本地子女,以及衍生情緒之害羞和恥感得分顯著低於本地子女。本地子女則是在抑制能力顯著高於新住民子女。透過多重中介分析結果,大陸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好的轉換能力,而有較高的創造性人格;大陸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低的恥感特質,進而提升其挑戰性。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佳的更新能力,而有較佳的流暢力與變通力;東南亞新住民子女的創造性人格和想像力比較好,是因他們比較不害羞;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冒險性和挑戰性比較好,是因為他們恥感比較低,進而提升其冒險性和挑戰性。意即,學齡前新住民幼兒之執行功能效果未彰顯,於青少年中學階段之新住民子女在執行功能之轉換能力、更新能力表現顯著高於本地子女。在衍生情緒中,幼兒與青少年階段之得分皆以新住民子女低於本地子女。可知,造就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的可能因素,在認知層面上,新住民子女具有較佳的轉換能力與更新能力所致,在情意層面上,新住民子女較本地子女不害羞、恥感較低所致。研究三以多元文化層次切入,青少年新住民子女240名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整合型新住民子女具有較高的正向情感,進而提升其創造性傾向之表現;整合型涵化取向的新住民子女透過豐富情感表現,進而激發在想像力的展現。新住民子女在接觸臺灣文化與原生國文化之文化適應歷程中,在接受新想法與不尋常的事件或情況,透過正向情感的表達取向,產生創造性思維,再經由創造性人格、創造性傾向、創造思考能力,進而有較佳的學業表現。本研究延伸過去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心理機制,突破現有研究發現,同時兼顧認知、情意、社會等各個面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全面性的觀點探討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可能因素及其內在機制,建立更完整的創造力優勢歷程。本研究突破過去研究進一步以自小在臺灣生長的新住民幼兒、青少年,著眼於新住民子女的優勢觀點。研究建議聚焦於認知層次的培養與情意層次的推動,鼓勵子女適性發揮其優勢特質。
  • Item
    圖形設計作業創造力指標的發展與分析:行為及神經科學取向
    (2023) 陳姵臻; Chen, Pei-Zhen
    設計流暢性(design fluency)或非語文流暢性(non-verbal fluency)是個體流暢地產出不重複的圖形設計能力,是執行功能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擴散性思考的指標之一。然而,擴散性思考不只有流暢性,還有變通性與獨創性。過往的圖形設計作業並沒有這兩個指標。本研究旨在發展並分析圖形設計作業的創造力指標。預備研究開發標準數位化「圖形設計作業(Figural Design Test, FDT)」。該測驗共三個情境:流暢情境、抑制情境、轉換情境。計算情境間正確設計數可得流暢(流暢情境的正確設計數)、抑制(在抑制情境下所能產出的正確設計比例,以流暢情境作為基準值)、轉換(在轉換情境下所能產出的正確設計比例,以流暢、抑制情境作為基準值)等指標。298位參與者被施測FDT以考驗信度,結果顯示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其中取樣118位參與者並完成效度工具(類別流暢性、轉換西蒙測驗),結果顯示流暢指標與語文流暢性表現有顯著正相關;抑制指標、轉換指標各別與轉換西蒙作業之抑制指標、轉換指標有顯著正相關。上述結果證明FDT能有效測量設計流暢、抑制、轉換等指標。研究一旨在發展圖形設計作業的設計變通性(設計方式的類別變化)、設計獨創性(少有的設計反應)指標。302位參與者完成了FDT。創造力指標是基於參與者在情境一的反應所發展。情境一有200張符合規則的圖形。本研究整合旋轉與鏡像等特徵的相似圖形,最終可畫出21種圖形。在設計變通性中,將21種圖形依外型分成八種類別,並檢驗設計變通性八成分模式。結果顯示,具有良好的整體適配度,但內在結構品質不佳,可能受圖形出現頻率影響。設計變通性指標的得分為所有正確設計涵蓋的類別數。分數範圍介於0~8分。在設計獨創性中,依參與者的每個正確設計在200張設計常模的出現頻率給分(小於2%得2分、2~5%得1分、大於5%得0分),再加總成設計獨創性總分,分數範圍介於0~198分。研究一發展了圖形設計作業的設計變通性與設計獨創性指標,能客觀且量化的評估設計變通性與設計獨創性。研究二旨在分析圖形設計作業創造力指標與典型創造力作業的相關性。135位參與者完成了FDT以及語文版與圖形版的擴散性思考測驗與遠距聯想測驗,共五個測驗。