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67
Item 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與國家權力競合關係之研究(2012) 單文婷; Shan,Wen-Ting21世紀的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成員並在全球經濟市場扮演關鍵角色。回顧中國大陸最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90年代後受到西方國家資訊全球化影響而展開的資訊化建設對於實體經濟發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資訊化建設也支撐起中國大陸資訊產業迅速發展,例如網際網路、移動式通訊等並且加快資訊社會興起。儘管中國大陸的資訊社會發展基礎來自於西方資訊全球化的運作邏輯,然而最後卻發展出不同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化」資訊社會,其特徵除了與西方國家相似的網絡化、高度商業化以及媒體集中等趨勢外,更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是中國大陸政府強勢主導資訊化發展方向以及其特殊的網路管制政策,因而也形成其一邊發展資訊經濟、一邊嚴格管制網路的特殊景象。經濟發展帶動中國大陸社會進步,人民權利思想萌發,公民社會也逐漸展現活力。90年代後期網路興起後不僅加速公民社會發展也促使網路公民社會形成。網路公民社會並非是全新概念,其應視為公民社會的延伸,藉著網路新科技,公民們在網路上傳播公民意識、關懷公共事務甚至基於公共利益展開動員,藉由網路進行公民運動。而此發展趨勢不僅衝擊大陸當局傳統的威權統治模式,對於長久以來弱勢的公民社會發展更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 網路科技不但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媒介,網路本身也形成新型態電子式公民社會,這即是本研究所指「網路公民社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討論資訊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的興起與發展,而研究範圍是從90年代因應資訊全球化浪潮至21世紀進入網路時代後的社會變化,研究焦點在觀察網路公民社會借助「資訊化」力量進而從公民社會、國家治理與經濟市場三者互動中得到發展空間,而基於「互動」觀點,本研究也關注網路公民社會如何反向影響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發展、影響國家治理權威以及影響經濟市場發展發生變化。另方面,網路公民與國家權力競合過程中將對公民社會地位提升以及「國家─社會」互動關係產生何種變化?而此種發展對於中國大陸推向民主化又將產生何種驅動力也成為本研究討論重點。 為了解網路科技、公民社會、國家治理與經濟市場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採取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作為研究途徑,在制度框架下探討國家治理如何在日漸興起的公民社會以及利益可觀的網路經濟市場雙重壓力下進行網路管制政策調控的理性選擇,而此也讓網路公民社會得到發展機會與空間。本研究同時藉由三個發生在2011年的網路個案分析、文獻討論以及透過訪談學者專家,論證網路公民社會興起與影響,而最後研究發現如下:一、中國大陸以建設「中國化資訊社會」來回應以西方國家為主力的「資訊全球化」;二、網路與公民社會互動結果不僅有助於強化公民社會進步,同時也促成網路公民社會快速發展;三、國家網路管制政策逐漸出現彈性調整,此也使得網路公民社會得到發展空間並且具備正當性;四、網路經濟市場快速發展對於網路公民社會也產生正面影響,同時網路企業為維持網站高點閱率,某些時候也選擇遊走在管制邊緣,保持網路論壇上的喧嘩狀態;五、網路公民社會同時在國家治理、經濟市場與公民社會三方勢力互動中成長,並且同時與三者保持互動關係;六、網路公民社會發展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產生推進作用但仍受到制度與環境因素限制。 本研究透過網路個案與訪談專家學者論證網路公民社會確實在國家、社會與經濟市場三者交互影響下形成發展,並且在與國家權力博奕中不斷進步,雖然至今網路公民社會發展並未能改變「強國家」與「弱社會」政治格局,但事實上,網路科技卻促使中國大陸「弱社會」正迅速進步,同時網路公民們也透過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網路事件累積了對抗政府的社會資本與經驗,公共理性與公民意識快速凝聚,對於推動中國大陸基層民主化產生實質幫助。