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冷療加壓處理對離心運動引起肌肉及本體感覺損傷之恢復效果的影響(2024) 林士迪; Lin, Shi-Di背景:離心運動除了會造成肌肉損傷 (eccentric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之外,也會進一步影響運動表現及本體感覺。為了能讓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達到最大化,有效的疲勞恢復策略宜被引入作為提升選手疲勞恢復的方式。常見運動恢復方式計有冷凍療法、加壓療法等,而結合了上述兩種不同恢復方式而成的冷療加壓為一項新技術。它雖然近年來才開始被運用在運動後恢復的領域,但冷療加壓處理對運動後恢復效果的影響爲何,目前研究還不清楚。目的:探究三種不同(冷療組、常溫水加壓與冷療加壓)處理對離心運動引起肌肉及本體感覺損傷之恢復效果的比較。方法:招募40名一般年輕健康男子(18-35歲)爲對象,並以隨機方式分配成對照組、冷療組、常溫水加壓組與冷療加壓組 (n=10人/組),所有研究對象使用非慣用腿膝伸肌群,進行30組 x 10次最大等速(30o/s)離心收縮運動誘發肌肉損傷(如:肌力、關節活動範圍、腿圍),並於離心運動前、後第24、48、72、96、120小時,各進行肌肉損傷、本體感覺以及體能測驗。對照組、冷療組、常溫水加壓組與冷療加壓組於運動後第1、25、49、73、97小時,各分別進行20分鐘之被動休息、冷療、常溫水加壓與冷療加壓之處理。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針對組別與時間因子進行考驗。結果:所有依變項在離心運動後均明顯比前測產生變化。在離心運動後第 1 ~ 5 天,冷療組與冷療加壓組之大腿腿圍變化均顯著小於對照組 (p<.05)。在離心運動後第 4、5 天,常溫水加壓組之大腿腿圍變化均顯著小於對照組 (p<.05);在離心運動後第1天,冷療組、常溫水加壓組之肌肉酸痛程度均顯著小於對照組 (p<.05)。在離心運動後第 1 ~ 4 天,冷療加壓組之肌肉酸痛程度均顯著小於對照組 (p<.05);在離心運動後第 5 天,冷療組、冷療加壓組之均方根電訊號均顯著大於對照組 (p<.05);其餘測試結果,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p>.05)。結論:冷療與冷療加壓有利於離心運動引起肌肉損傷後的肢體腫脹和肌肉酸痛消除,常溫水加壓能消除腫脹和肌肉酸痛、改善關節活動範圍。Item 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後使用充氣加壓按摩對痠痛指數及下肢肌力表現之效益(2021) 黃奕翔; Huang, Yi-Hsiang背景:快速消除運動後的疲勞為近來熱門之研究議題,其中間歇充氣加壓按摩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被視為一種積極促進運動後恢復的方法,惟其在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後的效益還有待確認。方法:本研究招募18名男性 (年齡:23 ± 2.8歲) 進行70% V̇O2max之30分鐘下坡跑運動以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採隨機方式將受試者雙腳分為實驗腳 (IPC) 及控制腳 (CON),IPC腳於運動後立即與運動後24、48小時各接受20分鐘IPC處理,CON腳採完全靜態休息。所有受試者於運動前、運動後24小時、運動後48小時及每次實驗處理後,記錄雙腳痠痛指數及關節活動度,隨後接受每秒60゚與180゚之下肢等速向心、離心肌力表現測驗。結果: (一) 痠痛指數:運動後立即處理後之痠痛指數IPC顯著低於CON (5.3 ± 1.2 vs. 6.2 ± 1.1分);運動後24小時處理後IPC顯著低於CON (6.2 ± 1.6 vs. 7.0 ± 1.4分);運動後48小時之安靜值及處理後IPC也皆顯著低於CON (7.2 ± 1.8 vs. 7.5 ± 1.8;6.9 ± 1.9 vs. 7.4 ± 1.7分) (p< .05),其餘各時間點兩腳之痠痛指數皆無顯著差異。(二) 關節活動度:運動後24及48小時處理後IPC皆顯著高於CON (99.5 ± 15.6度 vs. 89.5 ± 18.8度;99 ± 15.1度 vs. 92.5 ± 17.7度);運動後48小時之安靜值IPC也顯著高於CON (94 ± 18.8度 vs. 89.5 ± 18.8度) (p < .05),其餘各時間點兩腳之關節活動度皆無顯著差異。(三) 肌力指標:所有肌力指標之交互作用皆未達顯著,且每秒60゚及每秒180゚下肢等速向心、離心肌力的處理主要效果也皆未達顯著。結論:運動後立即實施間歇充氣加壓按摩有助於舒緩肌肉痠痛及改善關節活動度,但未能減緩運動誘發延遲性肌肉痠痛所伴隨之肌力流失現象。Item 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對下肢肌力及肌耐力表現之影響(2020) 王為新; Wang, Wei-Hsin背景:有些運動員會在高強度訓練或比賽後,透過冷水浸泡作為避免遲發性肌肉痠痛和加速恢復的手段,但研究也指出在阻力訓練後長期實施冷水浸泡可能會降低肌肉合成及抑制肌力表現的成長。高強度間歇訓練也是運動員經常採用的訓練方式,惟若在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進行冷水浸泡,對肌力表現是否亦有負面影響,仍待釐清。目的:探討六週高強度間歇運動後冷水浸泡介入對下肢肌力及肌耐力之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0名體育系男性 (年齡:23.2 ± 2.7歲),於跑步機上進行為期六週,每週2次 (共12次) 之高強度間歇跑步訓練,每次訓練強度為90~95% HRmax持續4分鐘,主動恢復為70% HRmax持續3分鐘,共四組循環。所有受試者並依隨機分派方式將其下肢分為冷水浸泡腳及控制腳,於每次訓練後冷水浸泡腳進行10分鐘10 ℃的冷水浸泡,控制腳則不進行任何處理,並檢測訓練前 (前測)、第三週訓練後 (中測) 及第六週訓練後 (後測) 之膝伸展最大肌力、膝伸展肌耐力 (40 % 1RM*反覆次數) 及大腿肌肉量。所得數據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結果:(1) 最大肌力:冷水浸泡腳在中測 (53.5 ± 10.2 kg) 及後測 (54.3 ± 10.1kg) 均顯著低於控制腳 (中測:55.7 ± 9.5kg、 後測:56.8 ± 9.4kg;p< .05),且控制腳中測 (↑ 3.9 %) 及後測 (↑ 5.8 %) 之最大肌力均顯著大於前測 (p < .05)。(2) 肌耐力:冷水浸泡腳之中測 (591.3 ± 184.1 kg) 及後測 (629.7 ± 192.3 kg) 均顯著低於控制腳 (中測:680.1 ± 173.2 kg、後測:755.0 ± 182.1 kg;p < .05),冷水浸泡腳與控制腳之中測與後測均顯著高於前測,但僅控制腳之後測顯著高於中測 (p < .05)。(3) 肌肉量:不論處理或時間因子均無顯著差異。結論:連續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進行冷水浸泡,不利於最大肌力及肌耐力表現之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