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鉛球投擲臂之肌電圖分析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8-06-01) 彭賢德; 黃長福; 呂景義; 彭賢勝
    目的:探討不同重量鉛球(8、12、16磅)站立式投擲臂關節肌肉活動控制的機轉與模式。方法:以7位男性鉛球選手為研究對象,使用二台高速攝影機(125Hz)同步收集投擲動作影像資料,並與肌電系統(1,250Hz),同步收集資料。結果:投擲16磅鉛球時的前臂屈肌標準化積分肌電顯著大於投擲8磅鉛球時;投擲12磅鉛球時,前臂伸肌標準化積分肌電與投擲距離成顯著正相關(r=0.855);投擲16磅鉛球時,前鋸肌標準化積分肌電與投擲距離成顯著正相關(r=0.860)。結論:本研究揭示了鉛球投擲之關節肌肉作用控制的機轉,針對最後用力期發力之上臂肌群,教練選手應專注於鎖骨處胸大肌、胸骨處胸大肌、前、中三角肌及前臂屈、伸肌,執行鉛球投擲之投擲臂專項訓練,並且能注意拮抗肌的收縮,以有效地穩定投擲臂,充分發揮肌肉收縮的效率。
  • Item
    三種不同重量鉛球站立式投擲之投擲臂生物力學分析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7-06-01) 彭賢德; 黃長福; 彭賢勝
    目的:分析站立式鉛球投擲之投擲臂生物力學參數,探討此類型重物投擲過程中,三種不同鉛球重量(8、12、16磅)所產生的投擲臂運動型態及其差異,並探討各參數與站立投擲運動表現的關係。方法:以7位曾接受鉛球投擲訓練並曾參加全國性比賽的男性選手為研究對象。二台高速攝影機(125Hz),同步收集投擲動作影像資料。結果:在投擲三種不同重量鉛球時,出手平均速度及前臂最大角動量達顯著差異;出手平均速度及出手腕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與站立投擲運動表現有顯著相關。結論:三種不同鉛球重量的站立式鉛球投擲之投擲臂活動模式非常地相似。投擲時,應注意出手瞬間腕關節處,手部撥球動作;以及投擲過程中,肘關節伸展時的前臂運動。
  • Item
    2003年全國運動會鉛球旋轉式投擲技術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 2004-08-01) 彭賢德; 彭賢勝; 黃長福
  • Item
    鉛球旋轉投擲技術之力學分析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4-03-01) 彭賢德; 黃長福
  • Item
    鉛球旋轉與背向滑步投擲動作之運動學分析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4-06-01) 彭賢德; 黃長福; 彭賢勝
    目的:分析國內選手採用旋轉式鉛球投擲技術與背向滑步式鉛球投擲技術動作之運動學參數,並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方法:使用3D攝影分析,兩台Redlake高速數位攝影機(125Hz)同步截取記錄鉛球選手的三維投擲動作資料。所得的影像資料由Kwon3D 3.0動作分析系統進行數位化、直間線性轉換(DLT)與各運動學參數的運算。結果與討論:背向滑步式投擲技術在開始傳遞階段的鉛球速度較旋轉式快;旋轉式的後半段(傳遞期、最後用力期)速度改變較背向滑步式的大;旋轉式投擲技術的身體角動量從開始到結束均較背向滑步式大;旋轉式投擲動作的鉛球高度及身體重心高度較背向滑步式高;旋轉式投擲技術的鉛球及身體重心運行總長度較背向滑步式長。背向滑步式投擲的滑步階段之鉛球速度較旋轉式投擲的跨步階段快,而在最後用力的後半段到鉛球離手,則是旋轉式的較背向滑步式的快;旋轉式投擲動作獲得較背向滑步式投擲動作多的身體角動量。結論與建議:建議想從背向滑步式改練旋轉式投擲的鉛球選手們,能先加強身體旋轉的穩定度,再注意各肢段的旋擺增加身體角動量,藉由旋轉的力學優勢,提高出手速度,增進成績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