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Chuen-Min"
Now showing 1 - 20 of 2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x+y=∞」:性別議題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17) 陳萩紋; Chen, Chiu-Wen本研究目的在建構一套性別議題融入國中數學的多元文化課程,依此課程三大主軸-消除性別偏見、理解性別差異及性別間互助合作加入女性楷模補充、女性偏好素材及性別刻板印象覺察等內容,融入國中數學概念知識,並進行課程實施與教學。期望能透過課程的實施,破除女性數學學習不利的刻板印象,並能藉由降低數學焦慮感提升女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同時展現於國中數學課程融入性別議題設計的可能性及價值。 為達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國中九年級一個班級14位女生及19位男生共33位學生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以行動研究取向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採取質化的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並輔以量化的數學焦慮量表前後測分析,從課程與教學、 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一、以差異理解、消除偏見與性別合作為主要概念,建構有助於降低學生數學焦慮之性別議題多元文化課程。二、選用豐富多樣教材呈現,搭配多元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能提升學生數學與性別觀念之學習興趣與成效。三、學生透過理解差異,能打破性別偏見及涵養尊重包容態度,並以數學創作與性別合作付諸實踐行動。四、性別議題融入國中數學課程,突破數學科性別議題視野。五、數學教師得以透過性別議題融入數學課程建構與實施,提升多元文化專業成長。Item 人之初,性本「單」?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19) 黃郁庭; Huang, Yu-Ting本研究建構一套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目的在於透過繪本教學與閱讀改善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提升閱讀興趣。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輔以學習單、訪談、觀察記錄、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整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建構以打破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提升性別平等涵養和閱讀興趣為目標之多元文化課程方案; 二、多元文化課程有效改善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增進對他人的包容與尊重並付諸實踐; 三、運用合作學習和寫作評量進行繪本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溝通和反思力; 四、議題融入教學提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能力和專業成長。Item 人權教育案例教學法提升國中班級氣氛之研究(2020) 蔣珮珊; Chiang, Pei-Shan本研究背景因社會層出不窮的人權案例、校園長期存在的人權教育素養不足以及課堂很少以人權教育提升班級氣氛。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人權教育案例教學法提升國中班級氣氛的教學活動設計,對班級氣氛的改變情形及對教師實踐班級經營的成長。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公立中學的陽光班(化名)25名學生為課程實施對象,進行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共進行11堂班會課及5堂早自習實施人權教育案例教學活動。 本行動研究主要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質性資料包含有觀察、訪談、教師省思札記、學生小日記及線上回饋;量化資料有班級氣氛前後測的問卷、人權教育案例教學活動問卷、人權教育應用於班級氣氛問卷、人權教育核心素養之學生自我檢核表。根據資料分析將結果說明如下。 經由研究歷程與討論得出研究結果為: 一、多元形式的人權教育案例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對人權的理解與實 踐。 二、以實體結合線上開班會的複合模式,達成有人權教育的班會課。 三、學生經歷人權教育以多元反饋凝聚出班級共識,正向提升班級人際互 動氣氛。 四、教師的人權教育教學歷程找到可以改善班級學生衝突的良藥。Item 創意教學法提升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2020) 黃韻軒; HUANG,YUN-HSUAN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英語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期望透過創意教學實施,提升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研究以國中七年級兩個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進行教學方案的實踐。從課程實施、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變化,及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究創意教學課程的建構與實施情形。 