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使用體健設施與多元性運動介入之效益(2023) 余義箴; Yu, Yi-Chien營造更適宜的環境並系統性地規劃具體運動方案之策略,是國家公共衛生與運動發展的社區介入重要策略。公園體健設施已成為促進高齡者健康的有效環境因子,可藉由多元性運動訓練的導入,達到高齡者健康促進的益處。本研究目的包含:1) 阻力調節效果的體健設施與多元性運動訓練模組整合,對高齡者的健康影響情形;2)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模組介入的延續使用之策略。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兩階段的實驗設計進行驗證:1) 採用單組前後測研究設計,驗證本研究設計之社區公園體健設施多元性運動課程模組,結合油壓式阻力器材的效益 (n=39);2) 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規劃個人化的訓練內容,探討個別化課表是否可作為延續使用意願的可行方案 (n= 36, EG= 18),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 體健設施的阻力調節可能限制高齡者肌肉質量促進與體脂肪降低之效果,但提供個人化課表有助於提升肌肉質量與下肢肌力,且可延續身體功能方面的平衡能力。(二)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無法提升中等至高強度、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量及跌倒自我效能,但提供個人化課表可能有較高的身體活動量及較高的跌倒自我效能。(三)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可提升高齡者對體健設施的動機與態度之整體平均分數,且可增加對政府政策的認同,但對當前政策推動結果的滿意程度降低;提供個人化課表更有機會使高齡者產生實際前往公園操作與複習體健設施的時間。(四) 提供個人化課表有助於增加運動方案介入結束後的效益,即有較高的前往公園次數與平均複習的時間。建議未來研究將可採用客觀儀器掌握身體活動強度,釐清高齡者於複習操作時所產生的身體活動量之強度,並探討對體健設施的態度與動機的改變因素,進一步制定其他可持續引發高齡者使用體健設施意願的策略。相關政策單位於建置公園體健設施時,可考慮增加使用時的阻力強度回饋機制,並檢視效益較高的特定器材,以利最佳化的發揮社區環境建設。Item 高齡者肌肉量及肌力表現與憂鬱風險之研究(2022) 陳漢璿; Chen, Han-hsun憂鬱症狀為高齡者常見的老年症候群症狀,而過去文獻指出高齡者的肌肉量及肌力表現可能對於其心理健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據此,本研究旨在調查高齡者的肌肉量及肌力表現與其憂鬱風險之關聯性。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2020-2021年間於國內某醫學中心老年健檢及老年醫學門診進行資料蒐集。參與者年齡皆為 65歲(含) 以上,具獨立行走能力的社區居住高齡者。本研究運用老年憂鬱量表 (15-item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15) 評估研究對象的憂鬱症狀,生物電阻分析測量其肌肉量 (Tanita, Model: BC-418),最後再評估肌力表現,包括握力表現 (握力器)、行走速度 (3公尺行走測驗) 及下肢肌力表現 (5次坐站測驗)。本研究運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多元線性迴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共計190名臺灣高齡者納入分析 (平均年齡:80.4 ± 7.1歲;51.6%為女性;16.8% 有老年憂鬱症狀風險)。研究對象的「握力表現」與「老年憂鬱分數」呈現負向的關聯性 (B = -0.12; p= 0.02),而「肌肉量」、「行走速度」及「下肢肌力表現」與「老年憂鬱分數」均無任何顯著性相關。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高齡者握力表現與其老年憂鬱分數存在負向的關聯性。建議未來可透過運動訓練,提升高齡者的握力表現,以作為有效的老年憂鬱預防策略。Item 運動介入對輕型認知障礙者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功能影響之研究(2018) 吳韻茹; Wu, Yun-Ru研究顯示,輕型認知障礙之罹患機率會隨年齡增加,且其中有10-15%的機率會轉為失智症,該情況對即將進入高齡社會的臺灣是為迫切解決的問題。目前輕型認知障礙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且非藥物治療方法相當多元,其中運動介入方法能夠透過身體活動使個體大腦增加腦血流量及攝氧量提升,而達到認知功能維持或延緩退化現象,故運動介入應可改善輕型認知障礙者之認知功能。本研究以探討運動介入對輕型認知障礙者之認知功能及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對象以輕型認知障礙者為主,經簡易智能狀態檢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篩案後符合標準為8人,施予十二週之有氧運動介入,介入前後施予認知功能及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認知功能測驗中MoCA之記憶能力與LOTCA-G整體部份經由介入後,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在柔軟度與敏捷性及動態平衡能力經由介入後,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總言之,連續三個月且每週兩次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介入對於部份認知功能具改善效果,對於功能性體適能之柔軟度及敏捷性與動態平衡能力亦具有改善效果。Item 老年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之探討(2003) 呂美玲; Meiling Lu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身體活動及功能性體適能之相關性,進一步探析自覺健康狀況、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是否為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預測因子,本研究檢測對象為中壢市老年人100名,年齡為65~80足歲老年人,本研究分為兩部份,(一)問卷訪談和(二)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將所得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複迴歸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發現:(一)功能性健康與身體活動、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肩膀柔軟度呈正相關;(二)自覺健康狀況與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呈正相關;自覺健康狀況與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呈負相關;(三)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與身體活動、敏捷/動態平衡、肩膀柔軟度、下肢柔軟度呈負相關;(四)身體活動與有氧能力、肩膀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呈正相關;(五)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是身體活動的預測因子;(六)自覺健康狀況是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的預測因子。根據本研究發現,建議老年人運動處方的設計可運用本研究的兩項主要結果:(1)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來預測老年人身體活動量,及(2)自覺健康狀況來預測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水準。Item 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2009) 高鈺彥; Yu-Yen Kao目的:比較規律從事太極拳、健走以及沒有運動習慣中老年婦女在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之差異。方法:本研究以90名年齡在55-65歲間之健康中老年婦女為研究對象。包括有規律(每週4天以上,至少每天60分鐘,持續從事超過一年以上)從事太極拳、健走以及沒有運動習慣各30名。所有受試者皆進行功能性體適能(30秒坐站、8英呎站走、6分鐘走路)檢測及心率變異性指標(低頻比例(LF%)、高頻比例(HF%)、低高頻比(HF/LF)、變異總量(TP))測量,獲得數據以SPSS 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one-way ANOVA分析。結果:(一)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表現:太極拳組在30秒坐站、8英呎站走以及6分鐘走路表現顯著優於健走組和對照組;健走組在8英呎站走以及6分鐘走路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二)心率變異性指標:規律運動組的平均心跳顯著低於對照組(p<.05);健走組的LF%、LF/HF表現顯著優於太極拳組和對照組(p<.05),TP顯著優於對照組(p<.05)。太極拳組的LF/HF顯著低於健走組和對照組(p<.05);HF%在各組間無顯著差異,但有太極拳組優於健走組,健走組優於對照組的趨勢。結論:規律從事太極拳和健走運動之中老年婦女,顯著擁有較佳的功能性體適能及較低的安靜心跳率。規律健走者有較高的心率變異總量(TP)及低頻比例(LF%)。規律從事太極拳者擁有較低的低頻比例(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