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頂尖青少年橄欖球選手之人體測量學、體能與心理特徵(2023) 陳佐融; Chen, Tso-Rong目的:比較不同競賽成績之青少年橄欖球選手於人體測量學特徵、體能特徵與心理特徵之差異情形,藉以歸納影響其競賽表現之要素,作為未來臺灣橄欖球項目選材方式之參考。方法:本研究以96名高中學生橄欖球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過去兩年之比賽成績,分為優秀組 (曾獲全國性15人制比賽前三名者) 與一般組 (未曾獲全國性15人制比賽前三名者),所有受試者依序進行第三代渥太華心理技能量表 (OMSAT-3) 測量、人體測量學測量與體能測驗,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比較優秀組與一般組之差異情形。結果:前鋒優秀組皮褶厚度總和較低 (6.1 ± 2.4 vs. 7.7 ± 2.8cm, p< .05),改變方向速度 (敏捷505L: 2.46 ± 0.17 vs. 2.82 ± 0.30s, p < .05, 敏捷505R: 2.47 ± 0.16 vs. 2.79 ± 0.25s, p < .05)、直線衝刺速度 (10m: 2.02 ± 0.15 vs. 2.28 ± 0.16s, p < .05, 20m: 3.38 ± 0.22 vs. 3.73 ± 0.24s, p < .05, 30m: 4.66 ± 0.29 vs. 5.10 ± 0.34s, p < .05, 60m: 8.50 ± 0.62 vs. 9.40 ± 0.76s, p < .05) 與垂直跳高度表現較佳 (34.9 ± 6.3 vs. 30.7 ± 6.4cm, p < .05),心理特徵方面在競賽計畫上優於一般組前鋒 (18.12 ± 3.28 vs. 16.00 ± 2.66, p < .05);後衛優秀組改變方向速度 (敏捷505L: 2.43 ± 0.14 vs. 2.65 ± 0.26s, p < .05, 敏捷505R: 2.43 ± 0.10 vs. 2.59 ± 0.20s, p < .05)與直線衝刺速度表現較佳 (10m: 2.00 ± 0.09 vs. 2.18 ± 0.16s, p < .05, 20m: 3.35 ± 0.16 vs. 3.53 ± 0.24s, p < .05, 30m: 4.58 ± 0.21 vs. 4.87 ± 0.28s, p < .05, 60m: 8.33 ± 0.48 vs. 8.79 ± 0.55s, p < .05),心理特徵方面在壓力反應 (18.18 ± 3.30 vs. 15.04 ± 5.33, p < .05) 與再專注 (16.53 ± 5.49 vs. 12.54 ± 6.55, p < .05) 上優於一般組後衛。結論:競賽成績較優異之青少年橄欖球選手,在人體測量學特徵、體能特徵與心理特徵具有某些特定優勢,建議將皮褶厚度總和、改變方向速度、直線衝刺速度、垂直跳高度以及競賽計畫的心理技能運用能力列入前鋒青少年橄欖球選手的選材參考指標;將改變方向速度、直線衝刺速度以及壓力反應、再專注的心理技能運用能力列入後衛青少年橄欖球選手的選材參考指標。Item 以垂直跳動作推估下肢最大肌力(2022) 許欽幃; Hsu, Chin-Wei前言:肌肉力量是賽場上的重要身體能力,傳統會以深蹲1RM重量作為檢測下肢最大肌力進步的指標。隨科技發展各類儀器也被用於檢測中,雖能得到更多力量相關表現參數,但仍無法解決費時且易受限於器材的缺點,因此似乎需要找到一個更為方便、準確的最大肌力檢測方式。目的:以慣性感測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蒐集垂直跳躍動作時的加速度,並將其與測力板之地面反作用力訊號界定為各項運動表現特徵參數,以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方法:招募13名有重量訓練經驗之健康受試者,將慣性感測器配戴於受試者薦椎,請其在測力板上進行各3次最大努力的反向跳 (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 及下蹲跳 (Squat Jump, SJ) ,擷取資料經濾波後將訊號界定為直接、間接參數,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表示各參數與實際最大肌力的相關性,再將各參數以逐步迴歸分析,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實際值和推估值之間的誤差,並找出較適合推估下肢肌力的跳躍模式。結果:以測力板之CMJ、SJ力量特徵參數推估全體受試者之下肢最大肌力誤差分別約為9~10及13~14公斤、以IMU推估之誤差分別約為11~12及17~18公斤。以測力板之CMJ、SJ運動表現特徵參數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受試者其誤差約為2~3及6公斤,而用IMU僅能以CMJ推估,誤差為4~5公斤。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受試者僅能以測力板之SJ峰值功率推估,誤差約在4公斤。