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89
Item 談社會福利機構如何成功運用資訊科技(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2005-09-01) 沈慶盈Item 通往紅地毯的彼岸:外籍新娘、婚姻暴力與國家機器(2003-09-28) 潘淑滿Item 離島地區社會工作之督導實務探究-以金門為例(2021) 陳郁菁; Chen, Yu-Ching本研究以6位在金門擔任社工督導且具督導年資2年以上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藉由生態系統理論觀點探討金門社工督導實務現況,研究結果發現:一、微視系統 受訪者對督導角色有強烈責任感,對於服務正向熱情與積極,有顆看見服務對象需求的心,看到社工的成長而獲得力量,致力於家鄉努力深耕傳承。 二、中介系統 社區資源連結「關係」是重要管道,在社區中隨時可能遇到服務對象,此外組織主管的支持與協助扮演實務工作推展的重要因素。 三、外部系統 小島一家親,機構之間資源共享,面臨社工人力不穩定服務難以持續推動,加上督導課程開設不多,多數督導者採自主訓練,惟交通成本高。 四、鉅視系統 共同的語言文化「金門話」貼近了服務,金門特有的宗族文化讓服務充滿人情味,人口老化看到福利補償帶來老年人口設籍增加,新住民的服務則看到多元文化能力的展現。 五、研究建議 建議政府建構金門地區社會工作督導專業培訓制度融入在地文化,並輔導地方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建議未來研究方向可針對特定領域或其他離島社會工作之議題,增加離島地區的研究資料。Item 各國兒童津貼之分析--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為例(輔仁大學法、管理學院, 1996-06-01) 王永慈Item 中低收入家庭飲食不安全現象的初探(2014-05-15) 王永慈; 盧立卿Item 提供目睹婚姻暴力兒童服務社工之處遇經驗(2009) 任彥蓉中文摘要 在台灣,目睹兒童服務已發展一段時間,目睹兒童服務多分散在婦保機構、兒保機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以及以目睹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單位,在不同的機構中,目睹兒童的介入計劃與處遇方式也相異,社工多元的處遇經驗值得深入探討,且整合社工員之處遇經驗對於睹兒童服務的推展是有相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透過經驗的統整,能提升目睹兒童服務提供者工作效能與服務品質,也能促進其合作,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合作推展目睹兒童的處遇工作。 本研究以提供目睹兒童服務之社工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度訪談法進行,瞭解社工員如何看待目睹兒童、探討社工員之處遇經驗,以及社工員如何看處遇服務對目睹兒童影響,研究共訪談十位社工員。研究發現,社工員除了看到目睹兒童之負向特質,也看到目睹兒童發展出正向能量與展現復原力,此外,從社工員與暴力家庭互動過程中,可以看見家庭問題即是兒童問題,「家庭一體」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以家庭整體(包含加害人、受暴者與目睹兒童)做為介入焦點之服務方式相當重要。為建構目睹兒童完善支持系統,社工員必須與服務網絡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像是婦保社工、校園教師,共同創造目睹兒童的未來。 本文文末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建議,期待藉由本研究結果,累積台灣本土提供目睹兒童服務之經驗,促進目睹兒童處遇工作之發展。Item 探究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創計畫輔導團隊對青創戶之培力運作(2023) 覃泰瑜; Chin, Tai-Yu台北市社會住宅不斷地興建,為了讓社宅裡的居民能夠與居住環境產生不同連結,臺北市於2017年開始在社宅中執行青年創新回饋計畫,透過徵選機制,將一群對社區營造有熱忱青年注入到社會住宅中,為社會住宅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為了讓這群青創戶能夠順利在社宅中執行社區計畫,台北市都發局透過招標,選定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擔任輔導團隊,讓青創戶能順利在社宅中進行社區營造工作。本研究旨在探討原典創思輔導團隊如何針對青創戶進行培力,研究目的為探討原典創思輔導團隊與青創計畫的發展脈絡、輔導團隊的培力理念與運用經驗、培力觀點用在社宅社區工作的意義。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原典創思輔導團隊進行個案研究,總共訪談六位輔導青創戶的窗口,透過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整理原典創思輔導團隊的培力過程與理念。研究發現:輔導團隊花了許多心思在培力青創戶,從入住前的培力工作坊,到入住後的定期輔導和成果檢核,每一環節都有輔導團隊努力的身影,只為了讓青創戶能順利執行社區計畫;而培力青創戶對於社宅來說,也帶來許多益處,居民有許多社區參與的機會,而輔導窗口及青創戶之間則是互相教學相長。這項計畫目前一直不斷修正和調整,期許未來能夠有更多人關注此項議題,探討政策與實務現場的變化。Item The emergence of food bank/voucher programs in Taiwan(Taylor & Francis, 2013-01-01) Kate Yeong-Tsyr Wang; Li-Ching LyuItem When more is not better(2013/10/01-2014/09/30) Chen, Hsing-JungItem 一生的羈絆~女同志向手足現身後之關係協商與調適(2017) 蔡嘉畇; Tsai, Jia-Yun同志運動近年蓬勃發展,今年憲法法庭大法官判決至遲2年同志伴侶即可結婚,然而除了立法之外,實際常民生活的處境更為重要,過去研究發現同志向原生家庭現身相對不易,可知合法化之外,同志亦期待能大方向家人現身及獲得真心接納。故本研究旨在瞭解女同志向手足現身經驗,雙方曾遭遇的困境與調適經歷,且進一步探討手足在女同志向雙親現身過程扮演的角色。採質性研究方法,邀請5對女同志及其已現身手足受訪,並涵蓋男與女及年長與年幼等不同手足特性之搭配。 研究結果首先發現向家中不同角色現身經驗應分開來檢示,手足相對雙親更加容易,女同志本身正向的認同以及對手足接受程度的考量皆是助力,至於現身手足的挑選,則可以發現關係遠近以及年齡大小差距為考量因素。其次,調適經驗,研究則概分出現身前(覺察)、現身後(首次證實、初始階段、轉念過後)等階段,不同階段沒有明確的劃分。最終,手足在同志親屬現身過程雖沒有扮演積極協助的角色,卻充分展現手足次系統間互助的重要性,亦能夠適時提供雙親情感上的支持。 研究並分別對實務工作者、女同志及同志親屬提出建議,不同角色都必須覺察個體受傳統固有價值的侷限,透過積極性教育以及持續性溝通來達到相互理解狀態,以真正落實性別平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