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洪泉湖"
Now showing 1 - 19 of 1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洪泉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大趨勢,可是全球化會不會導致經濟的一體化和文化的一致化?也即邊陲地區的弱勢族群,會不會受到核心地區強勢族群的再次掠奪與同化?這是大家所擔心的。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認為情勢應不致那麼悲觀。 接著,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待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發展,而認為這項工程是可以順利進行的,因為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充滿了本土性與獨特性,而臺灣主流社會和國際上的許多事例,也都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只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當然必須注意若干策略作為。 最後,本文以臺灣原住民族的部落重建為例,來說明原住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提供若干建言,期待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或許能成為臺灣邁向全球化的一項重要內涵。Item 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洪泉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大趨勢,可是全球化會不會導致經濟的一體化和文化的一致化?也即邊陲地區的弱勢族群,會不會受到核心地區強勢族群的再次掠奪與同化?這是大家所擔心的。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認為情勢應不致那麼悲觀。 接著,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待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發展,而認為這項工程是可以順利進行的,因為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充滿了本土性與獨特性,而臺灣主流社會和國際上的許多事例,也都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只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當然必須注意若干策略作為。 最後,本文以臺灣原住民族的部落重建為例,來說明原住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提供若干建言,期待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或許能成為臺灣邁向全球化的一項重要內涵。Item 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洪泉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大趨勢,可是全球化會不會導致經濟的一體化和文化的一致化?也即邊陲地區的弱勢族群,會不會受到核心地區強勢族群的再次掠奪與同化?這是大家所擔心的。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認為情勢應不致那麼悲觀。 接著,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待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發展,而認為這項工程是可以順利進行的,因為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充滿了本土性與獨特性,而臺灣主流社會和國際上的許多事例,也都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只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當然必須注意若干策略作為。 最後,本文以臺灣原住民族的部落重建為例,來說明原住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提供若干建言,期待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或許能成為臺灣邁向全球化的一項重要內涵。Item Item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行銷之研究――布農部落屋 的個案分析(2005) 陳世昌本研究以「布農部落屋」為例,探討台灣原住民經營文化產業與推動文化行銷的一些相關問題。透過歷史的文獻,了解布農族的經濟變遷,以及在台灣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原住民居住地被用來發展休閒文化觀光產業的情況,從中突顯部落從事休閒、旅遊、文化產業的優勢;再以台東縣延平鄉布農部落屋此一個案為例,應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蒐集相關資料,依據行銷學的相關理論分析該個案經營上的問題,並且從中探尋目標市場何在?行銷規劃的盲點為何?管理、控制上的缺失何在?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的情形如何?以作為永續經營的參考、改進依據。最後進一步以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的理論為基礎,從文化、經濟、社會、政治等各種不同層面,檢驗布農部落屋和部落間的互動情形,據以說明雙方緊張關係產生的因素,及未來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努力方向。 