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
    (2005) 黃玉秀
    從表面上看藝術乃是由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的創造,但每個人都曾 受到特定時空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環境之影響,所謂環境又包含了特定時空下的政治、經濟、風俗、地理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匯合,因此藝術不僅在於反應個人,也反應社會集體的意識即潛意識心理。然而創作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個人意圖以自己心靈反應的意象來剖析自己內心深處的創作表現,探究所表現的意象和圖像在心理學上的意義,並以個人為實驗品,跳脫自我,觀察自己並以本身的作品為詮釋對象,找尋影響自我創作的深層心理,探索作品中的意象,以及各種符號、象徵的意涵及其來源,加以分析、理解並詮釋。了解個人;也了解個人在生命歷程中心靈的印象和軌跡與及不為人知的深層思維,並進一步探索整體社會集體潛意識的真實樣貌。
  • Item
    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繪畫創作研究
    (2007) 王俊棠
    摘 要 本論文是從創作者的角度,面對一個主體性的創作探討研究,如何將自己的思惟模式凝聚到作品的呈現,旨在探討所謂「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一種無限延伸。作品中應用一種象徵與隱喻的手法從早期以靜物畫為主要創作,延伸至小女孩與環境的結合以一種「思緒」為一主軸,進而延伸思考,而以油畫材料為此一創作媒材,利用多元處理手法來表達長久以來蟄伏在自我心中對生活、對理想及對現實的一種觀照。 本篇主要論述分為第壹章緒論,第一節研究緣起,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一)思緒(二)蔓延,第貳章 文獻分析與探討,第一節個人創作之脈絡源流,(一)新古典主義劇場式的氛圍(二)超現實主義圖像語彙的應用(三) 後現代主義多元性的處理,第二節個人創作之學理基礎,(一)個人創作之理念(二)光與圖像之探討,第叁章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及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一節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第二節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肆章個人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一)靜物畫的象徵表現,(二)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三)後現代挪用拼貼的處理手法,第二節創作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二)媒材,第伍章作品解析,第陸章結論與個人未來研究。主題探討部分有1.靜物繪畫與空間的探討2.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在這一系列的創作當中寄望透過繁複的思考與多元的表現手法,讓自己在創作上如同主題「思緒•蔓延」一樣,無限延伸。 關鍵字:思緒、蔓延、情境、空間、小女孩、象徵、繪畫創作
  • Item
    畜獸圖像的遞嬗─黃鏞儒彩墨創作探討
    (2007) 黃鏞儒
