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成年患者之客觀評估身體活動量與靜態行為:參與及未參與小作所之比較研究(2020) 吳敏如; Wu, Ming-Ju背景: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 (Prader-Willi Syndrome, PWS,俗稱小胖威利,簡稱小胖)為先天性第十五對染色體異常之罕見疾病,發生率約 1/10,000~1/30,000,症狀包括輕度到中度智能障礙、情緒與學習障礙、過度進食以及肌肉張力低下,以致小胖傾向靜態生活,並缺少自主運動的能力。 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社區日間作業設施(俗稱小作所)是否能促使小胖增加身體活動、減少靜態行為,以達到健康生活 的目的。 方法:我們利用三軸加速規測量十八名成年小胖連續八天之身體活動時間與強度、靜態行為的時間與型態;其中十名於週間日間參與小作所課程,八名未參與小作所課程。以獨立樣本 t 檢定比較兩組一週期間、週間日間、週間夜間、週末週日的身體活動量及靜態行為時間。 結果:結果顯示參與小作所課程的小胖於週間日間有較多的身體活動總量、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步數,以及較少的靜態行為。於一週期間也有較多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和步數,且在週末有較少的久坐次數。在週間夜間,兩組的身體活動量及靜態行為則無差異。 結論:本研究顯示,因為小作所的課程內容安排和時間規劃妥當,參與小作所課程的成年小胖比未參與小作所課程的成年小胖有較多的身體活動以及較少的靜態行為,尤其是週間日間。此項研究結論可作為健康促進政策之制定參考,若能廣設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或指導成年小胖之照顧者以此原則規劃作息和活動,可使更多成年小胖達到多動少坐的健康生活型態。Item 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2013) 張章淮; Chang-Huai Chamg臺灣人口老化現象與日俱增,2007年7月底,臺灣已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標準 (內政部社會司,2007) 。而高齡化對個人的重要影響之一,因生理、心理之特性,易使其無法良好的適應生活中的各種狀況,然而獲得社會支持以及參與休閒則能夠提升高齡者的活力及心理慰藉、增進健康 (陳育慧,2002;劉正文,2005) ,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高齡者其社會支持感受程度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性,以期提供政府及相關機構高齡政策規劃之參考。本研究之對象為居住在臺北市大安區,且年滿65歲以上之高齡者進行調查。抽樣方法採分層便利取樣,以大安區各個鄰里為區分。調查時間為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385份。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一、參與最多的三項活動為散步、看電視及報紙、聊天,且參加靜態類的活動較多;最少的三項依次為跑步、下棋或玩牌、蒐集剪貼;二、以每日與配偶相處的時間最多;獲得之社會支持程度偏高,其中最高的支持種類為社會網絡支持;三、不同背景之休閒參與的頻率及類型有顯著差異;四、不同背景之社會支持程度,有達到顯著差異;五、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關係呈現低度正相關。因此研究建議高齡者:一、從事團體性之活動以增進社會支持,並多參與動態類活動;二、政府能提供高齡者良好的休閒參與環境及維持高齡者經濟安穩,使其能適應老化生活。Item 社區意識及社區參與對溪流保育的影響-以復興鄉義盛村為例(2009) 蔡美怡; Mei-Yi Tsai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瞭解宇內溪保育工作的推動歷程,係針對復興鄉義盛村居民對地方推動溪流保育參與態度進行探討,採問卷調查方式,以年滿20以上居民設籍且長久居住的176位居民為研究對象,發放正式問卷計176份,回收有效問卷170份,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方式等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各構面之關聯性。獲致結果如下: 一、 義盛村居民,「女性」略多,並以年齡「30到49歲」的中年族群居多,職業方面以「工」比例最高,教育程度為「高中職畢(肄)」最多,居住時間以「20年以上」比例最高,家庭每月平均月收入為「2萬元(含)以上,未滿5萬元」,大部分「已婚」。 二、 人口基本背景屬性中職業、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與社區意識達顯著影響。 三、 人口基本背景屬性中教育程度與參與溪流保育態度達顯著影響。 四、 社區意識與參與溪流保育態度間為正相關。 依此擬訂對應建議做成結論,提供相關單位與參與者進行溪流生態保育工作及研究之參考。Item 怒濤掃地仔—衝浪聚落的休閒實踐與團體認同(2017) 陳威翰; Chen, Wei-Han本研究以自我民族誌 (auto-ethnography) 研究方法,描述教導我衝浪的田保羅老師所經營之怒濤衝浪店內實習幾年以來與一群熱愛衝浪的好友們相遇、相聚並強烈認同彼此的生命故事。團體形成:我跟我的同伴們皆被衝浪運動帥氣形象吸進了海浪的世界,因學習衝浪而於怒濤衝浪店相識,由於各自相似的個性而互相吸引,進而因衝浪而培養出相同的生活風格,配合海浪的作息生活。一同生活的日子裡累積許多回憶使我們萌生大量情感,將我們繫在一塊兒,一個小型衝浪聚落就此生成。依附怒濤,成為真浪人:自學習衝浪開始,怒濤便是我與同伴們的起點,怒濤對我的意義與價值、在怒濤所留下之回憶,使我強烈地依附於怒濤屋簷下,認同怒濤為海邊的家。