網路公民社會是中國大陸在資訊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型態電子式公民社會,象徵資訊時代下公民透過網路科技獲得對資訊流通的掌控權力,即使是在威權體制國家,社會仍可藉由網路科技得到發展機會。本研究對於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仍持樂觀態度,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觀察到大陸當局對網路治理的思維正在改變,網路管制政策也隨著網路影響力日漸顯著而且呈現出靈活彈性的漸歇式特徵,然而數位落差、網路素養及網路過度商業化等問題仍使得網路公民社會發展持續面臨批評與挑戰。Item 候選人形象、外貌特質與投票行為 之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眼動儀實驗為例(2014) 林政谷; LIN CHENG-KU本論文研究大學生對候選人形象與視覺圖像認知的評估,並分析大學生對候選人視覺圖像興趣區(Region of Interest,本研究以下同稱ROI)眼動情形如何影響大學生的投票傾向。本研究從政治傳播與政治心理學的角度,討論候選人形象特質對投票傾向的影響。候選人形象特質與臉部外貌特質在大學生的投票行為中,各有其研究觀點。形象特質與候選人情感溫度計的總體評價,藉由不同面向影響投票傾向;而臉部的外貌特質,從眼動的軌跡、注視次數、凝視的時間來影響投票抉擇。有別於一般政治傳播對於候選人形象的研究設計,本研究採用創新研究工具結合準實驗研究法,以紅外線眼動儀的眼球追蹤技術來蒐集大學生最直接的視覺反應。為了檢驗大學生眼動視覺反應對投票傾向的研究假設,本研究以2012年台灣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北部地區區域立委候選人的照片圖像,作為眼動實驗的材料,進行科學性的實證研究。 實驗研究發現,大學生對於候選人形象特質的評價分數愈高,對於候選人情感溫度計的評價分數也會愈高;反之則愈低。而在對於候選人形象特質的評價分數愈高,在候選人外貌特質ROI興趣區的第一時間優先注視時間、注視次數、凝視時間並不會隨之增高。且大學生對於候選人外貌特質ROI興趣區的第一時間優先注視時間、注視次數、凝視時間愈高,對於候選人情感溫度計的評價分數並不會產生影響。 再者,大學生對候選人外貌興趣區ROI的注視順序會影響投票傾向,優先注視的時間愈長,愈會投票支持該候選人,依序是眼睛、鼻子及嘴巴。其次,選民對候選人外貌興趣區ROI的注視次數會影響投票傾向,注視ROI的累積次數愈多,愈會投票支持該候選人,其中以眼睛的次數最多。第三,大學生對候選人外貌興趣區ROI的凝視時間會影響投票傾向,凝視ROI的累積時間愈長,愈會投票支持該候選人,累積時間依序的排名為眼睛、鼻子、嘴巴。 最後,本論文也嘗試以政治心理學途徑解釋大學生的投票行為。透過大學生對於視覺實驗反應的結果檢證,本研究認為影響大學生投票行為的因素,應是在對於候選人外貌特質ROI興趣區上,眼球第一時間注視時間、注視累積次數、凝視總時間最直接的反應,成為判斷是否支持該候選人的重要因素。以此,本文認為大學生在發展出以「外貌特質」為重要投票參考依據的來源時,在尚未形成政治上投票行為的生命週期時是最好的觀察時機。而本文透過紅外線眼動儀追蹤大學生眼動情形,探究候選人形象特質與外貌特質對於投票行為的影響,或許能為未來投票行為的研究開闢一條創新的路徑。Item 臺灣教育投資之經濟分析(1980)--兼論擴張性教育政策之妥適性(2006) 吳建德; Wu Jiann-Der人力資本的觀念早在古典經濟學發展時期即被承認,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在生產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則更形重要。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教育對經濟活動的重要性,並以臺灣地區為例,設定1980年代以後迄2003年間教育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闡釋教育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再進一步探討臺灣地區各級教育投資報酬結果,以及在教育改革下的教育策略應該為何。根據本研究發現,教育確實對經濟發展具有影響;以丹尼森勞動人數估量法設算1980年迄2003年間教育對臺灣地區國民所得增長貢獻結果,約當5.07﹪。