綜合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的結果,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分文化行銷內涵、遊客滿意度、社區關係三個部分敘述如下: 壹、 文化行銷內涵方面: 一、對布農部落屋的經營使命、短期目標的訂定,主管和員工間呈現異質性的認同。 二、對整體的行銷策略缺乏完整的規畫,如SWOT分析、目標市場的調查、產品組合的應用、產品生命週期考量、差別定價的推動、通路的經營、專業的推廣活動…等,均未著手規畫。 三、內部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工作常用cover的方式來因應,以致於工作效率不彰;另外重視家族式的個人領導風格,員工升遷無望,欠缺激勵方式;會計與出納合一,有違會計的內控原則;員工普遍在期待趕快制度化。 貳、 遊客滿意度方面: 一、住宿遊客以嘉義縣市以南的人為多,台北縣市的遊客在寒、暑假期間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月平均收入在2萬到7萬的大專程度上班族及軍公教人員是這裡的常客,所以目標市場頗為明確。 二、遊客對此感到最滿意的部分,是所提供的文化體驗,滿意度最低的部分則是產品的價格。 三、遊客的重遊意願非常高,有高達91%的遊客願意重遊。 參、 社區關係方面: 一、文化面:文化有漸趨商品化之勢,所展現的文化有一部分未與部落內的文化密切接軌。 二、經濟面:未與部落產生連鎖的經濟效應,像是一個獨立於部落的經濟體。 三、社會面:社會互動上有待建立新的溝通關係。 四、政治面:政治色彩較為濃厚,因政黨的認同不一,偶有對立的情況。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於布農部落屋與部落內村民雙方面,有下列三個方面的建議: 壹、 文化行銷內涵方面: 一、以平權觀念凝聚員工的使命、目標認同。 二、以科學的方式從事整體行銷策略的規劃,例如,進一步的確認所面對的內外環境,實施差別定價,找尋目標市場,主動出擊,行銷組合的運用應更多元,並且充分授權。 三、引進專業人才,樹立具文化特色的專業管理方式;會計與出納應分開,發揮互相節制的功能;劇場表演宜再求專業化、精緻化;建立和員工間的夥伴關係;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開的人事制度。 貳、 遊客滿意度方面 一、鎖定嘉義縣市以南的地區及台北縣市,進行行銷。 二、此處的文化體驗滿意度最高,宜再深化文化產品的內涵,讓遊客再度重遊時,每次都有不同的文化感受,願意一遊再遊。對於遊客調查當中,最不滿意的餐廳,應立即著手改善,讓遊客感受到布農部落屋的進步。 三、遊客的重遊意願極高,所以應多角化的經營通路,增加和潛在客戶接觸的機會,極高的重遊意願,可說是布農部落屋不同於其他旅遊點的優勢,所以應好好的掌握此種優勢。 參、 社區關係方面: 一、文化面:儘速和部落內的文化連結,而且溝通彼此對文化的認知,進一步從傳統文化中,建構現代文化的內涵。 二、經濟面:宜和部落間建立共生的經濟關係,具體的經濟回饋,並且清楚的定位此一事業體的角色。 三、社會面:延續白牧師早期的精神,同理心的彼此對待,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部落的情操,建立互相感恩的心與誠摯的關懷情。 四、政治面:拋棄意識型態的思考,互相尊重,讓政治的歸政治,信仰歸信仰,實踐彼此相互尊重與開放心胸的民主精神。Item 多元文化教育與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洪泉湖多元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在近年來都頗受到學界的重視,但此二者彼此之關係如何﹖則較少人論及。本文主要之目的,即在嘗試說明此二者的關聯,並從公民教育的角度出發,試著提出公民教育可以補充多元文化教育之處。至於多元文化教育有無可以補充公民教育之處﹖則留待他文再行探討。本文的主要脈絡,是從文化多元主義出發,並引出多元文化教育之理論與實踐。接著,從公民教育的發展趨勢、公民教育的重點所在以及各國公民教育的內容三方面,指出公民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關聯。最後,則針對多元文化教育所可能產生的缺失,提出若干公民教育方面的主張加以彌補。由此也可見,多元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關係,的確是極為密切的!Item 大專原住民族學生中輟,復學及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2006) 蕭逸維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專院校原住民族學生中輟歷程及其復學後學校生活適應情形,研究問題包括:1. 瞭解大專原住民族學生其輟學歷程為何?2. 瞭解大專原住民族學生輟學之影響因素為何?3. 探討大專原住民族中輟學生復學後所面臨到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即學術系統與人際系統)為何?本研究透過六位歷經休、退學,以及復學經驗之研究參與者,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對現象的描述和分析,獲得研究發現如下: 大專原住民族學生中輟歷程及其影響因素可分為家庭背景、個人背景與特徵、期待、學術系統與人際系統。家庭背景可分為:「家庭經濟問題」、「家庭氣氛緊張」、「教育投入不高」、「部落親族期待」等四種類別;個人背景與特徵可歸納為:「低自我肯定感」、「依賴加分心態」、「個性不喜拘束」等三種類別,以及研究參與者對於科系的選擇動機,歸納共有「對自我的實踐」、「對科系的興趣」、「聯考分數落點」、「加分優惠誘因」、「家人主導選擇」等五種類別;對於大學的期待,歸納有:「幫助部落族人」、「證明能力所在」、「期待轉往教職」、「充實社交生活」等四種類別;學術系統方面,歸納有「課程期待落空」、「對所學無興趣」、「學習投入低弱」、「缺乏科系技(知)能」、「學習方式差異」、「缺乏學習伙伴」、「退學危機產生」等七種類別;人際系統歸納有:「校內(外)社團拉力」、「缺乏師生互動」、「同儕差異疏離」、「社團凝聚衰退」、「打工生活忙碌」、「通車缺乏連結」等七種類別。 