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專校院教師生活品質與工作-休閒靈活性/滲透性之相關性研究(2023) 卓雅雯; Zhuo, Ya-Wen大學教師為教育最後一哩的重要人物,在教學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負責教學工作外,還需要進行學術研究和行政服務,加上逐年上升的師生比,對大學教師帶來偌大的壓力,也因大學教師的工作特性具有獨立性,他們對於時間的分配有較大的掌握權,若是過度注重工作領域,導致角色之間的失衡,可能會對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過往研究大多探討工作與家庭領域之間的平衡,鮮少探討工作與休閒領域之間的邊界關係,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專校院教師生活品質與工作-休閒之靈活性/滲透性的相關性及現況。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透過便利抽樣方式向大專校院的專任教師發送電子郵件及線上問卷網址供其自填,共獲得495人次的回填問卷,扣除27人次的回填內容有誤,共計有效填答問卷為468份。以SPSS 25.0 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線性迴歸分析來處理和分析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大學教師的疆界強度較弱,傾向整合工作與休閒,屬於整合者。在工作方面,能夠掌握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專注度等,有助於提升大學教師的生活品質,然而,工作的自主掌握是一把雙面刃,因為大學教師需要在假日從事工作的頻率較高,顯示工作對休閒的滲透程度較高,這導致大學教師的休閒時間減少或變得零散,因此,休閒的自主性顯得格外重要,建議大學教師可藉由提高休閒的時間比重藉以提升生活品質。Item 多面向運動對中高齡者的身心靈健康與生活品質之影響(2023) 楊怡慧; Yang, Yi-Hui老化不僅伴隨身體、心智和精神健康的下降,還會導致生活品質的衰退,甚至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醫療費用。研究發現,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因素,減少老化的負面影響,例如進行運動和冥想,可以實現成功的老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多面向運動對老年人有積極的影響,它結合了多種生活方式因素的組成。然而,對於中高齡者,多面向運動的效果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多面向運動對中高齡者的身體、心理、靈性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影響。總共招募41名中高齡者 (年齡在45-65歲之間),隨機分配到運動組和控制組。運動組安排了24週 (每週90分鐘實體教學及60分鐘線上演練) 多面向運動介入,課程內容包含有氧、阻力、伸展及冥想等運動。控制組則維持平時正常生活型態。於多面向運動介入前後,兩組均會進行身心靈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前測及後測。並期待經過24週多面向運動介入後,參與者的身心靈健康及生活品質均有顯著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41位中高齡者經過24週的多面向運動介入後,運動組在身體、心理及靈性健康方面均顯著優於控制組 (p ≤ .05),表示多面向運動能有效提升中高齡者的身心靈健康。在參加者背景組間差異發現,運動組的體重及BMI均呈下降趨勢,骨骼及肌肉則未減少。而兩組在生活品質方面並無顯著效益。經由這個研究結果發現,24週多面向運動能夠幫助中高齡者,減重、降低BMI及提升身心靈健康,惟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尚須排除一些限制原因,繼續探討及驗證。Item 臺北市都市型社區長者休閒涉入、休閒動機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以古亭次分區為例(2023) 林雯玉; LIN, Wen-Yu此研究目的在探討臺北市中正區古亭次分區社區長者參與休閒活動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研究對象為55歲以上社區長者,於里民活動中心或社區發放「休閒活動參與」問卷,以便利取樣方式共發放369份紙本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44份,另電子表單部分回收69份回覆,再以SPSS統計軟體之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做資料處理分析,得到結論如下:一、年齡、教育程度、目前月收入及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在休閒涉入、生活品質各方面有顯著的差異,而運動型及技藝型活動尤其顯著;高齡者在休閒涉入程度不同,對休閒內在動機有顯著差異,且對生活品質各方面也有影響;而共同居住對象不同對休閒內在動機有顯著影響,以獨居者的休閒內在動機比較低。二、臺北市中正區古亭次分區高齡者休閒涉入、休閒動機與生活品質呈正相關。基於以上的結論,建議社區長者盡可能及早培養至少一項運動型及技藝型休閒活動,也建議政府及民間相關單位除了運動中心以外也能設置更優質的技藝型、知識型活動中心,讓社區長者有更多元的選擇,希望政府能運用行政資源鼓勵高齡者尤其是獨居者走出家門參與休閒活動,相信對於社區長者的生活品質會有所幫助。Item 帆船運動參與者休閒涉入暨生活品質之研究(2021) 王錦鐘; WANG, Chin-Chung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帆船運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生活品質的現況及相關性。本研究選擇問卷調查法,以帆船運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採便利抽樣方式發放4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390份。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 性別、教育程度、個人月收入及居住地,在休閒涉入具顯著差異;2. 性別、教育程度、個人月收入及居住地,在生活品質具顯著差異;3. 帆船運動參與者具高度休閒涉入及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4. 