本課程方案實施成效分析,主要運用質性蒐集方法,包含訪談、教師教學省思札記,及學生回饋單等文件分析資料;而量化部分,則以學習動機量表為輔。並於課程實施及資料蒐集後,進行統整及分析,藉此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選用創新的教學方法、教材及環境,建構出有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 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二、 以小組合作方式,實施英語創意教學方案,提升多數學生學習動機。 三、 創意教學法能強化學生人際互動與社會團體觀念,讓學生感受在團體中存在的價值,並看見自己的潛能。 四、教師提升創意教學課程設計能力,開展學生的多元智能。Item 台灣國小印尼語文化回應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之研究(2023) 周詠博; Chou, Yung-Po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一個台灣國小基礎印尼語文化回應教學的課程方案建構、實施與成效。非東南亞新住民面對華人中心教育,相較於東南亞新住民,有更大的文化差異。本研究設計印尼語文化回應的課程並教學,目的是要克服文化差異。學生能夠認識印尼新住民族群的語言文化,並且關注新住民議題,尊重差異。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的一個班級為主要參與者,包含非東南亞新住民學生及華人學生。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行動研究,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蒐集資料,以回應文化回應教學與課程建構、學生學習、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問題。課程包含三大主題:印尼語語音的學習;透過詞彙語法組成句子介紹學生母文化中的姓名、來源地、以及美食;透過句子組成自我介紹表達自己的文化並且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溝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國小基礎印尼語課程設計參考語言學及學生文化,重視可理解性輸入、模仿翻譯、間接糾錯習得與監控語言,評量重聽說有效評估華人學生的學習。二、國小基礎印尼語課程中,學生在試錯中找樂趣,因母語在語音的學習較吃力,或不擅長閱讀,不同文化背景學生都可理解印尼語敬語、地名等文化。三、教師操作文化回應課程更具批判與創造力,有效控制指導語及解釋性語言,能以學生文化背景設計聽說為主的動態印尼語教學。Item 國中國語文多元文化新住民議題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2022) 張玉玫; Chang, Yu-May臺灣社會近幾年來東南亞、中國等跨國婚姻持續開放,越來越多新住民子女進入國中小就讀。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109學年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學生數車超過三十萬人,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於此衍生出的教育問題及多元文化新住民議題的關注儼然是學校單位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發展與實施一份國中國語文多元文化新住民議題教學的課程方案,藉以探究與瞭解本課程方案對於提升學生的新住民文化認知程度,覺察並降低學生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與偏見,以及對不同文化族群的接納、尊重、包容的學習成果。研究結論如下: 一、多元文化新住民課程方案發展是持續性滾動修正與調整的歷程 二、學生在多元文化新住民議題的知、情、技,特別是情意態度方面有顯著提升 三、新住民議題課程行動研究覺醒教師多元文化意識並提升專業素養Item 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16) 李家宜; Lee, Chia-Yi本研究採取質性的行動研究法,以11位國中特教班輕、中度障礙學生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依照其身心特質、學習需求與家庭社經背景,建構並實施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採取觀察、訪談、調查、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法,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一、以職業、家庭階級和貧窮為主要概念,建構有助於特教班學生未來轉銜、家庭生活與社會適應之階級議題多元文化課程。二、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多元教學策略,搭配增強制度與多元評量,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並促進師生間正向互動。三、多元文化課程可提升學生的階級意識,培養學生同理尊重的態度,以及展現階級關懷的行動。四、學生在人際互動、職業知能與態度的多元成長,有助於達成職業教育轉銜與社會適應的目標。五、實踐階級關懷的教育行動可提升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知能與信念。Item 國中跨領域教師協同發展與實施「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課程之研究:CLIL再統整模式(2023) 邵士原; Shao, Shih-Y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英語教師與科技領域教師組成的教師專業社群,協同發展「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LIL)的跨領域課程,並進行教學實踐。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透過質性研究的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三個面向,檢視英語與科技CLIL的課程方案建構、實施與成效。