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鄭景峰"
Now showing 1 - 20 of 3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不同伸展方式對等速肌力與肌肉氧飽和度之影響(2012) 黃馨葦; Huang, Hsin-Wei目的:本研究在探討靜態伸展與彈震式伸展對等速肌力與肌肉氧飽和度之影響。方法:以18名大學男性運動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為21.4 ± 2.0歲,身高為179.8 ± 7.8公分,體重為73.8 ± 9.3公斤)。本研究採重覆量數、平衡次序原則的實驗設計,受試者須在等速肌力測驗前,分別接受三種不同實驗處理,每種處理間隔48小時,包括控制處理 (CON) 、靜態伸展處理(SS,3 × 30秒)、彈震式伸展處理(BS,3 × 60秒),伸展過程中利用NIRS監測肌肉氧飽和度。在實驗處理後進行等速肌力 (60°•sec-1、240°•sec-1) 測驗,每種速度進行兩組,每組三次反覆,間隔休息2分鐘,以評估力矩峰值、平均力矩峰值、總作功與平均功率。結果:60°•sec-1力矩峰值的第二組 (BS vs. CON, 3.09 ± 0.36 vs. 2.93 ± 0.28 N•m•kg-1, p< .05) 和兩組平均 (BS vs. CON, 3.02 ± 0.35 vs. 2.88 ± 0.29 N•m•kg-1, p < .05) ,彈震式伸展處理均顯著高於控制處理。60°•sec-1平均力矩峰值的第二組,彈震式伸展顯著高於控制處理。兩組平均部分,彈震式伸展處理顯著優於靜態伸展處理與控制處理 (BS vs. SS vs. CON, 2.86 ± 0.34 vs. 2.74 ± 0.34 vs. 2.71 ± 0.28 N•m•kg-1, p < .05) 。240°•sec-1的力矩峰值、平均力矩峰值和總作功部分,在三種處理間皆無顯著差異。實驗處理時第一組的組織氧合指標,靜態伸展處理顯著低於控制處理 (SS vs. CON, -5.73 ± 6.39 vs. -0.30 ± 4.82 %, p < .05) 。實驗處理時的總血紅素平均值,在靜態伸展處理時,顯著不同於彈震式伸展處理與控制處理(靜態伸展處理 vs. 彈震式伸展處理 vs. 控制處理,-8.60 ± 1.47 vs. -5.14 ± 1.44 vs. 0.36 ± 1.41 μmol,p < .05)。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靜態伸展(SS,3 × 30秒)不會抑制隨後的等速肌力表現,但可能會導致肌肉缺氧。此外,彈震式伸展能提高隨後低速度的等速肌力 (60°•sec-1) ,且能改善靜態伸展所引起的肌肉缺氧情形。Item 不同劑量缺血預處理對蹲舉表現之影響(2022) 張政宏; Chang, Cheng-Hung目的:探討不同劑量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對於阻力訓練經驗者蹲舉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2名成年男性。每位受試者先進行控制處理 (CON),接著以隨機交叉平衡次序方式,分別進行三種實驗處理,包括40分鐘 (IPC40)、20分鐘 (IPC20) 和偽處理 (SHAM),其中IPC40為交替加壓雙側大腿220 mmHg,進行4循環5分鐘的缺血與5分鐘的再灌注,而IPC20則為2個循環,SHAM則為20 mmHg。實驗處理結束後,受試者須進行3組70%1RM的蹲舉至衰竭測驗。蹲舉過程中,計算反覆次數和訓練量,以及使用測力板和位移計蒐集相關動力學指標,並以近紅外線光譜儀檢測肌肉氧飽和度。結果:蹲舉時的反覆次數、訓練量、動力學指標和肌肉氧飽和度,在4種處理之間均無顯著差異。不過,在最大速度方面,IPC40、SHAM與CON的第二、三組均顯著低於第一組 (第一組 vs. 第二組 vs. 第三組, IPC40: 0.96 ± 0.12 vs. 0.91 ± 0.13 vs. 0.89 ± 0.11 m/s, SHAM: 0.95 ± 0.09 vs. 0.89 ± 0.10 vs. 0.86 ± 0.10 m/s, CON: 0.98 ± 0.12 vs. 0.89 ± 0.12 vs. 0.84 ± 0.12 m/s, p< .05),而IPC20則在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在含氧血紅素變化率方面,IPC20與CON的第二、三組顯著高於第一組 (第一組 vs. 第二組 vs. 第三組, IPC40: -17.2 ± 7.9 vs. -14.7 ± 7.4 vs. -14.2 ± 7.7 µmol·L-1, CON: -17.5 ± 5.6 vs. -15.2 ± 5.3 vs. -14.4 ± 5.5 µmol·L-1, p < .05),SHAM的第二組顯著高於第一組 (第一組 vs. 第二組, -15.8 ± 5.8 vs. -13.6 ± 6.7 µmol·L-1, p < .05),而IPC40則在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結論:不同劑量的IPC,均無法改善蹲舉運動的反覆次數和訓練量。不過,IPC20似乎具有延緩最大速度流失的效果,而IPC40則可維持含氧血紅素的解離。Item 不同振幅振動運動對於衰竭性運動後生理恢復之影響(2010) 盧燕鈴; LU Yen-Ling目的:探討低頻率 (8 Hz) 不同振幅振動運動 (whole-body vibration, WBV) 對衰竭運動後生理恢復之影響。方法:21名大學男性學生(年齡,20.4±2. 6歲;身高,175.7± 5.8 cm;體重,71.3±6.9 kg)自願參加本重覆量數實驗設計之研究,且須於衰竭性腳踏車運動後,分別接受三種10分鐘的實驗處理,包括無振動運動 (0 Hz, 0 mm, Con) 、高振幅 (8 Hz, 4 mm, HAT) 與低振幅振動運動 (8 Hz, 1 mm, LAT)。