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錦雀"
Now showing 1 - 20 of 8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2009) 朱佩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之下,台灣也結束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執政當局急於洗去日本在台五十年對於台灣人民皇民化的教化,故實施三民主義教育,以達成建設三民主義新台灣的任務。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首要目標在於去日本化、行中國化,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透過教育來實施。戰後台灣在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下,教育的特色包含黨化教育、軍國民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再加上之後國共的分立與分裂,當局政府欲建立起其政權之正當性與仇視中共之意識型態,乃利用教育來推動其教化。1949年國民政府又全面退守台灣,隨者政治局面的改變,台灣成為「反共抗俄」的基地,教育便成為培養國民愛國精神與民族意識之最佳途徑。其中,公民教育為配合國家政策,成為重要課程之一。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因面臨當時政治局勢,且中共占據大陸造成國土分裂,立即面臨執政權生存的危機,為了鞏固政權,藉由實施威權體制,有效地達成社會控制與政權統治的目標。國民政府為保守台灣,並抵制共產浪潮,且希望能反攻回大陸。自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教育對學童的影響更為深遠。當時受黨國意識濃厚教育的人,現今已成為社會中主要的中堅公民。而此種內涵有亦可能是造成現今台灣政治對立的現況的主因。 此研究以下列方式闡述: (一)解釋時代和社會背景與教育之間的關係。 (二)瞭解1945-1987年間時代背景和政策演變。 (三)分析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標準內涵與演變 (四)檢視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教科書內容分析。 (五)探討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內涵與分析。Item 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1998-01-01) 王錦雀Item 公民教育實施的障礙和契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01) 王錦雀值此自由主義論述仍方興未艾之際,本文擬從社群主義的觀點以反省和探討公民教育實施所面對的兩種阻礙和挑戰來源: (一)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傷害:以社群主義的觀點,認為它是自由主義的中心教義,但它本身卻無法提供真正的平等、自治和民主。故社群主義者視資本主義為實施公民教育最主要的障礙來源。 (二)另一障礙來源為公共和私人領域、生產和再製的差異概念。本文擬從James Giarelli、Robert Bellah、E. D. Hirsch和Giroux等人的觀點,探討存在於差異間權力和特權的虛假等概念。 依上述實施公民教育所面對的阻礙和挑戰之理論為基礎,本文進而提出實施公民教育的機會,以及培養民主氣質的適當途徑。簡述如下: (一)培養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並付諸行動以參與社會的學生,是公民教育的重大使命所在。 (二)欲培養具民主氣質的公民,應先重視「信任」特質的培養。如養成人與人間的信任關係、個人對社會制度存在的信任,以及肯定國家和社會制度存在之必要性。 (三)教師應擔負起價值教育的重責大任,此為實施公民教育的契機。易言之,教師應扮演「轉化的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之角色,以提供公民教育實施的機會,而不是反成為阻礙所在。 (四)採用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方式和理念以教育學生,視其為培育具民主氣質的學生之具體方法。如鼓勵孩子在正確時間,設定正確的目標,面對適當的人,用適切的動機,並使用適當方式以養成耐心、勇氣、仁慈和誠信等特質,依照亞里斯多德作法般行之。 (五)教師在某些複雜的學生事務上,能夠提醒學生展現其價值觀以進行判斷和思考。唯有透過這個方式,學生才能明瞭民主公民不應該在面對競爭和託付時,麻木呆滯並呈現疏離感,也就是說他們必須依照他們自己的自由意志進行判斷並且採取行動。 故本文對於實施公民教育的機會為何之課題,提出了加強「信任」的素養和態度的主張,並期許教師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提醒學生超越價值觀念束縛,也應培養學生對道德價值觀念具有生動的鑑賞能力,而此亦為民主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教育核心所在。Item 公民教育實施的障礙與契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王錦雀值此自由主義論述仍方興未艾之際,本文擬從社群主義的觀點以反省和探討公民教育實施所面對的兩種阻礙和挑戰來源: (一)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傷害:以社群主義的觀點,認為它是自由主義的中心教義,但它本身卻無法提供真正的平等、自治和民主。故社群主義者視資本主義為實施公民教育最主要的障礙來源。 (二)另一障礙來源為公共和私人領域、生產和再製的差異概念。