本研究結果主要有五:(一)CLIL再統整模式的課程設計理念跨越學科與語言的線性思維。(二)課程設計以認知性言談功能轉化教材內據以提高學生認知層次。(三)從課室語言、教材、表現任務上整體考量,精緻運用跨語言策略,建構友善的英語學習情境可提升學科與語言學習的成效。(四)運用多元豐富的教材與多模態任務鷹架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能提升學生在科技領域與英語的學習興趣與成效。(五)英語與科技CLIL課程發展與實踐轉化雙語教學認知並提升跨領域教學素養。Item 國小學生性別意識的形塑、轉化與斷裂:性別議題融入教學的學習經驗研究(2018) 廖昱維; Liao, Yu-Wei過往研究與教學實務鮮少重視學生的聲音,即便學生處在課程轉化過程中的關鍵位置。本研究旨在探討個案教師的性別課程意識、課程設計及運作過程,並聚焦在學生與性別議題相關的學習經驗及性別意識發展情形。基於此,乃採取個案研究法的質性研究取徑,以臺灣東部一所國民小學的為研究場域,選擇一位男教師及其任教的十位班級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並藉由參與觀察、訪談及相關檔案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研究資料。 綜合各項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有六點。第一,教師的性別課程意識將持續引導後續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過程。第二,學生對課程內容存在覺知與詮釋上的差異,且教科書文本以外的課程內容較能喚起回憶。第三,學生對課堂性別知識的詮釋涵融學習觀、個人成長經驗及家庭生活經驗的交互影響。第四,國小學生的性別意識涉及受壓迫的成長經驗、原生家庭的性別秩序、班級同儕互動、課堂學習及自主學習等五個向度經驗所形塑。第五,性別議題融入教學作為一種女性主義論述具有轉化學生性別意識的作用,但仍受制於學生性別位置、關係認知及家庭性別結構,進而生成意識的斷裂發展。第六,不同性別學生的性別意識發展在「對文本內容的詮釋」及「與他者疏離」上具有細微差異。基於這些研究發現,本研究進一步提供未來研究及教學實務上的相關建議。Item 國小教師美感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2018) 陳韻如; Chen, Yun-Ju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美感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的課程,期望透過課程的實施,引發學生的美感經驗並提升其學習動機,同時展現美感教育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可能性與價值。本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主要參與對象,透過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法,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等三個層面,探究美感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主要研究結果包含:一、以珍惜生命與自然體驗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軸,建構出可引發學生美感經驗的課程。二、配合綜合活動領域的核心理念─體驗、省思與實踐,美感教育結合討論、體驗等互動性活動,來平衡學生美感經驗的產生。三、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評量,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能提升學生對美感課程的學習動機與成效。四、行動研究有助於建立教師美感知能,並提升美感方面的成長。Item 國民小學教師性別意識型塑及其課室實踐轉化之研究(2021) 黃冠閔; Huang, Kuan-Mi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性別專家教師其性別意識型塑的歷程,在師生互動中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成效、挑戰與因應,以及分析其性別意識型塑歷程在性別平等教育實踐所發揮的作用與衍伸的課題。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徑,以便透過課室觀察、訪談以及檔案文件分析等獲得所需的相關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如下六項。綜合上述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有六點:第一,教師性別意識的形成是連續不斷的動態歷程;第二,就讀性別研究所是日後課室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關鍵;第三,性別平等教育不宜「照本宣科」並透過師生互動落實於情境脈絡中;第四,性別專家教師仍有待覺察的「做性別」,突顯教師自省批判能力的重要;第五,參與相關所需的性別研習並持續專業進修助益於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以及第六,教師若未能將已覺知的性別意識落實於生活中,容易降低性別敏感度,造成性別平等教育落實的破口。依據上述研究,提供性別平等教育實踐與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Item 多元性別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行動研究:跨越彩虹橋之性別「齊視」(2017) 吳思璇; Wu, Szu-Hsuan本行動研究旨在建構多元性別課程方案,並探討多元性別課程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教學歷程與實施成效,進而了解學生對傳統性別角色期待的轉變以及建立一個適合不同性別氣質學生學習的環境。