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大專學生運動團隊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運動行為之影響研究
    (2012) 黃曉箴; Hsiao-Chen Huang
    本研究欲探討就讀大專時曾參與運動團隊者,其畢業後的運動情況,並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社會心理因素、運動環境因素的研究對象之運動行為是否有差異,以瞭解影響這群人現階段從事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研究對象為就讀大專時,曾參與運動團隊 (包括校隊、系隊、社團) 為期1年以上者。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共回收404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最近六個月中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為慢跑、仰臥起坐、散步、重量訓練、伏地挺身、籃球、騎自行車等。運動頻率以每週2~3次最多。每次運動以31~60分鐘者最多。較常前往的運動地點為學校場地和自家中。運動同伴以朋友為主,亦有不少人是獨自前往。整體而言,大專時期參與運動團隊的經驗對畢業後的運動行為具正面助益,因此建議政府在推行全民運動時應向下扎根,使國民在學生時期即培養運動能力和習慣。
  • Item
    社會化媒介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
    (2005) 王證翔; Wang, Cheng-Shi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化媒介對台北市國中生運動行為的影響。以台北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研究。於民國94年10月至民國94年12月發出760份的問卷,回收總問卷數為702份(92.37%),剔除無效問卷以後,有效問卷數為650份(92.59%)。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及集群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台北市國中生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序為籃球、散步、騎車。半數以上的學生未達到「運動333」標準。 二、不同的「性別」、「年級」、「運動性社團經驗」以及「運動代表隊經驗」的台北市國中生對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性。 三、在社會化媒介因素統計的結果,發現影響台北市國中生運動行為的社會化媒介,依其影響程度,由高至低為同儕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媒體因素、社區因素。 四、不同的「性別」、「年級」、「運動性社團經驗」以及「運動代表隊經驗」的台北市國中生對社會化媒介有顯著差異性。 五、不同集群類型的台北市國中生在「運動次數」、「運動時間」有顯著差異性。 根據研究之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相關單位在研擬國中生運動計畫時,應該以同儕和學校為主。 二、有關單位在研擬國中生建立運動習慣策略時,應詳加考慮不同目標群體的人口統計特徵及其社會化媒介特性。
  • Item
    國軍採購人員運動行為對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2011) 伍弘哲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國軍採購人員運動行為、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現況及其關聯性。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321份,所得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軍採購人員普遍欠缺運動行為;工作壓力感受偏高,並以「工作負荷」感受最高;身心健康狀況則普遍偏差,並以「憂鬱反應」感受最明顯。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軍採購人員在運動行為、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研究結果均具差異性。 三、不同運動行為在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層面均有明顯差異,並以不規律運動行為者,其工作壓力感受較高且身心健康狀況較差。 四、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間有高度正相關。 本研究結果期能提供相關單位參考,以重視國軍採購人員運動行為、工作壓力及身心健康情形。並藉由適當的規律運動,降低工作壓力感受,提高工作效率,增進身心健康。 本研究結果期能提供相關單位參考,以重視國軍採購人員運動行為、工作壓力及身心健康情形。並藉由適當的規律運動,降低工作壓力感受,提高工作效率,增進身心健康。
  • Item
    中高齡者運動行為與工作記憶之研究
    (2018) 曾婉玲; Tseng, Wan-Ling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失智海嘯衝擊,如何維持認知功能是一重要議題。研究指出,認知功能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退,其中工作記憶是受老化影響最大的能力之一。過去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改變大腦結構,進而對認知功能有顯著正向影響。然而,運動的項目、頻率、持續時間與強度,對小腦神經細胞與突觸之連結,及大腦認知功能呈現出選擇性的效益。研究目的為探討中高齡者運動行為與工作記憶的現況,分析背景變項與二個變項之間的差異,並探討變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方法採便利抽樣法,抽取居住在大臺北地區187位中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調查其運動行為,並施以N-back任務、數值史楚普效應測驗工具來測量工作記憶表現。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集群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從業身分會影響運動項目之參與程度,而年齡、教育程度、從業身分、職業身分、慢性病會影響工作記憶表現。再以集群分析,將運動項目分為三群組,發現「短時高強度快走組」及「長時高強度運動組」其工作記憶表現較「短時低強度走路組」好。建議中高齡者應從事高強度以上之運動,並選擇具有運動效益之參與型態,如騎單車、球類、體適能運動,以減緩認知老化的速度,來提升晚年的生活品質。
