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八週複合式訓練對跆拳道品勢速度力量表現之影響
    (2015) 莊鈞凱; Chuang, Chun-Kai
    背景:跆拳道品勢競賽動作標準性逐漸統一,技術分數已無差異性,導致表現分數在品勢競賽上成為比賽勝負之關鍵。表現分數的高低,主要以選手的速度力量 (爆發力) 來判定,突顯爆發力對跆拳道品勢的重要性。研究指出,阻力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 和增強式訓練 (plyometric training) 可提升爆發力表現,後續研究發現將兩種訓練組合而成的複合式訓練 (complex training) 提升效益更佳。目的:探討八週複合式訓練介入對品勢選手相關肌群的最大肌力 (1RM)、爆發力 (功率峰值)、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影響,以及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相關性。方法:14名優秀大專跆拳道品勢選手 (10男4女),經配對後分成2組:複合式訓練加上跆拳道品勢專項訓練組 (n=7, EG) 與跆拳道品勢專項訓練控制組 (n=7, CG),進行八週的訓練。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後進行仰臥推舉、蹲舉及滑輪下拉的最大肌力測驗,下蹲垂直跳與爆發伏地挺身的爆發力測驗,並使用三軸加速規配戴在參與者四肢,在展演「高麗」品勢同時請三位品勢裁判評分,取得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以及速度力量分數的成績。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兩組別上下肢最大肌力、爆發力、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速度力量分數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參與者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相關性。結果:八週複合式訓練後,EG組仰臥推舉、蹲舉、滑輪下拉之最大肌力、下蹲垂直跳與爆發伏地挺身的功率峰值以及速度力量分數顯著提升。另外,訓練後蹲舉、滑輪下拉之最大肌力以及速度力量分數 (EG:1.50 ± 0.08分;CG:1.38 ± 0.08分),EG組也顯著優於CG組。但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兩組別間無顯著差異,且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兩者無相關性 (r =.206, p>.05)。結論:八週複合式訓練可以有效提升跆拳道品勢選手上下肢最大肌力、功率峰值以及速度力量分數,但對於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並沒有提升效果。此外,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裁判給予評判速度力量分數沒有任何相關性,因此動作合加速度無法作為速度力量表現有無增加的指標。
  • Item
    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能力之影響
    (2003) 林煉傑; Lien-Chieh Lin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 能力之影響。本研究係以20 位高中籃球選手為受試對象,並以隨機分 配的方式,將受試者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最後共有16 位完成本次 實驗(平均年齡16.88±0.65 歲,身高178.96±6.05 公分,體重68.49± 7.28 公斤),每組各8 位。以KISTLER 9290 型測力板進行垂直跳能力的 測量,測驗內容包括蹲踞跳(squat jump,SJ)、下蹲跳(counter movement jump,CMJ)、連續跳五次與連續跳至疲勞測驗。測力板採樣頻率為 500HZ,經過處理後,取得地面垂直作用力與相關參數作分析。所得資 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並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考驗兩組改變幅度的差異性,結果發現: 一、經過訓練後,在SJ 垂直跳參數方面,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p<.05) 的有最佳騰空高度增加8.44cm、最大爆發力增加8.32W/kg 與平均 爆發力4.45W/kg,增加的幅度分別達21.28﹪、16.73﹪與20.80 ﹪。其中與爆發力相關的參數方面,兩組之間僅有最大蹬地速度 (7.18﹪)與發力率(27.03﹪)達顯著差異(p<.05)。 二、經過訓練後,在CMJ 垂直跳參數方面,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p <.05)的僅有最佳騰空高度增加6.86cm,增加的幅度達11.07﹪。 其中與爆發力相關的參數方面,兩組之間僅有最大蹬地速度(5.15 ﹪)達顯著差異(p<.05)。但實驗組在訓練前後達顯著差異的還 包括最大爆發力增加5.54W/Kg、平均爆發力增加2.88W/Kg 與下蹲 預備期時間減少59ms(p<.05)。 三、實驗組在經過訓練後,在連續跳參數方面有顯著的進步(p <.05):包括跳躍次數增加2.18 次、平均跳躍高度增加2.07 公 分、平均爆發力增加2.18W/Kg 與平均爆發力疲勞指數的減少;而 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的僅有平均跳躍高度(6.91﹪)。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八週增強式訓練合併重量訓練後,對於高 中籃球選手的垂直跳能力有明顯的幫助,不論是在SJ 垂直跳方面,抑 或是CMJ 垂直跳方面。且藉由漸進負荷的訓練模式,在八週內便可以達 到明顯的效果,又可以避免選手的傷害,是一種安全而又有效率的訓練 方式。