研究者將四位研究參與者復學後學校生活適應之歷程作一整體綜合歸納,描述研究參與者在大學生活中所面臨到的學術系統與人際系統適應情形。復學動機,歸納共有「對自我的實踐」、「獲取大學文憑」、「家人期待升學」等三種類別;研究參與者復學後,對於日後大學的期待,歸納有:「幫助部落族人」、「求得一技之長」、「大學順利畢業」等三種類別;所面臨到的學術系統,歸納有:「課程期待落空」、「學習投入低弱」、「缺乏科系技能」、「缺乏學習要領」、「缺乏學習伙伴」、「離校風雲再起」等六種類別;所面臨到正式與非正式人際系統,歸納有:「同儕轉換疏離」、「社團定位不明」、「缺乏師生互動」、「社團連繫疏離」、「打工徒增心力」等五種類別。 本研究綜合研究發現,歸納以下六點結論: 一、 大專原住民族學生結合興趣與科系所需技能,此有助於減少學業挫折。 二、 大專原住民族學生家庭經濟遭遇困難,成為抉擇是否輟學之直接考量因素。 三、 「大學」成為原住民族父母期待子女提昇社會階層之重要管道。 四、 在家庭背景方面,父母的教育投入與其學歷之間無法證明是否有相互影響關係。 五、 大專原住民族學生依賴加分心態間接影響其學習態度,但加分制度的實施並未與其入學後之學習程度互有直接相關。 六、 大專原住民族學生其科系選擇動機與入學後期待,兩者結合所學,有助於學術系統之成長,但入學後之期待無法與學術及人際系統產生媒合時,則將會提高輟學危機發生之機率。 七、 我國大專原住民族學生其中輟歷程為一連貫且消極之循環。 八、 原、漢同儕關係與學習方式,因彼此文化差異,而容易導致我國大專原住民族學生在其人際與學術系統方面遭受挫折。 九、 大專原住民族學生感受『社團』人際系統挫折較學術系統挫折程度強烈,但此並不一定會造成離開學校的結果,反之,學術系統無法維持適當成績,卻是『直接』離開校園之基本因素。 十、 大專原住民族通車學生較為缺乏校園連結,且易與校園住宿群體形成隔閡。 十一、 我國大專原住民族學生復學後之期待與中輟前遭遇學術系統挫折互有明顯之相關。 根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 在原住民族教育單位方面 (一) 應提供大專原住民族學生自學工讀機會 (二) 每學年度均應調查各大專院校原住民族學生中輟情形與復學後適應狀況。 二、 在大專院校學生事務與教務單位方面 (一) 實施同儕輔導機制 (二) 積極營造校園多元文化氛圍 (三) 加強大專原住民族通車學生與校園之連結 三、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方法 未來可輔以焦點團體方式進行大專原住民族學生、父母及師長三方面之對話,以深入瞭解我國大專原住民族學生在家庭與學校方面之影響層面。 (二) 研究主題 未來可再深入探究我國大專原住民族中輟學生未來生涯發展情形及生涯阻隔因素,以敘說歷程方式更加全面瞭解其中輟後的接續過程。 關鍵字:大專原住民族學生、中輟、復學、學校生活適應Item 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因素之探究──以花蓮地區阿美族為例──(2002) 張錦裕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的因素」,以檢視阿美族國中生的族群認同情形,及學校情境中影響其族群認同之相關因素為何。 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及「完全參與觀察」三種方法,「問卷調查」研究法係以花蓮地區阿美族國中學生一、二、三年級為對象,採取叢集取樣方式,共計抽樣7所學校,每個學校抽樣一、二、三年級各一到三個班,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阿美族國中生的族群認同類型,並將所得資料以描述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積差相關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分析學生個人背景與學校情境中影響其族群認同的因素為何。在獲得初步資料後,再以訪問調查法進入研究場域進行訪談,並利用機會寄住原住民家庭進行參與式觀察。 依據問卷所得的資料將7個學校的族群認同情形作分類後,發現花蓮地區阿美族國中學生對於族群認同的類型多集中在雙向文化認同的調適者;其個人特質及其學校情境對其族群認同的影響如下:在個人背景方面,我族認同得分不因個人因素而有顯著差異,主流認同得分則因個人因素中的「性別」、「年級」及「父親職業聲望」而有顯著差異;就其學校情境中的影響因素之探討,我族認同得分因學校情境中的「教師歧視知覺」、「同學歧視知覺」而有顯著差異,主流認同得分學校情境中的「學業成績」、「同儕原住民印象知覺」、「教師原住民印象知覺」、「學校制度性歧視」及「各校差異」而有顯著差異。 從訪談中也獲得四點發現:(一)花蓮地區阿美族國中學生的族群認同情形多屬於雙文化認同類型,(二)其對我族認同方面,有感情上有較強的認同、族群投入較少的傾向;(三)多數學校並不覺得學校中有偏見或歧視的存在;(四)少數學生有歧視知覺或偏見知覺的感受,這些感受大多是來自於主觀上的想像。Item 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論公民養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洪泉湖現代公民的重要資質之一,是民主的基本素養,而在民主素養的內涵中,寬容、尊重與平等可以說是最核心的概念。尤其是在一個開發中的國家或多元分歧的社會,更是如此。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就在培養一個個具有寬容、尊重、平等素養的公民。所以,它對民主社會的建構,是極為重要的。本文的目的,主要在透過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來探討現代公民的養成,並檢討台灣目前公民教育的實施情形,且提出對臺灣公民教育的展望。Item 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之原住民族群內容(2006) 蔡宜倩本研究旨在探討教科書市場開放後,九年一貫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在原住民文化內涵上的呈現情形,透過內容分析法與訪談法,瞭解目前各校使用率較高的三個版本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原住民教材的呈現情況。 