結果顯示設計流暢性與圖形擴散性思考的流暢性有正相關;設計變通性與語文及圖形擴散性思考的變通性有正相關;設計獨創性與圖形版擴散性思考的獨創性有正相關。此外,設計流暢性與語文版及圖形版遠距聯想測驗皆有正相關。上述結果顯示設計流暢性、設計變通性、設計獨創性之間具有區辨效度。支持設計變通性、設計獨創性指標的有效性。研究三以圖形理論分析大腦白質網路之結構,並檢驗拓樸屬性指標與FDT五個指標(設計流暢性、設計變通性、設計獨創性、抑制、轉換)的相關。72位參與者完成了FDT並完成擴散性張量影像的掃描。結果顯示設計流暢性、設計獨創性與群聚係數、小世界屬性、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呈顯著正相關,與特徵路徑長度呈顯著負相關;而轉換指標與群聚係數、小世界屬性、全局效率呈顯著負相關。在節點效率中,設計流暢性與雙側額中迴、右側額下迴的節點效率有正相關,設計變通性與右側額下迴的節點效率有正相關,設計獨創性與左側額內迴、右側顳中迴、左側顳上迴、雙側中央前迴,且設計流暢性與設計獨創性共享雙側額上迴、右側顳上迴的大腦節點。抑制指標和轉換指標與大腦節點效率之間並無顯著相關性。上述結果以生理證據支持設計流暢性、設計變通性、設計獨創性的有效性。本研究之貢獻:在研究工具上,發展電腦化施測、自動化計分的圖形設計作夜,並擴充其他創造力指標,可視為有正確解答的擴散性思考測驗;同時能評估創造力與執行功能的重要指標。在理論層面上,指出設計流暢性可能是創意思考的基礎,而設計變通性和設計獨創性則與更高層次思考歷程有相關。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對於創造力的理論探究與評估應用皆有所貢獻。
  • Item
    社會情緒學習在臺灣推動現況暨其對兒童社會情緒學習、 學習動機、主觀幸福感影響之研究
    (2022) 林秀玲; Lin, Hsiu-Ling
    社會情緒學習(SEL)是由美國學業、社交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CASEL)所提出,包含了五個核心能力: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和負責任的決定。本研究將針對SEL探討課綱、教學、工具與課程。本研究共獲得以下四個成果:研究一使用質性內容分析法,比較臺灣綜合活動和美國伊利諾州SEL課程設計,比較後發現有四點相似:三大學習主軸、提供安全支持的情境、強調覺察與探究、重視師生共同學習,對於未來透過綜合活動推動SEL有以下五點建議:針對五大核心設計課程、收集合適的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年級發展課程、推動教師培訓或研習、開發可驗證SEL教學成效的工具。研究二透過採訪8個SEL教學得獎的老師,經質性分析後得出以下五點:SEL是以情緒覺察為首要的人際互動學習、實施過程要強調體驗與示範、可提升學生情緒覺察、情緒管理與自我效能、需面對教學與輔導的挑戰。研究三旨在探討小學生之社會情緒學習表現,以臺北市小學生為樣本對象,並經由自行編制的社會情緒學習量表進行問卷施測,全部回收有效問卷為220份。在信度方面,各分量表具有可接受到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 .88~.91)、全量表Cronbach’s α係數為.96,穩定的重測信度(rs= .74~.85),以及理想的組合信度(.62~.85)。經分析發現,本量表與焦慮、違規行為、學習動機、幸福感均達顯著相關,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可做為評量學生SEL表現的測量工具。研究四使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結合綜合活動課程,為高年級小學生設計SEL課程(5週),透過準實驗研究,證實實驗組學生在「社會情緒學習」、「學習動機」、「焦慮」、「違規行為」、「主觀幸福感」等表現,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之表現。
  • Item
    拒學青少年生態系統特性的潛在組型分析研究:從諮商輔導人員觀點
    (2023) 洪美鈴; Hung, Mei-Ling
    本研究考量目前臺灣因應青少年拒學行為仍缺少對拒學生態特性的認識,且在研究方面亦未能顧及不同生態系統的互動性,即使強調家庭介入對拒學議題的重要價值,卻尚未提出實證研究可供參考。故本研究擬借鏡生態系統理論,發展以實務為導向之生態系統特性之研究,經由發展拒學青少年不同生態層面的評估量表,邀請304位國小、國中、高中之諮商輔導實務工作者為本研究之參與者,透過其對特定拒學青少年的評估,瞭解國內拒學青少年的生態特性,並透過潛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建構出拒學的生態組型,瞭解不同組型與拒學情形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拒學青少年不同生態層面的評估量表包括個人逃避、家庭糾結與學校困擾三部份,且不同生態特性依其所處環境脈絡而有所不同。