結論:測力板及IMU均能作為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之工具,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族群適合以CMJ推估,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族群適合以SJ推估。Item 不同震動頻率滾筒操作對柔軟度與下肢運動表現立即性之影響(2020) 高浩仁; Gao, Hao-Ren目的 : 探討腿後側肌群經不同震動頻率滾筒操作對柔軟度與下肢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 : 本實驗收集20位具運動習慣之大專生,統一先進行控制組(無震動)前後測實驗,再以隨機交叉方式分別進行高頻組(92Hz)與低頻組(45Hz)兩種震動頻率介入,左右兩側之腿後側肌群各操作滾筒90秒,以坐姿體前彎工具量測柔軟度,並在測力板上進行下蹲跳,收集峰值力量、垂直跳高度與發力率等資料,比較不同震動頻率滾筒操作後對柔軟度與下肢運動表現立即性之影響。使用SPSS 23.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與t檢定比較受試者在前後測與震動頻率是否對柔軟度與及下蹲跳數據造成影響,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 : 一般滾筒與震動滾筒介入後皆可提高柔軟度;高頻率(92Hz)震動滾筒介入後可提高垂直跳高度;一般滾筒介入後可提升峰值力量;三組滾筒介入後皆對發力率數值沒有提升效果。結論 : 無論滾筒是否有震動功能,皆能有效提升柔軟度,不同震動頻率滾筒操作會影響不同運動表現能力,可視需求選擇合適之震動頻率。Item 不同頻率全身震動對下肢運動表現之立即性影響(2009) 郭京漢; Ching-Han Kuo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兩種不同頻率(肌梭激發頻率與下肢肌肉共震頻率)全身性震動對於下肢運動表現之立即性影響。方法:本研究以15位一般人為受試者,並依照平衡次序法分別做三組刺激(高頻組:頻率32 Hz、震幅1 mm。低頻組:頻率18 Hz、震幅3 mm。控制組:無震動刺激),分別在震動平台上做60 秒,2 秒1 次的蹲踞訓練,每次訓練五組。刺激前後以測力板擷取連續三次垂直跳與單足閉眼站立平衡,同時以Biopac MP 150 擷取股直肌與股二頭肌肌肉活性做事後探討。結果:研究結果發現,連續三次垂直跳第一跳中,高頻組與低頻組跳躍高度前後測達顯著進步(p<.05),且高頻組進步率最高(5.37%),而肌肉電位三組差異率皆呈現下降的趨勢。連續三次垂直跳第二跳中,低頻組在起跳高度進步幅度最高(17.1%),而股直肌活性差異值最低(-15.4%)。在單足閉眼站立平衡項目中高頻組與低頻組在重心位移速度上進步率皆提升(3.8%與1.9%),控制組則為下降(-2.89%),肌肉電位三組皆呈現下降的趨勢。結論:研究結論為震動組對於連續三次垂直跳之第一跳高度有顯著增進,且高頻組較優異,同時對平衡能力也有增加,控制組則無。Item 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能力之影響(2003) 林煉傑; Lien-Chieh Li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 能力之影響。本研究係以20 位高中籃球選手為受試對象,並以隨機分 配的方式,將受試者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最後共有16 位完成本次 實驗(平均年齡16.88±0.65 歲,身高178.96±6.05 公分,體重68.49± 7.28 公斤),每組各8 位。以KISTLER 9290 型測力板進行垂直跳能力的 測量,測驗內容包括蹲踞跳(squat jump,SJ)、下蹲跳(counter movement jump,CMJ)、連續跳五次與連續跳至疲勞測驗。測力板採樣頻率為 500HZ,經過處理後,取得地面垂直作用力與相關參數作分析。所得資 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並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考驗兩組改變幅度的差異性,結果發現: 一、經過訓練後,在SJ 垂直跳參數方面,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p<.05) 的有最佳騰空高度增加8.44cm、最大爆發力增加8.32W/kg 與平均 爆發力4.45W/kg,增加的幅度分別達21.28﹪、16.73﹪與20.80 ﹪。其中與爆發力相關的參數方面,兩組之間僅有最大蹬地速度 (7.18﹪)與發力率(27.03﹪)達顯著差異(p<.05)。 二、經過訓練後,在CMJ 垂直跳參數方面,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p <.05)的僅有最佳騰空高度增加6.86cm,增加的幅度達11.07﹪。 其中與爆發力相關的參數方面,兩組之間僅有最大蹬地速度(5.15 ﹪)達顯著差異(p<.05)。但實驗組在訓練前後達顯著差異的還 包括最大爆發力增加5.54W/Kg、平均爆發力增加2.88W/Kg 與下蹲 預備期時間減少59ms(p<.05)。 三、實驗組在經過訓練後,在連續跳參數方面有顯著的進步(p <.05):包括跳躍次數增加2.18 次、平均跳躍高度增加2.07 公 分、平均爆發力增加2.18W/Kg 與平均爆發力疲勞指數的減少;而 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的僅有平均跳躍高度(6.91﹪)。