本文擬從James Giarelli、Robert Bellah、E. D. Hirsch和Giroux等人的觀點,探討存在於差異間權力和特權的虛假等概念。 依上述實施公民教育所面對的阻礙和挑戰之理論為基礎,本文進而提出實施公民教育的機會,以及培養民主氣質的適當途徑。簡述如下: (一)培養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並付諸行動以參與社會的學生,是公民教育的重大使命所在。 (二)欲培養具民主氣質的公民,應先重視「信任」特質的培養。如養成人與人間的信任關係、個人對社會制度存在的信任,以及肯定國家和社會制度存在之必要性。 (三)教師應擔負起價值教育的重責大任,此為實施公民教育的契機。易言之,教師應扮演「轉化的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之角色,以提供公民教育實施的機會,而不是反成為阻礙所在。 (四)採用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方式和理念以教育學生,視其為培育具民主氣質的學生之具體方法。如鼓勵孩子在正確時間,設定正確的目標,面對適當的人,用適切的動機,並使用適當方式以養成耐心、勇氣、仁慈和誠信等特質,依照亞里斯多德作法般行之。 (五)教師在某些複雜的學生事務上,能夠提醒學生展現其價值觀以進行判斷和思考。唯有透過這個方式,學生才能明瞭民主公民不應該在面對競爭和託付時,麻木呆滯並呈現疏離感,也就是說他們必須依照他們自己的自由意志進行判斷並且採取行動。 故本文對於實施公民教育的機會為何之課題,提出了加強「信任」的素養和態度的主張,並期許教師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提醒學生超越價值觀念束縛,也應培養學生對道德價值觀念具有生動的鑑賞能力,而此亦為民主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教育核心所在。Item 公民教育的政治社會化角色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5-12-01) 王錦雀Item 公民教育的政治社會化角色分析(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5-12-??) 王錦雀Item 北區醫學生社團經驗學習對公民態度及公民參與之研究(2019) 游惠婷; Yu, Hu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區醫學生社團經驗學習、公民態度及公民參與之現況,並進一步瞭解北區醫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及社團經驗學習,在公民態度及公民參與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107學年度第2學期仍在學之北區大專校院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486份。運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所得資料。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北區醫學生在公民態度各層面展現正向態度。 二、北區醫學生的公民參與各層面呈現中上程度。 三、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北區醫學生其公民態度的差異情形: (一)有實習經驗的學生顯著優於無實習經驗者。 (二)有擔任社團幹部經驗的學生顯著優於無擔任社團幹部經驗的學生。 四、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北區醫學生其公民參與的差異情形: (一)年級大五以上的學生顯著優於一到四年級者。 (二)民主互動的教育方式顯著優於自由放任以及權威專制的教育方式。 (三)平均每週參與社團時間多、曾擔任社團幹部、擔任過社團領導者的學生皆顯著優於平均每週參與社團時間少、不曾擔任社團幹部、未擔任過社團領導者的學生。 五、北區醫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達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學校與教育相關單位、學務相關單位與學系以及後續的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之民主意涵檢視分析(2021) 邱裕勝; Chiou, Yu-Sheng此份研究以論述分析法檢視政府當局如何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的研修與審議之歷程實踐民主意涵,使人民能夠多元參與和發表論述,並分析政府透過哪些互動來匯聚各界意見,將此課程綱要順利發布。本研究透過官方文件、法規、各家網路媒體新聞等管道與素材,進行觀察、描繪、論述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在研修歷程內,政府當局如何與社會進行互動、溝通、回應、澄清等。透過此研究來分析此次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如何將「民主意涵」實踐、運用何些策略與作法與當時的社會進行互動以讓民眾參與,使民眾成為真正的教育主體,並藉本研究瞭解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的時空背景、社會脈絡、發展過程當中的民主意涵實踐、對話溝通等作為。