所有受試者坐在振動平臺上10分鐘。隨後,所有受試者以仰臥姿安靜休息1小時。在實驗處理與恢復期時,檢測攝氧量 (VO2) 、運動後過攝氧量 (EPOC) 、心跳率 (HR) 與血乳酸 (La)。結果:HR、La以及EPOC在三種不同振幅振動運動處理間,皆未達顯著差異。不過,絕對與相對的攝氧量,在WBV處理時,HAT明顯高於Con與LAT(絕對攝氧量,Con vs. HAT vs. LAT, 0.578 ± 0.075 vs. 0.693 ± 0.132 vs. 0.568 ± 0.068 L/min, p< .05;相對攝氧量,Con vs. HAT vs. LAT, 8.21 ± 1.18 vs. 9.76 ± 1.84 vs. 8.00 ± 0.90 ml/kg/min, p < .05)。結論:不管高或低的振幅,低頻率 (8 Hz) 的全身振動運動均無法改善衰竭性運動後之生理恢復。不過,在衰竭性腳踏車運動後,高振幅振動運動的介入仍會增加能量消耗。Item 不同振幅與頻率振動運動對生理反應之影響(2010) 黃羿蓁目的:本研究在探討不同頻率與振幅之振動運動,對心跳率、攝氧量、血乳酸、血壓及心跳率變異性之影響。方法:12位健康男性大學生(年齡,22.3 ± 1.9歲;身高:174.8 ± 6.1公分;體重:68.5 ± 5.3公斤),本實驗採重覆量數且平衡次序之設計。所有受試者均以半蹲姿勢於振動平臺上接受振動6分鐘、間隔休息10分鐘(坐姿)之三種不同實驗處理,振動運動包含低頻率 (10 Hz) 、中頻率 (30 Hz) 、高頻率 (50 Hz),搭配不同振幅 (0.4 mm, 2 mm) 。實驗過程中,以CORTEX代謝量測系統及血乳酸分析器分別檢測攝氧量及血乳酸。並以Polar心率錶及HRV分析軟體監控振動期間的每跳心跳率。本研究以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各變項間的差異。結果:本研究之心跳、血乳酸、攝氧量、血壓及心跳率變異性皆與安靜值達顯著差異 (p< .05) ,但不同振幅或頻率之搭配,各變項振動運動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而振動運動時的平均攝氧量及血乳酸分別為15.20 ± 0.69 ml/kg/min與4.1 ± 0.3 mmol/L。不論在高或低振幅搭配10 Hz之振動運動時的平均動脈壓均顯著高於安靜值。而HRV之CCVLF(低頻功率)在10 Hz與30 Hz搭配不同振幅時均顯著低於安靜值,但50 Hz則無顯著差異。結論:不同頻率 (10 Hz, 30 Hz, 50 Hz) 和振幅 (0.4 mm, 2 mm) 之振動運動可能會導致相似的生理反應,不過,振動運動屬於低強度之運動。再者,低振幅 (0.4mm) 與低頻率 (10 Hz) 之振動運動似乎會增加心血管壓力。Item 不同等長收縮時間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對仰臥推擲表現之影響(2016) 楊佳琇; Yang, Chia-Hsiu目的:探討以不同最大自主等長收縮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 時間,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後,對上肢力量與爆發力表現之影響。方法: 12名男性擲部選手 (年齡,20.8 ± 2.2歲;身高,1.78 ± 0.04公尺;體重,92.2 ± 15.3公斤;仰臥推舉三次最大反覆肌力,110.2 ± 16.2公斤) 自願參與此重複量數且交叉設計之實驗。每位受試者須接受3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包括3組3秒仰臥推舉MVIC處理 (3MVIC) 、3組5秒仰臥推舉MVIC處理 (5MVIC) 與控制處理 (CON) ,每種處理須間隔至少48小時。於實驗處理前 (前測) 與後,受試者須進行3組,每組反覆2次的仰臥推擲 (bench press throw, BPT) 測驗,組間休息4分鐘。本研究以拉線式電位計記錄推擲高度與槓鈴騰空時間,並進一步分析推擲高度,以及速度、力量與功率之平均值與峰值。結果: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推擲高度於第4分鐘 (29.87 ± 4.09 cm) 、第8分鐘 (29.44 ± 4.15 cm) 、第12分鐘 (29.30 ± 3.61 cm) 與後測平均值 (29.54 ± 3.87 cm),均顯著低於前測平均值 (30.99 ± 3.81 cm, p< .05) 。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功率峰值於第4分鐘 (1036 ± 97 W) 、第8分鐘 (1022 ± 92 W) 與後測平均值 (1032 ± 92 W),皆顯著低於前測平均值 (1068 ± 91 W, p < .05) 。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力量峰值於第4分鐘、第8分鐘、第12分鐘以及後測平均值,均與前測平均值並無顯著差異。結論:3MVIC處理與5MVIC處理,可能會誘發肌肉疲勞,因此,可能無法提升訓練良好運動員的上肢爆發力表現。Item 不同運動休息比高強度循環運動對心肺適能之影響(2023) 吳冠蓁; Wu, Kuan-chen目的:探討不同運動休息比之高強度循環運動 (high-intensity circuit exercise, HICE) 對於心肺適能與能量使用比例之影響。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2名健康男性。依平衡次序進行相同總運動時間之HICE20 (20秒:10秒運動休息比) 與HICE30 (30秒:10秒運動休息比) 兩種實驗介入。HICE的動作模式包括抬膝原地跑、弓步蹲、深蹲跳與波比操。在HICE運動期間測量攝氧量、心跳率、運動自覺強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與血乳酸濃度,並計算動作反覆次數、花費在高強度運動之累積時間、分組 (運動初期 [S1]、運動中段 [SMid] 與運動末期 [SEnd] ) 之攝氧量與心跳率以及能量使用比例。