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森林國中(化名)八年級兩個班級65名學生為課程實施對象,進行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共進行五堂多元性別課程方案。 本行動研究主要蒐集的質性資料包括課堂觀察記錄、教師教學省思日誌、課程學習單與學生回饋表,並針對學生回饋表中閉鎖性題目進行基本量化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以性別刻板印象、多元性別為主要概念,建構有助於學生人際互動的性別議題課程方案。 二、正視並落實多元性別課程,才能破除性別二元思維及迷思,建立多元性別友善校園。 三、實施「多元性別課程方案」有助於學生性別平等意識之提升。 四、實踐性別平等的教育行動,提升教師多元性別議題的敏覺度及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能力。 五、性別議題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更能提升學生實踐及反思能力Item 性別英閱繪—性別議題融入國中英語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22) 吳姿穎; Wu, Zi-Ying本研究旨在建構性別議題融入國中英語教學的課程方案,透過探討課程方案的實施歷程,從中分析學生性別平等觀念的轉變。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的課程設計,進行課程方案實踐。從課程教學檢視、學生學習成效及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究性別議題融入英語教學的課程之建構與實施。本課程方案實施成效分析以質性資料為主,包含課堂觀察紀錄、課程學習單、學生回饋表、教師教學省思札記,並針對學生回饋表中的閉鎖性題目進行基礎量化分析。根據資料統整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性別繪本融入英語課程助益學生性別平等意識的正向發展。二、性別繪本搭配多元教學策略和評量方式增進學習動機與成效。三、性別繪本融入國中英語的多元文化課程營造尊重友愛校園環境。四、行動研究的實踐增進英語教師性別平等意識的敏覺度及課程設計能力。Item 「性別邊界消失,籠中鳥振翅 」多元性別議題融入國中公民課程之行動研究(2022) 蘇珮嘉; Su, Pei-Jia本研究指在建構一套多元性別融入公民課程之課程方案,期望透過課程實施,提升學生多元性別認知並降低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為達到上述之目的,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進行課程方案的實踐,並從課程實施、學生的多元性別認知及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改變情形及教師專業成長三個面向,探究多元性別課程之建構與實施情形。本課程方案實施成效分析,主要運用質性搜集方法,包含訪談、教師教學省思札記、而在量化的部分,則以課程意見調查表為輔。並於課程實施及資料搜集後,進行統整與分析,藉此發現研究結果如下:一、以「多元性別」為核心思想之課程建構。二、運用多元主題、媒材、教學策略及評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成效並激發潛能。 三、實施多元性別課程方案後,學生能提升性別認知及人際互動軟實力。 四、教師定位的重建與多元文化教學力提升。Item 族群議題融入國小客語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17) 譚凱銘; Tan, Kai-Ming本研究在於發展出一套族群議題融入國小客語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以20位國小四年級客語選修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參與者包含一位協同教師,採取質性的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透過質化的錄影、學習單、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彙整,從整體的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一、以族群意識為核心建構主題課程,有助於客籍學生未來能在客語的學習上更明白其意義。二、以合作學習為主,搭配獎勵制度及多種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並有助於師生的正向互動。三、多元文化課程模式讓整體客語課程更有脈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展現社會行動的任務。四、族群議題融入國小客語課程,突破目前客語教學上對於族群議題探討的不足。五、客語教師可經由族群議題融入客語課程建構與實施,增進多元文化的專業成長。Item 漫畫引導國中生英文段落寫作之研究(2020) 陳瓊如; Chen, Chung-Ju本研究目的乃以漫畫引導國中生英文段落寫作,並採IMSCI鷹架寫作模式,教導國中生認識英文敘事文寫作架構與敘事文寫作,同時提供學生寫作回饋以解決其語言問題,在進行二個階段的循環課程行動研究後,檢視學生英文段落寫作能力進步情形和教師專業成長。 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2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係以行動研究取向之寫作教學設計與實踐,採取質性觀察、半結構訪談、文件分析和量化寫作測驗評量前後測分析,從IMSCI鷹架寫作教學活動和寫作回饋實踐、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討漫畫引導國中生英文段落寫作課程和實施之成效。 本研究結果如下:一、漫畫使學生易於理解英文敘事文段落寫作架構,並能激發其寫作靈感。二、學生經驗IMSCI寫作教學與寫作回饋後,提升了英文敘事文段落寫作能力。三、IMSCI鷹架寫作教學與寫作回饋,有助教師發展寫作補救教學能力。四、營造如社交活動般或支持性寫作環境,可提升學生寫作參與度。