本研究著重在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引起的社會關注與互動,也關注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如何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生成,在文本論述資料分析後,得出幾點結論: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受103高中課綱微調漣漪影響進而留意民主程序並落實溝通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的論述管道多元,各界得透過論述管道參與並表示意見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匯集各界多元身分參與,並凝聚各界多元意見看法四、政府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透過媒體傳遞訊息和澄清誤解五、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有四個特點:(一)由第二屆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成員完成研修(二)學生被賦權成為實質教育主體(三)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論述場域大多聚焦在去中國化議題(四)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中地理科受媒體關注程度最低Item 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2011) 陳佩珮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所具備的網路素養情形,並探討不同個人變項及不同網路使用行為在網路素養方面的差異情形,最後並探討不同網路素養層面間的相關。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問卷包含學生的個人基本資料、網路使用行為情形與網路素養所含的網路技能、資訊評估、網路安全、網路法律和網路倫理等五個面向。以台南市62所公立國民中學學生七到九年級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取樣的方式,發出問卷1296份,共得有效問卷1104份,問卷有效率93%,問卷所得資料以SPSS for Microsoft Windows 統計軟體12.0版進行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其結果如下: 一、每周上網頻繁度以偶爾上網情形最多,每周平均上網時數為 4~10小時;最常上網的時段則以假日居多;最常使用網路地點則 以家裡為主;經常在網路上進行活動仍以線上遊戲佔多數。 二、台南市國中學生的網路素養呈現中上程度,其中以網路安全層面 最高,資訊評估層面最低。 三、女生的網路素養整體表現較男生正向積極。 四、家裡有網路設備之國中生其網路素養表現優於家裡無網路設備 者。 五、九年級學生在網路技能層面表現優於七、八年級。 六、網齡越長則其網路素養表現越佳 七、父母會管教及參與網路行為的學生其網路素養表現較佳。 八、每週有時和偶爾上網者其資訊評估表現優於經常、從不者。 九、最常在放假日和放學後到晚上10點前上網者其網路技能表現優於 在學校時間者。 十、最常在學校和家裡上網者其網路法律、網路倫理、網路素養整體 表現優於在網咖者。 十一、網路素養五個面向彼此均達顯著正相關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主管機關、國中教師、家長與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多元選修為例(2024) 宋海儀; Sung, Hai-Yi本研究旨在探討於高中階段公民與社會科多元選修中,發展與實施「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歷程及結果。包含以下研究目的:一、探究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理念之教案設計、教學實施和修正歷程。二、瞭解學生參與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學習歷程與改變。三、探究研究者設計與實施課程之困境、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一公立高中三年級跨班選修的29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進行十八堂,共九次的多元選修課程活動。合作學習課程方案內容及主題聚焦家庭中的民法,每次課程皆融入合作學習及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期望透過本行動研究之課程方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促進學生多元學習體驗,團隊溝通合作學習,培養自主行動及問題解決等多面向素養學習。另外,為教師自身專業成長及新世代的公民教育實施提供一些策略及參考。在研究工具及方法上面,研究者藉由每週的學生回饋表單、課室觀察及錄影、研究諍友的觀察及回饋、教師反思日誌、非正式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問題,並反思調整課程,持續循環此歷程,使課程更加完善完整。學生在參與「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歷程中,透過課程規劃的多元活動、合作學習及實作活動,促進知識、態度、能力的學習,並促成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各面向素養之改變萌芽。研究者亦透過設計課程,不斷實施、反思修正的歷程,提升自身設計與實踐課程之專業成長。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論,為有意從事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相關教學或研究的教育夥伴提供一些參考及建議。