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 Yi-Ling"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Dog ownership, dog walking, and leisure-time walking among Taiwanese 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older adults(2018-04-04) Liao, Yung; Huang, Pin-Hsuan; Chen, Yi-Ling; Hsueh, Ming-Chun; Chang, Shao-HsiAbstract Backgroun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revalence of dog ownership and dog walking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eisure-time walking among 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older adults. Methods A telephone-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targeting Taiwanese older adults was conducted in November 2016. Data related to dog ownership, time spent dog walking (categorized as non-dog owner, non-dog walkers, and dog walkers), an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obtained from 1074 older adults. Adjuste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then performed. Results In this sample, 12% of Taiwanese older adults owned a dog and 31% of them walked their dogs for an average of 232.13 min over 5.9 days/week (standard deviation = 2.03). Older adults living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were more likely to own a dog (14.7% vs. 9.1%) but less likely to walk their dog (25.9% vs. 39.6%) than were those liv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Compared with non-dog owners, only older adults living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who were dog walkers achieved 150 min of leisure-time walking (odds ratio: 3.0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5–8.77), after adjustment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Conclusion Older Taiwanese adults living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who owned and walked their dogs were more likely to achieve health-enhancing levels of leisure-time walking. Tailor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for promoting dog walking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older adults who are dog owners living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and who do not engage in dog walking.Item 不同高爾夫揮桿速度的軀幹旋轉與重心轉移模式之差異(2013) 陳奕伶; Chen, Yi-Ling目的:本研究主要透過不同揮桿速度擊球來觀察軀幹旋轉及重心轉移模 式的差異,藉以探討桿頭速度與揮桿動作的關係。方法:本實驗招募 10 名高 爾夫選手 (男性:7 人,女性:3 人) 為受試者,受試者接受口令以兩種速度揮 桿擊球。本實驗以 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250Hz) 收集軀幹的運動學參 數,2 塊 Kistler 測力板 (1000Hz) 截取動力學參數。統計以相依樣本 t 檢 定,α=.05。結果:桿頭速度增加後,軀幹旋轉模式發現顯著差異:上半身在 上桿時的旋轉角度顯著較大;髖關節則在準備與上桿時,便發現前傾角較大, 而在上桿頂點時發現側彎角度較小,接著在下桿時,旋轉角度顯著較小,擊球 瞬間的旋轉角度較小、前傾角度較大,最後在送桿的時候,發現較小的旋轉角 度;X因子則在下桿的時候,發現顯著的增加,以及擊球瞬間顯著增加;重心 轉移模式亦發現顯著差異:跟隨腳 (右腳) 的地面反作用力在上桿頂點時顯著 較小;領導腳 (左腳) 的地面反作用力在下桿時顯著較大,其峰值也較大;重 心轉移時間顯著較短;而壓力中心的前後移動範圍顯著較大,在準備與下桿期 間,發現壓力中心往腳尖的部份偏移。結論:桿頭速度增加時,軀幹會在準 備、上桿、上桿頂點時髖關節產生較大的前傾動作,在下桿、擊球瞬間增加X 因子,最後在髖關節在收桿時呈現較上仰的動作;桿頭速度增加亦與重心轉移 的時間減少、領導腳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增加、壓力中心位移增加有關。對於追 求提升距離的高爾夫球友或練習生而言,提供值得參考的動作模式。