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絕望、重生、新生:一個田徑選手逐夢經驗的自我敘說(2022) 楊尉廷; Yang, Wei-Ting本研究透過一位田徑選手為研究者本身,自我敘說其自大學時期挑戰亞運與世大運國手,歷經四年的努力、挫折、受傷,克服恐懼與其心態調整重新站起來之歷程。目的在於透過研究者自我敘說呈現期間的挑戰與體悟,瞭解這五年的運動身涯經歷對研究者的影響與意義。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敘說探究方法,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重新建構其挑戰世大運與亞運的歷程。資料來源包括研究者自行反思,重要的照片與新聞媒體報紙,並於研究期間蒐集相關文件等。資料分析採用敘說分析。最後將蒐集的資料與研究文本進行結晶式整合呈現,以及表達研究者立場與反思,以提升研究文本之信實度。研究結果發現,心態上的成長與磨練,比起技術上的成長與磨練來的更重要,兩者都是運動生涯必然的課題,同時在這段歷練裡,自我認同、自我價值在生命裡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研究內容也藉由自己過去的運動生涯所遭遇到地問題當成借鏡,給未來的讀者們做為參考,在讀完之後能有自信的挑戰更高的目標,順利銜接未來。關鍵詞:田徑生涯、敘說探究、運動經驗Item 日暮途窮中的絕處逢生-一段羽球選手自我反思之旅(2011) 鄭韶婕; Cheng, Shao-Chieh本研究採取敘說探究法,以個人二十二年的羽球選手經歷及其經驗故事為內容主軸,用以探究運動顛峰黃金時期,所經歷的實境故事。 因父親是國小的羽球教練,筆者自三歲開始接觸羽球,十七歲那年成為國內最年輕的排名賽球后,接下來的比賽,一路過關斬將、屢創佳績,成為台灣羽壇新希望。 十八歲那年,筆者在雅典奧運,追平台灣羽壇女單史上佳績;四年後,卻在北京奧運賽事中重傷,也輸掉自信和走下去的動力。 爬得越高,跌得越深,曾經有過放棄的念頭,經歷無數次衝突、無助、徬徨,之後重新建構自我的生命歷程,一步一步的找回自我。 這是筆者的故事,也可能是許多運動員共同心聲,筆者希望用自己走過的路,來告訴其他運動員,成功有脈絡可尋,失敗後一蹶不振於事無補,找回最初單純又快樂的動機,才是運動選手背後最重要的動力。Item 雙能衛-CBA職業籃球員的敘說研究(2019) 邱日誠; Chiu, Jih-Cheng籃球是項熱門的運動,以籃球作為研究相關主題的學術文章非常多元且豐富;但在這些研究中,較缺乏球員位置、角色定位、與其功能的探究。特別是從傳統控球後衛演變成雙能衛這種角色的改變,不只是我國,甚至世界各地在籃球場上都有雙能衛的趨勢,因此筆者想一探究境。本研究以「雙能衛」為主題、再以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CBA)中,我國雙能衛選手陳盈駿為研究對象,探討球場上球員從「單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角色變遷,以及其在團隊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敘說探究與半結構式訪談為研究方法,並根據上述研究動機,統整出三個結果:其一、陳盈駿的成長過程,藉由一路上就讀籃球名校,為他奠定良好的基礎,讓他在面對更高層級的賽事,依舊不畏懼,勇於突破自己的極限。其二、陳盈駿在每個階段的角色扮演,有得分後衛、小前鋒、控球後衛,這些位置的轉換使他能在不同位置上培養不同的技術與思維。其三、雙能衛是控球後衛與得分後衛的結合,而控球的技能又是要控制比賽節奏與適時地找到戰術或是策略來突破窘境,所以雙能衛跟戰術有個密不可分的關係。Item 追‧尋:一位體育教師生涯發展歷程敘說(2010) 林義淳; Lin, Yi-Tsun本研究以一位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過程中採取敘說探究的方式,經由與個案的深入訪談,呈現其生涯發展歷程中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樣貌。並試著從生涯發展理論歸納分析個案生涯發展的內涵與特色、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生涯選擇的因素、理念與觀點、生命的有利情境與困境等因素。而從個案的敘說過程,綜合自己的詮釋理解中發現:個案的生涯發展歷程大致符合學理上之發展趨勢,並可總結其生涯發展歷程為兩階段:一、從存在中體驗生命;二、從生命中尋求超越。個案不斷從自身的成長、遭遇的困境,以及累積的經驗中調整腳步,順勢而行,以積極並富有彈性的態度去面對生涯發展歷程的轉變。Item 尋找運動訓練的實踐之路—一位羽球菜鳥教練的生命成長故事(2011) 鄭筱澐本文旨在探討一位羽球資深選手、菜鳥教練對於訓練經驗成長的心路歷程。研究的進路有二;第一是藉由敘說重回自己當選手的訓練經驗,尋找羽球生命時期,不同教練的訓練特點;第二是重返根源現場,探索父親訓練密技的圖景。在與父親請益和對話後發現,教練訓練不僅只有「技術教學」,人際關係、球隊經營等其他多面向,都是做為一位運動教練必須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對於訓練之道的體驗,運動訓練的實踐,主要是一種默會知識,在實踐當中「自然而然」學習到,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交流,而訓練經驗也很難用言語表達,唯有不斷地反省,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將訓練之道從羽球場地挪移到心靈場域。最後藉由反思,讓我重拾與父親的關係,找到與家人相處的位置及學習到正面思考的力量。此研究的完成,讓我了解凡事要回到遊戲本心,唯有在運動的瞬間,是如此單純及發現自己的存在,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與屬於自己的快樂。Item 從存在主義觀點看一位高中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敘說(臺灣運動教育學會, 2012-11-01) 林義淳; 程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