研究者參考文獻,改編學者陳枝烈、呂枝益、游進昌等之研究分析架構,製成「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原住民內涵主題類目表」與「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原住民內涵主角類目表」,分別以課文「段落」以及圖片「幅」為單位進行分析,範圍包括了南一版、康軒版、和翰林版等三個版本之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一到六冊,共計18冊。研究結果如下: 壹、在課程設計取向與原住民教材比重上 一、各版本教科書原住民教材之課程設計採「附加模式」 二、原住民教材佔教科書的比重,各版本皆達1%以上 貳、在主題類目上 一、各版本教科書於四大主題類目的呈現略有不同 二、各版本教科書於各主題類目上的分佈情形不一 三、各版本於各主題類目上之綜合比較各有特性,各有不足 四、整體教科書偏重某些主題,教材集中在一年級 參、在主角類目上 統計結果發現,現今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仍是以傳統九族出現的次數為多,新增列的太魯閣族、邵族和噶瑪蘭族比例很低。 肆、在訪談分析上 本研究對教科書進行內容檢視時發現,現今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設計上,仍有一些問題可以改進,將研究發現陳述如下: 一、消失不見:原住民族之人物楷模僅有莫那魯道;而事蹟只有抗日。 二、過濾與不均衡:文化接觸以漢族為主軸;台灣開發過程中原住民族扮演配角。 三、支離破碎與孤立:原住民族之文化內涵展現表淺;祭典呈現,流於走馬看花。 四、違反真實:族群歷史未能反映真實衝突;未見對原住民社會困境之分析。 五、其他:原住民族十二族群,未能皆提及;教材內容,集中於歷史科目。 六、經由訪談後,發現教科書會呈現上述問題之因,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缺少原住民相關史料 (二)受限於編輯方式 (三)避免爭議的心態 (四)不自知的漢族立場價值判斷 (五)侷限人口比例的思維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壹、對未來教科書編寫原住民相關教材之建議 一、善用多元化的編撰技巧 二、依據各科性質匯入適合主題 三、課程目標應與多元文化教育做結合 四、加入以往較少論述的題材 五、建立編輯原住民題材資料庫 六、定期檢視教科書並修正 七、對本研究之發現加以改善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一)後續研究者可對國小加國中的部分進行探究,以達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並可擴大研究範圍,使教材分析更加完整。 (二)後續研究者亦可對其他的學習領域,進行研究;或是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他主題。 二、研究方法 後續研究者可以運用其他研究方法,以進一步瞭解教科書實際運用層面的相關問題。 三、研究工具 可擴大相關文獻的分析,邀請學者專家參與討論,研發更為完整詳細的類目表,使教科書的分析能更趨於客觀與周延。Item 從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以尚德社區和進士社區鑑湖堂為例(2008) 黃淑貞; Huang Shu-Chen本研究以「從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以尚德社區和進士社區鑑湖堂為例」為題,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和訪談法,研究從台灣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整理分析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社區營造歷程和成果,從台灣市民社會的特質去分析社區個案的推動。 由文建會發起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推動已逾十年,雖歷經政權變更,仍能持續推動,顯示民眾和政府對此議題的關注和熱情不減。並對歷經十餘年的推動,做一回顧整理。宜蘭縣對於推動「社區營造」的案例、經驗很多,常獲得傳播媒體的報導,引發了解探討的動機,從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探討的社區營造工作。 研究者寫作的重心側重西方學者對「市民社會」精神論述、訴求和主張,去探討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由「市民社會」的特質來瞭解宜蘭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實際社區營造運作的情況,由市民社會特質而形成五項指標,由此設計出訪談大綱,進入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訪談專家和社區居民對加入「社區營造」工作的動機、社區營造的看法、評價和建議,呈現在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下社區營造的歷程、成果和未來展望。 期許自己此項研究對熱心推動社區營造工作者和參與者留下辛苦耕耘的足跡,也希望從研究分析中提出社區營造工作的發現和建議,對後續改革推動者能有所助益,並為個案社區營造工作對市民社會發展的貢獻留下記錄。Item 從民族主義觀點論海峽兩岸政治互動:1979〜2004年(2005) 鍾文博Item 我國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2004) 蘇澄鈺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地區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現況,並分析學校教育的實施與學生政治態度之相關。 本研究以台中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學校聲望立意取樣,計抽取12所學校,共540名學生為有效樣本。