Item 員工參與企業志工之工作滿意度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研究-以T公司為例(2023) 趙柏奕; Chao, Po-Yi本研究意旨在探討員工參與企業志工之工作滿意度對組織公民行為的關係,個人背景變項包括:生理性別、年齡、工作類型、工作年資、參與企業志工類型、參與企業志工年資;擔任企業志工的工作滿意度包含:自我成長、組織氣氛、人際關係;組織公民行為包括:認同組織、協助同事、人際和諧。研究對象參考T公司於110年出版之永續報告書,參與企業志工組織之在職員工,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探討員工參與企業志工組織之工作滿意度,對工作場域的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本研究結果歸納分述如下:一、員工參與企業志工組織之工作滿意度以「組織氣氛」構面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人際關係」構面與「自我成長」構面。二、組織公民行為各構面以「盡職精神」構面平均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協助同事」構面、「人際關係」構面、「認同組織」構面。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員工參與企業志工組織,對應工作滿意度,以「自我成長」構面有最多顯著差異。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員工,除生理性別,皆對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差異。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一、對推行企業志工組織之企業建議:企業應按照員工專業背景設計志工服務,以提升能力的發揮、開設志工活動有助於員工拓展交友。二、對參與企業志工組織之員工建議:降低服務前的期待且與被服務機構培養信任關係、以長遠的志工參與為規劃,且優先參與屬於自身專長的項目。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增加質性訪談並進行對照實驗、以企業營運有直接關係之指標,探討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Item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教學的行動研究(2021) 劉思妤; Liu, Szu-Yu本研究立基於108學年度起於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教學方案設計之架構,採取質性方法實施為期一學期兩循環之行動研究,欲對教學實務現場教師與學生面臨的學習困境帶來改變與省思。本研究以109學年度入學的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在高一上學期的公民與社會科課堂進行包含暖身活動、前導教學和問題導向學習式教學,共十堂課的問題導向學習課程。期望透過教學策略的創新、有效結合新課綱強調之素養精神,引導學生以自身為學習主體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習」所需的專業知能,在學會公民學科課程所期待的學習內容、學習表現目標的同時,亦在素養能力上有所成長。分析研究者自身課程設計歷程紀錄和教學省思札記、協同研究教師的課堂觀察記錄與訪談回饋、學生的學習產出與學習反思回饋等質性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學,能幫助學生增進探究思考、理解與表達、統整分析公民科學習內容的素養,累積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學習經驗;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模式,能引導學生發現公民與社會科課程與實際生活的連結、提升資訊擷取和實作能力,並建立學生自我引導學習、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化問題的方法和歷程。由本研究結論可知,問題導向學習對於學生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的社會領域核心素養,以及普通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皆有正面助益。Item 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議題內容之分析研究—以十二年國教108課綱版本為例(2022) 李旻哲; Lee, Min-Zhe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原住民族及其文化內涵上的敘寫與呈現,透過文本分析法的方式,除了瞭解目前教科書三個版本—翰林、康軒與南一在原住民族議題內涵上的實質內容與呈現情形為何,並比較各版本彼此之間之異同外,也檢視三個版本是否皆有遵循著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對於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揭示,同時也試圖檢視與反思臺灣原住民族長期所遭受,且過往教科書亦不時潛藏著的扭曲、忽略、汙名化、偏見與刻板印象等現象是否在當今的教科書中已不復見。