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風潮下的工人與工運 -以廣州地區為例的討論(1924-1927)
Abstract
革命風潮下的工人與工運-以廣州地區為例的討論(1924-1927)
中國勞工運動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但是從整個學術界來看,1990年以後對中國工運的研究已不算熱絡。在工運地區性的研究方面,大部分是以廣東、上海、湖南地區為主,其中,上海地區的研究最多,相對來講,廣州地區的工運研究確實比較少。但是實際上,廣州地區較早跟歐洲接觸,晚清以後開始發展的工商業,最早產生於近代產業工人。最重要的部分是1920年代中國國內,除了北洋政府以外,各地方有大小的軍閥,國民黨(也包含共產黨),他們奮鬥的背景下,出現不同的工運政策與不同的工運發展。其中,廣州地區是革命發源地,同時勞工運動的法源地。還有新的資料能夠再討論廣州工運的一些問題等,這些角度來看,的確是值得研究。在本文上主要討論的內容為政治組織如何推動工運,政治介入後,廣州工運如何變化?這一時期的工運在工人社會上有甚麼意義?從這些課題來能夠了解這段時期廣州地區工運的特徵與此影響、意義。
實際上,這一段時期的廣州工運,除了對民眾生活波及效果極大的行業的罷工或工潮之外,政府還是針對經濟性質的罷工有較具彈性的反應。但就政治性罷工來說,政府不斷地用宣傳、教育等方法,培養出工人對時局的認識,而且對於正面意義的罷工有較積極地支援。
1920年代的罷工,尤其1924年到1927年清黨以前的工運特色是從經濟性因素開始,同時政治力介入,這係以政治因素而推展了當時工運的革命化。北伐時期政府動員工人的方式不是經濟動員,就是政治動員。當時指導工運的國民黨工人部,以及國民黨人推展政治性的工運時,也考慮到工人的經濟部分,一直試著將經濟性罷工擴展到政治性質的工運形態。這樣的過程中,由於工運由經濟鬥爭的口號轉變為政治鬥爭的口號,自然而然加速了工運的激進。
國民黨為了北伐及國民革命等的政治色彩頗為濃厚。不過,不要忽略了此一時期工人運動的歷史意義,這時是工人運動的過渡期。雖然黨在工運政策上有一定目的,但由黨所做的工運事業或工人權利提高部分來看,黨對於工運發展基礎及工人運動找新出路,仍有不可忽略之處。廣州工人為了國家動不動要打到帝國、反軍閥等,工人參加這些政治運動一面得到名譽,一面也可以得到經濟利益。政治罷工時,工人積極地參加工運,也算是加入國民革命運動。對工人而言,工運的過程中要付出一些代價,但是值得參加工運的理由肯定存在。
Description
Keywords
廣州工運, 工人, 勞工政策, 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