Item 台灣茶「業」女性代言人之研究---以日治時期平面設計圖像為例(2005) 陳逸玲; Chen, Yi-Ling摘要 在台灣茶業發展史上,由男性觀點所塑造出的女性代言形象非但見證台灣茶業的起飛,亦屬於藝術史研究中尚未被深入討論的一環,相當值得加以研究。本論文透過這些代言茶業商品及政策的台灣女性圖像,擬以當時所發行的平面傳媒作為代言台灣茶業的女性圖像來源,種類涵括了日治時期書報廣告、插圖、海報、期刊封面、繪葉書、包裝紙等,主要針對圖像部分作分析與解讀,並論及畫面中說明文字的部分。盼加以釐清日治時期台灣設計風格理念與女性圖像應用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期望能夠解讀當時客觀環境下的女性本體,與其被轉譯的各式風貌與身份象徵,藉以豐富台灣婦女史之研究。 日治時期平面傳媒中女性代言圖像相當多元,不論是作為期刊雜誌封面人物、文章之插圖主題、消費產品的代言人等等,皆是藉由各類女性再現之典型以作為大眾消費或政策宣傳之媒介。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台灣茶業女性形象廣泛地普及於眾人的視覺感官中,並受到茶葉消費族群認同,它們具有兩個重要特質:其一為予人親切熟悉感受的「普遍性」,其二為能夠推廣茶業活動,甚至是引領流行時尚的「指標性」。究竟什麼樣的女性形象能夠訴說著日治時期茶葉飄香的興盛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女性形象能夠結合茶葉消費,走在時代先端,塑造出理想生活之模範?所謂台灣茶業女性代言人的典型涵蓋了那些不同的面貌?具有那些屬性特質?她們與代言的茶葉商品、產業或意識形態之間的連結類比隱含著什麼樣的時代價值觀?而這些女性造型又是透過何種美術設計風格的包裝,與文化背景因素的支持,始成為具有說服力的銷售形象?這些議題都將作為本論文所要探討並加以詮釋解讀的範疇。Item 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與陪伴者之生命經驗反思:現象學取向研究(2021) 陳怡伶; Chen, Yi-Ling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成年陪伴者與同伴動物度過安寧照護過程的生活經驗、經驗調適以及經驗意義,採取質性研究個別深度訪談法,並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之開放問句,訪談六位陪伴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之陪伴者,以現象學取向進行資料分析與後續討論,並以人與動物連結相關理論及悲傷理論與其經驗進行對話,形成整體之經驗描述。研究結果發現陪伴者與同伴動物安寧照護之生活經驗為「多年陪伴默契與同在是安寧照護基礎」、「餵食與願意進食是對彼此愛的表現」、「良好醫病關係是安寧照護品質的定心丸」、「安樂死永遠沒有最好的時機」、「不可控的家人是助力也是阻力」;經驗調適為「盡力把握相處時光學習與悲傷共存」、「尋求資源與支援提升彼此生活品質」、「用慈悲心陪伴日常生活與臨終時刻」、「悲傷復原從情緒理解與自我和解開始」、「以不同形式思念延續愛的連結」;以整體視角而言反思與意義為「同伴動物是呵護與守護人類的天使」、「展現經反覆揉捻後的生命韌性」、「動物是協助人類的關係整理師」、「喚醒內在本能的愛與慈悲智慧」、「學習生命從有常走向無常」。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針對同伴動物安寧照護後續的相關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並對專業助人工作者與動物醫療相關工作者提出實務上的反思與建議。Item 喧囂後的寂靜 -- 陳怡伶繪畫創作論述(2023) 陳怡伶; Chen, Yi-Ling此研究是根據筆者本人,在將近三十年職場喧囂後,尋找內心深處寂靜能量的過程。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挑戰,面對生命不時的叩問,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希望在繪畫研究以及創作過程當中,能真誠表達內心對繪畫的共鳴及感受,並藉由繪畫,超越文字,將生命淬煉後的體會,以唯美、唯心的理念,確實表現在創作中。不可諱言,每個人一生都在追求所謂的幸福人生,然而越是富庶的生活,越容易感到失落及迷茫。筆者從事市場策略行銷多年,以觀察並運用人類消費行為的各種心理特性,在市場上創下業績的同時,也相對的,對人心產生鄙視,因此常處於矛盾的狀態,進而苦思人性的本質。顯而易見,物質上的滿足,都無法為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人性的貪婪,想要(wants)早已超越需要(needs)。如同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生之所以痛苦,都是源自於不斷地需求;他也提到,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來自內心的寧靜;更主張唯有透過審美的心靈活動,才能使人暫時脫離痛苦。因此,筆者在研究及創作的過程中, 希望探索生命的意義,發覺物質上的極簡之美、內心的寂靜之能量!本研究報告以人類歷史、美術史、以及思想史為出發點,加上過去數十年來筆者實地探訪歐、美、亞洲各地主要的博物館、美術館的繪畫館藏,整理出內心深受感動的繪畫作品,並輔以時代背景以及畫家生平的研究,探討並且學習如何在創作的過程中,發覺內心平靜的力量,如何在完成創作後,作品能充分的傳達寂靜的氛圍。此研究報告共分為五個章節,分別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另外,從心理學、哲學以及美學的觀點,來探討筆者創作的脈絡;接著以筆者的研究心得,作為核心價值,發展創作內容,並將作品加以解析。最後,回顧筆者繪畫的過程,總結令人內心感到寂靜的方法,確定自己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Item 地理探究與實作課程中情意目標的達成-以地方創生形塑地方感的課程為例(2023) 陳怡伶; Chen, Yi-Ling2019年,臺灣的12年國民教育政策—108課綱甫上路,在教學目標與內容上有極大的變革。研究者透過在教育現場實際觀察與操作,發展出本研究。旨在探討108課綱普通高中加深加廣課程中的地理探究與實作,以地方創生為議題設計之地方感課程進行後,學生達到情意目標之程度。