休閒涉入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Item 多元團體活動對長者憂鬱及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福建福州某住宿型養老機構為例(2020) 吳佳鈴; Wu, Chia-Ling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老年人口每年約提升3%,中國大陸以往因實施「一胎化」人口策略,導致人口老化過快,老年化問題相當嚴峻。故而礙於家庭、經濟及照護長者壓力下,讓長者入住住宿型養老機構已成為考量方式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團體活動對長者憂鬱及生活滿意度影響,並以福建福州某住宿型機構為研究案例,運用問卷方式探知多元團體活動介入前後的長者人口背景變項,對憂鬱及生活滿意度影響。並探討多元團體活動是否影響住宿型機構長者憂鬱情形,甚至進一步影響其生活滿意度。 本研究將研究結果進行彙整與分析,結論為:於住宿型養老機構中施行多元團體活動能夠使長者憂鬱情形改善並提高生活滿意度。生活自理功能為輕度依賴及中度依賴者的憂鬱程度,均顯著高於完全自理者。此顯示不同個人背景長者都需要參與多元團體活動,尤其是日常生活需要依賴他人的長者,活動參與需求更需重視。 此研究可成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先河,為此類型議題研究開啟更多關注點及方向。同時亦希望研究結果可為福州以至於福建或全中國甚至是台灣養老事業的業者,於發展長者住宿型機構之獨特性差異化的選擇發展依據。同時也可以提供給政府相關部門於制定與品質提升發展相關政策指標之建議參考內容。Item 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2008) 黃振紅; Chen-hung Huang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及生活品質之現況,其次,比較不同背景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及休閒調適之差異,最後則探討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公、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體育室之326 位專任體育教師,並以「大學體育教師工作感受、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大學體育教師之整體工作倦怠感受呈中度偏低程度,各構面以低個人成就之倦怠感最高,休閒調適整體知覺呈中高程度,各構面以舒緩身心最高,生活品質整體具中上滿意程度,各範疇以生理健康最高。 二、大學體育教師不同之職稱、任教學校類型在工作倦怠的感受有顯著差異;不同職稱變項在休閒調適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助理教授在「情緒耗竭」的倦怠感受顯著高於教授及講師;私立科技大學體育教師在「情緒耗竭」的倦怠感受顯著高於私立大學體育教師;另不同任教學校類型變項在「去人性化」及「低個人成就」兩構面上均達顯著差異,但組間差異不明顯。教授在「提昇正面情緒」上顯著高於助理教授;另不同職稱變項在「友伴式休閒」上也達顯著差異,但組間差異不明顯。 三、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之間具有線性結構關係,工作倦怠對生活品質有直接影響效果,但透過休閒調適中的緩衝模式,會發揮緩衝的功能,調節負向工作壓力,降低工作倦怠的發生,間接維繫生、心理健康,進而提昇生活品質。 四、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模式符合各項適配度指標,其中以工作倦怠最能影響生活品質滿意程度。 基於以上發現,建議大學體育教師能持續以身作則多參與休閒活動,並迎領其他領域教師共同參與,形塑體育運動之正面形象,活絡校園組織氛圍。而針對未來研究,可將此模式擴大至其他領域之教師,建立大學各領域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模式。Item 糖尿病患休閒參與和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北區某醫學中心為例(2010) 簡文芳; Wen-Fang Chein本研究旨在探討糖尿病患之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品質之差異情形,採取問卷調查法,以立意抽樣方式針對北區某醫學中心門診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共計發放3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217份。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編製「休閒活動參與量表」以及國內學者共同編製之「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 WHOQOL-BREF )」進行施測。資料回收整理之後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研究結果如下:一、糖尿病受訪者大都居住在北部地區,男女比例相當(1.1:1.0),以61-70歲且已婚有子女為主,教育水準以大專院校(含)以上者最多,職業別又以服務業(商)較多,休閒活動以每次平均消費1,001~5,000元為主,而持續1-2小時居多、偶而不固定參與者最多,個人意願為其參與休閒活動之主要動機,有家人陪伴同行為主要形式,個人自覺健康狀況大多感受不好亦不壞,但多認為糖尿病對健康狀況會有一些影響,罹病時間又以10年(含)以下為主。二、糖尿病受試者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以戶外類型為主,社交類、媒體類也不少,嗜好習性類與文化類較少,參與率最低的則是運動類型的休閒活動。三、不同背景變項的糖尿病受訪者在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品質上部份達顯著差異。四、在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品質的相關部份,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即休閒活動參與度越高者,其生活品質滿意程度也越佳。五、休閒活動參與的多寡並不會影響糖化血色素的高低值;但糖化血色素值愈低者,其對生活品質的環境層面與整體層面愈呈現滿意狀態。 本研究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冀望研究成果可以做為該醫學中心與其他相關單位,以及後續對糖尿病患休閒參與和生活品質關係之相關研究的參考依據。