結果:不同運動休息比之HICE,誘發之總平均攝氧量、心跳率、RPE、血乳酸濃度、高強度運動累積時間與能量使用,均未達顯著差異。然而,HICE30在S1的平均攝氧量與平均心跳率,均顯著高於HICE20 (p< .05),不過,在時間因子部分,HICE20到SEnd時仍能維持高於S1之心肺刺激 (S1 vs. SMid vs. SEnd,61.33 ± 6.30%VO2max vs. 87.52 ± 7.05%VO2max vs. 86.08 ± 5.68%VO2max),而HICE30在SEnd時,則顯著下降並低於SMid (S1 vs. SMid vs. SEnd,68.75 ± 6.79%VO2max vs. 89.36 ± 7.23%VO2max vs. 85.15 ± 7.70%VO2max)。HICE30的總反覆次數顯著高於HICE20 (HICE20 vs. HICE30,782.10 ± 132.70次vs. 867.90 ± 126.50次, p < .05)。結論:改變HICE運動休息比不影響心肺刺激與能量消耗分佈。不過,相較於HICE30,HICE20在SEnd更能維持較高的心肺刺激。Item 以3分鐘划船衰竭測驗判定臨界負荷(2010) 楊懿珊; Yang, Yi-Shan目的:評估3分鐘划船衰竭測驗 (3-min RT) 之再測信度,並發展新的划船臨界負荷 (critical power, CP) 評估方法。方法:18名自願參與本研究之男子划船選手(年齡為17.72 ± 1.87歲,身高為178.00 ± 4.28公分,體重為70.69 ± 4.97公斤)。所有受試者須進行2,000公尺室內划船測驗,並分別透過3-min RT及划船漸增負荷測驗判定攝氧峰值 (VO2peak) 及最大攝氧量 (VO2max) 。而在CP測驗中,則以作功-時間 (work-time, W-t) 及功率-時間倒數 (power-1/time, P-t-1) 之模式判定CP及無氧作功能力 (anaerobic work capacity, W') 。此外,透過3-min RT判定結束功率 (end-test power, EP) 及高於結束功率之總作功 (work done above the EP, WEP) ,且3-min RT須進行2次以評估再測信度。以上測驗皆須間隔48小時以上。結果:組內相關係數分析顯示3-min RT具良好再測信度 (ICC = .62 ~ .97, p< .05) 。EP (269.22 ± 39.20 W) 與W-t模式 (271.99 ± 29.82 W) 及P-t-1 (275.71 ± 31.60 W) 之CP值,皆達顯著相關(r = .75與 .80, p < .05),且EP與兩模式之CP皆無顯著差異。然而,WEP (16.63 ± 4.03 kJ) 與兩模式之W' (W-t, 13.23 ± 2.99 kJ; P-t-1, 12.33 ± 3.23 kJ) 並無顯著相關。VO2peak及VO2max具顯著相關性 (r = .66, p < .05) 。結論:3分鐘划船衰竭測驗具良好信效度,且可有效評估男子划船選手有氧能力,特別是CP及VO2max等指標。Item 以不同泳姿動態恢復對隨後游泳衝刺表現與生理恢復之影響(2011) 鄭國輝; Cheng, Kuo-Hui目的:本研究在探討200公尺衝刺後以不同泳姿動態恢復,對隨後游泳衝刺表現及生理恢復的影響。方法:以20名游泳選手為受試對象,依照個別專項分為蛙式組10名(年齡,16.6 ± 0.5歲;身高,173.6 ± 3.0 cm;體重,63.1 ± 3.3 kg)及自由式組10名(年齡,17.3 ± 1.6歲;身高,170.1 ± 4.8 cm;體重,65.6 ± 4.1 kg)。兩組均進行100公尺自由式以及蛙式測驗,以判定動態恢復速度,即55% v•max (maximum velocity)。間隔48小時後,依照專項進行200公尺衝刺,接著隨機接受三種15分鐘不同泳姿動態恢復處理,包括自由式處理 (front crawl, FC)、蛙式處理 (breaststroke, BS) 及靜態處理 (passive recovery, Con),每次處理間隔48小時,實驗處理後再次進行200公尺衝刺。實驗過程中,分析游泳衝刺表現、划幅、划頻、血乳酸及血氨。結果:在自由式組的部分,第二次200公尺衝刺表現上,自由式與蛙式處理顯著優於靜態處理(變化量,FC vs. BS vs. Con, -0.78 ± 0.91 vs. -0.29 ± 1.26 vs. 0.91 ± 1.78%, p< .05),血乳酸濃度在自由式處理後顯著低於靜態處理 (FC vs. Con, 3.58 ± 1.16 vs. 5.44 ± 1.77 mmol•L-1, p < .05)。在蛙式組的部分,第二次200公尺衝刺表現上, 蛙式處理顯著優於靜態處理(變化量,BS vs. Con, -0.50 ± 0.81 vs. 0.64 ± 0.78%, p <.05),血乳酸濃度在蛙式處理後顯著低於自由式與靜態處理 (FC vs. BS vs. Con, 3.52 ± 0.65 vs. 2.75 ± 0.62 vs. 4.60 ± 0.53 mmol•L-1, p < .05)。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以相同泳姿進行動態恢復,應可促進隨後的游泳衝刺表現與生理恢復。Item 以核心肌群運動進行中場再熱身對後續爆發力與敏捷性運動表現之影響(2021) 楊云瑢; Yang, Yun-Rong目的:探討籃球選手以核心肌群運動進行中場再熱身 (re-warm-up, RW),對後續爆發力及敏捷性表現之影響。方法:以12名男性大專籃球選手為受試對象。所有受試者進行修正式羅浮堡間歇折返跑測驗 (modified Loughborough intermittent shuttle test, LIST) 後,以重複量數平衡次序方式,接受3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於穩定平面 (STA)、BOSU球上 (BOSU) 進行RW,以及控制處理 (CON)。