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9
Item 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張書豪; Chang, Shu-hao本文以《漢書•五行志》為線索,試圖追蹤劉向《洪範五行傳論》的著述歷程,進而發現:劉向早期受董仲舒影響,應當著有「災異之記」,沿襲《春秋》編年繫事的體例;至撰《洪範五行傳論》時,方改採「比類相從」的編輯原則。另外,為了證明洪範五行說的有效性,劉向必須替各類咎徵找到對應災異,因此針對董仲舒的舊說加以補充或離析,以期獲得更多種類的史例;而公羊災異說的內在矛盾,亦促使劉向轉而積極建構洪範五行說的理論體系。至於劉向災異說前後期的轉換、融匯,乃是取決於詮釋史例時新舊兩說的成份多寡;其取捨的標準,則端看個別史例中公羊災異說的合理性,以及洪範五行說缺項與歷代史例之間的相應性。Item 杜甫成都草堂詩之隱逸書寫析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3-06-??) 蘇怡如; Su, Yi-ju杜甫成都詩每以隱逸書寫建構自己的閒居生活。杜公雖因避亂而不得不暫時離開仕宦生涯,但當他嘗試建構自己閒居成都的生活狀貌時,卻往往挪借典型隱逸符號來描寫其棲居空間、生活狀態,並塑造自我形象。本文即從「隱逸空間之建構」與「隱逸者的自我塑造」兩個向度,展開對於草堂詩之隱逸書寫的討論。Item 應劭《風俗通‧服妖》所見災異說及其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06-??) 黃啟書; Huang, Chi-shu應劭所著《風俗通》原有30 卷,今惟見10 卷。國內外學者雖多有論述,但鮮及其災異說者。歷經學者輯佚,尚可考得〈服妖〉一篇得略窺其災異說之梗概。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曾言應劭、董巴、譙周等人並撰建武以來災異。但因《續志》向未明確標示何人論述?致使研究困難。本文以《風俗通•服妖》所見災異材料為核心,並參考該書其他篇章、《漢書注》等足以與災異觀念佐證材料,試圖鉤勒應劭災異說之大略面貌。進而論述佚文所見災異說定名為〈服妖〉是否妥當?並討論應劭災異說所呈現的特色與意義。Item 賦詩言志,重新排練──論零雨詩作的反抗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李癸雲; Lee, Kuei-yun本文主要參考克里斯特娃《反抗的未來》之論點,分成三個層面進行零雨詩作的討論。第一,指出賦詩言志的心理意義。賦詩,言志,即是一種反抗現實的行為,因為詩人找到回歸之必要,建構精神烏托邦,同時以詩翻譯內在異質性。第二,回歸女性感性世界。本文所定義之「感性」,是一種抵制理性思想與體制的感官性,是抗拒被表演性質的社會建制所耍弄的本質回溯。在零雨的詩裡,常能摒除文明價值,指向精神、靈魂與原初。第三,重新命名,再次排練。不論是堅持文本的重新再造性,或在詩語空間裡,實踐對既有秩序的重新命名,零雨力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因此,零雨詩作裡明顯的「排練」情節,傳達了其創造性與拒絕被舊規範、舊思想限制的反動力。Item 張爾岐《易》學特色與定位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06-??) 楊自平; Yang, Tzu-ping張爾岐(字稷若,號蒿庵,1612-1677)為明末清初重要經學家。張氏《周易說略》於眾《易》注選擇《周易本義》,並藉由對《本義》作簡要的義理解釋與發揮,承繼朱子重「本義」的精神,主張探求「理之象」,闡發聖人的教誡義。張氏《易》學的另一特色是透過講學推廣《易》教。張氏的《易》學哲學重視元氣,主張理氣不二、理勢合一,與王船山的觀點有同有異。張氏《易》學之重要性實為在元、明釋象、釋義過度發展之後,重新正視並回應朱子的主張,順應《易》學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刁包相較,張氏治《易》近於朱子,刁包治《易》近於伊川。張氏《易》學有其特色,值得吾人關注。Item 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校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06-??) 黃麗娟〈平王與王子木〉一文雖已經過多位學者進行詮釋,迭有創見,然而各家釋文不乏意見相左,歧異甚大的狀況。