Item 養生宅住老人休閒參與和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潤福生活新象為例(2006) 廖明惠; Liao, Ming-hui本研究旨在探討選擇「潤福生活新象」作為退休後居住方式的老人其休閒參頻率與生活品質之關係。以目前居住於「潤福生活新象」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所得數據經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頻率偏低,以「視聽觀賞類」活動的參與頻率最高,而「進修學習類」活動的參與頻率最低。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與自覺健康狀況的老人在休閒參與頻率具有顯著差異。 二、老人整體生活品質平均數為56.83分,各題平均數皆在3分以上,顯示老人對生活品質有「中等以上滿意」的程度。以「環境」範疇得分最高,其次為「社會關係」範疇、「心理」範疇,而「生理健康」範疇之得分最低。不同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與自覺健康狀況的老人在生活品質具有顯著差異。 三、休閒參與總量較高的老人其生活品質也較好,兩者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各類型參與頻率方面,除了「視聽觀賞類」活動之外,「個人嗜好類」、「社交類」、「運動健身類」、「進修學習類」與「宗教類」活動的參與頻率和生活品質之間皆存在顯著正相關,參與頻率較高者其生活品質也較好。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潤福生活新象」館方規劃多元並符合老人體能負荷與學習興趣的活動,以提升休閒總參與量和學習類型活動的參與頻率,並鼓勵「個人嗜好類」、「社交類」、「運動健身類」、「進修學習類」與「宗教類」休閒活動的參與,以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Item 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對老年人全人健康之影響(2005) 黃奕仁; Huang, Yi-Jen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對老年人全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影響。94位65-100歲老年人分為運動組63人(平均年齡76.32±6.55歲),和僅參與健康檢測之對照組31人(平均年齡81.10±8.24歲)。運動組接受十六週每週一次二小時綜合運動課程(包括伸展、平衡、肌力與耐力訓練),搭配自我運動監控計畫,介入期間每週運動頻率3.56 ± 2.08次,每次運動時間20分鐘以上,訓練強度訂在自覺輕鬆-有點吃力(RPE11-15)之水準,達到ACSM所定老年人運動計畫之標準,同時對照組運動頻率維持在每週1.29 ± 2.50次之水準。全體並於計畫前、後及三個月追蹤期檢測生理狀態、運動能力、細胞代謝、心理健康、運動習慣、健康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將檢測結果以獨立t檢定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後發現,運動介入後運動組生理部分在生理狀態(收縮血壓、安靜心跳)、身體組成(肌肉量、體脂肪率)、運動功能(反應能力、平衡、柔軟度、下肢動力與心肺耐力)、細胞代謝適能(葡萄糖耐受度、胰島素敏感性及血液中脂類)、抗老化指標(DHEA-S)、心理自覺健康、「健康體能促進」與「疾病預防」等生活型態均有顯著改善。同時心理情緒指數(老人憂鬱量表GDS正向平均分數)、運動階段、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部分明顯優於對照組。追蹤三個月發現,運動組生理健康、運動能力、細胞代謝適能、抗老化指標DHEA-S、自覺健康與自我效能仍顯著優於前測,此時運動階段明顯向前推進,健康生活型態中「健康體能促進」、「個人安全」及生活品質中「活力」、「工作能力」均明顯高於對照組。結論指出,本研究十六週運動介入計畫使運動組每週運動頻率明顯增加,進而改善了基本生理狀態、身體組成、身體運動功能、細胞代謝適能和抗老化指標等生理健康,同時也增強了心理自覺健康、和健康體能促進行為。相對於對照組的衰退,運動組維持較佳的健康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水準。運動計畫介入的效益使運動組在追蹤三個月後仍維持較佳的生理健康、健康體能促進行為、自我效能、活力與工作能力滿意度,顯示本研究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有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改善和生活品質的維持。Item 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2003) 吳秋燕; Wu, Chiu-Y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人之心肺適能和生活品質之差異,及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為年齡在65~92歲之老年人,以六分鐘走路測驗評估其心肺適能,採用PASE量表評估身體活動量及SF-36量表評估生活品質。 本研究共獲得100份老年人有效資料(平均年齡為72.91±6.17歲),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且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間呈現顯著正相關(p<.05)。 二、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12至.29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及情緒限制等三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三、不同心肺適能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02至.41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等四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高身體活動量及高心肺適能之老年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老年人增加身體活動量,增進心肺適能,應是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