本研究以美國社會領域課程標準發展出的「探究弧」為課程基本模式,選定2019年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地方創生」政策作為課程主要探討議題,設計20週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帶領學生依家鄉村里分組進行合作式學習,期望學生透過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與實踐,探究自己的家鄉村里,發展出對家鄉的關注、喜愛、欣賞、尊重及行動力,形塑其地方感,以達到近年來所重視的情意態度教學目標。本研究透過量化的情意態度問卷調查、質性的課後深度訪談以及學生各項學習成果、回饋表等文件資料,輔以教學者的教學反思日誌及觀課教師的教學觀察表,利用三角檢核法來檢證資料,將所有資料呈現內容進一步分析討論形成研究結論,以提供未來相關教學內容之設計,以及教學現場操作之參考,更進一步為過去探討相對少的情意領域之教學貢獻更多相關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經過一學期課程學習後,在108課綱普通高中社會領域綱要態度與價值構面中的三大項目:「敏覺關懷」、「同理尊重」、「省思珍視」等學習表現,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達到本研究訂定之各項情意目標。其中,達到「同理尊重」的學生比例最高,其次是「省思珍視」與「敏覺關懷」,顯示本研究透過探究與實作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多數學生達成情意目標,培養其情意態度。Item 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之研究(2023) 陳怡伶; Chen, Yi-Ling隨著體驗教育的發展,關於生活效能的相關文獻也越來越多,從國小、國中、大學生都有,但對於一些特殊族群,如邊緣青少年、原住民、身心障礙者較少,且根據研究,在動態課程時,學生能出現較正向的行為表現,且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會製造壓力、興奮,進而激勵學生投入學習。研究者為國中資源班教師,在教學現場中發現學習障礙生除了在學業方面面臨困難外,也在學習、人際、生活產生問題,影響個人的生活效能。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探索教育活動對六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以行動研究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輔以質化及量化並行之方式進行研究,透過訪談內容、觀察筆記與錄影紀錄、活動反思學習單、課堂課程紀錄及生活效能量表前後測結果探討其中歷程之變化。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透過與協同教師、專家對話討論,持續修正行動研究的計畫與執行。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一、 學習障礙學生,參與探索教育活動後,在生活效能(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上皆提升。二、 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的機轉因素分為五大類,包含引導員、團體、環境、課程、個人。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針對學障生參與探索活動之實務應用、機轉要素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提升學習障礙學生生活效能,及後續在特殊教育領域運用之參考。Item 探討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以及解決數學問題中使用計算機的觀點(2021) 陳怡伶; Chen, Yi-Ling臺灣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快速流暢的手算能力,繁雜的數學運算過程,以及各式各樣的三角函數值、對數值或是查表的方法,新課綱首次規定在中學階段數學課的教與學中使用計算機,許多教師和專家對此政策仍表示懷疑。傾聽學生意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之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中使用計算機的觀點,以及在解決指對數問題歷程中使用計算機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資料,研究問卷包含觀點與認知兩份問卷:觀點問卷為封閉式、認知問卷則包含開放式與封閉式。與觀點相關的研究使用開放式問題對200位高中生進行質性的前導研究,透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內容分析和文獻探討,獲得計算機融入在數學學習中的面向與其中問項,以探討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中使用計算機的觀點,觀點問卷的樣本為470位高一學生。認知問卷中開放式問題採用學測指對數試題改編,請學生在可以使用計算機的前提下試著自行解題,也同時提供一種使用計算機的解題方式讓學生閱讀、判斷,藉此分析高中學生在解決指對數問題歷程中,使用計算機的情形,包含何時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認知問卷的樣本為218位高一學生。研究結果顯示: 高中學生的觀點中認為計算機在數學教育的功能中計算過程與結果的認同度最高,對於長期以考試為導向的臺灣學生而言計算過程與結果的需求是最為迫切的,其次為能感受到數學價值,以及藉由計算機進行實驗並培養數感。 高中學生的觀點中認為教師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時,最應注意的是教學方法與過程是否有提供充足時間實際練習以及教材中練習題的數據設計與安排,其次為應注意數學知能中概念的重要性、科技使用的講解過程與各步驟間的串聯以及如何利用計算機探索活動發展概念或運算。 高中學生的觀點中認為若考試能使用計算機,最應注意的是考場須有避免作弊措施以及考試內容須維持良好鑑別度,其次為考場須提供一致的計算機、題本須提供特殊按法與使用說明、考試內容的設計是否恰當,且多數學生會擔心考試時使用計算機帶來的突發狀況,而超過70%的學生們也認同考試應該開放使用計算機。 