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八週增強式訓練合併重量訓練後,對於高 中籃球選手的垂直跳能力有明顯的幫助,不論是在SJ 垂直跳方面,抑 或是CMJ 垂直跳方面。且藉由漸進負荷的訓練模式,在八週內便可以達 到明顯的效果,又可以避免選手的傷害,是一種安全而又有效率的訓練 方式。Item 增強式訓練對國中男生無氧運動能力之影響(2006) 黃志忠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中男生接受八週增強式訓練對無氧運動能力之影響。方法是以五十名福營國中男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4.3±0.4歳,五十名受試者經由隨機分配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二十五名。對照組除參與學校體育課程外,不得接受運動訓練,實驗組則參與中、低強度的增強式訓練。無氧運動能力測驗項目包括:垂直跳、立定跳遠、10m×4折返跑、30m衝剌跑,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所有顯著水準定為α=.05。經過訓練後,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衝剌跑、折返跑、立定跳遠與垂直跳項目前後測皆達顯著水準(p<.05),雖對照組在訓練期間有體育課程,但提昇效果不如實驗組,兩組後測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除在衝剌跑項目未達顯著差異水準外,其餘各項無氧能力都顯著的優於只上體育課的對照組(p<.05),本研究結果顯示,增強式訓練對國中男生的無氧運動能力有顯著的提昇效果。Item 不同的垂直跳測驗方法之生物力學分析(2009) 許大偉; Ta-Wei Hsu目的:探討國小學童之「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的垂直跳高實驗中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是否有差異,並探究影響垂直跳高表現之因素為何。方法:本研究以16名國小5年級男童為研究對象,並分為「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二組各8名,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250Hz)、一部Kistler 三維測力板(1250Hz)及觸摸垂直跳高測量板,擷取垂直跳高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將所得結果採用無母數統計方法之曼-惠特尼U考驗(Mann - Whitney U test)來檢測兩組所得的各項參數間是否有差異,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相關性及各測驗方法相關矩陣,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一、在運動學部分:「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之垂直跳高重心增加高度、騰空期重心高度變化量、起跳瞬間垂直速度、起跳前重心最大速度、膝與肩關節的最小角度、髖及肩關節角度最大變化量有顯著差異(p<.05)。二、動力學部分:「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之最大垂直反作用力與衝量皆有顯著差異(p<.05)。三、測量學部分:不同方式的垂直跳高測驗皆有顯著高度相關(p<.05)。Item 定位投籃與跳投投籃在力學特徵上的比較與分析(2010) 楊芳銘; Fung Ming Yang目的:比較在4.25m、5.25m二種距離下,定位投籃與跳躍投籃的1.投籃蹬伸時序2、其它運動學參數的差異與相關,並分析此結果的造成原因。方法:使用高速攝影機(250Hz)拍攝10位國三男生在4.25m與5.25m處的定位投籃與跳躍投籃的影像資料,每位置每人各5球,使用Kwon3D軟體分析影片,再使用SPSS 13.0版統計軟體,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方法比較:1.上下肢各關節的蹬伸動作時序。2.投籃歷時、下蹲歷時、下蹲期膝角位移與角平均速度、舉球期肩角位移與角平均速度、出手期肘角平均速度、出手期腕角平均速度、出手瞬間腕、肘、肩、髖、膝、踝角度等14項變數。3.在4.25m、5.25m二處跳躍投籃,其出手時機與出手跳躍高度2個變數的差異(α=.05)。4.下蹲期膝角位移與角平均速度、舉球期肩角位移與角平均速度、出手期肘角平均速度、出手期腕角平均速度等6個變數的相關。結果:1.投籃蹬伸時序為肩→髖→膝→踝→肘→腕者,發生次數為146次(佔73%),其它則有54次。2.跳躍投籃比定位投籃有較快的下蹲期膝角平均速度(p<.05)、下蹲期歷時(p<.05),與較大的出手髖、膝、踝角度(p<.05)。3.在全資料裡,下蹲期膝角平均速度與舉球肩角位移成正相關(p<.01),而與出手肘角平均速度成負相關(p<.05),而舉球肩角位移和舉球肩角平均速度也各與出手肘角平均速度成負相關(p<.01)。