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8
  • Item
    液態流動中的群聚與疏離—劉念儒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2) 劉念儒; LIU, NIEN-JU
    個人難以獨行於社會,藝術創作亦無法獨立於時間、環境及人的經驗介入。 透過社會觀察,筆者以液態流動性來形容當代社會的狀態;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 展,本研究所探討之社會現象,包含虛擬網路世界以及實際社會情況。筆者以當 代社會的液態性作為背景,詮釋身處其中人們所需具備符合時代之流動特質以及 情感層面的連結;由自身經驗為開端,筆者以創作回應於社會中扮演之斜槓角色, 並藉由通勤時的觀察與省思,思考在角色不斷地抽離與切換之間,對應於個人自 身情感、都市生活實際疏離感受與網路世界中所產生的心理疏離型態。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內容與範圍、創作模式與方 法概述;第二章以現代液態性為主軸,探討當代社會的流動特質,以及社會中群 聚、快速流變的現象,以及其中產生的疏離感受;最後,以藝術於社會及自身創 作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藉此說明中介之於筆者的重要性。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 景及動機,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藉由藝術家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 作為筆者創作形式上的梳理及參照,並從中獲取創作靈感;於創作過程中,筆者 嘗試不同之畫面構成方式、媒材組合,並在水墨基底上呈現作品的多元面貌,以 貼近筆者所欲表達之意涵。第四章則針對作品內容與特色作個別說明;最後為第 五章總結,回顧創作及研究歷程,作為未來創作之路的展望。
  • Item
    同化心境—鄭潔妤水墨創作論述
    (2021) 鄭潔妤; Cheng, Chieh-Yu
    人類對於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心理變化,從個體步入群體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外在因素,進而影響了個體間的發展與成長,筆者透過自身觀察與體會到的感受與反思,藉由水墨畫作的創作來表現化其為具象,並以隱喻的手法呈現這個社會帶給人們的影響在筆者眼中是如何地連結個體之間的人格與心靈。筆者將以三種系列呈現個體融入群體生活的過程,第一種以塑膠袋與花卉、動物作為象徵與隱喻社會現象的形式,在物件表面所蘊含的意義中,隱藏另一個可以作為連結的寓意,用以與觀者的思考做聯想,第二種是以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動,並藉由麻雀刻意想躲藏於其中的形象來帶入,第三種為同化,意味著個體逐漸與社會相互作用,而融入社會中的個體開始失去自我而導致最後成為一體,在被吞噬的過程中,思考如何維持自我、不隨波逐流的保有自我的思想與本質。而此現象所帶來的影響,也恰恰反映了人是透過他人的映照與反饋而進行個體的轉變,筆者希望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與社會的共同成長方式,也希望這系列的畫作能讓觀者以自身方式思考去切入生活中的社會現象與議題。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創作與研究動機、創作與研究方法及創作論述方法。第二章以社會心理學、榮格心理學等相關哲學思想與學理作為創作基底的探析,並以多位藝術家描繪社會群體與人的關係發展等相關作品為例爬梳。第三章為創作的三個系列的創作思維與形式表現,輔以表格形式統整創作內容與方法。第四章個別創作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介紹與展覽的呈現。第五章結論,消化資訊的吸收與透過了解自身內在精神並進行反思去提升自我理解,望能以這些成長為基石,在未來能創作更成熟、完整的畫作。
  • Item
    佛教繪畫創作之現代轉型-陳俐陵水墨創作研究論述
    (2010) 陳俐陵; Li-ling Chen
    本研究有鑒於宗教及宗教藝術與現代人脫節的現況,以「佛教繪畫創作之現代轉型」作為理論探討與創作實踐之核心目標,利用理論研究及比較方法,探索傳統佛教繪畫與現代的差異關係以及結合的可能性,以佛教本身的核心觀念給予佛教繪畫現代化支持,主張宗教藝術在心態上應併入社會多元框架並在創作實踐上結合現代藝術的創作理念,以達到其現代化目的。 其次,進一步探討佛教繪畫與其他現代繪畫不同的超越特質,包括「自利利他」的創作目的、傾向於追求「崇高」感、啟發自覺思考的內容特色,更針對傳統佛教藝術的慣用視覺形式進行反思,提出實際改革手法諸如神情與姿態的生動傳達、單純統一的色調與多層次的處理、簡單且具設計感的裝飾、靈活多變的構圖、單純化的背景、現代物與流行觀念的結合等,這些作法能支持筆者本身對於畫面統一與融合的美感要求,在這樣單純卻深沉的觀念訴求與精緻的畫面處理手法之下,有效達到時間性、空間性價值延長的效果。 以這次佛教觀念與現代觀念的謀合和佛教現代化趨勢的整體探討結果,筆者認為佛教藝術現代化是可能的,佛教繪畫的現代轉型能將佛教藝術重新帶進現代的視野,開發出真正屬於自我風格的、真正屬於這個時代大眾的現代佛教繪畫,引起現代人的關注和思考,更帶給現代水墨創作領域一個新的區塊和新的啟發。