在指對數純數學題有作答的學生中,有超過60%的學生選擇使用計算機,在各解題步驟中使用計算機的情形以算出指數值的人數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並非任何數據都使用計算機,而是能掌握合適的時機使用。在數學過程使用性中,就看得懂提供計算機使用解法的學生來說勾選使用計算機的情形所牽涉的數學過程使用性以「驗證」的比例最高,大致上能看懂與看不太懂的學生勾選「啟動」比例最高,整體學生勾選「促進思考」比例最低。此題中認同計算機幫助性的比例有60%,必要性則有68%。在指對數情境題題目2(1)有作答的學生中,有超過90%的學生選擇使用計算機,在各解題步驟中使用計算機的情形以算出對數值與代入算式的人數最多,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題目只要求計算全距,但仍有學生使用不只兩組數據以協助推理與判斷。在數學過程使用性中,就看得懂提供計算機使用解法的學生來說勾選使用計算機的情形所牽涉的數學過程使用性以「推理」比例最高,就大致上能看懂的學生來說勾選「啟動」比例最高,此兩種學生勾選「促進思考」比例皆最低,看不太懂的學生勾選「啟動」、「引發數感」、「意識誤差-只需取較少位數」的比例最高,「意識誤差-需取較多位數」比例最低。此題中認同計算機幫助性的比例超過83%、必要性則超過90%。。在指對數情境題題目2(2)有作答的學生中,學生選取的數字最多皆為9、19、29、39、49等以尾數為9的數字,大多數學生是採用直接代數字計算,透過選取五個數字直接進行實驗,學生提及計算機在數學解題時的數學過程使用性主要有啟動、實驗、推理、促進思考、引發數感、意識誤差等。Item 職家衝突、職場友誼對幸福感與敬業貢獻度之影響—以組織氣候為調節變項(2013) 陳怡伶; Chen, Yi-Ling在面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發達等競爭激烈環境中,企業欲維持優良的核心競爭能力,良好的服務是企業關鍵優勢之一。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客戶對金融商品信心直直低落,為了提升客戶需求與在金融市場中擁有一片天地,持續創造良好服務滿足顧客才能維持金融產業公司的生存。而廣大的金融產業背後,是許多的金融員工來支撐,因此員工工作上敬業的態度必然為金融業競爭的實力,研究亦證實,優良工作態度讓員工有更良好的工作結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家衝突、職場友誼、幸福感與敬業貢獻度之間的關聯性,並以幸福感為中介變項,組織氣候為調節變項,分析組織氣候在幸福感與敬業貢獻度之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十家金融產業公司各部門員工,使用便利抽樣方式運用Google電子問卷及E-mail網路問卷、紙本郵寄及委託人力等各種方式來發放問卷,共回收414個有效樣本。 本研究經由資料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職家衝突對敬業貢獻度具有負向影響。(2)職場友誼對敬業貢獻度具有正向影響(3)幸福感對職家衝突、職場友誼與敬業貢獻度具有中介效果。從研究結果希望能夠提供金融產業主管在實務上運用時參考。若主管能有效提升員工職場友誼,進而激勵員工幸福感,便能使組織員工的敬業貢獻度大幅度的提升。Item 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研究(2018) 陳怡伶; Chen, Yi-Ling全球高齡人口不斷攀升,高齡者的健康促進及慢性疾病預防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關心的重要議題,而遛狗行為被認為是可以促進高齡者維持日常身體活動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對於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其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探討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擬定之研究目的為 (1)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現況。(2)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3) 瞭解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 本研究針對臺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回收之有效樣本為1,074位高齡者,資料以IBM SPSS 22.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二元邏輯斯迴歸及克-瓦二氏檢定(Kruskall-Wallis test)考驗。 研究結果發現,(1) 「居住狀態」與「是否飼養寵物」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狀態為獨居的高齡者較易飼養寵物。(2) 「居住地區」與「是否養狗」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養狗。 (3)「居住地區」與「遛狗行為」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有養狗但沒遛狗。 (4)「年齡」、「居住地區」、「工作狀態」、「教育程度」4個變項與休閒身體活動統計上顯著相關;年齡「65-74歲」、居住地區為「東部及外島地區」、工作狀態為「無全職工作(不固定或兼差)」、教育程度為「國(初)中」、「高中職及大學(專)、研究所(含)以上」的高齡者,較容易每週多於150分鐘休閒身體活動。 (5) 在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方面,結果顯示不同遛狗行為的高齡者其在每週休閒身體活動的走路時間有顯著不同。 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公部門規劃及推動高齡者身體活動相關政策之參考,達到我國高齡者健康促進之目的。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居住地區中有養狗卻沒有遛狗者之原因,並發展促進有養狗但沒遛狗者以遛狗作為促進休閒身體活動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