至於臺灣地區教育投資報酬率方面,平均投資報酬率中、高等教育高於初等教育,邊際投資報酬率在非技職體系方面以大學最高、國民教育次之、高中最低,在技職體系方面則以專科最高、高職次之、國民教育最低。就以「投資」的角度思索教育改革方向應朝「發展優質的國民教育」、「建立合流延伸的高中教育」與「推動專業的高等教育」三方面努力。Item 第八屆立法委員質詢行為與臉書經營關係之研究(2013) 黃柏叡; Huang, Po-Jui本研究具有延續、延伸以及探索之意義。在延續部分,接續前人對我國立法委員的立法問政行為影響因素研究,而取其有關立法委員於院會質詢的分析結構,因應時代背景與制度不同,作進一步的驗證與分析;在延伸部分,由於受到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成功利用臉書造勢之鼓舞,我國立法委員在加入以及經營社群網站上表現顯得積極,本研究亦試圖分析立法委員臉書經營之關聯因素;最後,在探索的部分,本研究實驗性地採用文本分類技術中的TFIDF方法,連結立法委員質詢行為與臉書經營行為,以探究其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前人所分析之質詢行為的影響要素已不足於說明第八屆立法委員第一會期與第二會期的質詢行為模式;而研究中發現越資深及未擔任委員會召集委員的立法委員,及前次選舉中與主要對手之選票差距越小之區域立委,其質詢次數越多。 在立法委員臉書經營行為方面,因臉書經營行為層次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影響要素。其中,在不同層次延續其影響力的因素有「政黨」、「代表性質」、「教育程度」、「年齡」以及「性別」。 最後,在影響立法委員臉書經營行為連結其質詢行為之要素方面,以是否擔任委員會召集委員之因素最為顯著;而在較寬鬆的認定上,區域立委在前次選舉與主要對手之選票差距,亦有顯著性。 透過本研究,不僅能初步了解第八屆立法委員質詢行為、臉書經營行為,及立法委員質詢行為透過臉書傳遞的影響因素,亦為未來的研究者提供在政治學研究領域運用自動文本分類的實例。Item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之研究(2005) 李如蘋政治活動是基於人們解決衝突、分配資源並實現群體共同目標的普遍性要求而產生,是群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型態,人們應對政治活動的性質與發展有所反省與規劃,以使人類的政治活動更趨合理與進步。政治研究的內容以政治哲學的研究最為根本,政治哲學在探討與分析政治價值,處理價值判斷「應然」的問題,為重建合理的社會價值體系而努力。若無具有崇高理想價值的政治哲學思想指導現實政治,現實政治終將淪為權力鬥爭,政治設施不會周延,發展境界不能高遠。 中西政治哲學有許多被稱為「經典」的政治理論,不以當時世俗社會的種種相關意見為滿足,要在人類的必然性中追溯政治生活的根源、尋找或界定支配政治論述的第一原則、找出生活中政治面與其他面向的關係,以建立真正的政治知識,探究政治事務的本質,用以衡量、批判現存政治知識與理想政治秩序的差距。研究傳統經典政治理論,主要在於嘗試從中找尋一個安身立命的終極規範,以期有助於行動者自我清明。 本研究即以先秦時期的《呂氏春秋》為研究對象,呂書由秦國大商人呂不韋集門下食客所撰,是中國第一部依計畫集體編寫的著作,是一本體現呂不韋治國、人文思想的書籍,目的在建立一套萬世適用的治國寶典。本研究擬對此先秦時代的重要思想,依據中國傳統體用、道術的思路,分成政道與治道、治道與治術的對列關係,從當代政治哲學的新視域,嘗試重新加以探討,作新的鋪陳與發展、發掘與詮釋。 本研究共計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論題範圍與限制,所採用的方法與架構,以及相關的資料文獻分析。 第二章「呂氏春秋思想概述」,簡要說明呂不韋生平與志業,分析《呂氏春秋》與當時其他學派的相關性與相異性,說明呂書編寫的形式與體例,及其內涵與特質。 第三章「呂氏春秋的政治哲學思想基礎」,政治哲學建基於形上學、人性論,又與道德哲學互相推進,本章由天道而論人道,說明其宇宙論內涵,人性論主張,進而論述相關的道德論與知識論。 第四章「呂氏春秋的政道論」,依照現代政治學中的政體與主權內涵,論述呂書所主張的國家起源論與目的論,國家組織的規模與建制,政權的取得與轉變,以及政權維繫所必要的戰爭理論。 第五章「呂氏春秋的治道論」,論述統治權行使時應設置的組織,職權及限制,說明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以及政府的施政原理。 第六章論「呂氏春秋的治術論」,說明呂書所主張的治理方法,分從治人原則、理事原則兩方面加以論述,並依〈十二紀〉首篇說明其行政綱領,再探討統治階層(包含君與臣)應具備的政治倫理。 