於LIST前與實驗處理後,分別進行敏捷T測驗 (agility T-test)、蹲踞跳 (squat jump)、下蹲跳 (counter-movement jump, CMJ),以及大腿中段等長上拉測驗 (isometric mid-thigh pull, IMTP),以檢測爆發力與敏捷性運動表現。實驗過程中全程監測心跳率,並於每次運動測驗前檢測核心溫度、血乳酸濃度與詢問運動自覺程度。結果:於實驗處理後,STA之敏捷T測驗時間變化量,顯著低於CON (STA vs. CON, 99.9 ± 4.8 vs. 103.5 ± 3.7 %, p< .05);STA之CMJ跳躍高度變化量,顯著高於CON (STA vs. CON, 99.8 ± 3.1 vs. 96.0 ± 3.8%, p < .05);在大腿中段等長上拉方面,STA之最大發力率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RFD) (STA vs. CON, 119.8 ± 39.4 vs. 83.8 ± 16.4%, p < .05)、0-90毫秒 (STA vs. CON, 150.7 ± 111.9 vs. 62.0 ± 36.7%, p < .05)、0-150毫秒 (STA vs. CON, 127.0 ± 44.0 vs. 73.0 ± 27.8%, p < .05)、0-200毫秒 (STA vs. CON, 120.6 ± 28.7 vs. 83.5 ± 19.9%, p < .05) 與0-250毫秒分段RFD (STA vs. CON, 112.5 ± 19.8 vs. 86.8 ± 13.1%, p < .05) 變化量,以及BOSU之0-150毫秒 (BOSU vs. CON, 103.2 ± 27.9 vs. 73.0± 27.8%, p < .05) 與0-250毫秒分段RFD (BOSU vs. CON, 101.4 ± 10.8 vs. 86.8 ± 13.1%, p < .05) 變化量,皆顯著高於CON。不過,在敏捷T測驗、SJ測驗、CMJ測驗,以及IMTP測驗之表現,STA與BOSU間未達顯著差異。在實驗處理時之平均心跳率方面,BOSU顯著高於STA (BOSU vs. STA, 119 ± 13 vs. 112 ± 12 bpm, p < .05)。結論:於球類運動中場進行核心肌群RW運動,可能能夠防止下半場爆發力與敏捷性運動表現下降。Item 以遠紅外線桑拿進行對比浴對阻力運動後生理恢復與肌肉適能表現之影響(2020) 江裕翔; Chiang, Yu-Hsiang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遠紅外線桑拿 (far-infrared sauna) 進行對比浴 (contrast bath therapy, CBT) 對於阻力運動後生理恢復與肌肉適能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24名健康男性進行實驗。在完成阻力運動 (10組 × 10下70%最大肌力之平行蹲舉) 之後,以隨機分配之方式將受試者分為2組並進行恢復處理,分別為CBT (3組 × 11°C進行5分鐘與100°C進行5分鐘) 與控制組 (CON)。在阻力運動前 (pre) 與後 (post)、恢復後 (rec)、運動後90分鐘 (1.5 h)、運動後24 (24 h) 及48 (48 h) 小時,實施下蹲跳、蹲踞跳與大腿中段等長上拉之測驗,並詢問疼痛程度自覺量表。在pre、1.5 h、24 h及48 h,檢測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膝關節活動度與大腿圍。在pre、post及rec,檢測血乳酸。結果:2組之CK於1.5 h、24 h及48 h顯著高於pre。在下蹲跳方面,CBT之離地時間、跳躍高度 (CBT vs. CON, 0.35 ± 0.06 vs. 0.30 ± 0.05 m, p< .05) 及最大發力率於24 h顯著高於CON。在蹲踞跳方面,CBT之力量峰值在24 h及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最大發力率在rec及48 h (CBT vs. CON, 8481 ± 3675 vs. 5191 ± 1812 N/s, p < .05) 顯著高於CON。在大腿中段等長上拉方面,CBT之力量峰值 (1.5 h: CBT vs. CON, 1091 ± 198 vs. 883 ± 208 N, p < .05)、平均力量及總衝量於1.5 h、24 h及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最大發力率於rec及48 h顯著高於CON。在生理指標方面,CBT之疼痛自覺程度於24 h及48 h顯著低於CON;CBT之膝關節活動度於48 h顯著高於CON;CBT之血乳酸下降率顯著高於CON;關於CK與大腿圍,2組間均無顯著差異。結論:以遠紅外線桑拿進行的CBT,能夠促進衰竭性阻力運動後之生理恢復並改善肌力與爆發力表現。Item 吸氣肌熱身對高強度反覆衝刺運動表現與恢復時間之影響(2016) 余秀菁; Yu, Hsiu-Chin目的:本研究探討吸氣肌熱身對隨後高強度反覆衝刺運動表現與恢復時間之影響。方法:以12名女性甲組足球運動員為受試對象 (年齡,20.1 ± 1.4歲,身高,1.61 ± 0.4公尺,體重,55.4 ± 4.3公斤)。採重覆量數且平衡次序之實驗設計,受試者須進行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吸氣肌熱身處理 (inspiratory muscle warm-up, IMW)、安慰劑處理 (placebo, PLA),與控制處理 (control, CON)。IMW與PLA是指分別以40%及15%的最大吸氣壓力 (maximum inspiratory mouth pressure, PImax),進行2組30下的吸氣肌熱身,CON則不進行吸氣肌熱身。各實驗處理後,受試者須完成15 × 20公尺的高強度反覆衝刺運動測驗,每趟衝刺休息時間介於5至30秒之間,依據受試者在恢復時間範圍內的主觀感覺。