依據不同生態特性表現進一步可分為不同類型,其中個人逃避、家庭糾結與學校困擾各指標一起存在高分狀態可稱為「高生態糾結型」;反之,普遍低分,稱為「低生態糾結型」;另外,也可以看見個人逃避指標中的理想性焦慮與家庭糾結的並存關係,因而稱之為「焦慮併家庭糾結型」;以及個人逃避指標中的社交退縮與學校人際困擾合併出現的情況,稱為「退縮併人際困擾型」。其中,「高生態糾結型」與「焦慮併家庭糾結型」的拒學青少年顯示較嚴重的拒學表現;反之,「低生態糾結型」的拒學情形較不嚴重。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完成從生態系統互動的角度將拒學生態特性納入類型評估,提供了臺灣拒學青少年的生態特性的初步瞭解,建議諮商輔導實務工作者在分類和評估拒學行為時,應考慮生態系統各個層面的狀態,並針對不同類型制定不同的生態介入策略,據以形成拒學評估處遇的地圖,做為日後校園諮商輔導與介入之參考。
  • Item
    混沌與秩序:重大生涯偶發事件後女性生涯建構之敘說探究
    (2023) 龔蕾; Gong, Lei
    為探討華人女性遭遇重大生涯偶發事件後調適自我以建構生涯的生命經驗,本研究採用敘說探究作為研究方法,邀請中年女性參與半結構深度訪談。透過分析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敘說文本,研究發現,重大生涯偶發事件對她們的生涯產生意料之外的影響,在對這些經驗的意義建構中她們找到了自己、聽見「想要活出自己」的真實渴望。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有關研究參與者遭遇重大生涯偶發事件的生命經驗,研究結果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1)研究參與者所敘說之重大生涯偶發事件合計共17件,這些事件呈現三個特徵,即正負難分、以關係連結為主、橫跨家庭與工作生活;(2)研究參與者的調適因應包括內在準備狀態、女性特質、以及支持系統三個面向;(3)重大生涯偶發事件影響研究參與者生涯的結果內涵包括生涯阻礙、改變生涯、以及自我成長三部分;(4)重大生涯偶發事件相關故事揭露出研究參與者身處的四大類社會情境脈絡,涉及成長脈絡、婚姻脈絡、親職脈絡、道德規範與經濟脈絡。  在研究參與者透過敘說對重大生涯偶發事件進行意義建構方面,研究結果包括兩個部分,分別為:(1)四個意義結構,包括「逆境中的伺機脫困,自我覺醒與破繭重生」、「渴望活出自己的生命」、「渴望自我實現,順應天命成全自己」、「走出跟母親不一樣的人生」;(2)三個核心生涯主題,包括「活出勇敢與純粹的自己」、「活出真善美的人生」、「找回自立自強的自我」。  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發生重大生涯偶發事件發生後,研究參與者的生涯發展呈現意料之外、非線性等混沌特徵,然而她們也更靠近真實自我,走上成為自己的道路,聽見很想活出自己生命的真實渴望。最後,本研究結合過往文獻進行討論,亦就生涯諮商輔導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教師支持系統模式驗證暨正向心理團體方案之效果
    (2023) 陳金奇; Chen, Chin-Chi
    教師的壓力來源及可能的影響,在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相當實證研究,我國在2019年將「教師支持」的工作,正式納入教師法及相關法令中,本研究以中小學以下教師為對象,研究目的為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壓力因應等之間的關係,以及實施團體方案,幫助教師覺察自我、紓解工作壓力,增進心理健康。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為編製適用於教師支持系統的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方式,二次取樣數分別為601份及143份,驗證量表的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與實證資料的適配性。研究二,以MANOVA、ANOVA探究各研究變項間的差異性,以SEM驗證可能的影響模式。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智力及因應策略呈現負相關,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呈現正相關。情緒智力對於因應策略、正向心理健康具影響關係,而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對於工作壓力則無影響。以準實驗設計方式,透過正向心理團體方案,觀察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的前、後測及追蹤測驗的改變。招募41位教師分為三組,分別進行不同的團體方案,為期二個月,實驗組為9位教師,對照組A、B各16位教師。研究結果,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更具有效果。本研究有助於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作為規劃教師支持團體方案時參考,以期能促進教師之心理健康。