  • Item
    臺灣十二月花.畫.話—李德珍水墨創作論述
    (2021) 李德珍; Lee, Te-Chen
    筆者生長在臺灣台北,透過花的藝術從一月到十二月能畫出代表臺灣月份的花朵,展現花的美麗、花的色彩、花的姿態,用詩、情、畫、意表達花的精神和生命,讓人能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宣揚臺灣每個月花開茂盛的美。本論文內容有五大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透過「花卉」、「圖像」表達人的感情,討論花的圖像表徵與意涵和代表畫家;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方法,闡述個人的創作主要理念與題材意涵,創作方法與形式構成,創作步驟與媒材技法;第四章作品分析,以臺灣十二個月份代表花卉和搭配的動物、鳥類、家禽、兩棲動物、昆蟲等作為創作主題,分析其各自代表之意涵;最後為第五章的結論。從突破傳統藝術到多元化的創新,不只畫面、技巧、構圖、佈局及色彩的變化栩栩如生和用到特殊技法,都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思維才能完成一件好作品。對於未來能繼續致力繪畫,求新、求變、求好,並努力更上層樓。
  • Item
    過往記憶—王雯婷水墨創作論述
    (2019) 王雯婷
    記憶伴隨每個人的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帶有過去的印記,個人的記憶是一個繁複、龐雜的體系,回返、追憶是生命實踐的一種方式。通過對自我認知的逐漸加深,對繪畫的發生、對作品圖像與物件乃是自我經驗的反映的認識,作品所塑造出的畫面帶有主觀性表達和情感轉移的成分,這些記憶圖像所描繪出的情境,包含對過去記憶經驗的想像與對未來的期待,由此建構出一個由碎片化的再現記憶所拼湊成的虛構畫面,非真實的繪畫情境。 第一章緒論部分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並解釋名詞。第二章以記憶的意涵與轉化形式,用本體論說明記憶的研究理論,認識記憶的意象和記憶的轉化過程,轉化的記憶與創作之間的關係。第三章透過個人的創作思維與實踐,闡述創作中的主要元素的提取,包括寫生素材與符號化的提取、構圖中採用的分割空間方式以提煉造型形成畫面之對比、佈置營造虛實空間、色彩以及材料對氛圍的營造。第四章創作面相和作品分析,作品分為記憶新空間、記憶景、記憶心境三個系列,分別闡述主題,論述作品的創作過程與表現形式。第五章結論部分做出成果回顧,審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未來創作的展望。 創作是對生活體驗的一種寫照,透過藝術創作的行為,檢視內心感受,將創作行為作為整理自身情緒和思緒一種工具,創作中的景象畫面,不僅是對外在能見世界與經驗的事件所感受到的能量,也是對個體所經歷的事件所殘存的記憶去吸收與釋放。因此,透過創作行為,去穿透那些過往的記憶,顯化、釋出這些記憶的感受性,帶著新的生命體驗,去觸碰過去記憶,藉由作品去感受個人生命體驗,觀看自身內在,去探討這股動力與創作之間的關聯。
  • Item
    社會權力中的灰色世界--高甄斈墨彩創作論述
    (2016) 高甄斈; Kao, Jen-Shyue
    本創作研究從社會現象的觀察出發,探討社會中的人在權力之下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中,以「當下存在的『真實』」、「虛擬的權利」、「輪迴中的矛盾」三節呈現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權力轉換關係,而所選擇的創作圖像,在此有了對應的文化背景。第三章將壓迫與被壓迫的現實、真實與非真實的世界,以壓縮的灰暗意識來呈現,也就是說,透過「泡沫化的未來」描述年輕世代存在的焦慮感,在「真實與非真實的灰色世界」表現真實之中的虛假、虛假之中的真實,最後於「灰色劇場的意識轉變」中,用作品系譜呈現此一現象所凝聚的灰暗意識,以及灰暗意識的轉變方式。 在第四章,權力的壓迫和被壓迫所引起的世代衝突,以孔雀的多重擬仿重新詮釋,因此,孔雀與創作者之間的形象幻想,讓圖像的權力意識開始轉變,重新建構「真實」的世界。創作模式方面,「碎形」的循環,將圖像、權力意識的「輪迴」空缺,以新的方式替補,創作方法上,覆貼及金屬性材料的多重運用,使光線帶來的不穩定性色彩,在圖像的幻化以及材料的層層遮掩中,艷麗地架構現實與非現實的空間,讓人沉浸在謎語般的幻境。 於此,本研究以孔雀圖像為創作主體,探討社會權力關係與個人的生存狀態,關注社會權力的階層關係,鎖定筆者的矛盾心理,面對世代差異帶來的爭論現象,試圖從自身的曖昧處境,揭開可能的自處方式。
  • Item
    流動的人--都會青年之水墨創作研究
    (2007) 黃琦珊