第七章「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體系與評價」,試以圖示呂書政治哲學的思想體系,說明其政治哲學的特質,探討其政治哲學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並闡述其價值所在。 第八章「結論」,總結本研究的研究心得,簡要說明前面章節中未述及的其他重要內涵,提出後續繼續研究的可能方向。Item 我國公民投票法現有主要爭議之研究—兼論行政院公民投票法修正案(2007) 邱柏翰; Chiu, Po-Han公民投票是直接民主的一種實踐,在代議民主為主流的經驗世界中,也有不少國家兼採公民投票制度,以補代議民主之不足,並且提昇人民的政治參與。我國自從解嚴以來,隨著社會的逐步開放及政黨政治的出現,民主化的程度可謂大大提高,而民主政治強調以民為主,我國憲法內亦強調著主權在民的概念,公民投票便是實踐直接民主的重要方式;此外,憲法第十七條規定:「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第136條中亦有規定:「創制複決兩權之行使,以法律定之。」而公民投票便是創制複決的體現方式之一,因此,要求制定公民投票法的聲音便不斷出現。 在1993年起,立法院開始提案公民投票法草案後,歷經三屆立院的時間,但在強烈的政治因素下,該法案的推動始終是篳路藍縷、屢敗屢戰。然而在2004年總統大選的政治環境因素催化之下,公民投票法快速的在立院三讀通過,我國公民投票法之制訂,雖說是為我國之民主政治的發展向前跨了一大步,但是,我國公民投票法卻是蘊藏著大量的政治因素及政黨利益的考量,因此,在第一次全國性公民投票施行之後,各界陸續有要求修訂公民投票法之聲音。而行政院院會於2004年12月通過了公民投票法修正案,其中重點包括:降低提案及連署門檻、行政院享有提案權與廢除公民審議委員會等要項。 公民投票猶如一把兩面刃,若過於依賴它,則有弱化了代議民主之虞,進而更可能淪為獨裁者或政治性的利用工具;若過於排斥它,則很有可能無法彰顯「主權在民」、「直接民權」的含意,亦無法補代議政治之不足。本文便是本著健全我國之公民投票為目的,對行政院公民投票法修正案中的「降低提案及連署門檻」、「行政院享有提案權」及「廢除公投審議委員會」這三項重大修正進行探討,並援引若干西方公民投票經驗豐富之國家作為比較之對象,配合我國特殊之政治環境加以歸納分析,進而對行政院公民投票法修正案做出建議,以期望使我國公民投票法更臻完備,讓全民擁有一套完善的公民投票機制,真正作自己的主人,發揮主權在民的精神。Item 臺灣公有土地行政管理之研究(2008) 劉維真台灣地區有限的土地資源,已成為政府目前實施各項經建計畫時,最難克服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發揮最佳的土地使用效率,實為當前土地政策的重點。公有土地之權屬,依土地法第四條規定,分為國有、直轄市有、縣(市)有、鄉(鎮、市)有四級,在管理層級上應是互相獨立,又可透過撥用手續相互流用,行政管理方式複雜,管理政策之擬定須有分級分權之考量。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均對公有土地具有公共性及社會性的價值賦予高度期待,因而反映在公有土地之政策制定及管理方式上,例如:公地公用,只租不售原則、公地資源永續利用等觀念,而公有土地之行政管理層面,並不只限於土地產籍資料之清理與整理,舉凡使用、收益、處分、各級政府間的土地撥用等,均應列入研究範疇。透過深入分析現階段公有土地之行政管理問題,並予以歸納分類,將可了解問題之核心進而建立課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本研究乃在全面性的探討公地管理組織與制度環境之應對關係,並應用於公地管理組織體制之設計與行政管理模式之建立,強化中央與地方政府之分級、分權、分責的行政體制,且可具體推展於各級公有土地之行政管理,有效整合土地政策與公共管理的目標與手段,體現公有土地行政管理之最佳效益。Item 人權教育之實施原則與策略之研究--以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為例(2003) 夏智瑩本論文擬分七個章節進行研究,以文獻探討和實施方案為兩大主軸,以此出發做各個不同面向與不同層次之研探。 文獻探討主要是對國際人權法典、區域性人權公約,以及各重要單項人權文件的緣起、精神及特點做綜合性之說明,同時呈現海峽兩岸的人權背景與不同角度之內涵。其次,就人權教育理論基礎說明人權的基本概念、人權教育的理念與基本規範、人權教育的成立,最後說明國內外人權教育之概況。 