  • Item
    中老年書法參與者正念特質、心流體驗與正向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023) 孫中瑜; Sun, Chung-Yu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中老年書法參與者正念特質、心流體驗與正向心理健康之現況與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不同背景特性變項的差異情形。本研究先編製藝術心流體驗量表,以藝術參與者289人為預試樣本。正式樣本共計423名(男149人,女274人),平均年齡為63.57歲。正式施測工具有「藝術心流體驗量表」、「止觀覺察注意量表」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再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Welch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結果顯示:編製之藝術心流體驗量表,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驗證性因素分析,具尚佳信度與效度,未來可適用於藝術領域的心流體驗測量。中老年書法參與者具有良好的正念特質;良好的心流體驗狀況,以「忘我的自成經驗」的表現最佳;良好的正向心理健康狀況,以「家庭和諧」的表現最佳。中老年書法參與者不會因性別、年齡而在正念特質、心流體驗及正向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但中老年書法參與者會因書齡及專業程度的不同,在正念特質、心流體驗及正向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書齡長者優於書齡短者;專業者優於非專業者。又中老年書法參與者的投入時間(每週及每次練習時間)及是否參加書法社團,僅對心流體驗有顯著差異。對書法投入時間練習與參加書法社團,都與心流體驗的增加有關。另外,中老年書法參與者正念特質、心流體驗與正向心理健康三者,兩兩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在控制背景變項後,正念特質與心流體驗能有效預測正向心理健康44%解釋力。心流體驗中明確的目標與回饋、控制裕如及忘我的自成經驗,能顯著預測正向心理健康。  最後依據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書法參與者、教育單位在書法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人際冒犯情境之幽默因應相關因素與教學效果
    (2023) 蔡孟寧; Tsai, Meng-Ning
    過去研究發現幽默能夠幫助個人減緩緊張與焦慮,因此,在人際互動中藉由幽默的應用,能產生正向的情緒調節效果。然而,此類與幽默因應有關的研究大多侷限在個人內在的情緒轉換,對於互動他人的感受鮮有探討,亦極少進一步分析個人在幽默因應時產出之幽默回應的類型與技巧。再者,過去文獻多聚焦於幽默理解歷程,缺乏對於幽默產出歷程或理論模型的探討;是以,在幽默產出的教學領域,研究者難以系統性地設計幽默產出的相關教學活動。為填補前述研究缺口及提升個人幽默因應的能力,本研究進行三項子研究,旨在調查成年人面對人際冒犯情境時,所產出的幽默回應類型及技巧組合,進而評量回應之好笑程度及情緒轉換效果,最終發展幽默產出的教學課程。研究一調查個人在人際冒犯情境中會產出何種類型及技巧的幽默回應組合,以及產出比例與其性別、幽默感及幽默風格的關係。採人際冒犯情境幽默回應產出作業,蒐集國內222位成年人之回應,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整體而言,親和型幽默回應以及轉換、誇飾與反向對比技巧最常被使用。性別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偏好攻擊型幽默回應以及模仿與雙關技巧;女性則更偏好轉換技巧。幽默感方面,幽默感越高的人產出越多的幽默回應,尤其是親和型回應。幽默風格方面,僅親和型及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幽默回應產出數量具正向關聯。研究二編製各式幽默回應組合,請參與者想像自己在人際冒犯情境中,接收到各則幽默回應時的感受,探討不同幽默回應組合的好笑程度及情緒轉換效果是否有差異。以國內335位成年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在幽默回應類型層面,自我提升型回應及自我貶抑型回應的好笑程度與情緒轉換效果最佳,攻擊型回應最差。