    「流動」在本文意指生生不息、不斷運作、遊移不定且尚未紮根的狀態。它不僅是一個當下社會青年的寫照,也是對自身生活狀態的反映,而回歸到繪畫,它又是媒材特性的一種展現。因此「流動的人」包含了許多層面的意義,在本文中,流動的人指的即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輕族群。 無論中國或世界各地,人物畫皆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個畫種,人物畫描繪的都不僅只是客觀的形象,更包含生活空間所賦予客體的時代特質。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現代化時代的到來,水墨從主要描寫農村山川等自然風景,勢必也得慢慢的面臨到都市化的景觀,當前最貼近我們生活的現實就莫過於「都市」這個議題了,而本文更關懷的是都市人文。而如何能用水墨媒材表現出現代化產物的精神,於是成為水墨創作者的新課題。與時代並進的人們,生活在我們周遭的眾生,甚至更確切的鎖定所謂都會男女,在當代的社會文化語境下,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在水墨作品中呢?這是本文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同時也牽涉到許多關於「水墨」的議題。
  • Item
    心靈奇幻劇場-吳佳容繪畫創作論述
    (2016) 吳佳容; Wu,Gia-rong
    摘 要 在工作繁忙與生活壓力大的社會中,人們時常在現實生活裡感受到不滿足,而奇幻故事的出現是為了創造出另一個虛幻世界的真實性,讓人們相信有烏托邦國的存在,將美好的幻想寄託於其中,不僅能夠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也暫時彌補人類對生活短暫的無力感。奇幻世界的美好呈現就像是場華麗的劇場,令人沉醉在舞台幻象當中,劇場的元素、戲劇性演出能夠瞬間的帶給觀賞者心靈與視覺的滋養進而帶領人們走向一個美好幻境。   本研究探討奇幻風格外也連結劇場元素的概念,分析戲劇治療原理與奇幻藝術的關聯性,再從中取得一種相連並建構性的假設連結,作為這兩者間的關係從而整理出一個新的創作思維方向,探討兩者間的元素並相互運用與結合。奇幻創作顯現了現代人們所到達不了的夢想境地,藉由奇幻元素作為作品的發想之源再融入劇場概念,從自身存在為出發點,試圖將個體的內在想像延伸至外在環境相連,完成心靈的想像藍圖與自我實現的方式。 關鍵字:虛幻世界 奇幻元素 劇場概念 水墨創作
  • Item
    在睡與醒之間:模糊的時間-黃青藍創作論述
    (2018) 黃青藍; Huang, Ching-Lan
    將生活經驗加以轉化,本篇論文以「夢與醒之間」為主題,目的為探討人在 將睡將醒之間的模糊曖昧狀態。 睡眠,是每一個人每天都會經歷的過程,其中「夢境」又占睡眠一大部份。 「夢境」的內容象徵著什麼意義?這或許是許多人感興趣的內容。但即使不同的 人在夢境出現一樣的事物,也不一定能代表對於他們有相同的意義。而本篇論文 探討的是普遍的情況,可以適用於大多數的人。故從睡眠過程的「時間」開始著 手,不論是清醒到睡去,還是從睡眠中甦醒的經歷,或失眠或半夢半醒,更甚至 於被一聲巨響驚醒的經驗。 本研究內容圍繞在意識遊走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的睡眠過程,藉此探討此過程 的時間性。其中以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生理和心理在睡眠過程的不同狀態, 並將這些現象融入畫作中。研究是什麼樣的感知刺激,決定著將處於睡眠中的人 喚醒。筆者藉由描繪人們意識遊走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的睡眠過程,讓記錄睡與醒 時間性的作品呈現更多面貌。 本研究希望藉由此次創作的系列作品與論文論述,來表現人們意識遊走在夢 境與現實之間的過程,夢境與現實環境相互影響的狀態,以及「睡著」和「清醒」 之間的時間性。
  • Item
    當代自然神話衍義─「比‧異‧彼‧亦」 林倖安水墨創作自述
    (2014) 林倖安; Lin Shing-Ann
    此次為探討筆者自進入研究所階段2011年到2014年間,透過所學重新檢視過往的創作脈絡及創作歷程 以「神話」為媒介,經由研究傳統神話與現代神話的功能、結構、目的與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尋找與自身創作的關聯性,並以「自然生物」的寫生為主題,重新再造「傳統神話」文本敘述的神靈形象 以傳統水墨、膠彩技法和質地氛圍進行創作表現。 以傳統為限制,由創作者經驗出發,重新創造自我建構的當代神話,結合社會意象進行主體性討論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以及創作者與這些相對現象,彼與此之間的關係 進一步探尋主客體之間的差異性與不和諧現象,如何自東方文化傳統出發,與高科技現代全球化社會連結,透過不和諧而尋求和諧,並藉由畫面的和諧反諷當今社會充斥的浮誇風氣與人性強欲貪婪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