  • Item
    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2004) 黃任要; Ren-Yao Huang
    本研究主要是在瞭解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結果期待、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及運動阻礙因素與運動行為間的關係。以苗栗市兩所高中(職)日間部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法,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有效樣本544人。所得資料以敘述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從事規律性運動行為的比率男生(74%)較女生(58%)高;在每週運動次數方面,不分性別,大多數的學生皆以每週運動2次居多;且男生每次運動時間較女生長。 二、研究對象大都與同學或朋友一起從事運動;學校為其最常去的運動場所;籃球及騎腳踏車是男女學生課後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 三、在運動結果期待方面,課後有參加補習者比無參加補習者得分較高。 四、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普遍不高,男生高於女生;高中高於高職;參加運動社團者高於參加非運動社團者。 五、研究對象所獲得的運動社會支持偏低,朋友是其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主要是提供情緒及訊息方面的支持,而工具方面的支持較少。 六、在運動阻礙因素方面,研究對象認為課業太過繁忙、沒有閒暇時間等因素,較有可能阻礙其課後參與運動行為。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會因個人背景因素及社會影響因素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學校為學生最常去的運動場所,建議適度開放校園的運動設施、設備,以利學生及社區民眾從事運動行為使用。
  • Item
    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3) 戴良全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教師的運動行為現況,並探討運動行為與其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障礙、自覺運動利益及運動社會支持間的關係。以臺北縣國小教師為研究母群,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利用問卷調查法取得有效樣本1102人,回收率為69.9%。研究工具有「運動行為問卷」、「自覺運動障礙量表」、「自覺運動利益量表」、「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和「運動自我效能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和逐步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有規律運動的教師占24.04%,研究對象較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次為:慢跑、爬山、步行、游泳與桌球。 二、運動自我效能會因性別、年齡、職務、學校規模及學生時代參與運動團隊經驗之不同而有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三、運動社會支持會因不同年齡、職務、婚姻狀況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與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運動障礙呈顯著負相關。 五、男性、50歲以上、行政人員(主任、組長)、學生時代曾參與運動團隊者,分別比女性、39歲以下、級任教師、學生時代無參與運動團隊者之國小教師有較佳之運動行為。 六、運動行為可由運動自我效能、性別、運動社會支持與自覺運動障礙四個變項來預測,共可解釋20.6%的變異量。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 本研究並依研究結果對有關單位提出建議,以提升國小教師之運動行為。
  • Ite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
    (2008) 王逸君; Yi-chun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師大)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之現況,及其關聯性,以96學年度第二學期修習體育課的學生866人為研究對象,於2008年4月14至18日,以「大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調查問卷」進行資料的蒐集,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及典型相關進行統計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臺灣師大學生運動態度普遍持正向同意的看法,主要為利益構面的取向,且有規律運動行為學生高於三成,然臺灣師大學生健康生活品質狀況較差,可鼓勵學生將良好的運動態度與運動行為加以連結,進而提升健康生活品質。 二、經由瞭解臺灣師大學生參加運動代表隊層級以及規律運動行為程度,能有效瞭解其運動態度情形,支持了態度與行為的雙向關係之說法。 三、臺灣師大學生參加運動代表隊者,其運動行為較多,而健康生活品質的整體身體、心理健康狀態,明顯優於沒有參加運動代表隊、運動行為較少的學生,支持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有關之論點。 四、臺灣師大學生的運動態度、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有顯著關聯性,即增加其運動態度與行為,則可改善健康生活品質。改善學生運動投入及成就與心理滿足的運動態度,可提升活力及一般健康狀況的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臺灣師大可輔導學生將良好的運動態度加以落實,養成規律運動行為,學生亦應主動留意增進健康生活品質的訊息及管道,進而提升健康生活品質。
  • Item
    台南市高中職教師運動行為與疲勞程度及生活壓力之研究
