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碎片化與創造性閱讀:洪郁喜水墨創作論述
    (2024) 洪郁喜; Hung, Yu-Hsi
    水墨的當代性,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被認知,多年來已開展出許多討論的面向。這項擁有悠長發展歷史的藝術類種,因歷史沿革、詮釋選擇以及缺乏當代藝術理論支持而面臨存續斷裂的挑戰,致使如今與水墨有關的探討內容似乎似乎圍繞著脈絡「碎片化」(Fragmentation)和「誤讀/創造性閱讀」(Misreading/Creative Reading)等命題,水墨在當代語境中常被割裂成零散的碎塊,失去傳統慣習的整體性和連貫性。這或許是水墨作為一種創作媒材與文化象徵留存至當代難以迴避的困境,然而與其閃避或忽略此種困境,或許可將之視為水墨已新生出當代特質的徵侯,並依此拓展出新的詮釋空間。 本研究以水墨的「碎片化」和「創造性閱讀」做為研究主軸及帶動創作思維的關鍵主題,透過對水墨藝術的重新詮釋和多元化表現,持續斟酌水墨在當代的角色和定位。第一章從文學、歷史、藝術、媒體的「碎片化」和「創造性閱讀」等多面向進行文化研究分析。第二章探討「觀看」與「閱讀」隨時代脈絡變化的現象,從受制於權威到讀者角色提升,進而導入一個由觀眾與創作者共享、共有的訊息交換空間。第三章挖掘訊息傳遞的媒介,從語言文字、符號、圖像的不確定性,到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觀眾間角色表達與理解的複雜性。第四章將「碎片化」和「創造性閱讀」納入個人創作討論,分析個人創作思維的建構,從水墨創作的當代思維途徑,發展出拼貼、擬仿與挪用的形式與技法方向。第五章則是依照個人的系列創作,分析五個系列的創作結構,並逐一介紹每件作品的創作理念和動機。最後一章再次強調了誤讀的積極意義,認為誤讀不僅是理解上的偏差,更是創造性探索的重要途徑。
  • Item
    玩.經典 - 賴宜吾水墨創作論述
    (2022) 賴宜吾; Lai, Swenson
    筆者熱愛中國文化,生活中常以歷史文化爲伴,讀歷史、習書畫、彈古琴、賞古玩,頗覺像活在現代的古人,生活中混合了古典元素、科技文明與通俗文化,偶有時空交錯的感覺,亦有古今穿越的聯想,在時間幻覺之下,悠游於此雑錯融合的文化之中。筆者崇尚道家的樸素思想,奉行簡樸生活,熱愛庶民小吃,喜愛通俗的歷史文學,同時是個重度網路使用者。本創作研究「玩.經典」將生活中的古今元素拼凑混搭,以玩耍的心態及喜感輕鬆的情調來敘說、表現古文化,很單純地説著簡單的小故事,作品像是一篇一篇的散文,内涵是樸素的,形式是現代的,技法是簡單的,材料是普遍易得的,方方面面皆有道家樸素思想的影響。本創作以三件青銅器(毛公鼎、散氏盤、爵)與書法家懷素爲題,將古典元素與通俗文化拼凑混搭,做趣味、穿越的聯想:用青銅器吃平民食物、想像懷素也上網,用後現代風格的水墨來表現,通俗淺白的敘事風格,粗獷樸素的質感,完成二個後現代面貌的水墨系列。本創作研究分爲五章,第一章緒論以古典與通俗事物的異質混搭為題,説明創作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探討通俗事物介入藝術,探討樸素思想與通俗精神之間的連結,並析論崇尚樸拙的美學思想。第三章舉例與筆者思想相近的當代藝術家,探討他們對通俗事物的理念及表現方式,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的説明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總結此研究心得及未來展望。
  • Item
    建構多元文明-透過電腦圖像合成及後現代思維之水彩創作
    (2004) 林冠君