而初學衝浪之時,外表是我與同伴認同自身為浪人的重要依據,隨著越加深入實踐浪人的角色,外表的重要性已微乎其微,真正重要的是為追求完美海浪所付諸的實踐,才是我們成為真正浪人的關鍵。「我們」,概念形成:藉由穿著相同服裝,奉行共同準則、儀式,及分享共同理想,在生活中重複著相同的觀點,使我與同伴將彼此視為一共同體。最後透過合作努力實現彼此共同的目標、理想,產生強烈的凝聚力,並以身為「怒濤掃地仔」為榮。Item 基隆市里長休閒認知、休閒參與及其休閒活動推動現況之探討(2016) 蕭淑如; Hsiao, Shu-Ru本研究有鑑於休閒生活對民眾健康的重要性,故休閒推廣日趨重要。而里長是政府的行政基層,在推動休閒活動中可居於重要環節,其本身之休閒認知及休閒參與可能影響其推動情形。本研究以基隆市為研究範圍,目的旨在瞭解基隆市里長的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之關係,進而探討基隆市社區休閒推動現況。以基隆市第二十屆157位里長做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普查。問卷以Likert五等量表測量,資料採用IBM SPSS 22.0中文版進行分析,所得結果藉由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分析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各變項對休閒參與之預測力,進行分析討論。研究結論:一、基隆市里內舉辦之休閒活動,民眾參與率不到一成,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女性佔多數。經費不足為主要推動阻礙。舉辦類型以唱歌、健康知識講座、旅遊、登山健行路跑為主。二、基隆市里長休閒認知程度高,有主動參與休閒活動的意願,且休閒參與度也高。三、 基隆市里長之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里長的休閒認知越高,對於休閒參與的意願也越高。四、基隆市里長其擔任里長任期數、以及個人每月投入休閒之費用,與里長的休閒效益認知能顯著預測休閒參與的程度。所得結果提供基隆市政府作為日後社區休閒推動的參考依據。Item 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對社區民眾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2015) 陳柏佑; Chen, Bo-You摘要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藉由5週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對社區民眾身體活動量、功能性體適能與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方法:徵求32名平均年齡59.6±8.4歲的中老年人為實驗參與者,並隨機分派至先介入課程組與後介入課程組,研究期程共十三週,課程介入共計五週,每週實施1次,每次90分鐘,前45分鐘為體適能專題演講和討論,後45分鐘則為體適能活動指導。所有參與者於實驗第一週、第七週、第十三週進行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 (連續坐椅站立、肱二頭肌屈舉、坐椅體前彎、手臂背後互拉、2.44 公尺繞物、2 分鐘原地踏步)、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自我效能測量,實驗期間並要求配戴計步器以記錄身體活動情形。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 .05)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在5週身體活動課程結束後,參與者的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與平均步數上沒有顯著改善。而身體活動量 (先介入組前測:2310.86 ± 2419.91 METs;中測:4797.14 ± 3344.29 METs;後介入組中測:1297.46 ± 700.03 METs;後測:4749.46 ± 3840.57 METs)、運動自我效能得分 (先介入組前測:30.21 ± 13.72分;中測:34.50 ± 9.47分;後介入組中測:31.69 ± 9.23分;後測:38.69 ± 11.10分) 以及中行走強度持續時間 (先介入組前測:10.04 ± 5.03分鐘/週;中測:16.98 ± 10.62分鐘/週;後介入組中測:8.59 ± 4.59分鐘/週;後測:13.90 ± 9.25分鐘/週) 達顯著進步 (p < .05)。結果:五週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可以提升參與者的身體活動量、運動自我效能得分以及中行走強度持續時間。Item 社區少棒隊的經營:臺北市與臺中市的比較研究(2015) 王冠閔; Wang, Kuan-Min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並利用「運動組織經營與環境理論」分析比較臺北市與臺中市各社區少棒隊經營與發展之異同,詮釋社區少棒隊興起的原因及社會意義。研究結果發現: (1) 政府長期推動棒球運動與媒體轉播賽事,造成各年齡層都有棒球愛好者,這是近年社區少棒隊興起的主因。 (2) 社區少棒的意義是多元且流動的,因時因地制宜,且各自表述。 (3) 社區少棒隊依照經營者理念與身分,可分為:競技型、公營推廣型、民營推廣型、伴兒型四類。而北中兩地的社區少棒隊受到各隊經營者身分影響,使臺中市球隊有結盟行為而臺北市則無;受到地方政府政策影響,兩地的伴兒型球隊在經營上皆遭遇到較大的阻力。 (4) 隨社會變遷與民眾價值觀的改變,政府競技取向的政策與民眾重視參與的價值觀不符,從過去的勝利主義,到現在被注入多元參與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