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新冠肺炎期間YouTube使用者參與運動之研究
    (2021) 吳宇泰; Wu, Yu-Tai
    YouTube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廣為流行的影片搜尋與分享媒體之一,其中亦包含大量健身運動相關的影片資訊,提供使用者觀看並學習健身運動的技巧。時逢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許多美國居民因疫情影響,必須進行居家隔離,出門運動的習慣備受限制,因此,本研究採用科技接受模式來研究美國YouTube使用者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的健身運動經驗,透過線上問卷的方式,來調查他們使用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的接受程度。本研究問卷是以google線上表單呈現,並於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藉由Amazon Mechanical Turk平台邀請美國居民填答,共回收600份問卷,再刪除67份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533份。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焦慮感、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YouTube的態度、行為意圖和實際使用狀況。各變項的信效度是以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檢測,本研究使用AMOS 20統計分析軟體測量各項目的因子負荷,同時用SPSS 23.0分析各項目的t值,判斷各項目是否正確區分,並以結構方程模型測試來了解每項建構,而其他指標則是以卡方檢定(Chi-square)進行檢驗,Chi-平方檢驗值設為p<.05,避免 power值問題。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等三變項之間互相具有中介效果,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皆對使用YouTube的態度具有中介效果,而使用YouTube的態度則對行為意圖有中介效果; 除此之外,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焦慮感在使用YouTube的態度和行為意圖上具有調節的效果。另外,感知易用性被發現對感知有用性有所影響性,認為觀看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很便利的使用者,通常也認為使用YouTube來進行健身運動是可行的作法,而擁有較高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使用者,對利用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也持有較為正向的使用態度,因此可藉由對使用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的態度來評估使用者的行為表現。除了YouTube的態度外,新型冠狀病毒的焦慮感對行為意圖也具有調節效果,而使用YouTube的態度又會對行為意圖產生影響,三者具有緊密的關聯性。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建議業者和YouTuber應該掌握YouTube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和動機相關資訊,藉此鼓勵YouTube使用者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在家使用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才能夠抓住市場商機。本研究不僅以實證再次檢驗研究模型的適配情況,更提供健身運動產業於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之實務建議。
  • Item
    賽車參與者意象能力與自我效能對運動表現之研究
    (2020) 陳士勳; Chen, Shi-Xun
    本研究探討賽車參與者的意象能力及自我效能對運動表現的影響,賽車並非在做車子性能比較,賽車比賽非常注重心理準備,及所駕駛車子的熟悉程度,心理準備可藉意象來實現,駕駛賽車的熟悉程度來自於自我效能。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挑選國內具有賽車手執照的車手和業餘賽車玩家,樣本數的選取參考國外期刊同樣與賽車具有相同性質的運動,並以意象、自我效能、運動表現等議題文獻所蒐集的樣本數,及國內大型賽車賽事的參賽車量做為評估,最後挑選120名車手,並一對一發放問卷讓車手填寫。結果發現車手的意象能力、自我效能、運動表現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在意象能力、運動表現有差異;不同駕駛年資在意象能力、自我效能、運動表現有差異;有執照的車手在意象能力、自我效能、運動表現皆優於沒有執照的車手。意象能力對自我效能有正向影響;自我效能對運動表現有正向影響;意象能力對運動表現有正向影響,建議可加強賽車手意象能力、自我效能來增進運動表現。
  • Item
    高齡者參與課程式休閒活動之學習歷程與自我效能增進關係之研究
    (2011) 羅雅馨; Ya-Hsin Lo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齡者參與課程式休閒活動與自我效能增進關係之研究,研究時間從2011年1月至3月;研究方法採取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研究地點與對象選定臺南市西港區之65歲以上高齡者,以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於臺南市西港區參與課程活動的名單,其課程種類包含手工藝、園藝、法式滾球三項課程,透過電話詢問受訪意願,最後選出共51位受訪者進行訪談,研究結果發現:一、高齡者之學習歷程部分,其需求主要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滿足個人喜好與結交朋友,因而產生學習動機,包含運動健身、滿足求知慾及他人邀約;在學習之行為方面,則是樂於活動課程中與同儕或師長進行交流與溝通,最後評估部分,共有23位高齡者在課程結束後仍持續參與該項休閒活動。二、在自我效能部分,高齡者之選擇以日常生活便利取得的活動為主,在表現方面,則是對個人的技能具有一定的信心,積極的協助或教導他人,在持續的部份,則面對問題,繼續參與活動。三、在學習歷程與自我效能增進方面,分為持續型及未持續型:持續型之高齡者在參與課程式休閒活動後,會因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熟悉的環境及經驗、身旁朋友的表現、以及親友對高齡者的鼓勵與讚美、透過活動而感到身體放鬆和心情愉快,進而增進對參與活動的信心;未持續型之高齡者受到生理方面之個人記憶力衰退和行動不便、心理方面是失去興趣,在社會方面是缺乏他人邀約、鼓勵、以及合適的資源之影響而中斷參與。   本研究證明透過課程式休閒活動能使增進高齡者之自我效能,根據結果,本研究建議未來能提供高齡者一個交流平台,多以言語鼓勵高齡者,並以高齡者所熟悉的技能或環境為主軸,規劃簡單、實用且資源取得便利之課程式休閒活動。