  • Item
    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
    (2007) 蔡豐任; Tsai, Feng-Jen
    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 摘要 負重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Weight Training)是一種結合重量訓練可增進最大肌力及增強式訓練可提升動作速度的爆發力訓練法。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負荷下進行負重下蹲反彈跳(loaded counter-movement jump,簡稱LCMJ,典型的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訓練對爆發力、神經肌肉的徵召活化效果、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等神經力學參數的影響。 本研究以大專排球聯賽特優級優秀女子排球選手12人為受試對象(年齡:19.9±1.1歲,身高: 171.8±6.8公分,體重:64.83±6.03公斤)。本實驗先以Quattro Jump單軸測力板測量受試者下肢蹲舉的最大等長肌力,作為個別負荷強度的訂定依據,再隨機選擇不同負荷(最大等長肌力的0%, 10%, 20%, 30%, 40%),分別進行有、無反向動作的LCMJ與負重屈膝蹲跳(loaded squat jump,簡稱LSJ)動作測試,並利用測力板、位移計與Biovision肌電系統,同步收集受試者在史密斯訓練器進行LCMJ與LSJ動作的力量、位移與肌電訊號,再以 DasyLab與Acqknowledge軟體擷取相關的神經力學參數。肌電資料的收集包括股直肌、股外側肌、比目魚肌、腓外側肌、股二頭肌和脛骨前肌,肌電資料的分析是以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root mean square of EMG, 簡稱EMGrms)來評估運動單位的徵召量,而以中位數頻率(median frequency, 簡稱MDF)來評估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與類型。統計方法是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不同負荷與不同負重蹲跳動作對神經力學參數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負重增強式動作在力量與爆發力的輸出上具有力學上的優勢,LCMJ顯著優於LSJ,且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神經支配因素的優勢上則受負荷重量與動作速度的雙重影響而抵銷其肌肉活化程度,這導致LCMJ在各負荷間的作用肌向心EMGrms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在神經肌肉的活化效果上,LCMJ與LSJ之間的向心EMGrms皆無顯著差異,但因LCMJ向心速度快,其MDF均顯著高於LSJ,且LCMJ離心期的EMGrms隨負荷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可見,負重增強式動作的主要神經力學效應在於增加離心期運動單位的徵召量,並在向心期激發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 由本研究結果推論:負荷重量的大小是運動單位徵召量的主要決定因素,而運動單位激發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動作速度的快慢。因此,訓練過程必須兼顧強化運動單位徵召效果的重量負荷與強化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的速度負荷,兩者兼顧,以發揮最大的神經力學效應。而若以負重增強式動作來訓練肌力與爆發力,建議以漸增負荷至30%來訓練。 關鍵字:增強式訓練,增強式重量訓練,肌電圖,生物力學,神經力學。
  • Item
    排球選手下肢肌力表現與不同等張肌力訓練的量化研究
    (2006) 陳逸政; Yi-Cheng Chen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運用傳統等張肌力訓練器材及方法以量化的評估來測量出排球選手下肢肌力、最大收縮速度、跳躍高度與爆發力四項之間的相關性,並探討不同等張肌力訓練方式的差異。 本研究收集89學年度與93學年度二組選手共30位大學男子排球代表隊,進行下肢肌力、最大收縮速度、跳躍高度與爆發力的測量,實驗所得數據以t考驗及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進行統計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四項之間只有最大收縮速度與跳躍高度有高度正相關,相關係數r為0.844,統計的顯著水準定為α=0.05,其餘各組在統計上未能達到顯著相關。研究中兩組選手在最大收縮速度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差異值為0.25m/sec。在跳躍高度亦有顯著差異,差異值為0.18m。下肢肌力與爆發力方面,兩組選手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中探討發現:增強式訓練對增快收縮速度有正面效果,而連續跳躍攻擊訓練對提升跳躍高度有所助益。另外,建議應善用動力增強式的方法對排球選手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