    本文研究主題為「畜獸圖像的遞嬗」,主要藉由探討畜獸圖像從古至今在意義及表現的遞變。自古以來,無論是東西方,人類的生活型態與動物息息相關,彼此必須相互依存,在東方與西方的古代學者中皆有深刻的探討,可從他們的學說中窺探出人對自然應有的尊重與愛護,然而,這種價值觀在近代不斷地受到忽視,逐漸喪失共生共榮的立基點。所以,基於這樣理由,而產生此創作。筆者試著對過去歷代飛禽走獸畫的發展脈絡做一整理,並以具象寫實表現手法,融入中國傳統的筆墨精神,運用不同性質的處理手法,期待更能精確的掌握對象的精神特質,以此傳達個人的某些情感與價值觀。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傳統」與「現代」水墨畫審美理論與表現型態的不同,藉著實驗過程,賦予畫面新的詮釋。 本研究主題重點涵蓋了中國歷代與近現代飛禽走獸的繪畫風格發展、傳統的象徵文化意涵、現代畜獸圖像的審美角度、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此三個部分在研究架構上分為六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與創作之關係的說明。 第二章:1.中國歷代飛禽走獸的繪畫風格發展,以文獻作品來探討飛禽走獸在歷史中的生成,如從萌芽到成熟、依附性質與獨立構成之間發展的過程、實用性的轉換,並列舉古代畫家的作品作印證。2.傳統飛禽走獸之象徵性與公式化,它具備人文生態的寄情,不同的飛禽走獸寓有不同的性格與美的想像,豐富卻也受限的象徵意義。 第三章:了解現代畜獸畫審美角度因何而生成的,而文化省思與批判又如何的催化審美基準的變革。另外,由於藝術表現投射當代社會的脈動,在生態意識高漲的時代氛圍裡,藝術家對此當代的諸多現象投射出什麼的情感及作為,而觀眾又是如何加以回應。 第四、五章: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及實踐結果的呈現,除闡述個人創作的理念及內涵、創作題材之選擇及畫面形式呈現外,並將每幅作品的表達意念、表現方式及創作時所使用的技法、媒材及圖像符號等做一詳盡說明。 第六章:結論部分,透過對飛禽走獸的源流和東方美學的關係、圖像及象徵性的深入所呈現交集,藉此釐清個人創作思路,以期在所屬的時代中呈現出不同以往詮釋的作品。
  • Item
    繪畫中社會關懷與象徵手法的結合
    (2006) 林煊哲
    繪畫中社會關懷與象徵手法的結合 摘要 綜觀古今中外美術史,有許許多多藝術家在創作中反映出對社會環境的關注與感發,而社會環境包含的範圍非常廣闊,似乎只要是牽涉到人類活動的領域,都可說是社會環境的一環,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藝術家透過雙手與畫筆,在畫中表現出對政治現象的闡述、對戰爭的厭惡、對當權者的擁戴或是抗議、對階級型態的態度等等,從中或許可以讓我們了解到,藝術與現實生活之間某種契合性、紀錄性。 個人在此研究計畫中,針對的是自身生長的土地上,社會中尤其是政治層面帶來的現象在自我內心引發出的感觸,再藉由繪畫手法抒發出來。面對著近年來台灣政治的風風雨雨,似乎也可在其中探索人性奇妙的特性,個人認為這在藝術表現上不失是個可運用的題材,因此嘗試在當中找出一些實現的可能性。 也許是本身個性使然,筆者自覺在情感表現上比較隱約,比較缺少外放的強烈特質,因此在創作表現上,似乎也比較偏愛混沌不明的視覺意識,在反覆思索推敲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之後,最後在諸多藝術形式的表現方式裡,決定採取象徵式的繪畫表現手法,來傳達個人心中的想法。過程中,筆者試圖在眾多藝術家與流派之間找出一些類似或符合個人需要的構成因子,並冀望從中找到值得學習與探討的特點,進而當做提升自我創作、立論的養分。 在本論文的研究架構上,第一章以動機為出發點,由個人欲探討的對象先做闡述,算是創作中的內容層面;第二章為表現手法的基礎,是形式層面;第三章是兩者之間的融合探索;第四、第五章則是筆者個人創作的說明與解釋。
  • Item
    水墨進化論-現代水墨意象構成的創作思維
    (2006) 林孟德
