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驗證多元性運動訓練對肌少症高風險之老老人功能性體適能之效益
    (2019) 蔡富任; Tsai, Fu-Jen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3月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4.05%,臺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的行列。高齡者因身體老化、疾病等因素,身體功能日益下降,特別是肌肉功能的減退,容易造成高齡者跌倒,進而影響其日常生活,嚴重還可能導致死亡,過往研究大多是針對65歲以上高齡者,進行大範圍的探討,鮮少針對各個年齡層細部探究,因此為深入了解高齡者之差異,本研究欲小範圍在85歲至99歲高齡者進行探討,透過8週的多元性運動課程介入,是否能有效提升肌少症高風險老老人的功能性體適能,並協助其維持其日常生活中身體活動的能力,達到有效預防、降低罹患肌少症的風險。研究對象共計42位,平均年齡87.83±2.78歲,研究對象為參與臺北市106年、107年悠活防跌班之肌少症高風險老老人,在經由8週多元性運動課程介入後,經前實驗設計之單組前、後測,得相關數據進行進行前、後測分析。結果顯示:肌少症高風險之老老人在參與8週多元性運動課程後,其坐姿起立、手臂彎舉項目有顯著進步;再針對肌少症低風險與肌少症高風險進行前後、測的比較差異,發現低風險組與高風險組僅在坐姿起立有顯著進步。因本研究介入時間僅有短短8週,所以相關結果成效表現有限,但對於85歲以上的老老人而言,特別是有罹患疾病風險的老老人,需透過更長時間的運動訓練,才能延緩老老人身體衰退的速度,方能保有該年齡階段所需具備的身體能力。但對此族群的老老人而言,功能性體適能未退步,且能保有維持日常生活之機能,就是最大的進步。
  • Item
    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2013) 張章淮; Chang-Huai Chamg
    臺灣人口老化現象與日俱增,2007年7月底,臺灣已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標準 (內政部社會司,2007) 。而高齡化對個人的重要影響之一,因生理、心理之特性,易使其無法良好的適應生活中的各種狀況,然而獲得社會支持以及參與休閒則能夠提升高齡者的活力及心理慰藉、增進健康 (陳育慧,2002;劉正文,2005) ,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高齡者其社會支持感受程度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性,以期提供政府及相關機構高齡政策規劃之參考。本研究之對象為居住在臺北市大安區,且年滿65歲以上之高齡者進行調查。抽樣方法採分層便利取樣,以大安區各個鄰里為區分。調查時間為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385份。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一、參與最多的三項活動為散步、看電視及報紙、聊天,且參加靜態類的活動較多;最少的三項依次為跑步、下棋或玩牌、蒐集剪貼;二、以每日與配偶相處的時間最多;獲得之社會支持程度偏高,其中最高的支持種類為社會網絡支持;三、不同背景之休閒參與的頻率及類型有顯著差異;四、不同背景之社會支持程度,有達到顯著差異;五、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關係呈現低度正相關。因此研究建議高齡者:一、從事團體性之活動以增進社會支持,並多參與動態類活動;二、政府能提供高齡者良好的休閒參與環境及維持高齡者經濟安穩,使其能適應老化生活。
  • Item
    社區意識及社區參與對溪流保育的影響-以復興鄉義盛村為例
    (2009) 蔡美怡; Mei-Yi Tsai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瞭解宇內溪保育工作的推動歷程,係針對復興鄉義盛村居民對地方推動溪流保育參與態度進行探討,採問卷調查方式,以年滿20以上居民設籍且長久居住的176位居民為研究對象,發放正式問卷計176份,回收有效問卷170份,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方式等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各構面之關聯性。獲致結果如下: 一、 義盛村居民,「女性」略多,並以年齡「30到49歲」的中年族群居多,職業方面以「工」比例最高,教育程度為「高中職畢(肄)」最多,居住時間以「20年以上」比例最高,家庭每月平均月收入為「2萬元(含)以上,未滿5萬元」,大部分「已婚」。 二、 人口基本背景屬性中職業、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與社區意識達顯著影響。 三、 人口基本背景屬性中教育程度與參與溪流保育態度達顯著影響。 四、 社區意識與參與溪流保育態度間為正相關。 依此擬訂對應建議做成結論,提供相關單位與參與者進行溪流生態保育工作及研究之參考。
  • Item
    牛埔社區居民「遊覽」活動之研究
    (2015) 湯舒伃; Tang, Shu-Yu
    在臺灣,「遊覽」是一項蔚為風尚的活動。浸於民間信仰普遍的氛圍下,這類活動多半含有宗教觀光成分在內。一般大眾則依其宗教特性,將遊覽活動泛稱為進香團,並予以老人、三跪九叩、鑽轎底等刻板印象。本文以文化人類學角度為基礎,透過田野文本分析、實際參與牛埔社區居民的遊覽活動、與參與者進行對談,深描遊覽活動的風貌並勾勒出社區居民與遊覽間的關係。最後發現,遊覽並不為進香,而是基於共享的信仰價值、地緣、血緣關係,透過人際網絡串聯聚集而成,且富有社交性質的休閒活動;活動中的宗教活動,僅作為穿針引線的線頭,牽動遊覽活動的舉辦,帶出牛埔社區居民相互友愛的關懷之情,形塑出這群人的集體意識,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交流往來,不僅豐富彼此的心靈,更成為牛埔社區居民樂此不疲的休閒形式。