    (2010) 吳合進; Ho-Chin Wu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不同運動行為教師的疲勞程度和生活壓力之差異,並探討運動行為和疲勞程度及生活壓力之相關性。研究對象為台南市98學年度編制內之高中職教師,隨機取樣實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為878份。問卷包括基本資料、運動行為問卷、中文版個人疲勞強度問卷 (CIS)及生活壓力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方法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一、39.3 %高中職教師常感到疲勞(CIS>76),有規律運動習慣之教師有33.1 %。 二、低運動行為之教師疲勞程度顯著高於高運動行為之教師(p<.05)。 三、高運動行為之教師生活壓力顯著低於低運動行為之教師(p<.05)。 四、運動行為與疲勞程度及生活壓力呈顯著負相關(p<.05);疲勞程度與生活壓力呈顯著正相關(p<.05)。 結論:較高運動行為之高中職教師其疲勞程度與生活壓力較低,運動行為與疲勞程度和生活壓力有相關。
  • Item
    輪班人員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2010) 吳毓芳; Yu-Yang Wu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高雄市煉油廠輪班人員的運動行為現況,並探討運動行為與其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障礙、自覺運動利益及運動社會支持間的關係,其研究結果將可提供相關機構國營機構或有輪班機制的單位之參考。本研究方法運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並採立意抽樣調查,研究對象為高雄市煉油廠輪班人員,研究工具為「輪班人員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問卷」。並取得有效樣本874人,回收率為82.1%。主要統計分析是利用SPSS 12.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資料分析包括: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和逐步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經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有規律運動的輪班人員占32.60%,研究對象較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次為:慢跑、爬山、健行、游泳與桌球。 二、運動行為會因不同年齡、學歷、職務、服務年資與婚姻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社會支持會因學歷之不同而有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四、運動自覺障礙會因年齡與職務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五、運動自我效能會因學歷與職務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六、本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與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運動障礙呈顯著負相關。 七、運動行為可由年齡、運動自我效能、與自覺運動障礙三個變項來預測。其中以年齡最具預測力。本研究並依研究結果對有關單位提出建議,進而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以提升規律運動的人口。
  • Item
    跨理論模式應用於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行為之探討
    (2009) 洪誌忱; Heng, Chih-Chen
    跨理論模式應用於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行為之探討 摘要 目的:瞭解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其個人背景、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行為階段的差異。方法:採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以台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母群,以簡單分層抽樣,針對各區高身體質量指數(BMI≧22.2)學生發出問卷921份,有效問卷750份作為研究樣本,有效回收率86.4%。統計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進行分析。結果:一、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以維持期最多(27.5%),其次分別為準備期(26.8%)、意圖期(17.1%)、行動期(14.8%)、無意圖期(9.9%)。二、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個人背景因素(區域、年級 ,性別、自覺健康狀況、體位、自認體適能測驗最不理想、運動時間)上有顯著差異(p<.05),在年齡無顯著差異。三、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p<.05),在身體型態上無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運動行為階段、社會心理變項、身體型態上有顯著差異(p<.05)。結論:台南市之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維持期比率最高,顯示有規律運動者,為有效控制體重,需進一步注重營養教育的實施;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為首要改善的部分,其他社會心理變項中影響運動行為的關鍵因素包括生理意像的知覺運動利益、天氣及時間有關的知覺運動障礙 、自我效能中的運動自我承諾及身體型態的自我評價。建議: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時,宜避免高溫的運動環境,降低其運動障礙,並針對不同運動行為階段、採取不同之策略,無意圖期以認知教育為主,配合訂定運動契約與使用運動媒體可進一步提昇其運動意圖;已有規律運動者則急需要營養教育的導正。不同性別策略上男性青少年應提昇運動技能,女性青少年則需強調以團體性運動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