實驗過程中,分析每趟衝刺時間、休息時間、血乳酸、RPE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B (rating of perceived breathlessness),以及腓腸肌的肌肉血氧飽和度。結果:在反覆衝刺測驗中的恢復後段 (11至15趟衝刺間的恢復時間),IMW顯著低於CON (IMW vs. CON,20.5 ± 3.6 vs. 23.2 ± 3.2秒,p< .05)。反覆衝刺運動表現在三種實驗處理間則未達顯著差異。在反覆衝刺測驗後5分鐘的PImax,IMW顯著高於PLA與CON (IMW vs. PLA vs. CON, 102.2 ± 10.5 vs. 95.8 ± 9.7 vs. 94.1 ± 11.3 cmH2O, p < .05)。在反覆衝刺測驗後的RPE,IMW顯著低於PLA (RPE,IMW vs. PLA,13.8 ± 1.4 vs. 15.8 ± 2.1分,p < .05)。在反覆衝刺測驗後的RPB,IMW顯著低於PLA與CON (RPB,IMW vs. PLA vs. CON,4.6 ± 1.3 vs. 5.4 ± 1.6 vs. 5.6 ± 1.1分,p < .05)。然而,組織氧合指標 (TSI) 在反覆衝刺測驗中的前段 (1至5趟),IMW顯著低於CON (IMW vs. CON, -9.60 ± 3.18 vs. -7.94 ± 3.01 %, p < .05)。結論:吸氣肌熱身能改善吸氣肌肌力與呼吸困難感覺,並促進高強度反覆衝刺後的恢復能力,然而,吸氣肌熱身活動可能會降低運動初期的肌肉氧飽和度。Item 吸氣肌熱身對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之影響(2012) 陳品卉; Chen, Pin-Hui目的:本研究在探討吸氣肌熱身對於隨後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以12名大專男性優秀運動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21.3 ± 2.0歲;身高,178.7 ± 6.8公分;體重,72.0 ± 7.2公斤),使用重覆量數、平衡次序原則的實驗設計,所有受試者須進行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吸氣肌熱身處理 (inspiratory muscle warm-up, IMW) 、安慰劑處理 (placebo, PLA) 與控制處理 (control, CON) 。控制處理不進行吸氣肌熱身,而安慰劑處理與吸氣肌熱身處理分別以強度15%及40%的最大吸氣壓力 (maximum inspiratory mouth pressures, PImax) ,進行2組30下的吸氣肌熱身。實驗處理後,受試者須在腳踏車測功儀上,以180%最大有氧動力輸出反覆進行間歇休息20秒的10秒衝刺,直到衰竭。實驗過程中,分析衝刺的次數、血乳酸、血氨、RPE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與RPB (rating of perceived breathlessness) ,以及股外側肌的肌肉氧飽和度。結果:在衝刺次數、血乳酸與血氨濃度方面,三種實驗處理間皆未達顯著差異。在測驗前的RPE與RPB,IMW皆顯著高於PLA(RPE,IMW vs. PLA,10.3 ± 2.5 vs. 8.5 ± 2.4分,p< .05;RPB,IMW vs. PLA,1.3 ± 1.2 vs. 0.7 ± 0.7分,p < .05),且在測驗後5分鐘的RPB,PLA顯著低於CON(PLA vs. CON,3.0 ± 1.3 vs. 4.1 ± 1.9分,p < .05)。在衝刺次數之中位數前三趟 (before Md) 的組織氧合指標 (TSI) ,IMW顯著高於CON (IMW vs. CON, -15.95 ± 2.80 vs. -20.14 ± 5.57 %, p < .05) 。在高強度腳踏車間歇測驗中的中位數前三趟 (before Md) (IMW vs. CON, 17.44 ± 5.84 vs. 21.37 ± 5.14 μmol, p < .05) 、中位數後三趟 (after Md) (IMW vs. CON, 17.49 ± 5.94 vs. 21.44 ± 5.36 μmol, p < .05) 及最後三趟 (last) (IMW vs. CON, 17.46 ± 5.94 vs. 21.37 ± 4.87 μmol, p < .05) ,IMW的去氧血紅素 (HHb) 均顯著低於CON。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吸氣肌熱身可能無法改善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然而,這種熱身活動能減緩衝刺運動所引起的肌肉缺氧情形。Item 增補β-丙胺酸對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生理反應之影響(2012) 洪佳煥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增補β-丙胺酸對優秀運動員有氧與無氧表現之影響。方法:將24名高中以上男性優秀運動員(年齡為18.7 ± 1.6歲、身高為176.0 ± 4.0公分、體重為68.7 ± 5.9公斤),以隨機分組方式分為β-丙胺酸組(6.4 g•d-1的β-丙胺酸)與安慰劑組(6.4 g•d-1的纖維素)。在4週增補的前後,受試者進行漸增負荷運動測驗及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以評估增補β-丙胺酸在生理反應與運動表現之影響,例如,漸增負荷運動測驗的最大攝氧量 (VO2max) 、換氣閾值 (VT) ,以及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的攝氧峰值 (VO2peak) 、結束功率 (EP) 及高於結束功率之總作功 (WEP)。