  • Item
    環境知覺和自我效能因素與青少年身體活動之關係—社會生態學觀點之應用
    (2010) 馮木蘭; Mu-lan Feng
    本研究以社會生態學觀點為理論基礎,旨在探討環境因素對青少年身體活動行為的預測,以及個人因素在環境與個體身體活動行為之間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以臺北縣公、私立高中職全體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樣本,有效問卷共1114份。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積差相關、t考驗、階層迴歸分析、及徑路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環境因素變項和自我效能變項均與身體活動行為有顯著的相關性;(二)在社會環境變項、物理環境變項及個人因素變項,均發現有性別差異存在;(三)環境因素經性別和自我效能變項調整後,社會支持、規範、和學校環境資源重要性對身體活動行為有顯著的預測力;(四)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對身體活動行為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變項對青少年身體活動行為直接和間接影響有性別差異存在;(五)自我效能在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行為之間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本研究發現,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對青少年身體活動行為有重要的影響。
  • Item
    澎湖地區居民知覺環境因素和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2011) 劉明道; Ming-Tao Liu
    本研究旨在瞭解澎湖地區居民參與身體活動的現況,並探討環境因素和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之相關情形。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有效問卷共計395份。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以及階層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澎湖地區居民身體活動項目以「走路」、「家事」以及「跑步」最為普遍;計入家事活動量,女性身體活動量高於男性,但排除家事活動量,男性身體活動量高於女性;城市地區居民身體活動量高於鄉村與特殊偏遠地區。二、環境因素設施的可近性、活動的機會以及天氣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亦呈正相關。三、控制人口變項與社經地位後,環境因素對身體活動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其中以設施的可近性與天氣是主要預測因素;自我效能對身體活動亦具有預測力。本研究發現設施的可近性、活動的機會、天氣與自我效能是身體活動重要的影響因素。
  • Item
    蛻變與武裝-106級臺師大籃球員自信心影響因素探討
    (2018) 趙培愷; Chao, Pei-Kai
    籃球運動在臺灣是最受注目的運動項目之一,其中臺灣師範大學籃球隊在105學年度曾得到大專籃球聯賽第二名的名次,更曾經在97-99學年度創下三連霸佳績,並孕育出許多籃球國手,可稱為臺灣學生籃球的名校之一。在102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發生了震驚籃壇的禁賽事件,而臺灣師範大學便是主角之一,也引發許多討論。在優秀的運動選手中,自信心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期望透過個案研究法,訪談臺灣師範大學籃球隊106級隊員,並將內容整理與歸納,以瞭解106級師大籃球員在大學期間,所經歷過並且影響自信心的重大事件,以及從事籃球運動中自信心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106級師大籃球員大學期間中影響自信心的重大事件分別為「禁賽事件」、「國際邀請賽」以及「UBA一級賽事」。而影響籃球運動員自信心分別為「重要他人因素」、「個體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在重要他人因素中,會受到教練、隊友以及家人影響其自信心;個體因素中會受到練習情況以及賽前準備影響其自信心;外在因素中則會受到設備器材以及媒體因素影響其自信心。本研究建議除了透過平日心理技能訓練加強運動員自信心以外,對於個案所經歷的事件需要更深入的瞭解,以協助個體提升自信心的作用。
  • Item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對競技倦怠之預測