    1 藝術社會學家認為「藝術是社會現象的反映」,後現代從現代的「進步主義」 歷史思維跳脫,展現「由出世到入世」的社會文化關懷,藝術「原創性」被「挪 用」的手法質疑-傳統與既有圖像被重新使用。「拼湊」成了加工方法。回歸具 象的形式,隱藏著當代生活的「寓言」。而多元主義與多元文化思潮當道,加上 科技媒體發達衝擊,造成後現代藝術在主題、題材、形式、技法等,呈現複合的 領域及折衷、多樣的面貌。「多元」成為後現代藝術的必然。 本論文主題為「建構多元文明-透過電腦圖像合成及後現代思維之水彩創 作」。以水彩、電腦跨領域結合的創作模式-運用數位資料與技術來「挪用」古 今多元的「擬像」,協助水彩草圖構成及表現科技衝擊藝術與生活的現象。並以 純粹水彩的表現及藉作品的「寓言性」來表現個人內在想法。讚美人類文明的成 就及尊重社會多元文化,此外並省思新科技的利弊得失。文中試圖釐清後現代藝 術的思維,並以個人此階段水彩創作印證之,以下並就論文架構摘要如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及主題名詞釋義。第二章釐清現代 與後現代特質與範圍,以文獻比較從歷史情境、藝術觀念、繪畫形式、內容等轉 變說明後現代多元的必然,並整理媒體與藝術互動現象,作為創作模式跨領域合 作的先例研究;第三章檢視水彩從傳統到創新-以形式、技法、美學等印證多元 化現象及返回傳統、返回文化的趨勢,並抽樣藝術家作品佐證之。第四章詳述個 人主題、形式、手法、內容等創作理念,及水彩、電腦結合創作歷程,並紀錄歸 納、省思自我藝術表現應兼備形式與內涵兩點。而以創作作品說明印證理論,傳 達個人社會文化心理層關懷。第五章回顧與前瞻,省思在創作自由中,更應秉真 誠的態度,「觀念」與「表現」並重,尋求個人未來水彩藝術創作的突破。
  • Item
    後挪用、轉碼與再創作—從圖像小說家克里斯.衛爾作品的後現代風格特質探討與應用出發
    (2013) 鄭慕尼; Mu-ni Cheng
    圖像小說是歐美漫畫發展的新分支,從歷史脈絡上來說與Comix(地下漫畫)和Alternative Comics(另類漫畫)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繫關係,在內容上針對更為成熟的讀者群。常藉由前衛的圖像表現、更具實驗性的敘事方式來探索藝術形式,或在內容中思考真實的社會狀況與人性議題,將漫畫的視覺語言以及敘事結構、內容帶向同小說發展般複雜多元的道路。 圖像小說的新穎特質近年來吸引了歐美許多學術機構將其納入研究議題,而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更是當今圖像小說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本論文前半部份將對圖像小說的發展,以及衛爾出版的作品、素描手稿、訪談等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從挪用的觀點與當代藝術「後挪用」的意涵切入,進入跨領域挪用的議題而深入轉碼的概念;藉由詹明信的後現代文化轉碼理論探討媒介轉碼,了解後現代文化中新符碼不是新舊兩種符碼的綜合,而是由於一個符碼的文化或符號學寓意對另一種符碼的存有優先性,在吸收或拆除的過程中意識霸權不斷的興起與弱化而不斷改變人類認知的狀況。接著引用新媒體研究者Jay David Bolter 與 Richard Grusin的再媒介化(remediation)觀念,了解新媒介會有的「去媒介性」(immediacy)與「超媒介性」(hypermediacy)兩種再現邏輯,衍生的新興媒體也都會不斷擺盪在這兩種邏輯之間,說明衛爾作品中的媒體匯聚現象,並運用Lev Manovich新媒體轉碼概念進行反向操作,理解衛爾的創作如何轉碼新媒體的特質。之後再結合提里.格容斯帝恩(Thierry Groensteen)提出的漫畫系統特質,說明漫畫系統中空間專題特性能使異質媒材們獨有的語言敘事方式並存與互文的功能,也接著探討衛爾因著漫畫符碼(如面板、畫框、對話泡泡……等)轉移不同媒體,其訊息再現方式改變而產生了嶄新的形式與內容的現象。 論文後半段則為自身的創作論述,將研究對象如何激盪出自身創作的過程進行紀錄,也提出視覺可作為一種知識的可能方式;衛爾的創作啟動了研究者對解構理論的記憶與更深的認識,以此路徑又幫助研究者重新理解彼得.艾森曼(Peter Elsenman)建築的操作方式,與德希達的遊戲策略(freeplay),這也證明了視覺具有的知識性,並提出創作與研究相互助益的看法。
  • Item
    當代彩墨形式結構新蘊 —林洪錢創作論述
    (2008) 林洪錢; Lin Hung-Chien