並於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時採集血液,以分析血乳酸與血液pH值。結果:增補前與增補後的所有生理變項與運動表現,在兩組之間皆無顯著差異。β-丙胺酸組在增補後的最大攝氧量(增補前 vs. 增補後,55.8 ± 6.8 vs. 56.6 ± 5.5 ml•min-1•kg-1)、換氣閾值(增補前 vs. 增補後,34.1 ± 3.7 vs. 35.5 ± 4.8 ml•min-1•kg-1)、攝氧峰值(增補前 vs. 增補後,59.3 ± 7.2 vs. 57.7 ± 7.1 ml•min-1•kg-1),結束功率(增補前 vs. 增補後,257.8 ± 25.0 vs. 258.6 ± 30.7 W)與高於結束功率之總作功(增補前 vs. 增補後,10.0 ± 3.4 vs. 10.5 ± 2.00 kJ),皆未達顯著差異。然而,在增補β-丙胺酸後的血乳酸值(增補前 vs. 增補後,11.0 ± 2.8 vs. 9.3 ± 2.0 mmol•L-1)與血液pH值(增補前 vs. 增補後,7.17 ± 0.06 vs. 7.12 ± 0.05)則顯著減少。安慰劑組的所有生理變項與運動表現在增補前與增補後之間皆無顯著差異。結論:增補β-丙胺酸可能無法改善優秀運動員的有氧與無氧表現,但是能減少在3分鐘腳踏車衰竭測驗時的代謝壓力。Item 女子足球技戰術訓練分析:以澳洲坎培拉聯隊、美國克羅拉多RUSH隊及加拿大白浪隊為例(2012) 曾淑娥; Shu-O Tseng目的:分析和比較國外不同球隊包括美國克羅拉多RUSH隊、澳洲坎培拉聯隊及溫哥華白浪隊等三隊之訓練模式和組織營運,提供台灣女子足球日後發展之參考。方法:利用實際參與各隊訓練,蒐集相關資料,以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方式比較分析各球隊技戰術訓練與組織架構。結果:三支隊皆有管理高層和行政、技術部門,科羅拉多RUSH隊較無行銷策略。克羅拉多RUSH隊排較多的休息在訓練課程中,以適應高海拔環境。坎培拉聯隊技戰術風格較強調地面控球,而克羅拉多RUSH隊和溫哥華白浪隊較重視全場壓迫,及快速長傳進攻。三隊的準備期都將近3至4週,比賽期的小週期訓練強調體能維持、休息與恢復。結論:澳洲、美國和加拿大在世界女子足壇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原因不外乎俱樂部型態的發展,以及具競爭性的職業或半職業聯賽。本文三支球隊教練,擅長組織訓練和啟發球員,應付密集的聯賽;教練們依照球員特性設計戰術 和訓練課程,同時利用週期化與科學化訓練,來幫助球員創造高峰表現。Item 室內與水上划船運動訓練衝量之比較(2010) 王鈞逸; Wang Chun-Yi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採用不同訓練衝量 (training impulse, TRIMP) 法,探討室內與水上划船訓練量的差異。第二個目的為檢驗不同訓練衝量法間的相關性,並發展出新方法:血乳酸法 (blood lactate training impulse, BLa-TRIMP),以監控划船運動的訓練量。方法:20名男子划船選手(年齡為17.1 ± 0.16歲、身高為176.5 ± 6.12公分、體重為76.0 ± 7.46公斤)自願參與本實驗。每位受試者在划船測功儀上進行漸增運動測驗,獲取最大心跳率、乳酸閾值 (lactate threshold, LT) 、乳酸激增點 (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OBLA) 、換氣閾值 (ventilatory threshold, VT) 以及呼吸代償點 (respiratory compensation point, RCP),以計算訓練衝量。而後,所有受試者進行2,000公尺室內划船測驗 (indoor rowing test, IRT) 以及2,000公尺水上划船測驗 (outdoor rowing on water test, ORT) ,並計算訓練衝量。划船測驗全程監控心跳率,以及運動持續時間。兩種划船測驗在間隔至少48小時後,均進行第二次測驗,以評定各訓練衝量法的再測信度。結果:組內相關係數分析結果顯示,IRT及ORT具中等至高的再測信度 (ICC = .50 ~ .87, p< .05) 。IRT標準化的訓練衝量(除以運動持續時間)顯著高於ORT(IRT vs. ORT: Foster法,2.57 ± 0.26 vs. 2.31 ± 0.39 AU∙min-1, p < .05;Edwards法,4.34 ± 0.39 vs. 3.97 ± 0.67 AU∙min-1, p < .05;BLa-TRIMP,2.69 ± 0.20 vs. 2.44 ± 0.38 AU∙min-1, p < .05)。然而,未經標準化的訓練衝量則顯著低於ORT (IRT vs. ORT:基礎衝量法,25.00 ± 5.3 vs. 25.81 ± 6.28 AU, p < .05;RPE訓練衝量法,64.41 ± 5.36 vs. 69.90 ± 11.97 AU, p < .05)。IRT於高強度運動的持續時間顯著高於ORT。無論是IRT或ORT,BLa-TRIMP均與其餘訓練衝量法呈顯著相關 (r = .47 ~ .76, p < .05)。結論:2,000公尺室內划船的運動量與高強度運動時間比例高於水上划船,因此,未來對於設計划船運動/訓練的處方時,必須要注意兩者生理刺激的不同。除此之外,BLa-TRIMP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作為另一種評估划船運動量的方式。Item 振動運動結合高強度動態熱身對隨後衝刺表現之影響(2015) 廖書劍; Liao, Shu-Chien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高強度熱身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及結合全身性振動運動 (whole-body vibration exercise, WBV) 對於田徑短跑運動員在100 m衝刺表現的影響。