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判」中官員的公罪與私罪 -以《文苑英華》為中心-
dc.contributor | 陳登武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穎德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ONG YING DE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30:05Z | |
dc.date.available | 2019-8-28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30:05Z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判文是唐代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出題者取材州縣疑獄、史籍故事、經籍典故為題假設兩造疑難之情境,考察應試者對案件的判決能力。若將每一道判題視為一個犯罪案件的「案件事實」,則應試者乃扮演者斷案司法官的角色。唐代每一道判題未有預設標準答案,以「文理優長」為善。所以每一個應試者皆可直抒己見,使判文的內容成為考察當時士人思想的管道。 應試者有尚未身具功名的讀書人,也有尋求更上一層樓的官員等。身份上,他們在未來都可能是身懷某一職責的官員。因而有大量的判題,乃以官員身份為主體。其中一類,是涉及官員的犯罪行為。藉由唐代的觀念,本文將涉及官員犯罪的判題分作「私罪」與「公罪」案件兩個類別。 所謂「公罪」,乃是官員因公事職務上的錯誤、工作闕失等,不帶有私情自利的因素;而「私罪」,則是官員諸種利用權勢,透過貪污、擅權等手段謀取私利的犯罪行為。藉由對此類判題的觀察,可以得知時人所重視的議題與事務,也由應試者對判題所作對答,則可了解當時士人的法律觀念與思想,以及時人是如何透過儒學與法學的融合,對案件進行判決。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69922013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9220130%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525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唐代判文 | zh_TW |
dc.subject | 官員 | zh_TW |
dc.subject | 公罪 | zh_TW |
dc.subject | 私罪 | zh_TW |
dc.title | 唐代「判」中官員的公罪與私罪 -以《文苑英華》為中心-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