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排球勝負預測模型之研究—以日本V. League為例
    (2024) 邱勁惟; Chiu, Ching-Wei
    排球發展歷史悠久,時至今日仍依靠教練經驗進行球員調度及技戰術調整,因此藉由數據進行分析可使球員調度更加客觀,增加球隊勝率,本研究以日本V1男子組2009-10年至2021-22年共13賽季1440場例行賽為研究對象,蒐集官方提供之各場技術表現數據、選手身體素質數據與主客場為研究樣本,運用邏輯斯迴歸分析探討各項技術表現、選手身體素質與主客場對排球比賽勝負的影響,期望找出能預測排球比賽勝負的關鍵因子,研究結果顯示,以全樣本為例,正確分類率為86.3%,技術表現、身體素質及主客場能有效預測球隊比賽勝負,主場球隊擁有較高獲勝機會,技術表現方面發球得分為影響比賽勝負最關鍵因素,身體素質方面為舉球彈跳高度為最關鍵因素,且在預測模型中,加入球員身體素質之預測模型相較於只放入技術表現之預測模型有較高正確分類率,顯示球員身體素質能有效預測排球比賽之勝負。
  • Item
    延續的青春:臺南女中排球校友盃的記憶與情感
    (2020) 呂布民; Lu, Pu-Ming
    臺南女中校內排球風氣興盛,下課與放學總能看到學生在排球場上的青春身影,甚至是拉近師生關係的橋樑。即使畢業後,排球仍是校友連結的媒介,自1998年開始舉辦的排球校友盃至今已有二十餘年之久,成為母校與校友間的重要連結。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臺南女中排球校友盃為研究對象,除了探究校友盃的發展歷程之外,更往前追溯校內的排球文化,期望能看見排球之於南女人的記憶與情感。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深度訪談法語參與觀察法進行研究,時間範疇橫跨1970年代至今。臺南女中排球文化的形成奠基於原有的運動風氣,並在1980年代前後的機緣巧合之下成形,由於九人制班際排球賽的實施,排球普及於校園,加上班際籃球賽取消、學姐妹制的輔助,排球成為臺南女中的全民運動。臺南女中排球文化來自於教師的推廣,而蓬勃於學生對這項運動的喜愛,這份熱愛為因畢業而中止,反而促成排球校友盃的誕生,成為校友們青春的延續。歷經二十多年至今,校友盃面臨年齡跨界、情感連結與溝通對話此三方面的轉變與挑戰。從校內排球生活至畢業後的排球校友盃,排球成為記憶與情感的載體,校友們以打球之名行相聚之實,延續過去的青春記憶與同在臺南女中的緣分。
  • Item
    不同慣用手排球副位攻擊手之攻擊成效分析-以臺灣男子企業十一年排球甲級聯賽為例
    (2017) 許美中; Hsu, Mei-Chung
    摘要 一般來說,左手副位攻擊手在排球在運動項目中都比右手慣用手的運動員具有優勢,左手慣用手的運動員,其運動表現可能比右手慣有手運動員來得好。然而,過去研究較少探討排球運動中,左手慣用手之攻擊手與右手慣用手之攻擊手之運動表現差異性,因此,本研究臺灣企業男子排球男子室內排球項目中,副位攻擊手之左手攻擊手與右手攻擊手為對象,左手共計三名選手,右手共計14名選手,探討排球運動當中,各隊副位攻擊手,不同慣用手攻擊位置分析、各隊副位攻擊手,不同慣用手攻擊落點分析、各隊副位攻擊手,不同慣用手攻擊成效落點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副位攻擊手多在二號位與一號位及四號位發動攻擊,三號五號位及六號位則最少,此與防守位置安排有關;右手與左手副位攻擊手之攻擊落點皆以一號位置與五號位置最多再者二號位,由此可見為了閃避攔網者,副位攻擊手之主要攻擊路線為直線與斜線;右手副位攻擊手之失誤率較左手副位攻擊手高,而左手副位攻擊手之得分率亦較右手副位攻擊手高,建議後續研究可深入探討左手副位攻擊手與右手副位攻擊手成效之差異及比較。 本研究結果希望為後續排球運動相關研究奠定基礎,並在實務上,提供教練、選手等相關實務工作者在訓練及比賽上之參考依據。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技巧之行動研究
    (2010) 李靜宜; Lee Ching Yi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理解式排球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深入探究教師發問的技巧以及學生對教師發問內容與學習過程的看法,促進教師教學過程的省思。研究參與者為七年級學生男生17位,女生13位,共30位。透過8節課的理解式排球教學,並配合比賽表現評量(GPAI)進行教學前、後測驗。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修正教學活動與教師發問技巧,以達到理解式教學的學習成效並增進教師教學效能。在量的資料處理部份,以相依樣本t考驗對學生前、後測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另外在質性資料部份,蒐集教師日誌、反省札記、學生學習單、師生訪談所得的資料,以三角檢核法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在實施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在比賽表現上有明顯的進步。2.教師發問的類別以閉鎖式與開放式問題並重,分別佔48.59%與51.40%;發問問題次數為閉鎖式的事實性問題最多,佔29.96%,而開放式的解釋性問題次之,佔24.30%。3.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從教師發問的內容中學習思考與行動,並表示具備回答問題的能力,且對於這樣的學習過程感到有趣。4.教學者能藉由行動研究促進自我省思,改進教師發問技巧,提升教學效能。研究發現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類型需建立在閉鎖式與開放式並重的基礎下,能幫助學生學習規則認知與戰術理解,增進學習興趣,培養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成效,更能增進教師教學能力並促進專業知能的成長。針對本研究中的發現提供未來體育教學發展與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2007) 簡銘成; Chien Ming-Ch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中學生排球運動之認知、情意與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和學生知覺情形,並比較男女生學習效果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臺北縣某國中三年級學生男生20位、女生18位,共38位。本研究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課程設計,實施12節課的排球教學介入,並配合排球認知測驗、體育課情意量表與比賽表現評量(GPAI)進行前測與後測。量化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與共變數分析為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為瞭解研究參與學生對排球運動在認知、情意與比賽表現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質性資料蒐集,並以內容分析法詮釋。研究結果如下:(一)理解式球類教學後,學生的排球認知表現皆有明顯進步;不同性別間的學習效果無差異。(二)學生的排球情意表現未達顯著進步;不同性別間的學習效果無顯著差異。(三)學生的比賽表現的有明顯進步;不同性別間的學習效果無顯著差異。(四)從半結構式訪談中得知,使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介入,學生在學習效果上有很大的進步,並增進了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態度與興趣。本研究結果可供體育老師、師資培育機構在體育教學法選擇上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