本研究發現與獲致結論如下:壹、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敘寫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能提供學生思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之基礎知能(一)能認識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內涵(二)能了解原住民族受外部社會衝擊的過程二、能提升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貳、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呈現上大致相同、小有所異參、各版本教科書幾乎皆符合108課綱在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揭示一、能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二、能厚植部落意識與理解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三、能追求社會正義與體察原住民族群體面臨的不公平處境四、能納入各族群歷史文化與價值觀並了解其互動關係五、能避免僅此於表淺、零碎或教條化的學習素材六、能提供學生引導提問以促進高層次思考與探究實作能力肆、各版本教科書或多或少仍存在著不平衡與不完整的原住民族再現現象本研究的建議如下:壹、對教科書編輯與作者之建議 一、應多強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在歷史與當今時代的互動關係 二、應多加著重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的內涵及其發展脈絡 三、應多提供能夠接近與深度認識原住民族及其文化的機會 四、期待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從過去的附加取向邁向轉化取向 貳、對教師教學與備課之建議 一、應增進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能、素養與態度 二、應時時反思自己是否潛藏著刻板印象、偏見或微歧視的意識形態 三、應多加關注學生對於少數族群的態度價值與行為舉止 四、應讓學生能同理原住民族所面臨的不利處境 五、應多提供高層次批判思考與探究行動的機會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上:可以橫跨不同學習階段、領域或科目 二、在研究主題上:可以檢視教科書以外的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搭配其他如訪談法以增加研究詮釋的觀點Item 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2011) 郭宜婷我們正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已經成為溝通行為的重要中介。國中學生是一群十二~十五歲的青少年,亦是未來社會的中堅份子,媒體識讀能力是個人判斷社會環境的重要生活能力之一,更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固。然而,目前國內發展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施測問卷不足,內容也多良莠不齊, 因此引發研究者建構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施測問卷。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整理出媒體識讀能力之三大構面,並採用德懷術,共邀請國內十一名不同專長之媒體識讀相關領域人士組成的德懷術專家群(完成三次問卷專家效度調查的專家群共有十一名),並在為期四個月完成來回三次德懷術的匿名討論,形成「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內涵項目。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共有三大基本構面:包括「認識媒體」、「訊息解析」、「媒體近用」等三大基本構面。 二、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內涵項目共四十三題:第一部份,個人基本資料,共七題;第二部份,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共三十六題(其中第一個構面「認識媒體」十二題、第二個構面「訊息解析」十二題、第三個構面「媒體近用」十二題)。 根據本研究過程與結論,研究者針對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的實務面及日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以盡早測量出國中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有助培育出具媒體素養的國民,亦可提供未來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以及政府推動媒體識讀相關政策與課程教材編制的依據。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分析(2013) 朱佳俐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我國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南一版、康軒版及翰林版三個版本呈現世界公民教育內涵的情形及差異。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首先參酌相關文獻及專家意見,建立本研究主題之類目表,將世界公民教育分為「世界公民教育的知識與理解」、「世界公民教育的價值觀與態度」及「世界公民教育的技能與實踐」三大主類目,其中再分成14項次類目及36項子類目,進而分析一百零一學年版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 各版本內容在世界公民教育三項主類目的呈現情形,皆以「知識與理解」類目呈現次數最多;「技能與實踐」類目呈現次數最少 二、 各版本在主類目「知識與理解」中,皆偏重「全球史地」、「社會正義與人權」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內容呈現;而在「反全球化」及「全球疾病與防治」方面所佔比重最低。 