  • Item
    基隆市里長休閒認知、休閒參與及其休閒活動推動現況之探討
    (2016) 蕭淑如; Hsiao, Shu-Ru
    本研究有鑑於休閒生活對民眾健康的重要性,故休閒推廣日趨重要。而里長是政府的行政基層,在推動休閒活動中可居於重要環節,其本身之休閒認知及休閒參與可能影響其推動情形。本研究以基隆市為研究範圍,目的旨在瞭解基隆市里長的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之關係,進而探討基隆市社區休閒推動現況。以基隆市第二十屆157位里長做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普查。問卷以Likert五等量表測量,資料採用IBM SPSS 22.0中文版進行分析,所得結果藉由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分析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各變項對休閒參與之預測力,進行分析討論。研究結論:一、基隆市里內舉辦之休閒活動,民眾參與率不到一成,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女性佔多數。經費不足為主要推動阻礙。舉辦類型以唱歌、健康知識講座、旅遊、登山健行路跑為主。二、基隆市里長休閒認知程度高,有主動參與休閒活動的意願,且休閒參與度也高。三、 基隆市里長之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里長的休閒認知越高,對於休閒參與的意願也越高。四、基隆市里長其擔任里長任期數、以及個人每月投入休閒之費用,與里長的休閒效益認知能顯著預測休閒參與的程度。所得結果提供基隆市政府作為日後社區休閒推動的參考依據。
  • Item
    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對社區民眾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
    (2015) 陳柏佑; Chen, Bo-You
    摘要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藉由5週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對社區民眾身體活動量、功能性體適能與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方法:徵求32名平均年齡59.6±8.4歲的中老年人為實驗參與者,並隨機分派至先介入課程組與後介入課程組,研究期程共十三週,課程介入共計五週,每週實施1次,每次90分鐘,前45分鐘為體適能專題演講和討論,後45分鐘則為體適能活動指導。所有參與者於實驗第一週、第七週、第十三週進行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 (連續坐椅站立、肱二頭肌屈舉、坐椅體前彎、手臂背後互拉、2.44 公尺繞物、2 分鐘原地踏步)、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自我效能測量,實驗期間並要求配戴計步器以記錄身體活動情形。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 .05)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在5週身體活動課程結束後,參與者的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與平均步數上沒有顯著改善。而身體活動量 (先介入組前測:2310.86 ± 2419.91 METs;中測:4797.14 ± 3344.29 METs;後介入組中測:1297.46 ± 700.03 METs;後測:4749.46 ± 3840.57 METs)、運動自我效能得分 (先介入組前測:30.21 ± 13.72分;中測:34.50 ± 9.47分;後介入組中測:31.69 ± 9.23分;後測:38.69 ± 11.10分) 以及中行走強度持續時間 (先介入組前測:10.04 ± 5.03分鐘/週;中測:16.98 ± 10.62分鐘/週;後介入組中測:8.59 ± 4.59分鐘/週;後測:13.90 ± 9.25分鐘/週) 達顯著進步 (p < .05)。結果:五週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可以提升參與者的身體活動量、運動自我效能得分以及中行走強度持續時間。
  • Item
    社區少棒隊的經營:臺北市與臺中市的比較研究
    (2015) 王冠閔; Wang, Kuan-Min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並利用「運動組織經營與環境理論」分析比較臺北市與臺中市各社區少棒隊經營與發展之異同,詮釋社區少棒隊興起的原因及社會意義。研究結果發現: (1) 政府長期推動棒球運動與媒體轉播賽事,造成各年齡層都有棒球愛好者,這是近年社區少棒隊興起的主因。 (2) 社區少棒的意義是多元且流動的,因時因地制宜,且各自表述。 (3) 社區少棒隊依照經營者理念與身分,可分為:競技型、公營推廣型、民營推廣型、伴兒型四類。而北中兩地的社區少棒隊受到各隊經營者身分影響,使臺中市球隊有結盟行為而臺北市則無;受到地方政府政策影響,兩地的伴兒型球隊在經營上皆遭遇到較大的阻力。 (4) 隨社會變遷與民眾價值觀的改變,政府競技取向的政策與民眾重視參與的價值觀不符,從過去的勝利主義,到現在被注入多元參與的觀念。
  • Item
    社區身體活動推廣策略與介入模式之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8-09-01) 方進隆; 李若屏; 高鈺彥; 張致瑋; 卓俊辰
  • Item
    社區身體活動推廣策略與介入模式之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8-09-01) 方進隆; 李若屏; 高鈺彥; 張致瑋; 卓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