    中國的繪畫向來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表現,對於形式卻較少去談論著墨。而在文人畫方面,陳衡恪認為「文人畫首重精神,不貴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但是物質與對象的存在,終究必須以某種形式面貌展現出來。形式是物象的外貌,透過形式的呈現傳達出作者的觀點與思維。藝術的創造,一方面是感性的形式,一方面是理性的表現。而形式的創造是為了表現理念而來。理念是什麼?就是普遍性之內容。藝術家在自然現實與人間世界中所感受的、接觸的、體驗的,在他的思索與探討之中,所獲得的最高理念,雖是抽象化的結果,但卻構成了藝術作品之靈魂與內蘊者,不外就是理念,亦即是在自然現實與人間世界中所蒸餾攝取而得的普遍性之原理。 里德在其著作《現代繪畫簡史》中說到:「藝術作品是形式和色彩具體因素的結構,形式和色彩經過綜合的安排下,變得富有表現力;藝術作品的形式本身就是內容,藝術作品的任何表現力都起於形式。」任何藝術創作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任何藝術作品的內容都是主體與客體統一的結果。 形式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包含了內容的內部結構與形象的外觀,兩者是結合在一起的。而內容所以成為內容,是因為它具有了形式,如果沒有相適應的特定形式,就不可能表現特定的內容。反之,藝術形式也不可能獨立存在,再抽象的形式也有自己的內容。內容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情感,可以是鮮明確定也可以似是而非。即使是那種完全說不出的內在心理狀態,只要它(內容)有所表現,就仍然是掩蓋在藝術形式之後的內容。 「人生有情感,遇物遷我思」,「外事牽我形,外物誘我情」。一切藝術作品的由來,可說是莫不來自藝術生活的經驗。在普遍的原則下,都是與一個有形、有色的對象聯結在一起。情感、感覺必出自有所見、有所聞,由此而感動,而創作的想像(理智),而靈感,而選擇,而意志命令實行,而作品生出。如無外物的經驗,方則是無法生出創作的。
  • Item
    精淫搗 —彩墨情色藝術的當代寓言
    (2008) 黃昱斌; Huang Yu-Pin
    我的繪畫是一種對自我的剖析與對社會現象的反映,相較於「避世」,我選擇一種以「入世」的態度來做為創作。我將這種關懷建立在愛情與情慾的不同看法上,並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切入,將這兩種議題作出整理,以符合我想表現的並列呈現以及反諷味道的詮釋。 東方繪畫在愛情與情慾的議題表現上,一向較為低調隱晦,在個人情感上,常常以隱喻或者借喩的方式來傳達愛情的宣洩與交流,而情慾的表達則以隱密的方式進行著。但在1987年台灣解嚴後,各類思想逐漸開放,情慾也不再是被箝制的議題,尤其在現今當代藝術思潮中,創作者多使用象徵或寓言的手法,讓觀者獲得更多的想像空間與令人發噱的畫面。 就創作形式而言,多採取的是後現代的思維模式。謝東山:「由於其組成是拼湊式的(pastiche),後現代文本便一開始不須符合因果關係的邏輯,而只要符合文本結構的需要。」,「……它們的構圖方式是嵌鑲式的、同時性的,而且也經常是非邏輯的圖示。」,意即為了畫面的需求,可將原本非關聯性的元素重新詮釋,作出有意義的連結,在更為模糊廣大的地帶當中,以戲謔、遊戲的方式來做出對畫面的解構。這並不只是單純的視覺效果與結構變化,而是更貼切的將各種單一物件做有計畫性的複合概念。 由以上的論點作為創作的基礎,從色彩的影響、圖像的指涉中談到自己的作品,將耽溺在愛情與情慾故事之中的人們,嘲弄的訴諸在畫面上,透露出對社會現狀或愛情觀感的無可奈何,如此,這樣的傷痛經驗表現在彩墨情色藝術上便具有更深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 Item
    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
    (2008) 吳柏嘉; Bo-Jia WU