    「意象構成」是由許多圖像或符號所組合而成的構圖方式,主要在於傳達現代人複雜的心中意象,呈現創作者對生活、社會環境的體驗或關照。它的特徵常是複合意象的、幾何形式的、具設計意味的或是如超現實般的幻想虛擬。 本研究從吸取傳統經驗出發,先釐清水墨畫的本質和內涵,再透過西方近代繪畫流派(如象徵、表現、超現實和抽象表現主義等)的解析一窺「意象構成」式現代水墨的起源。並且從當代著名「意象構成」水墨畫家――劉國松、趙春翔、蕭勤、袁旃的現代水墨繪畫創作歷程、創作觀念加以比對研究。 個人的創作實踐即是以「意象構成」作為表現形式,作品主要介於形式組構與寫實表現二者之間。採用西方式的方形構圖,一方面部分保留山水畫的形式,另一方面開始突破物象輪廓的侷限。以古生物如活化石魚、貝殼等寫實圖像與傳統山水符號並置,製造一種突兀錯愕的感覺,激發觀者的聯想。其中還有對傳統水墨畫內涵、價值的質疑與釐清。透過水墨畫觀念、價值的澄清將使未來的創作之路走得更加踏實。
  • Item
    『與生命對話』,浪漫到時代新思維的和諧 - 林瑛哲繪畫創作與理念探討
    (2007) 林瑛哲; Lin,Ying Jer
    形成創作必然是非常龐大的體系,本篇論文的範圍設定在,「浪漫抒情的靈性」;在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中加入更多的形而上之意念,展示更深層的真理及哲學的互動性,融入感性和直觀的特質。「寫實、現實到真實」;探討現實觀的寫實傳達,表現真實存在與意涵的共鳴。「象徵意涵的活泉」;反映個人的主觀感覺,把它引向虛無飄渺的“理念”世界,當象徵的想法存在時,我們的世界存在。「數位媒體新思維」;數位科技造就全新視覺藝術風貌,挑戰原有藝術形態的呈現,帶來劇烈的發酵作用,等四個方面的探討。作更深層的思想和解析,挖掘不同領域當中合於自己的搭配及價值理念。 本文探討個人創作的意識形態,發掘對這系列作品的影響因素,並在章節所論述的觀點裡,理出藝術創作中所牽動的學理及演變而來的各家觀點做為驗證。本論文,第一章;陳述個人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說明創作研究的範圍與方法步驟。第二章;創作的形成因素與學理依據,用藝術的手打開心靈的窗,用心耕耘創作,開啟「與生命對話」創作的園地。第三章;透過文獻理論及藝術史料探討浪漫到時代新思維的和諧。第四章;林瑛哲 2004~07年《與生命對話》系列創作作品的解析。第五章;結論。 藝術創造者在每個不同階段中,將會因為複雜的時空變異與內在自我的價值定位,產生細密而複雜的遷移與改變。突破、解決、調整、統合、累積理念與思想資源,進入宇宙和靈性的互動形成神性的觸發,展開以宇宙為本體的生命歷程,在創作上推陳出新勇闖實踐生命熱力。 思維與藝術創造不能作絕對的定位,要經常與內心和思想打交道及談判,進入主觀意識與環境時間的和諧理路。這就是「與生命作交集」,正是帶出筆者「與生命對話」的主題研究。追求崇高、卓絕、宏偉、莊嚴、浩瀚,釋放靈性的光芒。
  • Item
    雲形應用在活動視覺設計的創作研究-以花蓮縣玉溪地區「雲鄉花海節」為例
    (2007) 李敏雲; tina lee
    摘 要 雲可以造雨來滋潤大地的每一根草一棵樹,與人類生活已產生密不可分之關係。雲紋這氣紋圖案深刻反映了古人宇宙為氣的觀念,氣紋展現左右上下旋轉和升降形態,呈現一種玄妙惑,而以一種秘而不宣的藝術符號,傳達著古人極其豐富的宇宙觀。所以打開一部中國裝飾藝術史,「祥雲」紋飾極盡豐富的形象樣態,顯示了中華民族對「雲」的文化興趣和審美熱情,成為表徵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徵,瞭解雲圖形及古代雲紋與民眾生活之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心理活動及其代表意義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本研究透過對中國雲紋紋樣的歷史演變做系統性的整理分析,深入探討其紋樣的特殊內涵與價值,及與幾千年來與民眾生活之關係,以作為設計概念之基礎,並透過天象觀察雲形變化,釐清出「雲」呈現的吉祥意念、美的意念、情感意念,企圖以新造形模式及美的訴求來發展創作空間。在經濟競爭時代,促銷公關活動已成為現代民眾生活的一部份,透過明確的主題概念輔以寓意鮮明的圖像,視覺設計可協助達到宣傳活動的目的。中國各式紋飾非常多元,各有各個寓意,發覺可古為今用在各項活動主題概念設計上,因此,目前以「雲紋」作為本研究之創作主體,並嘗試運用在各項活動文宣、空間佈置及產品設計上,其成果可提供未來設計者一個具體可行的設計取材方式。 本研究並以花蓮縣玉溪地區觀光產業文化行銷活動作為創作實例,透過設計概念展開與實作,呈現創作實驗之精神。
