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自然·心象—王錦鴻彩墨創作論述
    (2024) 王錦鴻; Wang, Ching-Hung
    本文之寫作宗旨在於自然、心象彩墨創作之研究,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大自然與心象意念做結合,從抽象至具象的自動性技法做作品的呈現。首先以創作理念與學理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探討,做為此創作過程與技法探究之依據,然後依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悟,以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的物象進行對話,以期完成心靈合一的彩墨創作作品。大自然的涵意是多元而豐富的,它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多樣性和互聯性,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基礎。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保護和尊重它,以確保我們自身和後代能夠繼續享受其恩賜。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之處為人們也帶來了無盡的觀賞和享受,同時也激發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與尊重。心象則涉及筆者內心世界的表達和體驗,常與主觀、個人的經驗和情感相關聯,它可以是筆者對某種情緒、概念、記憶或夢境的表達,是筆者獨特的感受和內在經驗的表現。本論文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步驟與範圍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的探討,包括儒、道學之觀念影響,中國美術自然審美之展現,近代彩墨畫之自然觀與藝術家研究。第三章:形式內容與實踐。第四章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未來展望。
  • Item
    景象.意象.心象–蔡瓊書繪畫創作研究
    (2022) 蔡瓊書; Tsai, Chong-Su
    從喜歡自然、師法自然到描繪自然進而走入自己的繪畫世界,藉由觀察、戶外寫生、照相寫實,把印象主義在光影、色彩的的處理與掌握,努力呈現在自己的作品中。因緣際會參觀趙無極畫展,喜歡他抒情山水抽象畫的風格,於是從早期景象系列逐漸走上意象、心象的創作系列,因此造就「景象.意象.心象」之研究主題。筆者在創作歷程的轉折,藉由藝術史文獻資料探討,汲取相關知識例證,作為本論文的架構論述。順著藝術史的時間脈絡,本論文首先著墨於印象主義對色彩、線條、明暗、結構..等的藝術形式加以分析,其次再針對抽象主義的形式問題,加以探討研究。此外超現實主義的心理分析、媒材技法的運用,抽象表現主義,在創作過程的心理狀態、創作方式是也是本論文研究之重點。上述文獻資料除了引述藝術史外,尚包括美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觀點,用以建立自己的創作理論基礎。第三章從藝術史流派作品中,根據其創作內容形式及媒材技法舉例佐證,除了以再現自然、環境議題為主,媒材技法多元變化,把畫室變實驗室,形塑自己的獨特風格。第四章根據自己作品內容,從發想、創作過程、創作理念,逐一加以分析解說。最後,透過本研究,除了對自己的創作論述作一回顧與反思,在主題研究探討外加深對自己的了解,並期許自我對未來創作的展望。還有在環境議題上繼續發展並盼對環境現況能有實質的助益。
  • Item
    時空記憶-李蘭琴繪畫創作研究
    (2021) 李蘭琴; Lee, Lan-Chin
    本篇論文以「時空記憶」作為創作研究之主題,探討筆者自身在面臨人生各種課題時,衍生的情感,以及隨著時空流逝、更迭,產生各種虛實不明的記憶與思維。記憶的不確定性,讓筆者對過往的時間、空間產生各種主觀的組合。記憶是什麼 ? 記憶的歷程與表現方式 ? 記憶在繪畫上的表現為何 ? 以此作為本文探討及創作的主軸和概念,運用油彩和複合媒材、以適切個別作品的創作形式和技法,實踐系列創作。並透過綜觀筆者自身過渡在具象與抽象、心象之間的繪畫歷程與成果 ,參酌關於記憶在學理、心理學上的文獻和論述;藝術史、藝術家之創作研究,文學、美學作品的啟發、學理依據與文獻探討等,架構出本篇論述。創作研究以筆者三個創作系列<虛・實-人與時空記憶>、<流動的軌跡>、<移動風景> 作探討,論文架構以五個章節敘述, 僅摘要以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筆者創作的背景與歷程、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 、範圍、架構與名詞釋義。第二章 創作之學理基礎 : 探討概述記憶的形成與歷程 、記憶在繪畫上的表現,文獻閱讀後,將對筆者創作理念具影響之相關藝術與美學理論內化、連結筆者的具體創作,作為學理基礎與文字論述的依據,探討分析具象與抽象繪畫間的距離之創作觀點。折衷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與筆者創作的關聯。第三章 創作理念、形式、媒材與技法分析: 闡述筆者對創作的觀點與理念,主要作品之理念、技法、媒材的運用與繪畫過程 。第四章 作品解析: 透過作品系列分析,表達筆者創作觀點與目的。第五章 結論: 藉檢視回顧繪畫的初衷、歷程和本篇創作研究的目的與成果,期許未來能更開闊創作思維與學理探討,繼續研究不同媒材特性與表現形式間的相互融合,在具象與抽象繪畫之間,發展各種可能。