結論:本研究不論是定位投籃或是跳躍投籃其投籃蹬伸時序皆為以肩引導開始,下肢傳向上肢的形式。跳躍投籃比定位投籃,下蹲較快、時間較短,出手瞬間的髖、膝、踝角度也較大。投籃時較快的下蹲,下蹲較深,舉球幅度較大,推肘卻較慢,同樣的,較快的舉球,也導致推肘較慢,二者都可能有上肢省力的效果。Item 增加離心收縮階段的重量負荷對向心收縮階段爆發力表現的影響(2018) 劉俞宣; Liu, Yu-Hsuan目的:在進行垂直跳及仰臥推擲時,增加不同的離心收縮負荷,是否能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力量、速度與功率峰值的表現;並進一步檢驗最適當的離心收縮負荷是否與參與者的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呈相關。方法:以 12名有阻力訓練經驗之健康男性,採用重複量數與平衡次序的實驗設計,讓參與者分別進行不同離心收縮負荷處理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測驗,藉由掛勾裝置操弄下肢的離心/向心收縮負荷分別為50%/50%、60%/50%、70%/50%、80%/50%向心1RM;上肢的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30%/30%、40%/30%、50%/30%、60%/30%向心1RM。參與者分別進行2組2次反覆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測驗,並以測力板與位移計分析垂直跳與仰臥推擲之力量、速度和功率峰值,藉以評估在離心收縮階段增加重量負荷對向心階段爆發力表現之影響。統計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4種不同離心收縮負荷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之力量、速度和功率峰值是否有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探討最適當離心收縮負荷與參與者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的相關性,顯著水準定為p ≤.05。結果:進行垂直跳時,發現當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70%/50%向心1RM時,功率峰值 (4070 ± 519瓦特) 顯著大於傳統的離心收縮負荷50%/50%向心1RM (3853 ± 640瓦特; p<.05);進行仰臥推擲時,在4種不同離心收縮負荷下,其力量、速度與功率峰值皆未達顯著差異。此外,最適當的離心收縮負荷無論是與參與者的下肢或上肢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皆未達顯著相關。結論:在進行垂直跳時,增加離心收縮時的負荷 (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70%/50%向心1RM) 可以進一步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功率峰值表現;然而,在進行仰臥推擲時,增加離心收縮時的負荷並不會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爆發力表現。儘管,可以透過增加離心收縮負荷來進一步提升垂直跳的爆發力表現,但最適當離心收縮負荷的選擇並不會受到參與者肌力表現的影響。Item 國小學童垂直跳與立定跳遠下肢關節動力學參數信度研究(2003) 雲春萍; Chung-Pyng Yun大部分的研究,總受限於時間、金錢、設備等因素,選擇較少的實驗施作次數,使得實驗缺乏一定的信度及效度。然而透過實驗所得到的數據資料如果缺乏了信度與效度,所得的結果與結論,即使在統計上達到顯著性,也將不具意義。本研究目的為:(一)分別找出垂直跳與立定跳遠,下肢髖、膝、踝關節運動學參數和動力學參的變異係數。(二)分別找出獲得垂直跳與立定跳遠,下肢髖、膝、踝關節的最大力矩和最大功率的穩定值,所需的最少實驗施作次數。本研究受試者為國小學童30名,隨機分成兩組(垂直跳14 名:年齡12.1±0.8歲,身高153.1±6.9公分,體重50.9±12.4公斤;立定跳遠16名:年齡11.4±0.5歲,身高143.7±11.9公分,體重37.4±12.6公斤)。以一部JVC數位攝影機(60Hz)與Kistler測力板(600Hz),同步紀錄受試者在垂直跳與立定跳遠項目,矢狀面的運動學、動力學參數。透過動力學逆過程的方法,獲得其下肢關節最大力矩與功率。以序列分析的方法推估國小學童在立定跳遠與垂直跳實驗中,所需的最少實驗施作次數。本研究結論:(一) 垂直跳項目受試者內的動力學參數其變異係數普遍大於運動學參數(離地瞬間的水平速度除外)的變異係數,其中又以髖關節功率的變異係數較大。(二) 立定跳遠項目受試者內的動力學參數其變異係數普遍大於運動學參數的變異係數,其中又以膝關節功率的變異係數較大。(三) 以序列分析推估最佳的實驗施作次數,垂直跳項目為13次,而立定跳遠項目則為14次。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研究上為了得到動力學參數平均數的穩定值,較多的實驗施作次數是被建議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