  • Item
    臺灣社會圖像與人文心象
    (2007) 紀美華; Mei-Hua Chi
    本創作論文『臺灣社會圖像與人文心象』,為探討臺灣社會人民的生活現狀及思想現况,因社會現狀是具體可見的,故稱為『社會圖像』,在創作上採取具象表現技法;人民思想則較不具體,但需用感覺的,故稱為『人文心象』,在創作上採取象徵表現技法。 人類生活累積形成文化,文化經由語言或文字,一代代的繁衍下來,由於人類的遷移,不同種族間的不同文化相互衝擊、相互融合,產生新的文化。臺灣是南島文化的發源地,曾受荷蘭、明鄭、滿清、日本、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文化上融合了明鄭、滿清文化,故臺灣文化雖源自漢文化,但歷經數百年不同種族的文化衝擊,已融合成臺灣特有的多元文化。 臺灣在資本主義政策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社會上階級對立,人民對未來缺乏信心。筆者以人道觀點來呈現臺灣的過去印記。用寫實技法描述現在,用樂觀態度以象徵技法呈現臺灣多元社會,這個社會是快樂温馨且充滿希望。 第一章:論述臺灣社會狀況形成的原因,與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第二章:對社會的關懷以臺灣社會圖像與人文心象為主題的心路歷程。第三章:『臺灣社會圖像』系列與『人文心象』系列所採用的創作形式,創作技法與媒材介紹。第四章:作品創作的心路歷程,表現形式,及其主要內涵和創作理念。第五章:回顧三十餘年的創作心路歷程,確立以社會關懷為創作主題。同時以詼諧的態度,廣濶的胸襟,多元媒材和技法來呈現臺灣社會及對國家的關懷。
  • Item
    島國圖誌:島國圖誌系列創作與恐怖美學之關係研究
    (2007) 宋威遠
    人類藝術的進程中所表現的面相相當廣泛,無論藝術家或哲學家,長久以來都在思考或摸索〝美〞是什麼?〝美〞在哪裡?所建構的美學思想或藝術流派大都圍繞著〝理想美〞,在比例上甚少有對醜惡、缺陷,或遊走於道德邊緣的恐怖美學提出創見和批判。然而這個被許多人視為離經叛道的美學分支,卻納含了大量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及許多被壓抑的情感,當我們正視內心的恐懼並將其轉化為藝術的再現時,恐懼可以成為有意義的美學課題,因此對恐怖美學之論述與創作有其必要性。
  • Item
    生命的開口—「窗」
    (2009) 常業宏; Yeh-Hung Chang
    作為建築「開口」部門的「門」與「窗」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尤其是窗。窗不是設計來讓人跨越的,窗下的牆具有阻隔的性質,欲迎還拒的態度,使得打開的窗子並不代表全然的接受,同樣的也不代表窗內的人可以任意離開。而關上的窗,仍常可使視線穿越無礙,所以也未必就是禁閉和拒絕,再加上各種不同設計、功能的窗、有限的肉體和無限的精神、虛實之間的轉換……,種種既模糊又矛盾的特性,都使得窗更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更適合作為文學和藝術上表現的題材。 以生命的開口-「窗」為主題,從過往的生命經驗和思考為出發點,藉由不同形式的窗來對應和探索個人生命底層的記憶和思惟,進而轉化為藝術創作的養分。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創作的理論基礎:從建築和文學中的窗,到作品中的虛實意象和象徵進行學理上的探討。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分析:就個人創作的理念、內容、形式和媒材技法作進一步的分析。 第四章 作品解說:從創作思考、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技法三方面,逐一分析說明每件作品。 第五章 結論:總結創作研究之感想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