方法:以13名短距離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分別接受三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包括WBV (5組 × 30秒、30 Hz、± 1.8 mm) 結合PAP處理 (5組 × 1次 × 90%1RM) 、PAP處理 (5組 × 1次 × 90%1RM) 及控制處理。本研究採重覆量數、平衡次序原則之設計。標準化熱身後,測驗第一趟100 m衝刺,測驗結束後再休息4分鐘,緊接進行實驗處理,受試者隨機接受3種不同實驗處理,WBV+PAP、PAP以及控制處理,實驗處理後立即檢測身體自覺量表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並休息5分鐘,進行第二趟100 m衝刺測驗;控制處理則是在第一趟測驗100 m完後,休息4分鐘,緊接進行第二趟100 m衝刺測驗,衝刺前後記錄RPE。衝刺測驗使用紅外線光閘系統記錄每10 m的累積及分段計時。結果:PAP處理在10-20、80-90及90-100 m的分段表現明顯快於控制處理 (p< .05) ,WBV+PAP處理在80-90及90-100 m的分段表現亦明顯快於控制處理 (p < .05) 。WBV+PAP與PAP處理在0-90及0-100 m的累積時間表現顯著快於控制處理 (p < .05) 。RPE部分在第二趟100 m衝刺前及第二趟100 m衝刺後立即,皆發現PAP處理顯著低於CON處理 (p < .05) 。結論:以WBV+PAP或是PAP處理方式進行熱身時,皆能有效提升隨後100 m的衝刺表現,但高強度動態熱身可改善10-20 m之衝刺表現。Item 攝取冷飲對Yo-Yo間歇耐力測驗表現之影響(2016) 賴銀豐; Lai, Yin-Feng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前攝取冷飲對隨後Yo-Yo間歇耐力測驗表現與相關生理指標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12名大專甲組男性籃球選手為研究對象。採重複量數、平衡次序之實驗設計,讓受試者分別接受2種不同實驗處理:運動前30分鐘內攝取冷水 (7.5 ml·kg-1、4 °C;冷水處理) 或溫水 (7.5 ml·kg-1、37 °C;溫水處理) 。藉以觀測攝取冷飲對Yo-Yo間歇耐力測驗表現,以及核心溫度 (core temperature, CT) 、心跳率 (heart rate, HR) 、運動自覺努力程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溫度感覺 (temperature sensation, TS) 和肌肉氧飽和度 (muscle oxygen saturation) 等生理指標之影響。實驗時蒐集之資料以四分差之方式進行分析。結果:攝取冷飲未能顯著提升Yo-Yo間歇耐力測驗表現、心跳率和運動自覺努力程度 (p > .05) ,但能夠顯著降低攝取時第4時間區段 (冷水 vs. 溫水,36.8 ± 0.2 °C vs. 37.1 ± 0.3 °C,p< .05) 及運動中第1和第2時間區段的核心溫度 (冷水 vs. 溫水,第1時間區段,36.8 ± 0.2 °C vs. 37.1 ± 0.3 °C,p < .05;第2時間區段,37.2 ± 0.1 °C vs. 37.4 ± 0.3 °C,p < .05) ,以及顯著擴大攝取時的核心溫度下降幅度 (冷水 vs. 溫水,-0.38 ± 0.07 % vs. -0.04 ± 0.07 %,p < .05) 和縮小運動時的核心溫度上升幅度 (冷水 vs. 溫水,1.02 ± 0.19 % vs. 1.44 ± 0.13 %,p < .05) 。此外,攝取冷飲也能顯著降低運動前的溫度感覺 (冷水 vs. 溫水,2.6 ± 1.4分 vs. 3.7 ± 0.5分,p < .05) ,以及顯著縮小運動中肌肉總血紅素之下降幅度 (冷水 vs. 溫水,-2.8 ± 1.5 µmol vs. -9.1 ± 2.8 µmol,p < .05) 。結論:在運動前30分鐘內攝取冷飲 (7.5 ml·kg-1、4 °C) 可以降低核心溫度、溫度感覺和運動中肌肉總血紅素之下降幅度,但可能無法促進受過良好訓練運動員的高強度間歇運動表現。Item 攝取咖啡因對大專男子籃球選手Yo‒Yo間歇恢復跑與罰球命中率之影響(2016) 黃品蓁; Huang, Ping-Jen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攝取咖啡因 (caffeine) 對大專男子籃球選手Yo‒Yo間歇恢復跑第一級測驗 (Yo‒Yo Intermittent Recovery Test level 1, Yo‒Yo IR1) 與罰球命中率之影響。方法:以12名男子甲組大專籃球聯賽籃球員為受試者,以隨機平衡次序之實驗設計,依序進行兩種不同實驗處理。受試者於運動1小時前分別攝取咖啡因膠囊 (6 mg/kg) 或安慰劑膠囊 (纖維素) 及300 ml的水,增補後1小時進行第1次籃球罰球30球測驗。第1次籃球罰球測驗後接著進行Yo‒Yo IR1測驗,隨後再進行第2次籃球罰球30球測驗。實驗過程的前、中、後,採集血乳酸、心跳率及與運動自覺量表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結果:相較於安慰劑處理,咖啡因處理可顯著地增加Yo‒Yo IR1測驗的距離 (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1280 ± 244 m vs. 1157 ± 193 m,t = 2.42,p< .05)、血乳酸濃度 (第一次罰球後,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1.53 ± 0.59 vs. 1.12 ± 0.33 mmol・L-1,p < .05;Yo‒Yo IR1測驗後,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7.11 ± 1.81 vs. 5.46 ± 2.02 mmol・L-1,p < .05;第二次罰球後,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6.83 ± 1.91 vs. 4.47 ± 1.63 mmol・L-1,p < .05),與心跳率 (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Yo‒Yo IR1測驗時的平均心率,186 ± 6 bpm vs. 176 ± 7 bpm,p < . 