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針對尼泊爾青少年學生同步視訊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3) 張雅婷; CHANG, Ya-Ting
    華語教學進入後疫情時代,遠距線上課程成為新趨勢,鑑於網路學習華語的人數快速成長、學習背景越趨多元,以往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將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教學單位迫切希望教學設計能有針對性、適應不同遠距課程的學習環境,並滿足多元學習需求。本研究為行動研究,以尼泊爾當地華語線上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課程前後歷時兩年半,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由於當地特殊環境特徵、基礎建設不足與數位落差等問題,使得發展華語文教學面臨一些困境與挑戰。為了解決問題,研究者決定把握教學機會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流程分為五個階段,包含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擬定與實施行動策略、研究方法與分析資料、結論與省思。完整的五個階段視為一次行動迴圈,一共實施兩次迴圈,研究結果發現,一、遠端教室設備問題較難改善,需仰賴多方合作,有時因文化習慣不同,師生之間對於問題的反應不同;二、發展針對性教材以及豐富的媒體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則因學生積極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師生互動方式受到限制,應採取虛實混合的活動方式。;四、要突破遠距教學的環境限制,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安排,同時也需要學生端積極配合,如何幫助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是最大的問題。面對背景特殊的線上課程,教師應從設備、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各方面做「客製化」設計,隨時彈性調整學習任務及互動模式,並提升教師對於該文化的專業知能。透過此研究,冀望能幫助同樣面對海外特殊背景,或是數位落差之線上華語教學環境,適性設計的教學策略。 完整的五個階段視為一次行動迴圈,一共實施兩次迴圈,研究結果發現,一、遠端教室設備問題較難改善,需仰賴多方合作,有時因文化習慣不同,師生之間對於問題的反應不同;二、發展針對性教材以及豐富的媒體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則因學生積極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師生互動方式受到限制,應採取虛實混合的活動方式;四、要突破遠距教學的環境限制,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安排,同時也需要學生端積極配合,如何幫助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是最大的問題。面對背景特殊的線上課程,教師應從設備、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各方面做「客製化」設計,隨時彈性調整學習任務及互動模式,並提升教師對於該文化的專業知能。透過此研究,冀望能幫助同樣面對海外特殊背景,或是數位落差之線上華語教學環境,適性設計的教學策略。
  • Item
    現代漢語「就」與日語對應形式之語義、篇章、語用對比分析
    (2021) 張雅婷; Chang, Ya-Ting
      針對現代漢語關聯副詞「就」之研究,目前以語義層面的分析為多,篇章和語用層面的討論較少,因此本研究以Halliday提出之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依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方面將漢語「就」區分為語義的「就1」、語用的「就2」和篇章的「就3」,以期更全面地描述「就」的內涵並提出具體的判斷標準。   以先行研究為基礎,筆者蒐集漢語書面語料545筆、漢日對比書面語料503筆,藉由實際語料的分析進一步釐清其用法。根據研究結果,就語義及功能而言,語義「就1」的核心義為「近」,延伸至時間上表示「時間快、早」,於數量上表示「數量少」,於條件上表示「條件充分」;語用「就2」為肯定說話者原先想法的「肯定預設」功能;篇章「就3」則為確定人、事、物之範圍,表示是這些而非另一些的「定指」功能。就分布而言,「就」最主要的兩個用法為語義的「就1」(52.2%)和語用的「就2」(43.7%),篇章的「就3」(4.1%)則使用比例相對低。而除了上述三項用法,本研究發現「就」尚有於小句中連接話題和焦點的「話題—焦點」功能,以及於句群中區分前後景分野的「後景—前景」功能,其中「就」位於前景的比例較高。而關於上述「就」之語義及功能的日語對應情況,本研究透過漢日對比分析,發現有36.78%的「就」在日語中無對應形式,意即可能為先行文獻所提及的迴避(avoidance)現象。並且,即使在有對應的類型中,亦有極大的日語翻譯部分並未能反映漢語本義。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本論文針對日籍漢語學習者提出「就」的教學語法描述,以及排序應為「就1」->「就3」->「就2」之教學應用建議。並且,由於漢語和日語在深層結構上有著極大差異,因而難以找到完全相應的形式,因此不可將日語的一些用法和「就」直接劃上等號,這是華語教師必須提醒日籍學習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