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性別、學校所在地、學校類別、學校屬性、學校聲望不同的學生,其政治態度的差異情形;以及教師教學方式、班會活動、社團活動、班級氣氛、學校組織氣氛與學生政治態度之相關。其中政治態度包括:公共事務態度、公民責任感、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感四個分量表。 研究者蒐集相關的有效問卷,編修成「學生政治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因素分析、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和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獲得以下的結論: ㄧ、台中地區高中職學生之政治態度傾向於積極、正向。其中在「公民責任感」、「公共事務態度」及「政治效能感」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3.85、4.16、3.31);但在「政治信任感」的態度反應上則表現較不理想(題平均分數為2.75)。 二、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女生的政治態度比男生積極、正向。 三、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台中縣學生政治態度較台中市學生積極、正向。 四、不同學校類別的學生之政治態度,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學校屬性的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高中生政治態度表現顯著優於高職生。 六、不同學校聲望的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學校聲望中」組的學生政治態度表現比「學校聲望高」組及「學校聲望低」組的學生更為積極。 七、教師教學方式、班會活動、社團活動、班級氣氛、學校組織氣氛等五方面與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呈顯著正相關,表示教師以民主方式教學、班級班會活動進行愈民主、高中職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經驗愈民主、導師所經營的班級氣氛愈民主、學校組織運作愈民主,則學生政治態度表現也愈積極、正向。 八、以政治態度總量表為效標變項時,對學生政治態度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有「學校組織氣氛」、「班會活動」、「學校所在地」、「教師教學方式」、「學校聲望」與「社團活動」等六個變項。 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鼓勵學生表達意見,形成民主的學校氣氛 二、強化班會民主功能,落實學生自治活動 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批判思考 四、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加強社團活動的民主化Item 民族主義與我國當前的文化建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5-06-??) 洪泉湖Item 現階段高中三民主義教材內容試析(1)(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5-12-??) 洪泉湖Item 現階段高中三民主義教材內容試析(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6-06-??) 洪泉湖Item 理工大學「國父思想」教學效果之研究(三民主義教學研究會, 1983-12-??) 洪泉湖Item 臺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2006) 陳南州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市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現況,以作為擬定教育政策及實施公民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以台中市高中職一、二、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取樣法,計抽取6所學校,18個班級,共629名學生為有效樣本。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家庭社經背景、家長管教態度)、學校環境因素(包括學校性質、幹部經驗、社團經驗、教師領導方式)、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媒介接觸時間長短、媒介接觸內容)不同的學生,在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的差異情形。 其中自我概念包括:一般學業自我概念、語文自我概念、數理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同性同儕自我概念、異性同儕自我概念、父母關係、情緒自我概念、體能自我概念、外表自我概念十個向度;公民參與態度內容包括:公共事務態度、社會關懷態度、社會責任態度、關心時事態度四個分量表。 本研究以邱皓政教授編製之「青少年多元自我概念量表」、鄭慧蘭碩士編製之「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分別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法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自我概念概況 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之自我概念傾向於正向。 1.女生在一般學業、語文、一般自我、父母關係方面比男生佳,男生則在數理、體能自我概念的表現上優於女生。 2.一、二、三年級學生之總自我概念並無顯著差異。 3.