05;第二次罰球時的平均心跳率,139 ± 11 vs. 128 ± 8 bpm,p < .05)。不過,在RPE與罰球命中率的表現上,兩種實驗處理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p > .05)。結論:攝取咖啡因應能促進籃球運動選手的Yo‒Yo IR1測驗表現,同時也會造成心跳率與血乳酸上升的壓力,但是,並不會影響罰球命中率。Item 活化後增能作用對於運動耐受性與攝氧動力學之影響(2016) 潘旗學; Pan, Chi-Hsueh目的:本研究旨在觀察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對於隨後腳踏車運動的運動耐受性與攝氧動力學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12名大專甲組男性為受試者,採用重複量數,隨機且平衡次序的實驗設計。所有受試者需先進行熟悉實驗,而後進行5RM (repetition maximum) 半蹲肌力測驗,以及遞增負荷運動測驗以訂定誘發PAP、高 (heavy) 與激烈 (severe) 強度腳踏車運動時之強度,測驗間隔48小時。受試者於隨後的四次測驗中,進行PAP處理 (4組5RM的半蹲,組間休息3分鐘) 或控制 (CON) 處理 (靜坐20分鐘) ,隨後進行高強度或激烈強度之腳踏車運動測驗。過程中,肺部的攝氧量與股外側肌的攝氧情況分別使用可攜式的能量代謝分析儀以及近紅外線光譜儀 (NIRS) 全程監測。結果:高強度腳踏車運動下,PAP處理的肺部攝氧動力學之平均反應時間 (mean response time, MRT) 顯著低於CON處理 (PAP處理 vs. CON處理,71 ± 42秒 vs. 107 ± 78秒,p< .05) 。在激烈強度運動之下,PAP處理的運動衰竭時間顯著優於CON處理 (PAP處理 vs. CON處理,261 ± 94秒 vs. 192 ± 39秒,p < .05) 。激烈強度下使用NIRS監測的肌肉攝氧情況,進行PAP處理的MRT會顯著低於CON處理 (PAP處理 vs. CON處理,20 ± 4秒 vs. 26 ± 6秒,p < .05) 。結論:以4組5RM半蹲熱身誘發PAP後,可能可以加速高強度運動之肺部攝氧動力學,並且可能可以提升激烈強度下的運動耐受性,並且提升肌肉中攝氧動力學的速度。Item 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對女子足球選手反覆衝刺與敏捷性之影響(2017) 李旻軒; Li, Min-Xuan目的:探討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對女子足球選手反覆衝刺 (repeated sprint ability, RSA) 與敏捷性 (repeated change of direction, RCOD) 之影響。方法:本實驗共招募12名女性大專足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以重複量數、平衡次序之實驗設計,讓受試者分別接受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控制處理 (CON)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 (isometric leg press, ILP,10組 × 1.5秒,組間休息2分鐘) 及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isokinetic leg press, IKLP,3組 × 5秒,組間休息30秒) ,於實驗處理後進行RSA或RCOD測驗。每項實驗處理間隔至少間隔48小時。測驗過程中記綠每趟衝刺時間,對最快 (fast time, FT) 、平均 (average time, AT) 與總時間 (total time, TT) 進行分析。結果:在RSA測驗方面,FT (CON vs. ILP vs. IKLP,3.49 ± 0.08 vs. 3.49 ± 0.09 vs. 3.48 ± 0.06秒,p > .05) 、AT (CON vs. ILP vs. IKLP,3.56 ± 0.10 vs. 3.57 ± 0.09 vs. 3.58 ± 0.08秒,p > .05) 與TT (CON vs. ILP vs. IKLP,21.40 ± 0.64 vs. 21.44 ± 0.58 vs. 21.50 ± 0.49 秒p > .05),在三種實驗處理之間,皆未達顯著差異 (p > .05) ;在RCOD部分,FT (CON vs. ILP vs. IKLP,5.29 ± 0.22 vs. 5.26 ± 0.18 vs. 5.30 ± 0.21秒,p > .05) 、AT (CON vs. ILP vs. IKLP,5.39 ± 0.20 vs. 5.37 ± 0.16 vs. 5.43 ± 0.19秒,p > .05) 與TT (CON vs. ILP vs. IKLP,32.36 ± 1.23 vs. 32.23 ± 1.00 vs. 32.59 ± 1.19秒,p > .05) ,在三種實驗處理之間,亦未達顯著差異 (p > .05) 。結論:女子足球運動員利用ILP或IKLP進行熱身時,無法提升RSA或RCOD衝刺測驗之運動表現,其下原因可能與過高強度造成疲勞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