    近年來受到動漫文化的影響,市面上充斥的公仔商品以及生活週遭不勝枚舉的公仔符號,讓公仔幾乎成為消費社會及流行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仔符碼在當代藝術創作上的應用關係,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研究內容及範圍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脈絡與理論根源,透過後現代哲思及藝術理論史料的佐證援引作學理研究。第三章從次文化現象與公仔體系觀察,配合當今社會諸般流行現象的研析及生活中公仔體系的歸納,釐清創作與社會環境之間的演繹脈絡。第四章說明「學你公仔」的定義、構成要素以及類別,闡述公仔符碼在創作中的應用架構,並列舉中外作品賞析。第五章介紹筆者研究所就讀期間,兩大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等創作概觀。第六章再根據兩大系列十件作品逐一解說,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及檢討印證的對象。第七章則是簡單的結語及展望。
  • Item
    鯊進經典-水墨異時空的碰撞
    (2012) 鄭旭昇; CHENG,HSU-SHENG
    本研究從異時空碰撞產生的環境背景和哲學思考開始,探討經典與當代的碰撞和衝擊,並思考創作策略的實驗及實踐方法,亦試用圖像學方式敘述、分析、詮釋系列作品。 以虎鯊實體置於玻璃箱中的藝術家是Damien Hirst 1992在紐約美術館裡展示的作品,我們發現到後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其他特質,由結構到解構-重組,從主題、實物、到科技、材料和呈現方式、展示概念,隨著生活環境、介面的神速改變,連藝術的定義範疇也大相逕庭。 由鯊魚相關特質的研究,發展到與傳統經典構圖的創作接合,再發展到回視百年來水墨畫家的大分類與思考日後研究專題的繼續發展方向。
  • Item
    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
    (2002) 王水蓮
    論文摘要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生命展現。雖然是個人追求卓越藝術表現的精神作業,但是也需要兼具社會意義以及社會使命,藝術創作與社會有著極密切的關係。俄國美學家普列漢諾夫(Plekhanov)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屬於社會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現象。」 現代人處於後工業、後資本主義、電子媒體的時代。社會價值觀長期被功利主義所導向,缺乏人文關懷的心靈。世風日下,道德觀衰微,在加上社會大環境的惡化,民眾的精神面向空虛、壓抑,在情緒上的宣洩便要求感官刺激的快感。而八卦新聞、窺探他人私生活在媒體的推瀾助波下,滿足了人類的窺伺慾。其中以去年政治人物偷拍事件,所引起的社會失序現象可說是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基於上述背景因素而衍生發展。筆者從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搜集當代後現代社會現象的相關資料研讀、省思,從多元的角度分析,避免流於個人的偏見,客觀的將社會生活現象具體呈現為藝術創作。除此之外,表現手法以當代後現代藝術形式為主要形式,例如:挪用、拼貼、寓言、現成物等。因為藝術是以視覺的方法來傳遞創作者的思想。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與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認知與審美觀,進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產生多樣化的視覺語言。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今,隨著社會的變遷,充斥著後現代社會性,藝術創作也因受其影響而呈現多元的面貌。 本研究期望能夠透過理論的探討,掌握創作方向,充實作品內涵,闡述藝術與社會生活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