不惟釋意歧異頗劇,簡文編連亦大相其趣。本文針對以下九項條自依序進行討論,希望能夠經由字形、字音、字義的校釋與傳世文獻的比對,釐清簡文文句原來論述的真貌:一、簡次編連。二、與平主問鄭壽是否為相連的兩篇。三. 讀作適,行而未至。四、 讀作陳,楚邑陳縣。五、暑飤讀作舍食。六、「 」讀作宿。七、 讀作遇。八、 於 中。九、 不 。Item 「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檢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06-??) 翁文嫻筆者嘗試在現代詩語言的多變現象中,提出「變形詩學」觀念,以疏解系列特別被視為「晦澀難懂」的詩。「變形」,有形相的「變」、句法的「變」,更難的是觀念之「變」,各人創出了一種「體格」,共同織出百年漢語新詩在語言上瑰麗的風景。文章進一步追源「變形詩學」的本質,它是古典文言經歷白話之變的必然過程。接續葉維廉中西語法的比較詩學、法國程抱一的唐詩字思維閱讀、美國高友工抒情傳統的分析,或者波特萊爾的象徵詩句、西洋分析辯解力強的文法,我們該如何看待一首現代詩文字,來自傳統漢語或西歐詩學所感染的訊息?作為一種新的品鑑角度,「變形詩學」最後觸及一項「存在真相」的問題,外貌形相之變,慣常語法觀念之變,才更反映出詩人存在於一個難被理解、內外有隔的世界。在這貌似逃避或保衛、鑄造著奇怪語言的領域裏,這些敏感的詩心,也許如此才可以在紛亂的文化撞擊中,延續一種更逼真的「情」 ?「抒情傳統」要繞一個大彎才接上。Item 令狐楚編《御覽詩》舊說釋疑及內容辨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12-??) 徐國能; XU, GUO-NENG令狐楚編纂《御覽詩》是「唐人選唐詩」中重要的官方選集,但此書不僅詩篇散逸,同時其編選旨趣、去取標準和內容評價,歷來皆有不同的說法。就本文觀察,《御覽詩》欲效《詩經》選三百篇歌詩作品,傳唱禁中,因此所選皆屬近體,不納古風;而在作者的考量上,令狐楚採取了只選前輩、不錄後輩;但選才子,不收巨卿的原則,除了體現令狐楚的閱讀視野,也反應了該集便於入樂的優柔風情。而歷來諸說,如「只選中唐」之論,今考並不準確;政治立場影響選詩標準的假設,亦不明顯。過去評家對《御覽詩》之評述較為狹隘,多有不足;而將之與《篋中集》、《才調集》等作品相較,其高下之冹亦反映了不同時期詩歌的審美傾向。是知《御覽詩》除了具有保存中唐時期某些小詩人作品的價值,同時也具有校勘上的意義,並保存了部分中唐詩歌的真實面向。Item 「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12-??) 陳建忠; Chen, Chien-chung如果「國家文藝體制」曾經或顯或隱地支配了冷戰與戒嚴時期的台灣文藝思潮走向,是一種「剛性體制」,制約著作家在意識形態與文化想像上的趨向;那麼,「美援文藝體制」雖自域外移入,亦同樣扮演類似的制約作用,然而是一種「軟性體制」,促使台灣文學的發展導向了有利於美國(或西方)的世界觀與美學觀,或是發展為將文學創作與社會變革區分開來的純粹美學思考方式,其深入幾世代所形成的「集體無意識」,影響之深遠不可等閒視之。本文最重要的企圖,便是由美援下的雜誌出版之考察出發,把「美新處」作為冷戰記憶的代表「寫入」台灣文學史,以便銘刻此種另類的現代性經驗,讓文學史同時也是精神史,可以不時提醒我們思索台灣文學獨特的經驗與困境,讓文學生產的自我反思傳統得以在真誠的檢視裡逐步建立,使具有主體性與批判性的台灣知識分子作家的「反思性實踐」(reflexive practices)成為一種可能。Item 山崎闇齋與隱溪智脫的儒佛之辨及其餘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12-??) 張崑將; Chang, Kun-chiang江戶時代初期朱子學者山崎闇齋彙集朱子學排佛之論的著作《闢異》,引起同時代佛門中人隱溪智脫的《儒佛合論》的全面反擊,本文旨在分析與比較上述二人著作的儒佛之辨,以及二者之辨所引起後續的餘波爭辯,以窺其思想史的意義。本文第二節首先分析山崎闇齋《闢異》的內容,接著在第三節分析隱溪智脫的《儒佛合論》對《闢異》的逐一反擊。在《闢異》與《儒佛合論》的論辯之後,仍然餘波盪漾,本文第四節透過1707 年由森尚謙(不染居士)所撰之《護法資治論》十大卷中的儒佛之論,分析其「引儒證釋,依釋明儒」之會通方法。透過上述的儒佛論辨,讓我們看到一項事實,即過往儒學僅依附在禪僧或佛寺中的學問,已足堪與佛氏鼎足而立的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