  • Item
    桃花源心象造境─吳玉潔水墨創作論述
    (2013) 吳玉潔; WU, YU-CHIEH
    「桃花源」自從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出現後,長時間以來一直是文化藝術界喜愛的題材,其意象也隨著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產生改變。從《山海經》的崑崙仙境和玄圃、荊湘地區的民間故事,到陶潛的〈桃花源記〉,這種追求永恆樂園的意念,融合到文人的理想山水繪畫及園林,甚至隨著文化傳播到韓國和日本,個別形成在地化的仙境山水與心之書齋。「桃花源」最終成為人們所嚮往的理想世界、「心」中的永恆歸屬之地。 為了與外在世界的紛擾共處,我們必須時常向內走進「心」中的歸屬之地省察自身,這片秘境既是暫時超脫現實的永恆理想樂園,也是能顯現自我人格潛意識之處。20世紀的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畢生研究人格潛在意識,並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陰影等多種原型,使我們能深入解析人們的心理狀態。 本研究主要透過桃花源相關的文獻探討與圖像分析,探討如何藉由空間表現,從虛假的外在現實過渡到真實的心靈圖像,以一種「源內」和「源外」的空間概念區分「內在」與「外在」,進而討論心象空間的兩種類型:理想世界、人格顯現的差異。經過文獻探討作為創作論述的基礎,結合本身的生活及繪畫經驗,形塑自我的桃花源心境圖像及繪畫風格。繪畫創作上探討膠彩及水墨運用在紙、絹上的差異,最後選擇絹作為主要表現基底材,而構圖安排上,作品之間帶有些許故事情節的連結,也就是從「源外」走進「源內」的過程,嘗試呈現出靜謐而空靈的水墨淡彩繪畫風格。
  • Item
    形構山水-鄭生祥水墨創作論述
    (2012) 鄭生祥; Cheng, Sheng-Hsiang
    水墨畫在十九世紀以來迄今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相當大。許多喜愛水墨畫的先進都以各種論述為其努力,希望水墨畫有其更多元的可能性。當許多理論一味的讚賞西方的藝術思維,貶抑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同時,卻嚴重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憑空而來,我們是文化的繼承者同時也是開創者,筆者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希望在中國繪畫思維中找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理論,梳理出自我的創作架構。 本研究主要分為五個層次探討,第一:理論思維根基。從中國寫景造境談起,說明審美思維的轉變和表現方式的差異,探討歷代畫家所帶給後世的藝術養分及創新思維,並由擬像介入山水畫表現中。第二:以視覺心理學中,圖地反轉原理做山水畫創作發想。第三:環境美學探討,並以環境議題運用到山水畫創作的可行性。第四:藝術家探究。列舉以造境、圖地反轉、環境議題為創作手法的藝術家,從他們的創作理念和思維的繼承與創新加以探討解析。第五:個人的創作研究。從前四項的探究中分析自己的創作理念、題材立意、表現手法...等,加上作品說明。 個人創作以山水畫為主軸,其中包括擬像介入、圖地反轉原理的運用、環境議題表現。嘗試在中國繪畫藝術觀中探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思維作為創作理念的思考,以不同的構圖形式呈現,期待在此過程中,能使自我的創作方向和路程更加踏實與清晰。
  • Item
    「山」的心象與幻象之創作研究
    (2011) 吳靖文; Ching-Wen Wu
    藝術創作是創作者對生命與內在精神性表現的心路歷程,透過形式呈現其特有的價值。本創作「山」的心象與幻象,乃源自於個人內心之情感投射與外在視覺經驗的轉化、幻想。也藉由意象聯想來刺激潛意識裡如幻象和夢境般的影像;透過自我之藝術語言轉化成心靈感官之圖象,讓個人藝術創作中的想像世界,實現自我的幻想與發掘更多的可能。「山的心象與幻象」題材多源自於自然風景,從過往的生活經驗、思考和想像為出發點,藉由不同形式的表現,探討人與自然互相加入、互相解放的微妙關係。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名詞解釋。   第二章「創作研究之理論基礎」主要藉由心理學、美學與藝術相關理論的啟示,探究和歸納與本創作之關連性。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分析」就風景的觀點、拼貼藝術的發展、後現代藝術中的挪用觀念,分別說明。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媒材與技法作進一步的分析。   第五章「作品解析」分析說明每一件作品。   第六章「結論」針對整個創作研究過程之檢討與心得作綜結,並省思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 Item