接著探討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中的五大原則:雙元性、融入性 、全面性、生活性、漸進性;與人權教育之實施策略:如人權教育之課程與教材、有關師資之培育工作、加強人權教育宣導、改善學校人權教育措施、規劃人權教育之研究發展與評估、完成實踐公民社會的學生人權教育加以探討,並就人權教育的問題與評估、目標與理想、功能與成效及其發展與影響加以說明。 結論中提出多項研究建議,如建請政府有關單位,加速著手編譯人權法典、人權文獻、及有關人權教材等工作,各級學校師資陶成之建議等;筆者深切期待我國之人權教育,能在政府既定的時程內,依照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落實執行,深盼一個充滿人權素養的文化大國能夠早日來臨。Item 我國大學校園人權之研究 -以大學學生自治權為例(2014) 許懷台; Hsu Huei-Tai憲法第11條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憲法保障講學自由,不只保障講授學術的自由,同時也保障研究學術的自由,並維護講授與研究學術所需的大學自治制度,校園人權才能落實。校園人權作為防禦權的保護法益,主要體現於為了學術活動上的自我實現,而賦予人民對抗國家高權侵犯的主觀公權利,所形成的學術自由憲法保護,在此基礎上,校園人權的保護法益包括:研究自由、學習自由與學生自治。 透過大學自治保障校園人權,司法院釋字第380號解釋揭示:「憲法第11條關於講學自由之規定,以保障學術自由為目的,學術自由之保障,應自大學組織及其他建制方面,加以確保,亦即為制度性之保障。為保障大學之學術自由,應承認大學自治之制度,對於研究、教學及學習等活動,擔保其不受不當之干涉,使大學享有組織經營之自治權能,個人享有學術自由。」「學生自治」概念的落實,是臺灣解嚴後各種學生運動沒間斷追求目標,學生自治所訴求的主要內涵在於:學生的學習事務與公共事務,應由學生參與及管理,而藉此排除國家或大學違法或不當的干涉。 本研究探討校園人權及大學學生自治之議題,包括有關已開發國家學生自治為例,探究校園人權、大學學生自治現況、法制問題之檢視,對大學學生自治功能、相關法令提出策進建議,以供各界之參考。Item 國中生考試壓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國中為例(2005) 王淑蕙; Wang,Shu-Hui校所名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論文題目:國中生考試壓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國中為例 研究生姓名:王淑蕙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學生考試壓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並比較不同考試壓力與其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俾能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中教師與學生家長參考,以瞭解國中生考試壓力,進而提高教學的成效。 本研究以台中縣立清水國民中學九十三學年度二年級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及半結構式的訪談法,俾達成目的。在問卷調查方面,隨機抽樣480位二年級國中生接受問卷調查,計回收有效樣本 480份。問卷使用研究者設計之「國中生考試壓力問卷」,所得資料以SPSS統計軟體執行分析,採用算數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以分析問卷結果。在訪談方面,個案訪談受訪者20位(15位二年級國中生、3位教師和2位家長),採半結構式訪談,並將訪談結果做一歸納分析。期能藉由調查研究為主,個案訪談為輔,以質量並行的方式,使研究結果臻於詳實。 本研究綜合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的結論: 一、 國中生考試壓力感受屬於中等程度。 二、 國中生的考試壓力,在「考前情緒緊張」、「臨場反應」、「成績壓力」和「準備程度」四個構面中,以「準備程度」的壓力感受最高,其次為「考前情緒緊張」。 三、 國中生的考試壓力與學業成就具有顯著相關。 四、 訪談結果發現,受訪者的實務經驗與調查結果大致符合。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分別對教育主管單位、國中教師 、學生家長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事項。 【關鍵字】:國中生、考試壓力、學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