三、 各版本在主類目「價值觀與態度」中,皆偏重「關心地球環境」、「關注生態永續發展」、「關心人權實施狀況」及「關懷弱勢族群」的內容呈現;而在「關注貧富差距」、「認同自己全球公民身份」及「相信人類可以改變的信念」方面所佔比重最低。 四、 各版本在主類目「技能與實踐」中,皆缺乏「具備跨國界合作能力」的相關內容呈現,且在「批判思考能力」及「媒體識讀能力」方面所佔比重極低。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科書編撰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研究(2015) 游璧僑; Yu, Pi-Chiao本研究旨在調查國民中學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童軍團學生在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差異情形,並瞭解其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以完成103年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及中華民國女童軍會三項登記,且實際參與國民中學童軍團相關事務之臺北市、臺中市和高雄市童軍團團員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共得759份有效樣本。運用SPSS(19.0)套裝軟體進行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所得資料,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中童軍團學生在公民態度各層面,展現良好的態度。 二、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程度屬於中等。 三、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童軍團學生其公民態度所呈現的差異情形 (一)在公民態度量表各層面,有擔任社團負責人的童軍團學生顯著優於從未擔任 的童軍團學生。 (二)在公民態度量表整體、「政治意識的態度」層面,參加童軍資歷為3年以上的童軍團學生表現優於1年以上~未滿2年的童軍團學生。 (三)在公民態度量表之「尊重差異的態度」層面,女生所呈現的態度優於男生,七年級童軍團學生表現最差。 四、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童軍團學生其公民參與所呈現的差異情形 (一)在公民參與量表各層面,高雄市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參與程度皆優於臺北市國中童軍團學生,參加童軍資歷為3年以上的童軍團學生所表現的參與呈程度皆為最高,而從未擔任幹部的學生表現皆為最差。 (二)在公民參與量表之「學校活動的參與」、「社會活動的參與」層面,每週平均參與時間為5小時以上的國中童軍團學生所呈現的公民參與程度最高。 五、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呈正相關。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童軍會、童軍團團長及後續的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國中童軍團學生、公民態度、公民參與Item 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王錦雀在邁向新世紀之際,教育界無不積極且熱衷於規劃新世紀教育發展之藍圖。但是,如果未能釐清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之角色,則規劃出的教育發展藍圖,就如同處於真空狀態的造景,徒具形式而遑論務實可行。 因此本文認為處於快速變遷社會,面對新世紀日新月異革新的需求,對於國家概念之釐清以及將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角色加以定位,是基本且必需的議題。故本文以回顧和檢視臺灣教育改革經驗中,國家所曾扮演的角色,進而提出反省和建議,如是才能促使教育界在面對新世紀,採以積極思考並力促各項革新方案規劃之際,得以排除國家在臺灣教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控制體系,並釐清國家與教育之關聯。亦即,在規劃教育發展藍圖和期許邁向教育發展願景時,能正視長期以來影響臺灣教育改革之阻力來源為何?(如國家介入教育過多甚或使得教育淪為政權執政工具),並進而消弭之;除此外,能進一步深思國家與教育間之關聯,及國家在未來教育改革中宜扮演之角色。 本文依據文獻探討和反省與發現,對於國家介入教育的理念加以釐清,並就臺灣長期以來教育體系所受到的內外控制進行反省,歸納分析後,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應將補助者角色由政府轉移至民間企業。 (二)中央與地方對於教育管轄權宜釐清並做明確劃分。 (三)國定課程的制定過程值得反省和監督,以避免國家意識型態和父權支配意涵的過度掌控。 (四)透過教育養成學生認識權力關係,理性運用公民權,學習權力對話的語言。 (五)教育改革歷程是問題解決歷程,應促使教育制度民主化。 (六)臺灣教育改革中,國家應主導的管制方向,包括課程規劃與執行;教師的訓練、檢定與管理;以及教育過程的監控與管制。 (七)視國家為供應者,應扮演起整合社會大眾的真正需求,釐清教育品質欲達成的指標,已持續進行評估之角色。Item 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王錦雀在邁向新世紀之際,教育界無不積極且熱衷於規劃新世紀教育發展之藍圖。但是,如果未能釐清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之角色,則規劃出的教育發展藍圖,就如同處於真空狀態的造景,徒具形式而遑論務實可行。 