在幽默回應技巧層面,好笑程度與情緒轉換效果最佳的技巧是擬人與誇飾,最差的技巧則是反向對比。值得一提的是當誇飾技巧與具正向情緒轉換效果的回應類型組合時,會提升情緒轉換效果;與具負向情緒轉換效果的回應類型組合時,反而會讓情緒轉換效果變得更差。 研究三整合過去文獻發展幽默產出的「聯結—轉換—精緻」三階段歷程模型,並結合研究二的結果及創造力技法,設計一套將幽默產出分成三階段教學的3C(connection, change, conciseness)幽默產出教學課程,進而以實驗法檢驗幽默產出教學組(40位)、修辭技巧教學組(39位)以及未接受教學的控制組(45位)參與者的幽默產出表現是否有差異。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控制前測分數後,兩組教學組的幽默回應產出數量顯著高於未教學組,且幽默產出教學組的幽默回應產出比例及機智程度皆顯著高於修辭技巧教學組與未教學組,顯示幽默產出教學對於參與者的幽默回應表現有正向效果。本研究首度從互動他人的角度,探討個人被冒犯後對幽默回應的評價,廣化過去研究個人被動幽默因應的效果,並深化幽默回應內容、細緻區分幽默類型與幽默技巧的各式組合,藉以深究不同組合之幽默回應對情緒轉換之效果。此外,本研究首創幽默產出的三階段歷程模型,並據此發展能有效提升學習者之產出表現的幽默產出教學課程,突破過去侷限在幽默理解或笑話示範的教學方式。研究建議在人際冒犯情境中,宜採用自我提升型與自我貶抑型幽默,並搭配擬人或誇飾技巧產出幽默回應,以化解他人的負向情緒;在幽默產出教學的設計上,建議依據三階段歷程之特性,設計適性而系統化的教學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習者幽默產出之表現。
  • Item
    基督宗教取向寬恕諮商團體對有人際傷害的基督徒在寬恕意圖、寬恕感受與靈性健康之影響
    (2023) 李彥徵; Li, Yan-Jh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督宗教取向寬恕諮商團體對有人際傷害的基督徒在寬恕意 圖、寬恕感受和靈性健康上的介入效果。研究採用混合研究設計,欲探究接受寬 恕團體的基督徒受試,在寬恕意圖、寬恕感受和靈性健康上是否有介入效果。量 化研究採非隨機多因子重複測量實驗設計,將 18 名受試者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各 9 人,針對實驗組進行 8 次寬恕諮商團體的實驗操作,控制組則沒有安排任何介 入處理。研究者採用由研究者修訂之寬恕量表中文版,包含決定性寬恕量表與情 緒性寬恕量表,以及使用研究者與研究團隊自編的靈性健康量表,作為對基督徒 寬恕意圖、寬恕感受、與靈性健康的測量,並將團體前、第 3 次團體、第 6 次團 體以及第 8 次團體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以驗證接受寬恕 團體的介入,實驗組在寬恕意圖、寬恕感受、以及靈性健康三份量表上的得分是 否顯著高於控制組。團體結束後研究者對 9 位實驗組成員進行個別訪談,並以主 題分析法作為文本分析的方法,以發現寬恕團體對於促進參加成員在寬恕和靈性 健康的幫助以及出現的團體療效因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在寬恕意圖量表,統 計上未顯現明顯介入效果,但由主題分析結果發現寬恕團體對成員在寬恕意圖的 促進有助益,共有「以寬恕回應傷害」、「越過阻礙,再去寬恕」、「送出寬恕 的禮物」三個主題。在寬恕感受量表,統計上未顯現明顯介入效果,但由主題分 析結果發現寬恕團體有助成員轉化寬恕感受,共有「轉化不寬恕的情緒」、「經 歷寬恕中的憐憫與自由」兩個主題。在靈性健康量表,統計上顯現明顯介入效果。 主題分析結果發現寬恕團體有助於增進成員的靈性健康,共有「覺察神在教會與 生活中的醫治工作預備與顯明」、「反省沉浸於受傷中對自己對人及對神關係的 傷害」、「透過團體產生新的眼光與更新」、「在團體中增加對神的體會及與神 連結的渴望」、「體會到要在個人與神及教會的關係中去實踐寬恕」五個主題。 透過主題分析,發現團體在促進其寬恕和靈性健康上的團體療效因子,共有「在團體中成員彼此相愛促進寬恕的展開」、「團體以寬恕為目標,成員經歷寬恕的歷程及對神的依靠」、「團體成為一個退省的時空,成員得以省察自己且生命成長」、「團體體驗性的學習帶出成員對寬恕的反思和行動」、「團體中彼此真實的團契引發共鳴與注入改變的動力」五個主題。研究者進一步針對研究結果作出討論及與文獻的對話,結論為本研究所設計融入基督信仰的寬恕諮商團體,對於有人際傷害的基督徒成員,雖然量表上顯示介入效果並不都明顯,但是從成員的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呈現出團體的療效因子,且對成員在寬恕與靈性健康上是有助益的。研究者最後也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對未來研究及實務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