    心象.覺知 -自我生命體驗繪畫創作研究
    (2007) 陳惠君
    人對於身體的感知,不只是感知到身體這個物質的存有,而是包含精神意識的層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以個體主觀感受分析外在情勢,而對不同外在社會環境的刺激,也會有不同的人生見解與體悟,生命的價值在於自我知覺的過程,藝術家創作的目的就在於發掘自我的知覺,實現人生的價值! 筆者先對人的知覺與情感作論述,並列舉藝術家將生命體驗融入藝術創作中,續談筆者《心象‧覺知─自我生命體驗繪畫創作研究》創作內容與創作作品,期望將筆者與社會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下,個人內在思想的蛻變,做情感的剖析與探究,藉以自我瞭解、自我成長、自我實現。本文撰寫分五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說明研究創作的背景、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將筆者身處 的社會環境與個人心靈探求作陳述。 第二章 探討人的知覺與情感方面的文獻,列舉藝術家表現愉悅的繪畫與悲 苦的繪畫。 第三章 論述筆者創作理念與理論基礎。 第四章 創作作品說明與美感表現分析。 第五章 結論包含研究心得及未來創作方向。
  • Item
    岩壑皴痕─陳宜芬水墨創作論述
    (2016) 陳宜芬; Chen, Yi-Fen
    本文藉由「岩壑皴痕」,傳達宇宙自然萬象,透過歲月的更迭洗禮所展現的生命淬鍊。 第一章介紹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方法,與研究和創作的關係。第二章探討自然萬物中的皴理。分別就宇宙的綿延、自然的彰顯、心象的感知,以中國的儒道哲學,與西方哲人對宇宙綿延發展思想做為依據,說明滄海桑田時空變易,無論易傳之觀物取象,或鐘鼎銘文經典藝術之傳世,皴痕不但為自然本身之表彰,亦為人類生活情感的記錄。透過心象的感知,與內在的投射與移情,所思所見不但形諸筆意,更為畫者表達內心傷春悲秋,與生命代謝之嘆! 第三章藝術表現中的岩壑之美,說明傳統水墨的岩壑筆意、現代水墨的興革蛻變,以及現代水墨以多元媒材與技法,橫向移植縱向改革,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文,熔古鑄今為當代水墨藝術,拓展新的思路和視野。 第四章則就繪畫創作的結構安排、墨韻的追求、風格的建立,說明創作實踐的經營與構思。 山水為中國繪畫主體,代表自然萬物的形態,皴痕為傳統繪畫技法,引申為時空歲月之語言,在此架構下發展出悲歡人生之理念與謳歌!
  • Item
    「自然‧心象」繪畫創作研究
    (2016) 林美珠; Lin, Mei-Chu
    「自然與心象」創作研究是希望透過繪畫的表現,呈現個人經歷最深刻,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美好或瞬間靈感創作的喜悅,自然不只是花草、樹木、山川、河岳,而是可以在任何的地方,包括自然景觀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生活周遭、或旅遊經驗,在平凡中確有不平凡的存在。本文以自然為師,取物象之形,造心中之象。 本系列創作是以具象繪畫為主要表現方式,透過旅行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記錄與萃取自然萬物中隱藏的可視與不可視的世界。並藉由現代主義繪畫之啟發,經由心靈觀想,將腦海中的影像浮現,幻想與創造相互融合所產生的圖像。
  • Item
    山海的呼喚-原住民圖像與心象繪畫創作研究
    (2004) 曾文華
    前言摘要 本論文以「山海的呼喚」為標題,其原意是以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山海世界為研究範圍,從外在的人文傳統到內在的心靈探索,結合記錄所言所見和相關論著、繪畫理論,最後以創作的藝術表現為主,論文記述為輔。藉「呼喚」之詞的近因是想醒悟人們心中沉寂已久的原始生命、道德良知,遠因是讓我們的文化及人生價值,能彼此期盼下昇華至更完美的境界。 副標題名為「原住民圖像與心象繪畫創作研究」,從創作的題材言,是以原住民的現實生活世界來作引子。「圖像」之意近似現實的表象,呈現的形式以具象的陳述為主,描述的成份較多;「心象」意指藝術創作前的心理感受,較無具體的外在形式,以個人主觀的抽象思維去凝聚畫面符號;兩者相互輔佐,使創作與論文能交互對應。蒐集的素材以個人當下的臨場感為主,前後四到五年,再比對不同族群的相關論著、文獻,藝術潮流演變下媒材、技法的參考,指導老師的寶貴務實經驗及見解,綜合上述最後蘊釀完成「山海的呼喚」論文及創作。 多元化的文化是本世紀的特色,包容與接納外,真誠的關懷才是創作的原初。此次創作在運用媒材、技巧雖有突破進展,但仍自覺拓展的不夠寬闊,原住民的範圍遍及世界,除了本土的寶貴資源外,在未來藝術創作的籓離,更須試探其他多元化的原住民領域及藝術概念,為創作的空間豐富更多的內容及形式之。