因此本文認為處於快速變遷社會,面對新世紀日新月異革新的需求,對於國家概念之釐清以及將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角色加以定位,是基本且必需的議題。故本文以回顧和檢視臺灣教育改革經驗中,國家所曾扮演的角色,進而提出反省和建議,如是才能促使教育界在面對新世紀,採以積極思考並力促各項革新方案規劃之際,得以排除國家在臺灣教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控制體系,並釐清國家與教育之關聯。亦即,在規劃教育發展藍圖和期許邁向教育發展願景時,能正視長期以來影響臺灣教育改革之阻力來源為何?(如國家介入教育過多甚或使得教育淪為政權執政工具),並進而消弭之;除此外,能進一步深思國家與教育間之關聯,及國家在未來教育改革中宜扮演之角色。 本文依據文獻探討和反省與發現,對於國家介入教育的理念加以釐清,並就臺灣長期以來教育體系所受到的內外控制進行反省,歸納分析後,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應將補助者角色由政府轉移至民間企業。 (二)中央與地方對於教育管轄權宜釐清並做明確劃分。 (三)國定課程的制定過程值得反省和監督,以避免國家意識型態和父權支配意涵的過度掌控。 (四)透過教育養成學生認識權力關係,理性運用公民權,學習權力對話的語言。 (五)教育改革歷程是問題解決歷程,應促使教育制度民主化。 (六)臺灣教育改革中,國家應主導的管制方向,包括課程規劃與執行;教師的訓練、檢定與管理;以及教育過程的監控與管制。 (七)視國家為供應者,應扮演起整合社會大眾的真正需求,釐清教育品質欲達成的指標,已持續進行評估之角色。Item 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王錦雀在邁向新世紀之際,教育界無不積極且熱衷於規劃新世紀教育發展之藍圖。但是,如果未能釐清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之角色,則規劃出的教育發展藍圖,就如同處於真空狀態的造景,徒具形式而遑論務實可行。 因此本文認為處於快速變遷社會,面對新世紀日新月異革新的需求,對於國家概念之釐清以及將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角色加以定位,是基本且必需的議題。故本文以回顧和檢視臺灣教育改革經驗中,國家所曾扮演的角色,進而提出反省和建議,如是才能促使教育界在面對新世紀,採以積極思考並力促各項革新方案規劃之際,得以排除國家在臺灣教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控制體系,並釐清國家與教育之關聯。亦即,在規劃教育發展藍圖和期許邁向教育發展願景時,能正視長期以來影響臺灣教育改革之阻力來源為何?(如國家介入教育過多甚或使得教育淪為政權執政工具),並進而消弭之;除此外,能進一步深思國家與教育間之關聯,及國家在未來教育改革中宜扮演之角色。 本文依據文獻探討和反省與發現,對於國家介入教育的理念加以釐清,並就臺灣長期以來教育體系所受到的內外控制進行反省,歸納分析後,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應將補助者角色由政府轉移至民間企業。 (二)中央與地方對於教育管轄權宜釐清並做明確劃分。 (三)國定課程的制定過程值得反省和監督,以避免國家意識型態和父權支配意涵的過度掌控。 (四)透過教育養成學生認識權力關係,理性運用公民權,學習權力對話的語言。 (五)教育改革歷程是問題解決歷程,應促使教育制度民主化。 (六)臺灣教育改革中,國家應主導的管制方向,包括課程規劃與執行;教師的訓練、檢定與管理;以及教育過程的監控與管制。 (七)視國家為供應者,應扮演起整合社會大眾的真正需求,釐清教育品質欲達成的指標,已持續進行評估之角色。Item 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01) 王錦雀在邁向新世紀之際,教育界無不積極且熱衷於規劃新世紀教育發展之藍圖。但是,如果未能釐清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之角色,則規劃出的教育發展藍圖,就如同處於真空狀態的造景,徒具形式而遑論務實可行。 因此本文認為處於快速變遷社會,面對新世紀日新月異革新的需求,對於國家概念之釐清以及將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角色加以定位,是基本且必需的議題。故本文以回顧和檢視臺灣教育改革經驗中,國家所曾扮演的角色,進而提出反省和建議,如是才能促使教育界在面對新世紀,採以積極思考並力促各項革新方案規劃之際,得以排除國家在臺灣教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控制體系,並釐清國家與教育之關聯。亦即,在規劃教育發展藍圖和期許邁向教育發展願景時,能正視長期以來影響臺灣教育改革之阻力來源為何?(如國家介入教育過多甚或使得教育淪為政權執政工具),並進而消弭之;除此外,能進一步深思國家與教育間之關聯,及國家在未來教育改革中宜扮演之角色。 本文依據文獻探討和反省與發現,對於國家介入教育的理念加以釐清,並就臺灣長期以來教育體系所受到的內外控制進行反省,歸納分析後,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應將補助者角色由政府轉移至民間企業。 (二)中央與地方對於教育管轄權宜釐清並做明確劃分。 (三)國定課程的制定過程值得反省和監督,以避免國家意識型態和父權支配意涵的過度掌控。 (四)透過教育養成學生認識權力關係,理性運用公民權,學習權力對話的語言。 (五)教育改革歷程是問題解決歷程,應促使教育制度民主化。 (六)臺灣教育改革中,國家應主導的管制方向,包括課程規劃與執行;教師的訓練、檢定與管理;以及教育過程的監控與管制。 (七)視國家為供應者,應扮演起整合社會大眾的真正需求,釐清教育品質欲達成的指標,已持續進行評估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