    (2018) 李筱苹; Li, Siao-Ping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對競技倦怠之預測。本研究參與者為106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男女子組之選手,共計325人。研究工具為「教練-選手關係量表」、「運動自信心量表」、「競技倦怠量表」,所得資料採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統計分析了解變項間相關和預測之情形。研究結果顯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和競技倦怠皆呈負相關。在教練-選手關係預測競技倦怠方面,教練-選手關係中之「承諾感」可顯著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表示選手跟教練的承諾感越高,則可壓抑倦怠的感受;而在運動自信心預測競技倦怠方面,運動自信心中之「認知效率信心」可顯著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表示選手認知的自信心越高,越不易產生倦怠。也就是說,運動自信心是選手必要的心理條件因素,若選手能獲得更多自信心可降低倦怠發生,若可在大專階段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信心或降低競技倦怠,可避免大專時成為運動選手生涯的盡頭,然而選手對專項訓練也可能因與教練的承諾感越高,而有越高的維持意圖,較不易產生倦怠,也很有可能延長運動生涯,甚至繼續往職業生涯發展。
  • Item
    Mosston互惠式射箭教學對國小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的影響
    (2017) 鄭乃華; Cheng, Nai-Hua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互惠式射箭教學對國小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效能與射箭成績表現的影響,並深入探討學生在互惠式射箭教學過程的經驗,以及教師在實施互惠式射箭教學的歷程與省思。方法: 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小四、五年級12名學生,進行8節,每節40分鐘互惠式射箭教學。研究資料以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射箭成績表現工具、學習後問卷、學生訪談與教師教學日誌,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與內容分析。結果: 一、互惠式射箭教學後,發現人際關係前後測差異達顯著水準,顯示學生在接受射箭互惠式教學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所提升。二、互惠式射箭教學後,在自我效能前後測差異未達顯著水準。三、學生在射箭表現前後測差異達顯著水準,顯示在接受射箭互惠式教學後在射箭成績表現都有明顯的進步。四、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認為活動設計有趣,以及習得有能力欣賞他人優缺點、自我動作改善、隊友互動良好。五、教師認為此教學法,有效讓學生彼此認識及互動,並對其射箭技能與自信有所助益,且引起學生參與動機;隨時在教學中調整教學設計,能即時因應教學中的突發狀況。結論: 互惠式射箭教學不但有效改善學生人際關係,同時也提升其射箭成績表現。 關鍵詞: 互惠式教學、標準卡、人際關係、自我效能、射箭表現
  • Item
    高中生自行車環台對幸福感及自我效能之影響
    (2015) 趙晉瑩; Chao, Chin-Ying
    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Seligman(2002)提出正向心理學的主題,引領心理科學朝向追求幸福的正向研究領域,其中自我效能亦為研究的要項之一。運動能增進個體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自行車環台活動在政府及民間團體的推波助瀾下已成為目前國內最為風行的活動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自行車環台對高中生幸福感及自我效能造成的影響,並以新北市某私立高中學生215人為對象,以「高中生幸福感問卷」及「中學生自我效能問卷」為工具,在活動實施前後,採問卷填答方式進行測量,運用平均數、標準差、變異數分析比較幸福感及自我效能的差異,透過典型相關分析瞭解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情形。研究結果如下:1.高中男生幸福感顯著高於高中女生。2.高中學生學業成績高分組與低分組間幸福感雖有差異,但並不顯著。3.體適能高分組幸福感程度顯著高於體適能低分組。4.高中男生自我效能顯著高於高中女生。5.學業成績高分組在學業表現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學業成績低分組。6.體適能高者自我效能表現顯著高於體適能低者。7.高中生完成環台自行車活動後,幸福感增進程度達顯著水準。8.高中生完成環台自行車活動後,人際關係自我效能增進程度達顯著水準。9.高中生自我效能與幸福感間存在顯著中度相關。結論:高中生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彼此交互影響,且在不同性別、學業表現及體能表現的差異下,呈現不同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結果,而參與自行車環台活動能增進高中生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
  • Item
    以健身運動行為模式之觀點探討影響健身運動行為之因素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0-12-01) 馮木蘭; 卓俊伶
    本研究旨在根據「健身運動行為模式」探討影響健身運動行為的因素。該模式預測:若人們具有內在運動控制的主觀知覺,對身體活動抱持正面的態度,擁有正面的自我概念,以及對健康、身體外表具有正面的價值觀,則人們已處於準備運動的狀態中,一旦知覺行動利益大於行動障礙,產生健身運動行為。本研究利用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位成年女性從不運動變成規律健身運動的歷程及其內在傾向的轉變。研究發現個案的健身運動行為改變歷程並不完全符合「健身運動行為模式」的預測;個案開始接觸健身運動的原因是有高的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而此兩因素並非健身運動行為的準備因素。在從事一段時間的健身運動之後,個案才逐漸體會到健身運動的好處,並且對身體活動、自我概念以及健康、外表抱持正面的態度。此一循環式的歷程顯然有別於「健身運動行為模式」的預測。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體育教學實務工作者提出進一步的應用建議,並且對未來健身運動心理與行為研究方向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