Item 澎湖縣跨領域美感教育地方文化知識融入課程之研究:2019-2021(2022) 葉上民; Ye, Shang-Min本研究分析澎湖縣中小學2019-2021年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方案的在地運作與實踐智慧,而後檢視其課程方案融入何種顯性與隱性的地方文化知識,進而探討有關地方文化與全球視野橋接融整的可行策略。透過檔案文件分析、教師與專家學者訪談獲得重要資料以回答研究問題。綜整上述資料,本研究主要發現有六項:第一,海洋環境是課程取材優勢,偏鄉人力負荷是課程設計劣勢;第二,生命力強的榕樹精神與百折不撓的天人菊精神是其實踐智慧;第三,提升課程國際視野與嘗試不同藝術領域是有待澎湖面對的挑戰;第四,顯性文化可分為地景物種、名勝古蹟、歷史民俗、傳說故事、俗語歌謠、傳統產業,如玄武岩、乞龜文化、褒歌、牽罟等,隱性文化分為社會思維、道德傳統、價值觀念,如巡視石滬勤奮刻苦的美德、應知澎湖事的在地認同、活化並推廣 地方文化的己任等;第五,課程融入地方文化知識缺乏跨文化教學互動與宗教信仰主題;以及第六,在澎湖地方文化橋接融整全球視野的可行策略包括:從澎湖、臺 灣和全球三層面審視敏覺周遭生活事物,將澎湖在地特色由「點」連成「面」加以發展,以跨領域美感素養切入澎湖在地議題,再思澎湖地方文化的推廣價值與意義,透過網路社群、雙語友善、景點營造增加課程亮點的可親近性,以及組成校內外的計畫整合專業團隊。最後,依研究發現,提供澎湖縣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樣態與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美力跨界:國民小學跨領域美感課程實踐之研究(2022) 謝依蓁; SIE, YI-CHEN本研究目的在建構一套藝術與自然科學於國小階段的跨領域美感課程,依此課程三大主軸–提升美感經驗、理解跨域美感課程共通概念、藝術創作加入存在美學及跨域整合等內容,進行課程實施與教學。期望透過課程的實施,破除藝術領域分科僵化的教學形式,融整其它領域的知識結構,並能藉由降低藝術挫敗感提升學生藝術學習自信,同時展現於國小階段視覺藝術與自然科學跨領域美感課程設計的可能性及價值。為達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12位男生及12位女生共24位學生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以行動研究取向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採取質化的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討跨領域美感課程建構與實施。研究結果如下:一、藝術為本位的跨域美感課程建構能提升學生美的實踐力。二、五感體驗能提升學生藝術敏銳度與創造力。三、學生透過跨域整合能付諸美感行動。四、藝術教師透過跨領域美感課程建構與實施提升跨域美感知能。Item 臺灣與日本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2015) 伊藤健; ITO KE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與日本的道德教育觀、道德課程內容、道德規範教學以及學校道德環境的異同。臺灣與日本兩國的教育體制隨著時代變遷,也不斷改變。兩國的文化、環境、教育與語言等並不同,但在教育與課程改革方面,兩國都面臨相同的重要課題,即「如何實施道德教育」。 臺灣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道德課從單科轉成融入在各領域之中,但因為升學主義盛行,也引起了融入即消失的爭議。而日本的「寬裕教育」時期對道德教育進行重大的改革,不過卻因為霸凌、高自殺率及PISA成績排名降低,導致「寬裕教育」停止實施,並開始討論未來是否需將道德列為正式科目。臺灣與日本皆重視道德教育,但是社會、文化、課程及教學方法不同,也產生不同樣貌。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台灣與日本國小六年級各一個班級與一名導師為對象,以個案研究取向的質性研究,包含教室觀察、訪談以及檔案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首先瞭解台灣與日本教師的道德教育觀,再分析台灣與日本小學道德課程的內容與教學實施,進而比較台灣與日本兩國小學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觀、課程、教學實踐以及學校環境營造的異同。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臺日師資培育、台日道德課程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五:一、臺日教師的道德教育觀有文化上的差異;二、臺日道德課程和制度上具有融入與分科的差異;三、臺日道德教學關注焦點在道德知識與道德行動具有差異;四、臺日學校的道德環境兩國相似性高;以及五、臺日社會道德氛圍具有個體價值觀與團體榮譽感的差異。Item 達悟族文化融入蘭嶼國小數學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22) 莊驊寧; Chuang, Hua-Ning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漢民族教師如何將達悟族文化融入蘭嶼國小數學之多元文化課程建構,並透過民族數學教學檢視達悟族學生數學學習成果、蘭嶼親生合作學習之延續,以及教師專業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向之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透過訪談、課室觀察、檔案文件資料分析與彙整等,以蘭嶼國小六年級一個達悟族班級學生進行研究,從課程建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果、蘭嶼親生師合作學習,以及教師專業成長四個面向,回答研究問題,達成研究目的。研究主要發現有如下四項:一、建構達悟族歲時祭儀、海洋禁忌以及芋頭田文化融入並連結在地生活經驗之民族數學課程具有Tao人之島文化特色;二、實施達悟族文化融入蘭嶼國小數學教學有助於改善達悟族學生數學學習成果;三、進行達悟族民族數學課程得以延續親師生合作學習並傳承達悟族文化;四、實踐達悟族民族數學得以提升蘭嶼現場教師多元文化專業成長。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