社經地位不同的學生總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者優於低社經地位者。 4.家長管教態度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並無差異。 5.高中學生、高職學生自我概念並無顯著差異。唯有一般學業自我概念,高中組的得分高於高職組的得分,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水準。 6.幹部經驗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幹部經驗時間長者較優。 7.社團經驗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社團經驗時間長者較優。 8.教師領導方式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教師領導方式較民主,學生自我概念較優。 9.閱報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閱報時間越長者,自我概念越正向。 10.收看電視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11.上網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上網時間越久者,自我概念越負面。 12.閱報版面不同的學生總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13.收看電視節目不同的學生總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二、公民參與態度概況 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之公民參與態度趨於正向。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之「社會關懷態度」及「社會責任態度」傾向相當積極;而「公共事務態度」、「關心時事態度」也傾向正面。若依每一題平均得分情形排列,由高至低依次為「社會關懷態度」、「社會責任態度」、「公共事務態度」、「關心時事態度」。 1.男女學生的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且女生之公民參與態度較男生為積極。 2.不同年級學生之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二年級最積極、一年級其次,三年級較差。 3.社經地位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無顯著差異。 4.家長管教態度不同的高中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無顯著差異。 5.高中學生、高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高中生較高職生為積極。 6.幹部經驗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幹部經驗時間越長者越積極。 7.社團經驗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8.教師領導方式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教師領導採民主方式,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較積極。 9.閱報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閱報時間每天平均半到一小時者,公民參與態度較積極。 10.收看電視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收看時間越長,公民參與態度越不積極。 11.上網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上網時間越長,公民參與態度越不積極。 12.閱報版面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常閱讀國內外政經消息、社論組的公民參與態度較積極。 13.收看電視節目類型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以觀看「社教文化」類型節目為主的學生,有最積極、正向之公民參與態度。 三、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之關係 台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成正相關。自我概念越佳、越正向,其公民參與態度也越積極。 四、有效影響台中市高中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因素 以公民參與態度為效標變項時,對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依序為: 1.自我概念 2.每天看報紙時間 3.性別 4.教師領導方式 5.每天看電視時間 6.閱報內容。 此六個變項可以共同解釋台中市高中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總變異量的25.3%。 其中「自我概念」變項可解釋台中市高中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的變異量為19.5%。 五、依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之建議: 1.輔導學生為眾服務,形成正向自我概念。 2.教師甚宜以身作則,民主方式領導學生。 3.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取代接受影音訊息。Item 香港公民教育的歷史與重要問題(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2-10-??) 單文經; 陳鏗任; 洪泉湖; Shan, Wen-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